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美术则出现于东汉中晚期,至汉末、三国时期则较广泛地流行开来。佛像艺术在中国的发展,除了对佛教教义精神的追求之外,也受到不同时代审美变迁的影响。
中国形式的佛像在五胡十六国时展露端倪。到了十六国至北魏初期,渐渐汉化的佛像除了已呈现其艺术价值外,并表现出传统的审美情趣。北魏佛教大兴,深入民间,形成了以铸造小型佛像以祈求福泽之风气。云冈石窟的开凿,更使中国佛像艺术走进繁荣期,此时期的佛像,我们可以从其制作的优劣,来推测出佛像施愿者的身分。进入隋之后的中国佛像承继北朝遗韵,「薄衣贴体」则为唐代佛像的特色。到了宋代,佛像具有饱满瑰丽的作风,以及圆熟的手法,姿态自然或更为精致。
综观中国佛像艺术,初期以西来的键陀螺,秣菟罗风格为主流,其后逐渐汉化;北朝及唐为中国佛像形象转变的两个重要时间点,同时佛像也慢慢地脱离了佛教原有的色彩,至宋朝时则彻底的退去宗教的色彩。
本书附录的「佛教单体造像诸问题」,阐述:一.最初的佛像、二.早期金铜佛像、三.青州风格佛像、四.定州系白石佛像、五.唐代的倚坐弥勒佛像、六.罗汉、祖师与神僧像、七.后期的观音像。
本书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授权台北艺术家出版社,同步出版系列「北京故宫珍藏文物」中的一册,全书以200幅彩色图版(另增局部特写图版)与解说对照呈现,图文并茂。
200件佛像以精美画质呈现,是一本提供研究中国佛像「毫无争议的标准器、去伪存真的试金石」的重要专书,更是爱好收藏及审美人士不可缺少的参考书籍。
主编简介
李静杰∕中国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专业,历史学硕士;日本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美学美术史研究室博士。任职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为佛教图像学、佛教考古学专家。
前言 中国佛教造像的主旋律
南北朝、隋唐 佛像造像77件(包括图文)
宋元明清 佛像造123像件(包括图文)
附录一 佛教单体造像诸问题
附录二 参考文献
汉末三国两晋时期孕育中的佛教造像
两汉之际,中亚大月氏使者传来印度佛教。东汉晚期及三国,来自中亚、西亚、南亚及东南亚的佛教佈道者们,开始系统地将佛教介绍到中国。至两晋十六国,得利于异域高僧的努力及中国高僧的积极参与,佛教终于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
汉末三国,在中国传统的神仙道教信仰土壤中,接受并容纳佛教神祇,中国佛教造像产生了。这一时期佛教造像,往往与东王公、西王母等神仙图像组合在一起,甚或带有某些神仙像特征,呈现佛像与神仙像混淆发展的状态。
两晋十六国,佛教造像逐渐走向独立发展道路,成为教徒礼拜的偶像。这一时期,金铜佛为造像的主流,这种情况与域外金铜佛像粉本的传来不无关系,特别流行禅定佛像,亦见有弥勒菩萨立像等。禅定佛像的流行,应为肇始于西北印度,强烈波及中亚、西域及中原北方,重视禅定与禅观实践的产物,作修行者形象的弥勒菩萨立像,则是犍陀罗雕刻的流行形式。金铜佛像造型深受西北印度犍陀罗美术影响。然而这些佛像已是华夏民族面孔,接受外来文化过程同时也是民族化过程。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后赵建武四年禅定佛像,则脱离犍陀罗雕刻模式,发展为后来长时间延续的程式化中国式佛像。
南北朝隋唐时期发达的佛教造像
进入南北朝,本土僧侣成为佛教事业的主要参与者,南北方出现若干佛教学派,义学研习兴盛一时,并在隋唐之际促成各个佛教宗派,佛教中国化基本完成。佛教义学更成为隋唐学术的主体。加之皇室贵族的大力宣导和推动,佛教与佛教造像活动盛极一时。石刻造像为南北朝隋唐佛教造像的主流,分为石窟造像与单体造像两种,石窟造像发达促使单体造像繁荣。
南北朝隋代,举国上下沉迷于佛教热忱之中,建寺造像蔚然成风,除石窟寺院外,当时地面寺院数量也极其可观,惜均无所存。至今留下数量巨大的佛教遗存,特别是南北朝后期至隋前期的六世纪,佛教遗迹与遗物几近总量的半数。目前所见者多为石刻造像,以黄河流域最为密集,南方则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南北朝石刻造像,可以分作中原北方、南方二系列。
中原北方是南北朝隋代佛教造像最发达的区域,期间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对当时佛教造像事业产生一定影响,而整体处在兴盛发达状态。属于北魏早期的遗存鲜有发现,目前所见者几乎是北魏中期以后遗存。特别在北魏晚期及以降的百余年间,佛教造像随处可见。中原北方系列又分成东部与西部两个组群。东部地区大型石窟的发展脉络清楚,即云冈期到龙门期,再到响堂山期石窟。受大型石窟影响出现了一批中小型石窟,比较重要的有义县万佛堂石窟、巩县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青州云门山与驼山石窟、安阳小南海石窟等。西部地区重要石窟有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庆阳南北石窟等。伴随石窟的发展,东西两地区各自出现大批单体造像。
进入唐代,佛教造像呈现新时代风貌。整体来说,佛像通常身体比较强悍,注重肌肉和量感的表现。菩萨像较普遍地採用三曲法造型,胸腹部肌肉隆起显着。佛像普遍流行北齐出现的裹身垂领袈裟式样,通肩式袈裟及右肩半披式袈裟也佔有一定比重。
中原北方地区石窟以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彬县大佛寺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为代表,单体造像数量众多。该地区石窟及单体造像流行于初盛唐,盛唐数量已经大幅下降,中晚唐基本衰歇。造型可以大体分作长安风格与洛阳风格两个组群。
四川为唐代另一个佛教石刻造像发达区域。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小的发展区域,即川北地区、成都周围、川东重庆。
五代宋元时期充满人间情趣的佛教造像
宋元时期,佛教义学衰落,富于民间情调的禅宗兴盛一时,西夏及元代藏传佛像也比较发达。就广大汉文化地区的普遍情况来说,佛教造像走出以往浓厚的宗教氛围,日益接近民众的社会生活,身体造型逐渐靠近现实中人,形成充满人间情趣的佛教造像。这一时期,佛教石窟开凿仅限于杭州、陕北、大足等局部区域,山西有一定数量地面寺院保留下来,单体造像遗存则相对较多。地面寺院除泥塑外还有部分木雕造像,单体造像较少採用石刻形式,更多应用金属铸造、木雕、瓷塑等形式。
在造型方面,不同政权控制区域,呈现显着的民族及地域特征。
明清时期民俗化的佛教造像
进入明清,佛教造像不再强调宗教的庄严,与民众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造型注重艺术化处理。贴近现实生活,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罗汉像、观世音菩萨像流行一时。
哇,看到《你应该知道的200件佛像》这个书名,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好多种可能性!首先,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这会不会是一本那种图文并茂的“大百科”?就像那种在诚品书店里,封面设计很精美,翻开来每一页都有高分辨率的佛像照片,旁边配上一些简单的文字介绍,讲讲这尊佛像的历史背景、在哪里发现的,以及它在佛教艺术中的地位。我希望它不是那种很学术、很艰涩的,而是能让像我这样对佛教文化有点兴趣,但又不是专业人士的普通读者都能轻松读进去的那种。想象一下,如果里面有释迦牟尼佛的各种不同造型,比如禅定相、说法相,还有菩萨像,像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地藏王菩萨的慈悲面容,还有罗汉像,一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那该多棒啊!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比较罕见、比较有故事的佛像,不是那种在寺庙里随处可见的,而是那些隐藏在古籍里,或者只有在特定博物馆里才能见到的珍品。如果这本书能带我们“云游”四方,领略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佛像艺术的独特魅力,那简直就是一次精神的旅行了,绝对值得入手!
评分说实话,《你应该知道的200件佛像》这个书名,让我很好奇它到底是以什么角度切入佛像的。我不是那种会去寺庙烧香拜佛的虔诚信徒,但我对佛教背后的哲学思想,以及它如何体现在艺术创作中,一直都很有兴趣。所以,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佛像,而是能深入探讨每一件佛像背后的“你应该知道”的东西。比如,它可能会讲解佛像的“仪轨”,也就是佛教徒在塑造佛像时需要遵循的规定,这会影响到佛像的比例、手印、服饰等等。又或者,它会分析不同佛像代表的特定意义,像是弥勒佛代表的未来,阿弥陀佛代表的西方净土,以及十八罗汉各自的修行特点。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比较现代、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把这些抽象的佛教概念,通过具体的佛像形象给具象化出来。如果能顺便讲讲这些佛像在历史上的流传,比如哪一尊佛像对某个朝代的佛教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或者哪一尊佛像曾被哪些名人供奉过,那一定会更有意思!总之,我期待的是一本能让我“长知识”,并且能引发我思考的书,而不是一本纯粹的图录。
评分看到《你应该知道的200件佛像》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闪过一本“宝典”的画面。我平时虽然不怎么去寺庙,但偶尔会在一些历史纪录片或者展览中看到一些令人震撼的佛像,那时候就会很好奇,它们背后到底蕴含着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桥梁”,将那些遥远、神秘的佛像文化,用一种易于理解、又充满吸引力的方式呈现出来。可能它会讲述一些关于佛像的“创作故事”,比如某尊佛像是根据一位高僧的形象塑造的,或者某尊佛像的背后有一个感人的传说。也可能它会介绍佛像的“材质与工艺”,从古老的泥塑、木雕,到精美的铜铸、石刻,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智慧和匠心。甚至,我期待它能够涉及到一些关于佛像的“保护与传承”,讲述一些现代人在努力保存和研究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故事。这本书最好能让我读起来有“寻宝”的感觉,每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惊喜,都能学到一些过去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我希望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介绍,而是能让我感受到佛像背后那种历经岁月洗礼的庄严与慈悲。
评分《你应该知道的200件佛像》,听起来就像是一份非常“精选”的指南!我一直觉得,佛像不只是艺术品,它们承载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和信仰。所以,这本书如果能做到“你应该知道”,那一定是在挑选佛像时有很深的考量。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把佛像按照不同的“类别”来划分?比如,从历史时期来看,唐朝的佛像和宋朝的佛像,在风格上会有什么明显区别?从地域来看,印度佛教造像、中国佛教造像、东南亚佛教造像,又有什么独特的韵味?或者,它会根据佛的身份,像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菩萨像,罗汉像,金刚像等等,分别介绍他们的特点和象征意义。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冷门”但非常有代表性的佛像,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网红”佛像。如果里面能穿插一些关于佛像鉴赏的小技巧,比如如何从佛像的姿态、手势、面部表情来解读它的含义,那对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对佛教艺术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我刚刚看到《你应该知道的200件佛像》这个书名,脑子里就蹦出好多画面。我想象它可能会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书,也许它不是那种把佛像摆在高高在上的神坛上,而是从一个非常生活化的角度来介绍它们。比如说,这本书会不会介绍我们身边一些常见的佛像,像是寺庙里常常供奉的韦陀菩萨,他就像佛教的“护卫队队长”,保护佛法不被侵扰;还有那个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他招财进宝的形象,其实也融入了中国民间的喜庆文化。而且,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介绍“长什么样”,而是讲讲这些佛像“是怎么来的”。会不会里面有介绍一些佛像的制作工艺,比如雕刻、彩绘、铸造,甚至是一些古老的失传技法?或者,这本书会结合一些神话故事或者民间传说,把佛像背后的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就像听故事一样,不知不觉就了解了佛像的意义。我脑海里甚至出现了一些场景,比如作者可能会带领我们去探访一些古老的寺庙,发掘一些尘封已久的佛像,然后把它们的“前世今生”都挖掘出来。这种探索式的介绍方式,我非常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