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脚走出胸中的世界,佛法的慈悲
大陆央视「百家讲坛」最年轻学者、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
2007年3月全新开讲内容
继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刘心武《揭祕红楼梦》后
再掀收视率与话题高潮新作!
「对于玄奘的评价,我的老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已经说得足够好了:
『对玄奘的评价也应该採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中国方面来看,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关键性的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动家。他同唐王朝统治者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利用又有点互相尊重的关系。由于他的关系,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间,歌功颂德,有时难免有点庸俗。』
玄奘信仰坚定,但是这也使得他有时候不能容纳意见和他不一致的人,很有学问、很有道行的印度空宗高僧福生就受到玄奘的排挤,自己带来的佛经也被玄奘夺走,最终只能离开中国,死于瘴气之地。这一点,连《续高僧传》的作者也是大发感慨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无论如何,谁都不能否认,玄奘毕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有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鲁迅说的『中国的嵴樑』。
希望我的讲述可以尽量按照历史事实复原玄奘的一生,使大家感受到玄奘在一千多年前的艰辛、奋斗、成功和喜悦,更希望今天的我们能够珍惜玄奘留给我们的伟大精神。」
──钱文忠
跟悟空、八戒、沙僧相比,唐僧在《西游记》中似乎面目模煳,
殊不知在历史上他才是真正有血有肉的人!
《玄奘西游记》是大陆中央电视台制播的热门电视演讲节目「百家讲坛」邀请首位上海青年学者担纲讲授的长度为36讲的节目,所讲内容,正是普通百姓早已熟知的《西游记》故事的历史原型,但这个西行印度求法的大唐僧人的真实生活及其旅程的原貌到底如何,他一路上经过了哪些地方,都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和《西游记》中所描述的场景有何异同等问题,《玄奘西游记》都将为读者一一讲解。
作者简介
钱文忠
知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央视「百家讲坛」开播迄今最年轻的主讲人,中国最年轻的印度学、佛学、梵学专家。1966年出生,籍贯江苏无钖,是无钖钱家的后人。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着名印度学家A. Wezler教授、着名佛教学家L. Schmithausen 教授、着名伊朗学家R.E. 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之学五年。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着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百余篇。
前言
第 一 讲 玄奘身世
第 二 讲 皈依佛门
第 三 讲 求学之路
第 四 讲 潜往边关
第 五 讲 偷渡国境
第 六 讲 边关被擒
第 七 讲 险象环生
第 八 讲 身临绝境
第 九 讲 被困高昌
第 十 讲 异国传奇
第十一 讲 龟兹辩经
第十二 讲 一波三折
第十三 讲 化敌为友
第十四 讲 走进印度
第十五 讲 佛影谜踪
第十六 讲 巴印奇闻
第十七 讲 真假女国
第十八 讲 在劫难逃
第十九 讲 绝处逢生
第二十 讲 佛陀故乡
第二十一讲 情怯圣境
第二十二讲 求学奇缘
第二十三讲 雁塔传奇
第二十四讲 何去何从
第二十五讲 宗派之争
第二十六讲 论战因缘
第二十七讲 双雄斗法
第二十八讲 生死决战
第二十九讲 危机重重
第三 十讲 东归轶事
第三十一讲 游子还乡
第三十二讲 会见太宗
第三十三讲 魂系真经
第三十四讲 弥勒真相
第三十五讲 晚年风波
第三十六讲 法师圆寂
后 记
参考书目
《玄奘西游记》作者前言(节录)
《论语.雍也》里有一句话,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杨伯峻先生的权威译文是:「(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意思很清楚。倒过来看也同样清楚:「以它为乐」和「喜爱它」乃是「懂得它」的前提或必经之路。那么,虽说当下正在进入网路时代,但是,恐怕谁都不能否认,电视仍然是解决「如何以它为乐」、「如何使人喜欢它」这些问题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和媒介。学者是已经「懂得它」,更多的是正在努力「懂得它」的专业人员,如果有意或立志使非专业人员「喜爱它」、「以它为乐」,迄今为止,电视终究还是最接近于理想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赞同易中天先生的意见,他认为,倘若春秋时代就有电视,那么,孔子也应该不会拒绝的。
使更多的人「以它为乐」、「喜爱它」,本身就是一种传播和普及的努力过程。传播且不论,普及又岂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深入浅出」也是大家所熟悉的话了,「深入」正是对「浅出」的要求、希望,或许也可以说,「深入」正是「浅出」的门槛和资格。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要给人一碗水,自己最好有一桶水,无非也就是这个意思而已。正因为如此,在我看来,普及不仅绝不意味着轻松,相反,它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 所有这一切,都让我在《百家讲坛》这个中央电视台的栏目上讲《玄奘西游记》的时候,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情。虽说这个题目处于我本人的专业领域之内,但是,我却没有把握说,自己对这个题目已经足够「深入」了。因此,在努力「浅出」的时候,我只能老老实实地恪守有来历、不妄语、不做无根游谈、不为悬想虚语。
──钱文忠(2007年8月20日)
收到這本《玄奘西遊記》,第一時間就被它厚實的紙質和精美的裝幀吸引了。我平日裡對歷史紀錄片和人物傳記類的書籍情有獨鍾,特別是那些能夠展現時代變遷和人物成長軌跡的作品。玄奘法師的故事,在我心中一直有一個神聖的地位,他不僅僅是一位僧人,更是一位偉大的文化使者,一位用生命踐行信仰的先行者。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我先前未曾接觸過的關於玄奘法師的史料細節,例如他為何會產生西行求法的決心,在旅途中與哪些重要人物產生過交集,以及他如何克服語言障礙,與異國文化進行溝通。如果書中能包含對當時政治、經濟、社會背景的深入剖析,將有助於我更全面地理解玄奘法師所處的時代。我希望這是一本能夠讓我有所感悟,對歷史有更深層次理解的書籍,而不是簡單的複述。
评分哇,拿到这本《玄奘西游记》的封面,就觉得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尤其是那个烫金的标题,还有古色古香的插图,让人迫不及待想翻开。我一直对唐朝的历史,特别是那个时代与异域的交流充满好奇,而玄奘法师无疑是这段历史中最耀眼的一个符号。我平常喜欢阅读一些传记类的书籍,觉得真实的人物故事比虚构的更能打动我,尤其是像玄奘法师这样,为了一个信仰,可以抛下一切,远赴万里之外求取真经,这份勇气和毅力,简直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给我一种“正经”的感觉,不是那种市面上很多为了吸引眼球而做的花里胡哨的版本,而是踏踏实实想要讲述一个故事,呈现一段历史的诚意。我想,通过这本书,我应该能更深入地了解玄奘法师的内心世界,他一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他对佛教传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不只是停留在《西游记》那种神话故事的层面。真的很期待能在书里找到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感受那位传奇僧人的真实人生。
评分這本《玄奘西遊記》的封面設計,讓我感覺到一股很強烈的復古氣息,就好像一本塵封已久的古籍,正等待著被重新翻閱。我個人非常喜歡閱讀一些能讓人沉浸在歷史氛圍中的書籍,尤其是關於古代旅行家、探險家的故事,他們的故事總是充滿了未知與驚奇。玄奘法師的西行,不僅是一場宗教的朝聖,更是一次跨越萬里的文化探險。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生動的筆觸,描繪出當時的絲綢之路,那些荒涼的沙漠、險峻的山脈,以及沿途遇到的各色人種、奇風異俗。我想,透過書中的文字,我應該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玄奘法師在極端的環境下,所面臨的體力與精神上的考驗。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從書中體會到,一個人在追求心中信念時,所能爆發出的驚人潛能,以及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難,最終達成目標的過程。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入了解一位傳奇人物,同時也是一次精神上的啟迪。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文献和文化交流史有着濃厚興趣的讀者,這本《玄奘西遊記》的光是書名就讓我感到一陣莫名的興奮。我平常閱讀時,特別喜歡那些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去感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生活方式的書籍。玄奘法師西行的故事,早已不只是文學作品,更是一段無與倫比的文化史詩。這本書如果能夠深入挖掘玄奘法師求法的動機,他在沿途遇到的挑戰,以及他與當時各國君王、僧侶、學者的交流,我相信會是一本充滿學術價值和閱讀樂趣的作品。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對當時印度佛教各宗派的細緻描寫,以及玄奘法師如何將這些豐富的教義帶回中土,對中國佛教產生深遠影響的過程。對於我而言,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講述一個故事,更在於它能否展現一個時代的脈絡,以及一個偉大心靈的求索歷程,讓讀者在字裡行間,感受到那份對真理的執著與追求。
评分说实话,当初会注意到这本《玄奘西游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对“取经”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着莫名的情结。小时候听长辈讲西游故事,就觉得那些降妖伏魔的情节很精彩,但随着年纪渐长,我反而对背后的真实历史和人物动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玄奘西游记》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似乎想要还原一个更具人文关怀和历史深度的玄奘,而不是那个被神化的孙悟空的师父。我平常看书喜欢注重细节,对于作者的考证和叙述方式会特别在意。如果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唐朝当时的社会风貌、丝绸之路沿线的风土人情,以及玄奘法师在求法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文化冲击和思想碰撞,那绝对会是一本非常吸引我的书。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对当时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宗教信仰的比较分析,以及玄奘法师是如何在这种多元文化环境中,坚守初心,传播佛法的。这样一本能够提供深度思考,并且充满异域风情的书籍,对我来说,绝对是值得期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