一念间:我所体悟的慈济思惟

一念间:我所体悟的慈济思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三年我回到花莲,进入静思精舍任职,得以让我在上人身边学习。我看到上人全年无休,每天从清晨天未亮就开始忙着准备,他几乎无一刻闲暇。可是我总看到上人神情及态度如此沉静、清朗,智慧判断如此敏锐。他是如何办到的呢?」

  何日生,一个曾经以新闻工作为终生职志的电视主播,历经长期的生命追寻、迷惘、痛苦和思索之后,如同「水滴回到大海的怀抱」,本书是他在慈济的真实体悟。

  他珍惜近距离观察、聆听证严上人开示的福慧,在上人的教导下,他学会了慈济式的思惟和生命态度,精舍单纯的生活方式安住他的灵魂,也让他找到终生致力的价值及依归。他的转念,可以提供现代人一种新的思惟方式和生命情调!
  现在的他素食,穿制服,办公室不吹冷气,四点起床做早课,做慈济全年无休!

本书特色

证严上人常告诉他说:「心定,智慧才会开。」
在上人的教导下,何日生感念道:「我从来不知道自己这一生可以过得这么快乐!」
觉悟的爱,单纯的智慧……慈济特有的思惟,让他转念看见新世界。

◎了解慈济思惟的第一本书。
◎慈济发言人何日生的第一本生活禅散文书。
◎作者贴身观察证严上人多年,所淬练的生活智慧精华集。
◎一个曾荣获电视金钟奖的资深媒体人,放下身段,修行佛法的真实故事。

作者简介

何日生

  慈济大学传播系助理教授,慈济基金会发言人兼人文志业发展处主任,资深媒体人,美国南加大传播管理学院硕士。曾任中视、超视、台视、中天新闻主播及制作人、中国广播公司节目主持人兼制作人;并曾任教于淡江、辅仁、世新大学等。曾荣获电视金钟奖、新闻局社会建设奖、新闻局有线电视最佳新闻节目奖;二○○四年制作的「清水之爱」世界骨髓移植史纪录片,更荣获国际艾美奖,入选亚非地区最佳新闻纪录片。着有《清水之爱──见证骨髓移植发展史》《Great Love as a Running Water》。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一念微尘 林碧玉
推荐序 有心投入,善心体现 陈进传
推荐序 汇合出世法与入世法 李念祖
自序 照见本命本质的力量

辑一 关键总是爱

动中静
无言的力量
刀斧与大地
是狗,还是狐狸?
当你觉得受伤
当权力不再
当看到别人有错

辑二 自我的追寻

无形有大用
从白袍到牛仔裤
当水滴回到大海
自我像是一个空瓶子

辑三 单纯的智慧

面子与脸相
当事情不如预期
活在人间
追寻下一个追寻?
有价无价
以正义之名
用爱回应仇恨

辑四 转念的力量

当无常造访
错过死亡班机
当云彩化作雨水
他说,他的头不见了

图书序言

照见生命本质的力量

有一种思惟,不是西方思惟,也不是东方思惟,而是慈济式思惟。

  记得国中二年级那一年,在宜兰的一个小书店看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本小说的简要版,它文字的美及叙述的思惟很吸引我。我买了回去,一口气读完!

  到了高一,又买了厚厚的一千多页的完整版。罗曼罗兰带着一个年轻生命,进入哲思及文学的世界。那时候的我,真的很喜欢文学及哲学,泰戈尔、徐志摩、钱穆等,都是我爱不释手的作品。年纪稍长,有机会涉猎新儒家的方东美及唐君毅等先生的书籍,更让我接触浩瀚、繁复又结构井然的东方思想体系。柏拉图的《对话录》让我理解西方思想的发轫,而铃木大拙的禅学,让我初步接触佛教思惟。

  在从事记者的工作中有机会让我接触不同的人,从政治到企业,从学术到贩夫走卒,从文艺界到黑道等,我看到不同生命的样态及生活,他们都自成一格,各有思惟,各有坚持,各有痛苦,各有生命的矛盾及瓶颈。生命不是究竟的!在匆忙而紧凑的生活中,我尝试着从书本中追寻真理及圆融的智慧,从基督教思想到《易经》,从西方哲学到新时代思惟,我的追求始终带着困惑,始终觉得生命的本质是矛盾难解!

  一九八九年,我进入中国电视公司担任晨间新闻「今晨」主持人,认识了当时的气象主播曾庆方,现在是我的太太。庆方引领我进入一个我从未预期的世界──慈济世界。这个世界最后竟决定了我一生的方向,并让我找到生命追寻的终极目标。

  庆方送我一本书,名《静思语》,证严法师着。我的佛教思想在当时仅限于方东美的大乘佛学、铃木大拙的禅学及慧能大师的《六祖坛经》。且不提我二十多岁读《六祖坛经》内心的激动和澎湃,我对于佛教是陌生和疏远的。不见法师是我的信念及坚持,但是看到证严上人的法照,我就已经心生欢喜。一个眼神透露无限悲愿及勇气的修行者,以他年轻的智慧竟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佛教语言、思惟及实践。他的说法既现代又传统,既清晰又圆熟,我深深地被吸引,上人不平凡的一生也让我感动及敬佩。

  庆方带着我到慈济当时位在台北市吉林路的会所见上人。那一天,高信疆先生也在,上人向他介绍了我。我有机会和上人单独见面谈话,那是个让我浑身紧张但又充满喜悦的经验。他的眼神直视你,既震慑你,又深深地吸引你!至今为止,我不知道见过多少位总统及世界各种杰出的人士,但上人是唯一让我有这种感动的人。他的气质「宽博、深厚又温柔」。这是一个人能想像的最完美的人格组合。

  一九九○年我到美国唸书,在那里投入美国慈济,若干时日,课业渐重,我和庆方的参与减少,一方面也是年轻气盛,和人相处上,出现若干问题,因此疏远了许多。在南加大读完传播硕士回台,王端正副总找我谈,希望我回慈济工作。我没有这个智慧在当时就接受邀请。记得出国前的确答应过上人,回国后会加入慈济人文工作。但是我食言了!

  八年过去了,一如先前所言,我尝试过各种的哲学思惟,尝试着建立人生颠扑不破的圆融和智慧,但始终不可得。不管我得过什么奖项,收入愈来愈多,或新闻生涯如何璀璨,如何自认对社会做出些许有价值的贡献,我的内心始终是不究竟,始终漂泊,始终不确定,始终隐隐作痛。这痛,是对生命及存在的不理解。这痛,是对于社会问题的无望感及无力感。

  二○○一年当我准备离开中天电视,并和几家电视台商谈开辟座谈节目及制作纪录片之际,李忆慧师姊邀我回去见上人。忆慧师姊一直是我的善知识。在花莲见了上人,上人知道我正要转换工作目标,就神情严峻,其实带有深切期望及责备的语气说,「你答应我要回来的事,做到了吗?已经说到不想再说了!」王副总在旁边也补上一句:「不要再像浮萍一样,到处飘盪!」

  那一年有媒体报导说,何日生主播离开中天准备从政。之后,我很高兴地跟他们说,「我的确『从证』,决定跟从证严上人!」

  我从来就不觉得我是觉悟之后才回到慈济,我是回慈济之后,才惊异地发觉,这么好的思惟及生命价值的实践,为什么到现在才知道。我多年来思想的矛盾及对生命的困惑,在上人的提醒,以及在他看似平凡的言行之间,逐一地解开。投入慈济,给我生命一个从未被自己知晓及开启的内在和外在世界。这期间,我也有幸和王端正副总及林碧玉副总共事。林副总给我一种无比的勇气及毅力,去突破各种困难及实践应达成的目标。王副总始终给予我一种更高远、超越的角度,去思考并看待事情。在慈济五年多,我觉得我是一个重新活过的人!

  但是我觉得我不是智慧的人,我只是运气好。正如同我说过,我并不是澈悟之后才进慈济,我是被一种奇异的「长情」牵引着进入慈济世界,但是这种长情的牵引正是照见我生命本质的一种绝对力量。

  在觉悟的路上,我没有选择,我只是被拣选!是被上人的悲愿所拣选,被一种更巨大的共善之力量所拣选!

  《一念间》,记录我在这条觉醒路上的心路及思索,希望那拣选我的力量,能经由我的领悟及细述,引领您靠近这个力量,靠近这一位当代伟大的觉者──证严上人──如何梳理、解决人类生命的共同困境。盼望经由这股共善的智慧,能协助您在生命的道路上,得到最终的清净、自在和喜悦!

  本书庆幸得到三十年来一路陪伴并教导我的恩师陈进传教授;相交二十年,待我如兄长般的李念祖教授;以及在慈济的路上增长我慧命良多的林碧玉副总为我作序。特别表达我最诚挚的感恩!

推荐序
一念微尘
慈济基金会副总执行长 林碧玉

  何师兄又要出书了,真是令人敬佩与赞叹,不记得何年何月,但记得第一次在精舍见到何师兄与庆方师姊,贤伉俪郎才女貌,洋溢才华,印象中是要出国进修前来拜别上人。笔者适逢其会,借机倾听上人殷殷关怀何师兄姊贤伉俪,出国期间除了夫妻相互照顾外,并深深叮咛洛杉矶的美国分会也是他们的家,希望经常前往参与慈济活动;再剀切地叮咛学成返台,不忘回到慈济世界发挥良能,但见师兄姊贤伉俪虽散发出国在即意兴风发神情,却也频频点头回应。

  再见何师兄时,是慈济正被一滩血旧事所困扰,因缘际会我们一起发愿,寻找将消失之一滩血足迹。其过程困顿难以言喻,但我们却一起验证事实就是事实,不容磨灭的真理,更深饮「凡走过必留下足迹」之至理名言。除事件回归事实,增长我们的人生经验外,更见证上人诚正信实本怀,借此经考证后的足迹,烙印在慈济史页中是何等的真确!

  唯,遗憾的是「对的事」却作错误裁判,这一错误增添我们对司法生态的认识;令人懊恼的是增添此新认识,付出的,却是何等大的代价?!

  更令人夹杂心碎与敬佩交织的痛,是在许许多多法界人士,恳切提出一定要上诉回归清白的建议声中,上人不受丝丝扰动,依然不变清净初衷,宁受冤屈放弃申诉的决定,笔者那一种不舍至极,心被撕裂的痛,岂可言焉!

  接着,在二○○二年何师兄承证严上人之嘱託,探究激发人间至情的骨髓移植之缘起、缘聚,出国专访骨髓移植发想专家学者,国外移植病患与家属心情转折,国内骨髓移植之缘起。上人慈悲毅然剀切地唿吁建构骨髓资料库,将台湾民众大慈、大悲、大勇、大智的大爱精神体现──送救命的骨髓到世界二十六个国家,抢救一千多人之生命。在爱的法水滋润下,让一千多个骨髓病患家庭拨开云雾见蓝天,消解悲愁乍现生命的希望,让台湾冠上慈善之岛的美誉,这一切的一切,岂是短短笔墨能捉摸。何师兄以丰富的採访经验,纳以丰厚的文思,将骨髓移植的发想历程,至今丰硕的成果,用精采文字撰写出第一本着作,是文学着作、是科学简述、是传递爱的理念;何师兄汇整篇篇精要,用文学论述创建出骨髓移植观念教育专书,令人惊叹!

  如今,何师兄又要出书了,即将出版的《一念间》,仍然字字珠玑,飞扬文才。在文字飞扬中,赫然见到何师兄融东西方哲思,忽而将读者推向西方思惟,忽而又引领进入东方见地,但篇篇文字中,隐隐透出上人教诲,深层隐藏慈济见谛的思惟。这一些均是他惕励自己,几乎每日精进参与早课,日日谛听上人晨间教诲,心灵深受洗涤,剔透见思,细细品味,清凉回盪心田。

  夜深沉,品味《一念间》文字后,深深思惟自己是否依止上人教诲,屡践日日课诵的「应观法界性,一切为心造」?是否把握清朗本性?是否谨记上人教诲、佛陀所说:「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是否在每一天八万六千四百秒的时光中,秒秒在「心猿意马奔腾中」,是否静止在《杂阿含经》「多闻世间苦乐之声;乐受无放逸,苦触不增忧」定的境界里?是否静止在《法句经》,开宗明义第一句「一切是心为前导,心为主使,由心所做成」?是啊!「心」是罪源、形是罪数,「心」是我们的主人,一切为心造,一念无明、一念三千界。谨记,一念间,我们可以环绕地球,我们可以悠游宇宙;一念间可以历尽悲欢离合;一念间可以静定在轻安自在;一念间是何等尊贵,若能定住每一念间,缩小自我爱洒人间,是可求是否可得?不由轻哼:

我像微尘一粒
多一个我天地不增负担
少一个我天地不减重量
我像微尘一粒
飘盪大地不增不减
不看轻自己
不看重自己
我像微尘一粒飘盪在天地
无关轻重激不起丝丝涟漪
任风吹任雨打
依然是微尘一粒
微尘微尘很轻却构成大地
我要像微尘一粒无关轻重
缩小自己融入天地
我要像微尘一粒
无处不在处处自在
我要像微尘一粒
不轻不重
念念
无时无地爱洒人间
真空妙有观照大地

  感恩何师兄不嫌弃,邀约为之作序,惭愧词不达意,恐有损其《一念间》文意,唯有警惕观照自己每一念间,心宽念纯爱洒大地,箇中清凉滋味,如人饮水,深信大家会细细品味,不揣为之序。

有心投入,善心体现

岁月悠悠,悠悠岁月,不觉间,认识日生已三十年了。

  日生投身上人门下,步进慈济殿堂,是可预料的,以上人的悲愿法喜,顽石尚能点头,何人不可度化,血肉之躯的日生岂会例外。以日生之聪慧、敏锐、坚毅、素养与能耐,在迈向春秋鼎盛,前景无可限量之际,却愿意舍弃功利,告别繁华,时时以上人为念,处处为慈济设想,借此贡献社会,服务众生,诚属同体共喜。日生有慈济,觅得安身立命;慈济有日生,更能功德圆满。本书的出版,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十年前,在宜兰高中教到日生,他除上课认真外,尤好发问,所提问题往往超出课外,极有内涵,因而其好学深思,思考严谨,辩才无碍已展露无遗。

  随后,日生负笈台北,深感所学不足,由是更加勤奋唸书;本科是传播媒体,但对人文及社会科学均感兴趣,特别是历史、哲学、法律,皆下过一番工夫。这个时期的苦读,奠定日生后来为学治业的基础。

  追求完美与超越是日生的性格,造成他在工作上全力以赴,而且都能达成任务,初入职场或转换跑道,均有优异表现,深得长官器重,获颁许多奖项。如谓谁用到他是谁的福气,殆不为过。难能可贵的是,近年来,日生体验儒家的圆融、佛教的因缘,处理事务明快之余,亦显顺畅。此一情形,对「慈济学」的建构与实践,发挥积极而正面的效益。

  诸事繁忙,往来奔波,日生还能完成这本创作,真是有心、善心人也。所谓有心,就是以上人的意念通贯主轴,以慈济的淑世充满全篇,发愿为上人效力,为慈济付出。善心也者,日生看到社会的种种缺失与脱序,关怀之情,油然而生,特发而为文,拨乱反正,以净化社会,裨益世道。是以此书之作,盖有深意在焉。

  全书初稿完成,日生要我写序,然以日生的得道多助,贵人相随,实在不用我来续貂。然念及三十年的师友情谊,略悉其心路历程及分享出书的喜悦,欣然应允,是为序。

汇合出世法与入世法
法学教授 李念祖

  日生,是位因缘殊胜的朋友。我们结缘甚早,当时他是刚出道的记者,我是方返乡的律师,他在主持的广播节目中邀我弘「法」,转瞬已二十年。

  日生出身新闻界,也未须臾或离;他与「法」,却有不解之缘。此处之「法」,作复数解。一是佛法,一是世间法律。日生在新闻本业内始终不离对「法」的兴趣。他追随上人参习佛法,为在家弟子,更投身慈济志业,以本身的专长济世,不改其志。另一方面,他的工作总与法律事务若即若离、不即不离。他曾负笈海外,从名师修习传播法学;多年来也有过再入学堂习法的念头,虽然终于舍弃,但他在慈济襄赞法务,也使得我们常有机会共同参证佛理,也共同经历尘世法律的修行。

  我们共同的修行中,最可记述却也不可记述的,当是一滩血事件的司法过程。佛曰不可说,于此应验。令人不解的诉讼终在上人的智慧中圆满告一段落,其间日生以新闻记者的机敏勇毅,促成真相还原,是关键的转折,也因而成就了最后的化解。出世法与入世法的汇合,似在一念之间。

  因此,当日生将他近年的体悟结集成册,颜为《一念间》的书稿邀我作序,就不无禅意了。日生行文,境界已近非想非非想处;我拜读一过,深受启发,但也蓦觉长年沉浸于世间法的我,其实没有着相诠释《一念间》的理由。一念踌躇,竟还因有西安之行而耽误了时间。然而就在西安,重瞻法门寺大雄宝殿楹联,却彷彿呈现着于此援引的机缘:

法非法非非法舍非非法
门无门无无门入无无门

一舍一入,当也在一念间,是耶非耶?是为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