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第一哩路: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

孩子的第一哩路: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儿童艺术
  • 乡村教育
  • 艺术启蒙
  • 纸风车
  • 儿童画
  • 艺术工程
  • 成长记录
  • 绘画
  • 教育
  • 公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将来能够位居领导地位的人,绝不会是因为学历高,而是因为视野比别人更宽广,创意比别人更胜一筹!

  因此在决定执行「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时,我们便有了「搁卡艰苦,嘛要厚囝仔看戏」的念头。

  由几位「文艺老青年」起头的「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是本世纪最原创美丽的城乡艺术盛事!它唤起全台湾人一起加入播种之旅,一步一脚印将生活艺术的创意、热情和快乐,散播到每一个角落,也让偏乡的孩子都能拥有亲近艺术的童年记忆。

本书特色

吴念真感性推荐!

纸风车文教基金会「孩子的第一哩路: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活动完整图文纪实;也是一本感染力十足、汇集大爱小爱的温馨励志书。

本书净收益全数捐赠「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活动基金。

作者简介

关于纸风车文教基金会

  1992年11月,几个知名文艺老青年一边吃着火锅,一边想着要做一件不一样的事──「搞剧场玩艺术」,他们是:电影人徐立功、电影导演柯一正、戏剧编导罗北安、剧场编导李永丰,以及帮他们背书的创意顾问吴静吉博士。纸风车剧团因此成立了,李永丰也当上执行长,全心为「儿童需要儿童剧,台湾需要台湾的儿童剧场」的理念奋斗。

  带着阳光般的热情,从简朴中激发创意,让灵感永不停歇。1998年,这群不忘梦想的文艺老青年共同串联成「纸风车文教基金会」──有专事儿童创作的「纸风车剧团」、成人歌舞剧的「绿光剧团」和现代舞蹈团体「风动舞蹈剧场」,并设有「儿童创造力工作室」负责儿童戏剧教育推广,以及「表演学堂」专门设计各梯次之肢体开发表演训练课程。
风,让纸风车不停地转啊转!
您,让纸风车一步步向前迈进!
「纸风车文教基金会」期盼大家为这块土地的艺术文化尽一份心力,
圆一场你我共同的梦想!

纸风车文教基金会 www.paperwindmill.com.tw/

「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创意活动缘起
吴念真、柯一正、林锦昌、李永丰等等,这些文艺老青年在忙碌工作中,常聚会聊对方、聊心情,聊国家大事。
一次又一次,越来越觉得不能再随着政治与政论节目,过着心情起伏的生活;政治也不应该走向今天如此的「泛政治」。所有人民的热情分成两边对骂,而忽略身边或者台湾所有的一切。

  每个时代总要有人试着用不同的行动来改变社会,不好的现状、改变政治方向,不是为了权位,而是为了人民的生活及清晰的愿景。

  不是否定政治人物的贡献,而是如何让政治变成众多专业的一种,人民不必过度热情的参与政治,让人民的能量与精力,转移至台湾社会的各个角落,让热情的人民使台湾更多元化、更丰富、更多的快乐、更多的美好生活。

  于是分头跟不同的朋友聊着同样的想法,上至吴静吉博士这位「老老」文艺青年,扩展至各领域的朋友、老朋友、长辈、同事,大家想法趋近共同,随着时间,清谈就化为行动──
于是319乡的孩子们有媲美国家剧院等级的儿童剧可看,笑容更加灿烂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总还有一些事,我们可以做得到    吴念真
【Opening】美国的盛宴,一群唐吉轲德的梦  李永丰

Part1.百乡好戏百乡情
<捐款人故事1>原乡的唿唤
难忘父母恩与浓浓乡情──恆春.张道宏
点亮心头的火花──虎尾.吴永昇
欢喜再闻故乡味──永靖.詹忠志
共创美好的集体记忆──北港.李文雄
扮好戏,才有好友谊──龙井.蔡裕丰
【爱在319乡.艺术进行式】哀感谢──以父母之名
<捐款人故事2>爱的希望拼图
六九四位西螺人的「活化热情」
义竹乡亲精彩达阵看戏去
「晶彩冰糖」情义大会串──水上∕南靖糖厂
下次还要相约看戏──尖石.美商摩根大通集团
【爱在319乡.艺术进行式】星云大师给孩子的一个愿
<捐款人故事3>足甘心ㄟ的企业
一堂回馈故乡的戏剧课──王功.全国电子
在国家公园参与「武松打虎」──泰安.泰安产险
「念旧」美丽,「惜情」无价──员山.中兴保全
听风声,看孩子微笑──卑南.克缇文教基金会
【爱在319乡.艺术进行式】平凡妈妈,不平凡的力量
<捐款人故事4>师生一起点燃艺术火花
就是要让小朋友看一出好戏──林园.黄泰旗
那夜,孩子们的笑声好听极了──潮洲.简安富
临别前,留下我的情深意重──二林.陈芃蓉
【爱在319乡.艺术进行式】小小孩帮助小孩
<捐款人故事5>伉俪逗阵行
卡打车,快乐向前走──陈明章夫妇陪囝仔看戏唸歌
一出戏,让母亲故乡的孩子笑了──后龙.周皓&唐筱雯
不需言语的情感交流──新港.许景河&林彩荔
【爱在319乡.艺术进行式】三年后的约定
<捐款人故事6>爱让离岛无距离
隔海传送看戏的心情──马祖.中华电信
阳光.海洋.纸风车──兰屿.阳明海运
【爱在319乡.艺术进行式】艺术不分国界
<捐款人故事7>319乡温馨摄影情
张大鲁的东石圣心情

Part2. 儿时与艺术的第一次接触
我的第一哩路1:搁卡艰苦,嘛要厚囝仔看戏! 李永丰
我的第一哩路2:让孩子跟着纸风车转动吧! 柯一正
我的第一哩路3:三十九岁的第一场舞台剧 张大鲁
我的第一哩路4:当冰冷相机遇上热血画面 高修民
我的第一哩路5:纸风车团员的儿时经验 庄琼如∕林于竣∕邹宜忠
我的第一哩路6:319乡小朋友的第一出戏 阿钦
   
Part3. 「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纪实与感谢
「孩子的第一哩路──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发起人
纸风车剧团百场演出的真心与感动
欢迎加入捐款行列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总还有一些事,我们可以做得到               吴念真

缘起

  事情是怎么开始的,现在想起来似乎有点混沌,不过似乎已经不太重要。
依稀记得的是,那年秋天雨水很多。天空始终阴霾,整个城市好像泡在及胸的烂泥里,黏腻、凝窒;大多数人的心情彷彿也是如此。
那时节如果只是透过媒体去认知台湾的话,整个岛屿好像只被归类成两种人,无关性别而是颜色:一种是红,一种是绿。
或者只关乎症状:红者躁,绿者郁。
即便是已经习惯在工作上相处的同事,即便是熟识多年的朋友,好像也都在那种诡异的氛围下相处得小心翼翼,甚至得特意闪避某些话题;蓄意的客气与刻意到一个令人不耐的程度。
那真是一段沈闷、压抑、惆怅(人,要用这样的方式彼此对待吗?颜色高于友情吗?……类似无解的疑惑持续在心里起伏不已),甚至因此而毫无动力的日子。

  那阵子每逢週末的晚上,家里总会聚集许多不快乐的老男人,包括两个持续吃百忧解看心理医师的家伙,以及一个因为颈椎骨刺常痛到坐不住的年轻老人。电视与酒瓶不时开开关关,话题没什么建设性,不谈工作不谈未来,那谈什么?谈退休的期待,谈早已灰飞烟灭的昔日恋情。

有一天忽然谈到小孩。

  谈小孩曾经给自己带来的启发和感动、谈从小孩身上看到的自己微小但已经足以支撑的价值感、谈自己曾经希望为孩子做什么,或者,曾经因为做过什么而从孩子的脸上看到单纯的喜悦……
每个人的小孩年纪都不同,有的已经大学毕业在工作,有的还在就学中;还有人的孩子才刚上小学、幼稚园。

  每当接近午夜,那两个孩子才分别进小学以及幼稚园的男人手机都会前后响起;是孩子们打来说声晚安,或许也有奉妈妈之命查勤的可能。他们讲完之后,通常会把电话拿给在座的所有叔叔伯伯,让他们也跟孩子讲讲话。那样的时刻,大家忽然发现,即便再郁闷、再激动的人也都面露笑意、语气慈蔼,甚至连「想你哦!爱你哦」这类在人前绝对不可能轻易说出口的话,竟然也都讲得自在、讲得温婉、讲得情感十足。

  大概是有感而发吧。有一天,忘了是谁,忽然说出彷如偈语的一句话,说:奇怪呢,只要是孩子开口要求的事,或者知道这是可以让小孩开心满足的事,就算再郁闷、再无力的时候,做起来也都心甘情愿、动力十足。

  老男人们好像都有同感,纷纷举例,比如半夜开车去帮小孩找养蚕的桑叶、帮小孩做劳作赶暑假作业、为了找到小孩希望的恐龙模型走遍半个纽约、宁愿搁置第二天的广告提案却熬夜帮小孩写台语演讲比赛的稿子……而得到的回报是什么?只是孩子眼神所流露的感激,或是一个笑容、一声开心的惊叫,如此而已,但却足以让你终身记忆。

  不知道那个雨下个不停的晚上,那样的谈话是否就是整件事开始的契机。总之,有一天李永丰忽然打电话给我,语气跟他惯常粗暴的方式完全不同;他非常神圣而严谨地说,他跟林锦昌终于想到一件当下我们一定都愿意去做、而且可以做得到,甚至可以号召许多人跟我们一起做的事。说他们甚至连计画的名称都想好了,叫「孩子的第一哩路──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甚至还有一个英文的Slogan叫「First mile Kid’s smile」。
他说整个计画说给别人听可能需要一点时间,但你一定一听就懂。

梦想

  我当然懂,其他人也容易了解──就是表演团体下乡演给小孩子看嘛!
  演戏给小孩看,这是李永丰和纸风车剧团专业。从魔奇剧团到纸风车二十多年经验,最高纪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演出三百八十多场。一、二十年演下来的结果之一,是让我经常嘲弄团长任建成。他永远长不大,都四十有几的人了,讲话动作跟小孩没两样。

  不过李永丰在比较正经的时候,也常常感叹说自己的故乡在嘉义布袋,可是一、二十年来却还没机会演戏给自己故乡的孩子看。

  因此计画的动机我可以了解,说是为了平衡城乡差异、尽自己之力做一点小小的尝试也好,或者,算是李永丰个人对故乡的一点回馈、一点赎罪也可以。
但是,一看到计画的细节……我当场傻眼!因为那样的期许和承诺简直和候选人的政见一样──够呛,但做得到我头给你。

  和国家剧院售票演出同一级的舞台灯光设备、不收费、不管完成的时间要多久,反正全台湾三百一十九个乡镇一定要演透透。此外,绝不跟政府申请半毛钱,省得又牵扯蓝绿啰啰嗦嗦。
好吧,那经费从哪里来?
募款!他说:一块钱一块钱募,只要一个乡镇募到三十五万,我们就去演。
如果募不到呢?
那你啦、小野啦,还有其他会讲故事、拍过电影的,就到那些地方讲故事或者演电影给小朋友看!李永丰嘻皮笑脸地说。
不过,我相信应该没问题。他正经地说:我相信台湾一定有很多人跟我们一样,不想再闷在电视机前面,不想再吃百忧解,正想找一件做得到的事做做看!
那些人是谁?在哪里?
在你的嘴上!他说。

启航

  老实说,起头真难。而且还不是普通的难。
  一堆被李永丰指定为发起人的家伙开始以亲朋好友为对象,日子好像回到三十多年前刚退伍的第一个工作──保险业务员。

  问题是卖保险还可以跟人家说不管是不是自己用得到,反正你总可以拿回这笔钱,而这回只要人家稍稍流露一点「那……我们能得到什么回报?」的眼神,我们好像只能心虚地跟人家说:你可以看到孩子们的笑容,还有,捐款可以抵税!
每个发起人运用的「手段」不一样。李永丰是拎着Note book到处去做简报。
记得有一天朋友请吃午餐,打电话给他要他顺便来。
我吃饱了。他说。哪可能?十二点刚过?
闭门羹!他说:从九点钟到现在我已经连续吃了两ㄊㄨㄚ!
我是接社团的演讲;有钱而且还挺热心公益的各种社团。
主要题目讲完之后,我通常会用自己的小故事做「诱饵」。
我说,记得自己大约四、五岁的时候,阿公经常背着我到九份的昇平戏院看新剧,也就是现在的舞台剧。四、五岁能记得什么?记得的很多!我记得有一次演的戏码里头,坏人竟然可以在当年那样简陋的舞台上放火,记得演员从冒着白烟的窗口翻滚出来的样子。
记得散戏之后,阿公到面店切了一块猪肝给我吃。

  记得回家的路上下起西北雨,阿公背着我躲进路边的有应公祠。我还记得那时候的雨声,记得雨水浇洒之下芒草丛和泥土蒸腾而出的味道。记得背着我的阿公身上汗水的气息。记得雨停之后,在茶壶山的那边忽然神奇地显现出双层的彩虹!那时候,绝对不知道这样的景象要在五十几年后的一个夏天才会在台北的天空再度重逢。

  所以,给孩子一个演出,可能就是他一次重要的启蒙,是他五十年难忘的记忆!因此,请支持「孩子的第一哩路──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
台下掌声响起,主持人说:你讲的事情很有意义,谢谢你,再见!后会有期!
好吧,至少还有演讲费,就当成是募到的款项。
当然也有说服力超强的发起人。

  记得有一次去参加简志忠和他朋友的聚会,他温文儒雅地跟朋友说明计画的内容。才讲完,有个朋友平静地说:永靖我来捐!另一个嗓门比较大,他说:台中龙井算我的!
挫折之后,看到这个画面真是受用。

  相信李永丰说的或许是真的,是有很多人跟我们一样,相信总有一件事我们可以做得到!

旅程

  二○○六年圣诞节傍晚李永丰打电话给我,兴奋的语气中似乎隐藏着一点点失落。

  那天是「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的首航,认捐单位是中兴保全,地点是宜兰员山。李永丰兴奋的是当初的梦终于开始实现!至于失落的原因,他说:人来得不够多,才大约六百个。然后开始检讨自己,说一定是宣传没做好,这种差错对不起认捐单位等等。

  我问他说员山乡的总人口多少知道吗?他说没查过。我说三万出头,大约是台北市八十分之一的人口。六百人乘以八十是四万八千人,请问纸风车在台北的一次演出总票数有过四万八千票吗?

他好像被安慰了,笑了起来说:对哦,妈的我是猪头!
十天之后,他从阿里山打电话给我。
也许在山上收讯的品质不太好。但从电话里,我隐约听见低沈的烟火施放声音,以及他完全失控的哭声。
他说演出结束了,现在在放烟火。说他在哭,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忍不住。说:下午有雾,后来天气好了……还说:妈的,他们用九巴啦、轿车啦……各种交通工具把小孩一个一个从山上不同的地方载下来……说小孩子一整个晚上high。然后完全跳tone超煽情地说:我忽然好爱我自己哦!
阿里山,台北市人口四百五十分之一的地方,星期三的晚上,观众一千一百人。
第三场,高雄桥头,一千五百人。
第四场,台中龙井,两千人。
第五场,新庄,四千人。
……
二○○八年三月五日,第一百场,台北县芦洲市,两千五百人。
第一百场演出完成了,接下来的重要停靠站是第一百个乡镇的演出。
一年又四、五个月的旅程下来,我们在意的数字好像不是观众,反而是那九千五、六百个认捐团体和个人。是这些团体和陌生的朋友让我们完全相信:真的,这是真的,在台湾的各个角落都有人觉得总有一件事我们可以做得到。
当电视里的大人正以刻薄甚至违心的言词、狰狞的表情企图撕裂对方的同一个夜晚里,我们一起让小孩开心地笑起来
我们在孩子的笑容里看不到党派颜色。
我们在孩子的笑容里看不到城乡、区域的差异。
我们在孩子的笑容里得到安慰,得到久违的欣喜。

航向:未来

  航程继续中。此刻只是一次小小的回顾。
  第一百个乡镇演出虽然即将完成,但未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有无数的孩子正等待一场演出,一如等待一个节日,一个礼物。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都有信心可以继续走下去。尽管每一个参与者在过去的旅程中所得到的收获与感动都有不同,但,都是延续的动力。

  比如,李永丰应该不会忘记在阿里山夜晚,在绚烂的烟火下忘情的痛哭,因为他一直说一直说,一直在等待另一次的感动。

  至于我,最大的改变是终于比较敢开口邀约陌生的朋友一起加入、一起参与。因为我也有许多记忆可以跟人家说。

  比如,陈明章先生只要没事就会跟着演出跑,自己开车、没有酬劳。有一天在鹿港,风很大,大到要调公车当挡风墙,以免舞台被吹垮。开演前他上台唱歌暖场,他怀孕的太太站在场子外灯光黯淡的角落,远远地看着台上的陈明章,淡淡地笑着。风卷动她的头发,以及和陈明章一样完全没有时尚感随意之至的穿着。我只想到四个字:诚挚、素朴。

  比如,我看到一张照片,某镇公所送给纸风车的大花架。久违的形式、俗艳的色彩、大大的一个「祝」下头写着:演出光彩。我彷彿回到久远的过去,重温那种单纯却真实的情谊。

  比如,我看到白发的村长带着白发的老友亲自为孩子排好两千张椅子,然后拿着抹布一张一张仔细地擦拭,彷彿一个爷爷正以疼惜的心等待傍晚两千个孙子的到来。

  比如,我听到上千个小孩用那么好听的童音整齐而兴奋地喊着:我是巫婆,一个有经验的巫婆,所以我的名字叫巫顶!
比如,我看到演员们由高而低坐在楼梯上,艳阳高照,在连续两天奔波的演出之后,他们彼此按摩、彼此刮痧。
……
不只这些,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更多的故事、更多的心声和感动。
如果因此你想参与,欢迎你,一点也不迟。
未来的路途还远,风景正好。
而这艘装载梦想环绕台湾航行的船空位还很多,说不定同船的我们还可以顺便一起想想,做完了这个,有什么我们还可以一起做。

图书试读

【捐款人故事1──原乡的唿唤】
难忘父母恩与浓浓农乡情──恆春‧张道宏
落山风,向海洋。夜晚的恆春,有风、有星光,有泪、还有欢笑。

那一夜,「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演到恆春,主要捐款人之一的张道宏走上台,带着南台湾人特有的古意,缓缓地说:「虽然阮南部的资源有卡差,但是不一定代表我们的成就会卡歹。只要有机会、只要保持善心,同款会有成就。就像当时我的母亲一次又一次的给我机会,没有放弃我一样……感谢我的母亲,感谢恆春这块土地……」

台下的张妈妈,泪中带笑,久久无法自己。她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那个连注音符号都学不会的憨儿子,居然会站在台上说出这番话;更没想过,有一天儿子竟会回到故乡,捐一场戏、陪自己和老伴一起看戏。

在张道宏事业小有成就之后,已经很少人记得他曾经有过学习障碍了。但是对他而言,记忆犹新。他清楚记得当年自己光是一年级就念了三年,更清楚记得母亲为了教他注音符号,一边急着要到田里砍甘蔗,一边却又不放弃指着垫板慢慢陪他认字。天色越来越晚了,不得不出门了,母亲只好写下一个「ㄤ」字,随手在旁边画了一个新娘,然后用台语告诉他:「ㄤ,就是新娘嫁ㄤ的ㄤ。」

从此,「ㄤ」成了张道宏最熟悉的一个注音符号,也是他升上小学二年级之前唯一学会的一个字。虽然小二之后,张道宏突然间开窍,功课也慢慢跟上其他同学,甚至一路念到大学,并且和哥哥一起开设「长荣财务顾问」创投公司。但想到母亲的苦心,想到当时母亲既急着要去种田,却又放不下他的那份煎熬,张道宏至今仍会因为心疼而哽咽。

捐助恆春「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正是因为对母亲的感恩,也是对恆春浓浓的「乡思」。尽管离家二、三十年,他始终记得童年时和兄弟姊妹,一起在田里捡拾落花生的那段时光。至今,他也还记得赤脚踩在泥土上的感觉,给人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安定。

事实上,在捐助「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之前,张道宏就已经为恆春的孩子付出许多。为了给孩子一个能够跑、能够跳的地方,他曾回乡号召村人出钱出力。当时,他就和「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有不谋而合的想法。他希望集众人之力,一起为村子里的孩子建一座篮球场。筹建的过程困难重重,耗费的时间更长达一年之久。但是他却很开心:「也许我一个人出钱,再请工程公司处理,两个月就可以完成了。但是,让村人一起出力、一起整地,岂不是更具意义?」

父母的恩情,是一辈子也报答不了的;童年的记忆和故乡的气息,是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
那一夜,在恆春,张道宏用行动,告诉了全场的孩子们。

用户评价

评分

“孩子的第一哩路: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这个书名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夏日午后,微风吹过,看见路边闪着光芒的纸风车,以及远处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声。319这个数字,又给我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好像这个工程是切实地在走访、在建设。 我一直认为,艺术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像阳光雨露一样重要,它可以滋养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我小时候,我们接触艺术的机会相对有限,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书本,缺少一些实际的体验。所以,当我得知有这样一个“艺术工程”深入乡村,把艺术带给那些可能原本接触不到的孩子们,我感到非常兴奋。 我非常想知道,这个工程具体是如何在乡村开展的?它会带来哪些形式的艺术活动?是戏剧表演?音乐课程?还是绘画、手工坊?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挑战,比如如何克服地域的限制,如何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系? 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许多孩子们参与艺术活动后的改变。也许有某个孩子,在一次戏剧表演后,找到了自信;也许有某个孩子,在一次绘画创作中,发现了自己隐藏的天赋。 这些真实的故事,一定会非常感人,能够展现出艺术的力量。 我相信,艺术是开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对于乡村的孩子们来说,这个“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或许正是他们人生中一段非常宝贵、非常闪亮的“第一哩路”体验。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分享这个工程背后的故事,让我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爱心、坚持和奉献,以及艺术如何为乡村孩子们的童年增添色彩和希望。

评分

《孩子的第一哩路: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光是听书名,就勾起了我许多童年的回忆。那时候,乡下的田埂上、屋顶上,随处可见孩子们玩耍的纸风车,它们在风中转啊转,仿佛承载着无数的梦想和快乐。319这个数字,让我觉得它很有历史感,仿佛记录着一个长期而有意义的行动。 我一直坚信,艺术教育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更能够塑造孩子的情感世界。在我的成长经历中,也曾有过因为缺乏艺术教育的机会而感到遗憾的时刻。所以我特别赞赏像“纸风车319”这样的工程,它能够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到乡村的土地上,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去感受艺术的美好。 我非常好奇,这个工程具体是如何在乡村实施的?他们会带来什么样的艺术体验?是戏剧表演?音乐欣赏?还是绘画、手工创作?在推进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比如,如何克服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问题?又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对艺术产生兴趣? 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许多孩子们参与艺术活动后,那些真实而动人的故事。有没有孩子,因为参与了这个工程,而变得更加自信、开朗?有没有孩子,因为接触了艺术,而发现了自己潜在的才能? 我相信,艺术拥有连接心灵、启迪智慧的力量。对于乡村的孩子们来说,这或许是他们人生旅途中一次难忘的“第一哩路”体验。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记录下这个艺术工程的实践过程,分享那些温暖人心的瞬间,以及艺术带给孩子们成长的积极影响,让我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爱与希望。

评分

《孩子的第一哩路: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光是听这个书名,就让人感觉到一股纯真美好的气息。“纸风车”代表着童年的乐趣和想象力,而“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则暗示着一项深入基层、充满人文关怀的计划。我小时候就住在乡下,对于乡村的孩子们来说,接触艺术的机会确实不多,很多时候只能通过电视或者有限的书本。所以,如果有一个工程能够主动将艺术带到他们身边,我觉得简直太棒了。 我对这个工程的执行方式充满好奇。它是如何挑选学校和社区的?又是如何设计课程和活动内容的?比如,他们会组织戏剧表演吗?还是会开展绘画、手工制作的工作坊? 我还特别想知道,这个工程在推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困难的情况?比如,当地居民对艺术的接受度如何?或者说,在偏远地区,交通、场地等硬件设施是否会成为阻碍? 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许多孩子们因为参与这个艺术工程而发生改变的故事。也许有某个孩子,原本内向寡言,却在舞台上找到了自信;也许有某个孩子,从未接触过绘画,却在这里发现了自己的天赋。这些真实的故事,一定非常有感染力。 我相信,艺术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能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去感受生活,如何去表达情感,如何去理解他人。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艺术或许是他们认识世界、拓展视野的一扇窗户。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记录下这个“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的方方面面,包括它的缘起、目标、实施过程,以及最重要——它对孩子们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希望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用艺术去点亮乡村儿童生命的热情和坚持。

评分

《孩子的第一哩路: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这个书名,让我想起了一个很美好的画面。我小学的时候,住在一个小镇上,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但离市中心也挺远的。那时候,村口会有一棵很大的老树,树下经常有孩子们在玩耍,偶尔也会有人在树下摆摊卖些小玩意儿,其中就有那种用彩色纸做的风车,风一吹,就哗啦啦地转起来,非常热闹。所以,“纸风车”这个词,对我来说,就代表着童年、快乐和一种简单的美好。 而“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听起来就像是一场充满爱心和使命感的行动。我很好奇,这个工程是如何策划和实施的?它是如何深入到各个乡村地区的?有没有遇到过什么挑战,比如经费、人员、或者当地的观念接受度? 我一直觉得,艺术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还能帮助他们学会表达情感,建立自信。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曾经因为错过一些艺术学习的机会而感到遗憾。所以我非常支持像“纸风车319”这样的工程,它能够把原本可能只有在城市里才能接触到的艺术资源,带到乡村,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去感受艺术的美好。 我很想知道,这个工程给孩子们带来的具体影响是什么?是让他们爱上了戏剧表演,还是激发了他们的绘画天赋?或者是让他们学会了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和理解世界?我想,这些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一定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也可能因此找到了自己新的兴趣和方向。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真实地记录下这个工程的幕后故事,分享其中那些感人的瞬间,比如老师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以及孩子们因为艺术而改变的点点滴滴。我相信,这样的故事会非常有力量,也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去关注和参与到乡村儿童的艺术教育中来。 毕竟,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权利去接触艺术,去点亮自己的内心。

评分

哇,看到《孩子的第一哩路: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好多回忆!我还记得小时候,虽然不是住在乡村,但暑假的时候,我们也会去亲戚家,那里的田野风光、乡间的小路,还有那种慢悠悠的生活节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个年代,娱乐活动不像现在这么丰富,书本,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活动,就成了我们了解世界、认识自己的重要窗口。《纸风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纸风车在风中转啊转,就像孩子们的想象力一样,天马行空。而且,319这个数字,感觉很具体,好像是在说一个实际的、走过很多地方的计划。我很好奇,这个“艺术工程”究竟是怎么进行的?是剧团表演?工作坊?还是什么样子的活动?它有没有真正触及到乡村孩子的心灵,给他们带去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很多同学都渴望能有更多接触艺术的机会,但很多条件不允许。如果这个工程能够深入乡村,让那些可能平时接触不到艺术的孩子们,有机会去感受、去创作,那真的太棒了。想想看,在乡间的小学校,一群孩子们围着看一场精彩的演出,或者亲手制作一件属于自己的艺术品,那种快乐和成就感,一定会成为他们童年里最宝贵的财富。 这个工程背后的推动者,我想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要把艺术送到那么遥远的地方,还要克服各种困难,这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更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非常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有没有遇到什么让他们觉得特别感动的故事? 这种“深入基层”的艺术推广,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它不仅仅是给孩子们带来快乐,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教育的普及。通过艺术,孩子们可以学会观察、思考、表达,这些能力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活,都至关重要。而且,艺术也能够滋养心灵,让孩子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拥有更多的勇气和韧性。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是想了解这个工程的具体内容,更想感受那种用艺术去点亮乡村孩子童年的力量。它会让我回忆起自己曾经的童年,也会让我思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还能为孩子们保留多少纯粹的、有温度的体验。 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满满的感动和启发。

评分

一看到《孩子的第一哩路: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这个书名,我的心情就变得特别轻松和愉快。我脑海里immediately浮现出儿时在乡间玩耍的场景,特别是那种随处可见的、随风转动的纸风车,它们就像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一样,充满活力和希望。“319”这个数字,也让我联想到台湾广袤的土地,好像这个工程带着爱,走过了许多角落。 我一直认为,艺术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仅是培养未来艺术家,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一个孩子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在我的童年,我们接触艺术的机会相对较少,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书本,缺乏实践和亲身体验。所以,当我知道有这样一个“艺术工程”深入乡村,为孩子们带来艺术的滋养时,我感到非常振奋。 我特别好奇,这个工程是如何在乡村开展的?比如,他们会组织哪些类型的艺术活动?是戏剧表演?工作坊?还是艺术展览?他们又是如何克服乡村地区可能存在的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实际困难的? 我很想知道,这些艺术活动对乡村孩子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没有哪些孩子因为参与了这个工程,而发现了自己潜在的天赋,或者改变了对艺术的看法?我想,这些乡村的孩子们,在接触艺术的过程中,一定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成长。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记录下这个“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的每一个脚印,分享其中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比如艺术家们的奉献,志愿者的热情,以及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我相信,这样的故事能够触动人心,也能让我们看到艺术在连接人与人、温暖社会方面的巨大力量。 这种以艺术为媒介,去关怀和培养下一代的精神,我非常欣赏。它不仅仅是给孩子们带来欢乐,更是在播种希望,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描绘自己精彩的“第一哩路”。

评分

读到《孩子的第一哩路: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尤其是对“纸风车”这个意象的联想。小时候,我住的地方风比较大,院子里总会放着各种各样的纸风车,看着它们在风中旋转,发出轻微的“呼呼”声,总觉得充满了生命力。而“319”,这个数字又让我联想到台湾的319乡镇,是不是意味着这个艺术工程走遍了台湾的许多乡村地区? 我一直觉得,艺术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培养艺术人才,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的训练。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接触艺术的机会相对有限,更多的是通过课本和老师的讲解。如果有一个这样的艺术工程,能够把艺术带到偏远的山区和乡村,让那些可能平时很难接触到专业艺术指导的孩子们,有机会体验到戏剧、音乐、绘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那该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啊! 我非常好奇,这个“艺术工程”具体是如何操作的?是像巡回演出那样,还是会设立一些长期的艺术工作坊?他们是如何与当地的学校、社区进行合作的?又是如何克服乡村地区可能存在的交通、场地、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呢? 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盘旋,也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记录下这个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分享其中感人的故事,比如孩子们因为艺术而绽放的笑容,或者是在艺术创作中获得的自信和勇气。 我相信,艺术拥有连接人心的力量,也能够拓宽孩子的视野。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艺术可能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了解外面世界、发现自我潜能的途径。它能够帮助他们打破地域的限制,接触到更广阔的可能性。 如果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这种“点亮”乡村孩子童年的过程,让我感受到艺术带来的温暖和希望,那它就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我期待通过阅读,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

评分

“孩子的第一哩路: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光是听到书名,就充满了温暖和童趣。我立刻联想到小时候,那种风一吹,纸风车呼呼转动的快乐,以及在乡村田野里奔跑的自由。319这个数字,又带着一种踏实感,仿佛是走过很多地方,留下许多足迹的象征。 我一直深信,艺术是滋养孩子心灵的土壤,它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教会孩子如何去感受世界,如何去表达自己。在我成长的年代,艺术教育的普及程度远不如现在,很多乡村的孩子可能缺乏接触艺术的途径。所以,当我了解到有“纸风车319”这样的艺术工程,致力于将艺术带到乡村,我就觉得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 我非常好奇,这个工程具体是如何在乡村落地生根的?它是如何与当地的学校、社区建立联系,又是如何根据孩子们的特点,设计出贴近他们的艺术活动的?在过程中,一定充满了挑战,比如场地、师资、还有如何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艺术,这些都是需要智慧和努力去解决的。 我非常想知道,这个工程给乡村的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是让他们在舞台上闪耀,还是让他们在画布上挥洒色彩?亦或是让他们在音乐中找到共鸣?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揭示这个工程背后的故事,分享那些孩子们因为艺术而变得更加自信、开朗的瞬间,以及艺术家和志愿者们付出的汗水与爱。我相信,这样的故事一定非常动人,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以及社会各界对乡村儿童成长的关怀。 这种将艺术送达至每一个孩子身边的行动,我觉得非常有力量。它不仅仅是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是在为孩子们的人生打下美好的基础,让他们在人生的“第一哩路”上,就能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光彩和温暖。

评分

“孩子的第一哩路: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人文关怀。我小的时候,家乡小镇上最热闹的地方就是村口的那棵大榕树,树下经常有卖风车的,孩子们一窝蜂围上去,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五颜六色的纸风车,在风中奔跑,那种纯真的快乐,至今难忘。319这个数字,让我联想到台湾的319个乡镇,是不是意味着这个工程走遍了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 我一直觉得,艺术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能帮助他们学会观察、感受和表达。然而,在很多乡村地区,孩子们接触艺术的机会却相对有限。所以,当我知道有这样一个“艺术工程”致力于将艺术带到乡村,我感到非常欣慰和期待。 我很好奇,这个工程具体是怎么运作的?他们会组织什么样的艺术活动?是像巡回剧团那样,到各个学校去表演?还是会深入乡村,开展一些长期的艺术工作坊?他们又是如何克服乡村地区可能存在的各种资源限制,比如场地、设备、甚至是师资的问题? 我最想看到的,是这本书能够分享那些孩子们参与艺术活动后的真实故事。有没有哪个孩子,因为参加了这个工程,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有没有哪些触动人心的瞬间,让参与者都感受到艺术的温度? 我相信,艺术能够点亮孩子们的内心,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对于乡村的孩子们来说,这或许是他们人生道路上一次重要的启迪。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这个“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它背后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的故事,让我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以及它在滋养下一代心灵方面的积极作用。

评分

“孩子的第一哩路: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这个书名,立刻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院子里总会有一个高高的竹竿,上面绑着一个大大的纸风车,风大的时候,它转得飞快,发出“呼呼”的声音,那种简单的快乐,是现在很难找回的。319这个数字,又让我感觉它像是在一个一个地图上的点,代表着走过许多地方,播撒希望。 我一直觉得,艺术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需要更多接触能滋养心灵的东西。在我的童年,接触艺术的机会真的不多,尤其是在我成长的那个年代,乡村地区的孩子们可能更少有机会能接触到正规的艺术教育。所以我对“纸风车319”这样一个深入乡村、将艺术带给孩子们的工程,感到非常好奇和赞赏。 我非常想了解,这个艺术工程是如何在乡村开展的?有没有设置一些特别的课程,比如戏剧体验、音乐启蒙、或者创意美术工作坊?他们又是如何克服乡村地区可能存在的种种困难,比如交通不便、场地资源有限,或者是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 我最期待看到的,是这本书能够分享许多孩子们在参与这个工程后的真实故事。有没有哪些孩子,因为接触了艺术,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或者,有没有哪些瞬间,让参与其中的艺术家、老师和家长们都为之动容? 我相信,艺术是有力量的,它能够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甚至能够帮助他们学会更好地与人沟通和合作。对于乡村的孩子们来说,艺术或许是他们打开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感受到这个工程背后付出的爱心和努力,以及艺术带给这些孩子们的纯粹的快乐和长久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