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一向以倡导推动人间佛教而建立佛光净士为职志,所从事教育、文化、慈善、医疗、观光等佛化事业,已经深获国际的重视和肯定。本书旨在探讨佛光山的文化事业,借以了解佛光山推展人间佛教的宏愿和成就,并期与世人同申感念和仿效。探讨结果,已知该文化事业在佛光山是作为弘法的媒介以及培植兴教人才和倡导人间佛教的先行,但又是佛光山由内塑精神到外化行动而能独显殊异的现世体证所在,事涉复杂又韵味别具。
作者简介
周庆华
台湾宜兰人,1957年生。中国文化大学文学博士,台东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出版有诗集《又见东北季风》、《又有诗》、《未来世界》、《七行诗》、《芜情》、《我没有话要说──给成人看的童诗》和散文小说合集《追夜》及学术着作《走访哲学后花园》、《语文教学方法》、《红楼摇梦》、《灵异学》、《语用符号学》、《身体权力学》、《文学理论》、《语文研究法》、《创造性写作教学》、《后佛学》、《后台湾文学》、《阅读社会学》、《故事学》、《死亡学》、《后宗教学》、《作文指导》、《中国符号学》、《文苑驰走》、《佛教与文学的系谱》、《思维与写作》、《新时代的宗教》、《儿童文学新论》、《语言文化学》、《佛学新视野》、《台湾文学与「台湾文学」》、《文学图绘》、《秩序的探索──当代文学论述的省察》、《诗话摘句批评研究》、《台湾当代文学理论》等。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一个佛教新兴团体的诞生
第二节 佛光山值得众人为它喝采的几个理由
第三节 本书写作所关怀的重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文化
第二节 佛教文化
第三节 佛教的文化事业
第四节 佛光山的文化事业
第三章 佛光山的宗风和理念
第一节 四大宗旨
第二节 八种实践风格
第三节 人间佛教的理想
第四节 舍己为人的精神信条
第四章 佛光山文化事业的统筹单位
第一节 佛光山的行政组织
第二节 宗务委员会创办文化事业
第三节 都监院筹建寺院
第四节 文化院掌管文化出版
第五节 文教基金会负责文化推广
第六节 其他
第五章 佛光山的藏经编纂
第一节 编纂藏经的缘起
第二节 编纂藏经的范围和经过
第三节 所编纂藏经的特色
第四节 所编纂藏经的流通情况
第六章 佛光山的佛学出版
第一节 出版单位
第二节 专属刊物的创刊发行
第三节 佛教典籍的现代化制作
第四节 佛学丛书的企划出版
第五节 其他
第七章 佛光山的佛法传播
第一节 讲经说法
第二节 音声影视传播
第三节 书局和别分院流通处
第四节 文物陈列馆
第五节 图书馆和美术馆
第六节 其他
第八章 佛光山的佛教艺术
第一节 寺院建筑和造景
第二节 典礼法会的布置
第三节 梵音乐舞
第四节 文学
第五节 书画
第六节 佛像雕塑
第九章 结论
第一节 主要内容的回顾
第二节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佛光山,这个名字在台湾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论是在北海岸的宏伟寺院,还是在遍布岛屿的道场,它都代表着一种深刻的信仰力量和文化印记。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什么让佛光山在短短几十年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寺庙,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宗教文化机构?这本书,名为《佛教的文化事业──佛光山个案探讨》,恰好给了我一个深入了解的机会。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那些熟悉的佛光山建筑,那些热情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信众,以及星云大师那慈悲而又不失智慧的声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佛光山在弘扬佛法的同时,如何巧妙地将佛教理念融入到教育、艺术、慈善、媒体等多个领域,构建起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文化事业体系。我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佛教的定位,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保持自身的活力和影响力,并且又如何吸引了如此众多的追随者。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位对台湾本土佛教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宝藏。
评分作为一名长年生活在台湾的读者,我对佛光山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力早已有所体会,但《佛教的文化事业──佛光山个案探讨》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宏观、更深入的观察视角。书中对佛光山如何将佛教的慈悲与智慧,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并且有效地触达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群,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佛光山能够吸引到如此多的年轻人参与其各项活动,这本书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它揭示了佛光山如何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例如运用新媒体、举办创意活动等,来吸引和留住年轻一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佛教的魅力。此外,书中对佛光山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贡献,也让我对这个宗教文化机构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佛光山的学术研究,更是一本关于现代佛教如何与时俱进、蓬勃发展的生动案例。
评分读完《佛教的文化事业──佛光山个案探讨》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一股强大的文化洪流所裹挟,来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佛光山。它不再仅仅是我记忆中那个宁静祥和的宗教场所,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引擎。书中对佛光山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从幼稚园到大学,再到各种社会教育课程,这种全方位的教育布局,实在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佛光山如何通过举办国际性会议、展览、演出等活动,将佛教文化推向世界的描述,这充分展现了其开放、包容的态度,以及与时代同步的创新精神。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佛教的生命力,并不在于被固守在象牙塔中,而在于它能够与社会脉搏同频共振,并且能够以各种创新的方式,回应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它让我看到,佛光山不仅仅是在做“宗教”这件事,更是在构建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化共同体”。
评分第一次翻开《佛教的文化事业──佛光山个案探讨》,我就被书中那种严谨而又不失活力的分析所吸引。它没有用空泛的语言去赞美佛光山,而是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和数据分析,来揭示佛光山在文化事业领域所展现出的非凡创造力和执行力。书中对佛光山如何利用其遍布全球的寺院网络,构建一个强大的文化传播平台,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文化交流的中心,是慈善事业的基地,是教育的摇篮。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佛光山在“非营利组织管理”和“跨文化沟通”方面的探索,这为其他类似的机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让我看到,佛教的智慧,并非只存在于经文中,更存在于它与现代社会的巧妙融合之中。这本书,让我对佛光山的认识,从一个单纯的宗教信仰,升华到了一个更具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层面。它展现了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现代转型,以及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论述方式,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它不像我以前读过的很多宗教类书籍那样,只是从教义或者历史的角度来解读。而是非常具体地,从“文化事业”这个角度切入,深入剖析佛光山在这个领域所做的努力和成就。书中对于佛光山如何在媒体领域进行传播,例如通过电视、广播、出版物等,以及其在慈善事业中的具体实践,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些内容让我深刻认识到,佛光山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宗教团体,而是一个拥有高度组织性、专业性和系统性的文化机构。它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是如何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文化载体,生动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并且真正地落地生根,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佛光山在社区服务和文化交流方面的描写,这让我看到了佛教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是如何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并发挥其正面作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