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经过时间的千锤百鍊及后人的推崇才有能的。
其间虽然历经岁月的变迁、时代的进步、社会的潮流会有所不同,但其原理与原则却是亘古不易的。本书从历代传颂的《家训》中,撷取现代父母必须注意的重要事项撰写成书,希望为人父母者能了解到其中千古不易的教子真理。
孩子好比树苗,想要让其成材,父母必须注意及时修剪整枝。有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如果您想培养无赖,那就尽情地放纵他、迁就他;如果您想培养很棒的孩子,那么在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就要坚持用爱的理由拒绝他。」
特别是对孩子的缺点、毛病,父母更不能放纵,而应加以引导,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成为懂事的人。有些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其不良品格、习惯听之任之;这种姑息养奸的做法,从小处来看会让孩子养成骄气、不可一世的性格;从大处来看则可能酿成大祸,孩子成不了大业。
「拒绝」,是为了避免放纵孩子,让他们懂得凡事都不是随心所欲。这样一来,孩子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周围的环境,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真正做到自立自强,而不是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教育孩子必须从小教起
【家训】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子生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颜氏家训》
【释义】
古时候,圣王有所谓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太子到三个月时,就要住到专门的房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音乐、饮食,都照礼节制。这种胎教的方法,都写在玉版上,藏在金柜里。太子两、三岁时,师保就确定好,开始对他进行孝、仁、礼、义的教育训练。
普通人纵然不能如此,也应当在孩子知道辨认大人的脸色,明白大人的喜怒时,开始加以教诲,叫他去做他就去做,叫他不做他就不做。这样,等他长大时,就可以省去责罚。
骄横傲慢的习气已经养成才去制止它,就是将子女鞭抽棍打至死也树立不起威信,怒火日益增加,招致子女的怨恨,等到子女长大成人,终究是道德败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这个道理。
【学家教】
教育孩子必须从小教起,目前人们对「胎教」的重视就清楚地证明此点。父母想要将孩子培养成志向远大、有才干的人,必须从小进行引导,不但要让他们学习各种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其实,孩子就像一团泥巴,可以被塑造成各种形状。提早进行教育,孩子才能大器早成,不至于积习难改,这就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道理。
教媳妇趁新到,教儿子要赶早
匈牙利的克拉利.波尔加创造了家庭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蹟——她将三名女儿都培养成象棋世界冠军,堪称家教成功的典范。
其中,大女儿苏琳四岁时就夺取布达佩斯国际象棋儿童冠军,六次名列国际女子大赛榜首;二女儿莉菲雅,十四岁获奥运金牌;小女儿尤迪特更是「天才少女」,十一岁就获得奥运金牌,九次名列世界女子大赛榜首,十六岁击败前男子世界冠军,成为国际象棋头号女子选手。
克拉利.波尔加的家教有什么成功秘诀吗?这位伟大的母亲曾经说过,在教育孩子方面谈不上有什么秘诀,如果有的话,最重要的一点是:教育孩子要及早开始。
她进一步解释说,三名孩子从三、四岁时就开始下棋,显然这对培养其一生的兴趣极为重要。科学研究显示,孩提时代是个人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把握好这段时间对孩子进行某种教育,可以让他们达到最高水准,甚至可以将他们培养成某方面的天才。
俗话说:「三岁看老。」人的个性、心理认同在三岁左右基本就开始形成。因为在孩子三岁左右,或者更小时,是他们接触外面世界的开始。当孩子想要某种东西时,如果不能满足就又哭又闹,以此抗议父母的管教,而父母若加以顺从,长此以往孩子任性的性格就养成。同样的道理,父母以哪种方式引导、教育孩子,他们就会形成哪种个性、价值观,直到长大成人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育孩子必须从小教起,具体来说就是,父母要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启发孩子从小养成各个方面的良好习惯。
比如在饮食上,父母要引导孩子不挑食,营养均衡,这样才能确保身体健康成长。孩子不喜欢吃蔬菜水果,父母应该告诉他吃蔬菜、水果的好处,还可以教孩子认识蔬菜、水果的图片、文字,在吃饭时让他进行回忆,引起他食用的兴趣。
饮食在个人生命中佔据重要位置,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孩子身体正在成长发育,特别需要均衡补充营养,所以不偏食很重要。父母要从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育孩子正确吃东西。这样一来,等他们到外地求学时,父母就不用担心孩子在饮食方面不能好好照顾自己;而当孩子有工作后,也不用为他们因为不当饮食损害健康。由此可见,从小教育孩子养成好习惯,可以让他们受用一生。
推而广之,在学习、思考、交朋友、尊敬长辈等各个方面,父母都应该从小教育孩子懂得相应的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一来,孩子就能成为懂事的人,很容易取得优异的成绩、生活得开心快乐,日后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所有父母的责任和强烈愿望。我们不必妄自菲薄,而要对孩子从小做好教育工作,进行启发、引导、说服。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方法,人人都可以成为家庭教育专家,关键是父母要及早准备,如此就能事半功倍。
【专家建议】
(一) 提早教育孩子应以引导为主,避免填鸭式的方法。
古人做人处事最崇尚「自然」,因为它合乎规律、符合人情,最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势如破竹、事半功倍。所以,父母从小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採取让孩子容易接受的做法,避免过于生硬。
(二) 从小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做事时需要动手、动脑,安排好步骤、时间,还要与人交往,能培养孩子多种能力和素养。所以,父母要从小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家务是重要的一环。做家务不仅是生活的必需,还能营造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培养孩子勤奋的品质。
“读家训学家教”,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我一直觉得,家风的传承,是家族能够长久兴盛的关键,而家训,正是家风最直接、最精炼的体现。所以,这本书的书名,无疑点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很好奇,它会如何去“读”家训?是简单地罗列和讲解,还是会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揭示家训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和行为准则?而“学家教”,这又是一个充满实践意义的词汇。我猜想,书中很可能会将家训的理论,与实际的家庭教育相结合,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它或许会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家训是如何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模式,又或者,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古老的家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帮助我们这些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重新认识家训的价值,并将其真正地应用到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它不应该是一本束之高阁的书,而应该是一本能够时常翻阅,并在生活中实践的“行动指南”。
评分“读家训学家教”,这几个字放在一起,对我而言,是一种充满召唤力的组合。我总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好像在某种程度上,和我们的根,和我们的传统,产生了一些断裂。而“家训”和“家教”,恰恰是连接这断裂最有力的桥梁。我好奇这本书会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解读“家训”?它会不会深入挖掘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家训,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渊源和时代背景?而“学家教”又是如何与“家训”相辅相成的?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提供一些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将家训的智慧,转化成具体的家庭教育方法。它会不会探讨一些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难题,然后从家训的角度,给出一些出人意料却又切中要害的解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新的启发,让我重新思考家庭教育的意义,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地“读懂”家训,并将这份宝贵的财富,传承给下一代。它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而应该是一份能够真正影响我们生活,改变我们教育方式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总是让我停下脚步,脑海中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解读。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翻开它,但仅凭书名,就足以引发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与联想。想象一下,“读家训”,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的传承意味。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家族千年智慧的结晶,是先辈们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经验与教诲。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感受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是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通过家训来塑造自己的品格,指引自己的行为,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这不仅仅是关于读书,更是关于如何“读懂”一个家族的灵魂,理解那份根植于血脉的文化基因。而“学家教”,则更加具象,它指向了具体的教育实践。我猜想,书中或许会探讨一些古老的教育智慧,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闪耀着光芒的。是否会有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品德的文章?是否会有关于如何平衡学业与情商的建议?是否会有关于如何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现代家庭教育的思考?每一个问题都让我心痒痒,迫不及待想要找到答案。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的某些章节,会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用平实的语言,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精神的礼物,一份对过去的回溯,对未来的启迪。
评分每次看到“读家训学家教”这个书名,都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仿佛是在召唤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文化回归。我总觉得,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渐渐遗忘了那些安抚心灵、滋养灵魂的传统。家训,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写在族谱里的文字,更是渗透在生活细节里的智慧。它可能是祖辈对晚辈最朴素的叮嘱,也可能是对人生态度最深邃的洞见。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解读这些“家训”?它会选取哪些有代表性的家训进行剖析?这些家训又将如何与“家教”这个概念相结合?“家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品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培养。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那些优秀家族是如何将家训的精髓,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家教实践,传承下去,并最终影响家族的兴衰。它可能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更像是带着温度的文化探索,用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传统家训的魅力,以及它们对于现代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有一章节,专门探讨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转化为易于理解、便于实践的方法,帮助我们这些现代的父母,更好地教育我们的孩子。
评分“读家训学家教”,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温暖而又充满力量的画面。它让我想到那些坐落在古老庭院里的书房,窗外是摇曳的竹影,屋内是闪烁的灯火,而一位长者正慈祥地向晚辈讲述着祖辈的教诲。虽然我并非出自这样的家庭,但这个画面所代表的意境,却让我心生向往。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以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中国传统家庭的教育殿堂。它或许会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家训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智慧是如何在传承中发光发热的。我期待它能解答我的一些困惑,比如,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看待和继承这些古老的家训?它们是否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又如何才能将这些家训的精髓,有效地融入到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中,而不是流于形式?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唤醒,让我们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本质,找回那份失落已久的文化根基。也许,这本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教育观念中,指明一条清晰而充满智慧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