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紧,线放松,风筝才有高飞的机会
多欣赏,少批评,看见孩子成功的笑容
但丁(Dante)有一句名言:「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点,智慧永远无法弥补道德的空白。」一个国家是否伟大不在于它疆域的大小,而在于国民的品德,而品德一定要自小培养起。品德除了是非正义观念、礼貌风度,还包括纪律,一个没有纪律的孩子是无法受教的,一个没有纪律的孩子也不会有毅力,无法贯彻始终做完一件事。纪律必须从小培养,因为人都好逸恶劳,若是没有规范,很容易就松弛懒散下去。
品格的培养是一个内隐的学习,是长期模仿、观察,内化的结果,它是个潜移默化的历程,无法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中国人说「三岁定终生」,三岁的孩子还未进学,它所指的不可能是「智」方面,但是宅心是否忠厚、会不会替别人想、懂不懂礼貌,三岁就可以看出来了。所以「三岁定终身」应该讲的是孩子的品格,品格不好,知识再好,谁敢用呢?因此教育孩子的重点应该是生活习惯的养成、敬业的态度和待人接物的礼仪,而不是斤斤计较考试考了多少分,让孩子误以为功课好就可以为所欲为。我们一直极力想打破分数迷思,家长应该知道分数只是评量的一个方式,它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甲校的一百分可能只等于乙校的五十分,成绩好不等于能力好。若能打破国人「考试最大,分数至上」的观念,父母就可以有更多的心力注意到孩子的品行上;没有分数的压力,台湾的孩子也会快乐很多。
父母都知道,现在的社会人际关系及做事的态度最重要,而这两者都建立在人格上:有好的品格才会交到好的朋友,有敬业的态度才能做出大的事情。从人类的历史看起来,不论是什么时代,只要是人的社会,基本的核心价值都不曾改变:忠诚、正直、公平、正义还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交到好的朋友在事业上才有帮手,而有好的态度才会交到好的朋友,做人态度其实是人际关系的根本,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直、谅其实就是人的品质,只有多闻才是知识。我常不了解父母亲为什么肯起早睡晚的赚钱,再开车接送孩子去上昂贵的补习班、才艺班,却没有花时间在教导孩子的品行上,这是舍本逐末,因为直接影响孩子成功的是他的人品,不是他的知识。现代知识翻新得太快,在学校学的,出了社会后早就用不到了。没有从小把孩子教好,孩子进了国中,智慧渐开、身体渐壮后,父母便觉管教不动,这根源在孩子小时候,父母没有把诚实、尊重、勇敢、相信、谦虚、毅力基本的做人道理教给他,时间都拿去补习拚分数,等他长大威权行不通就不服管教了。
谈品格培养必须了解它是一个从小就得教的历程;它得在生活中慢慢养成,就像品味、风度一样无法走捷径,不能去补习班得来;它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持久不变,不然孩子会无所适从;这个核心价值观必须透过生活中的例子或故事中的情结深入孩子心中并明朗化,它不能是抽象口号或教条。当一个孩子养成良好品德后,他会像岳飞、阎海文、高志航一样尽忠报国,他会像诸葛亮、孙运璇、李国鼎一样,鞠躬尽粹,死而后已;最重要是他会成为一个社会中坚份子,诚实的过一生。
通情达理 讲理就好6
□《大众心理学丛书》出版缘起
□推荐序∕「阅读」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曾淑贤
□自序∕品德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历程
第1篇 真正的教室在窗外
1抓住动机,快乐学习
2「想留下点什么」的信念
3反掌小鼓手的启示
4真正的教室在窗外
5游戏比读书更重要
6以动物为师
7花的联想
8萤的启示
9蝶的体会
第2篇 努力过的必在大脑留下痕迹
1学得早,不如学得好
2OK绷与橡皮擦
3让孩子学习赢得别人的信任
4中文的文化之美
5没有学太多大脑装不下这回事
6努力过的必在大脑留下痕迹
7学习:联结、区辨与类化
8如何培养创造力
第3篇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1每个成功的人背后一定有个好老师
2多给孩子一点自信
3让孩子养成自制自律的习惯
4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5请给孩子安全的运动空间
6是不同,不是笨
7让孩子留下好的记忆回路
8教育岂可儿戏?
9我们学生的竞争力在哪里
10生命教育是用「体会」的
11让孩子有榜样可以效法
第4篇 要会思考,不是会考试
1一位好老师的典型
2以芬兰教育为师
3一年拿一天为别人做点事
4变薄变浅的教科书
5无歧视的教育
6要会思考,不是会考试
7读书何用?
8从小培养美的情操
9学前教育的科学观点
第5篇 教养是孩子最重要的资产
1孩子不是给你拿来比的
2陪孩子一起成长
3开不得的玩笑
4教养是孩子最重要的资产
5第二天性
6「引发」孩子的改变
7让孩子看得见明天
8多赞美,少泼冷水
9用肯定的鼓励替代否定的责骂
第6篇 手握紧,线放松
1正直最难教
2每个孩子都是人类的希望
3积习难改的大脑证据
4培养同理心
5人格的养成
6手握紧,线放松
7教孩子自尊敬人
8品格培养从小教起
第7篇 阅读:给孩子的最佳礼物
1有兴趣才读得好
2林语堂的一年十万元读书法
3想读,知识才进得去
4时时皆可亲子共读
5如果去图书馆像进糖果屋
6同理心的阅读
7一本书影响一辈子
8阅读:给孩子的最佳礼物
9阅读的三大好处
第8篇 好书大家读
1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妈妈是最初的老师》
2打开孩子胸襟的一套书.《追踪师》系列
3不读史,无以言.《可能小学的历史任务》
4及时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好奇猫与奥斯卡》系列
5活用才是资优生的特质.《我的资优班》
6把徘徊在阅读门外的孩子拉进来.《品书.书品》
7让孩子做他自己.《柯志恩母职再体验》
8一个八岁的小说家.《飞舞的手指》
自序
品德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历程
看到又将有一本书出来,心中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亲说得对,只要去做,不必想成绩,努力之后,成果自然出现。我每天为了准时交稿,别人都还在温暖的棉被中做梦时,我已经要起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写稿了。人性本懒,编辑不催,稿子当然也就出不来。只是我没想到滴水穿石,只要持之以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转眼又够一本书的份量了。
能把自己的作品汇集出版对作者来说是最理想的事。写作就像艺术家的创作,如果没有人把它收集起来,就不知道会飘散到何处去。我每次在报上看到某某大师的作品流落海外,心中都觉很惋惜,因为只有一件作品,看不出这个艺术家的风格;只有一篇文章也看不出这个作者的思想脉络。所以创造的东西通常都要集结呈现,让人家看了画展,了解这个画家的画风;看了书,了解这作家的文品。但是若是流失了,就是没有了,因为同一个人做不出二件完全相同的作品;同一个作家,也写不出两篇一样的文章。
我小时候,台湾不流行出专集,要靠剪报来收集心仪作家的作品,像徐訏的《半下流社会》,我就是每天剪下副刊的连载一篇一篇用浆煳贴上,成为一本小说的。现在拜电脑之便,只要把档案用电子邮件(e-mail)挂过去,编辑就收到了,省去了我父亲那个时代,坐三轮车送稿的麻烦。要收集成册时,只要滑鼠点一下,各路文章各自到位,也省去了剪刀、浆煳的麻烦(或许是太容易了,现在老师改学生报告都会看到许多雷同的字句,学生辩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是老师心知肚明都是下载自同一来源)。
惧的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忠诚、正直、公平、正义,现在逐渐在社会上消失,而且因为舆论无力,指责无用,官员们依然我行我素,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积非成是后,大家也就见怪不怪,对政治由失望而冷漠了。所以整个社会充满了无力感,让莘莘学子看不见明天的希望;也因为这颓废之风,误导了下一代只顾眼前不管未来;学生的不受教又让许多资深教师对教育失望,而纷纷退休另觅第二春。连掌管教育最高机构的长官都口不择言,讲出我这辈子不可能讲出的话来,就难怪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没有礼貌,越来越不知道做学生的本份了。我明显地感觉到我们的社会风气一直往下变本加厉败坏,那种感觉是你以为已经到谷底,不能再坏了,结果它还继续往下掉,才知道它原来是个无底洞。这种不知何时才能爬出来的感觉让人忧心如焚。我们不可忽视上行下效、风行草偃的力量,因为品德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历程。
自从教育部统统有奖,给了各大学教学卓越计画经费之后,许多学校就举办各种科技人文或是通识讲座,请外校老师给学生上课,希望扩展学生眼界。最近去一所师资培育大学演讲后,学生鼓掌,校长道谢,一切按章行事,行礼如仪。这时学务处递上一张谢卡,我鞠躬收下。到了高铁上打开看时,才发现虽然助理写得很客气,信尾却没有学务长或任何人签名,而是盖了一个学务处的公文章。我心中真是感慨,如果写谢卡而不愿签名,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写信一定具名,这是最起码的礼貌,为何大学掌管学生品德、生活礼仪的学务长不懂呢?我也常收到学生写电子邮件来问问题,十有九次不具名,我看了只能摇头,把信退回去说我不回答匿名信。看到连师资培育的大学也如此做,我才了解原来学生如此无礼、台湾匿名信满天飞是其来有自的。
无独有偶,昨天参加硕士班入学口试,看到有一封介绍信也是没有签名,只盖了一个职章,心中不确定是老师自己写的呢?还是学生写好请助教印出来,盖了个职章呢?对这封介绍信我怀疑它的真实性,就不打算採用。正要放到一边去时,突然看到它跟盖章谢卡的是同一个学校,才了解这封信可能是真的,只是那个大学积非成是已久,已经忘记本来应该怎么做事了,这是我恐惧的地方。
八年是不算短的日子,它可以使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蜕变成一个干练的大人,人生有多少个八年可以浪费?以前有本小说叫《流水十年间》,一个在抗战爆发时十岁的小女孩,跟着父母到处逃难,到抗战胜利时,已经是亭亭玉立十八岁的大姑娘了。我记得以前看这本小说时,惊讶于时间对人的改变,但是身体上的改变还是一回事,最主要是心灵上的改变常是不可逆转的。中国的官场有话说:「有关系,有关系也没关系,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也有关系。」当政府官员贪污、腐败、说谎、伪证的行为没有受到制裁,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沦陷时,社会风气便立刻随之改变,守法者变成变成被人看不起的傻瓜,社会秩序便流失了。
过去我们说「为朋友两肋插刀」;现在是「为利,朋友两肋插刀」。现代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是非公义,更不知道谁是袁崇焕、左宝贵、阎海文,也没听过费贞娥刺虎、搜孤救孤的故事。当我们极力去中国化,不叫孩子读历史时,我们怎么期盼他们能够像林则徐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小时候,曾在历史课本上读到洪承畴这个名字,有一次,打电话时,不知轻重说了句「我姓洪,洪承畴的洪」,父亲听了大怒,叫我去读全祖望的《梅花岭记》,看到洪承畴问孙兆奎:「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兆奎回道说:「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洪承畴大恚,立刻叫人把孙兆奎推出去斩。父亲那天脸上的表情吓到了我,知道人生既然不免一死,要做孙兆奎,不要做洪承畴,不能让后代所有姓洪的人蒙羞。
这种做人的基本价值观是从读历史、伟人传记,听父母教诲中,一点一滴累积而成。如今中国历史略过不教,只从渡黑水沟开始;伟人传记没时间读,因为要补习;父母没有机会教诲孩子,因为一个在加班赚钱,一个在补习班。我们能怪现在的孩子无大志,心中无角色模范吗?最近有份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孩子不看报纸,少数看报纸的只看色情八卦的社会新闻。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的孩子除了自己之外,别人还发生什么事这种最基本的知识管道都不关心,怎么妄求学生有世界观呢?没有世界观或国际知识不是只有学生,政府耗资千万推入联,但是连教育部的网站都不知道联合国总部在纽约,而误以为在旧金山,真是教人哭笑不得。眼看我们快要变成无知之国了──除了课本以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关心的国家。
中国传统的知识份子是不讲究动手实作的,像王守仁(阳明)那种允文允武上马能平定宁王宸濠之乱,提笔能写出影响中国思想千百年格物致知的理学的人,历史上还找不出几个。蒙古谚语说:「用语言杀死的猎物搬不上马,用嘴巴杀死的动物剥不了皮。」只批评不建设是不道德的,光说不练是无用的。法王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考伯特(J. B. Colbert, 1619-1683)说:「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在它疆域的大小,在它人民的品质。」英国的道德学家史麦尔斯(Samuel Smiles, 1812-1904)说:「一个民族如果缺少了品格的支持就可以确定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奉行忠诚、正直、公平、正义,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要从头收拾旧河山必须要从品格教育做起,希望新政府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孩子的品格教养上。人心的教化很慢,要重建社会的核心价值更慢,但是它没有别的捷径。就让我们卷起袖子,开始动手吧!
推荐序 曾淑贤
「阅读」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多年来,洪兰教授在忙碌的教学、研究工作之余,翻译科普书籍,推广科学素养;撰写专栏,灌输家长和老师正确的观念;马不停蹄到处演讲,希望大家了解阅读的好处;尤其,到山区、乡间,给孩子们鼓励,为老师们加油,她推广阅读及科学知识的热情,令人敬佩及感动。 这本书谈孩子的阅读、学习、品格与教养,洪兰教授看到了我们社会的问题,苦口婆心地劝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也告诉老师要尊重孩子,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每一篇文章,都是小故事,大道理;小文章,大启发。
三年前,我的儿子参加国中基测,得了满分,很多人要我提推荐书单给国中生。他们关心的是,读什么书,可以在国中基测得高分。如果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在入学考试拿高分,那是因为长期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的背景知识丰富,绝不是读了几本书就马上可以得高分的。如果家长的观念不改,如何给孩子快乐的学习环境。家长和老师一定要知道任何独立思考、理性的分析、创造力都与背景知识有关,而背景知识来自阅读。这也是洪兰教授一再强调的观念。
洪兰教授说:「阅读像是敲门砖,可以打开人类知识之门。当一个孩子有健全的人格,又有阅读的习惯时,他就有了面对未来世界必备的条件,世界虽大,他已可任意翱翔,他的人生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说安全感和阅读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正如马英九总统的家训:「黄金非宝,书为宝。」盼望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书中「以芬兰为师」一文介绍芬兰的成功经验,芬兰前教育部次长林纳(Markku Linna)认为教育成功是芬兰成功的第一功臣。他说芬兰有很好的公立图书馆,藏书多,开馆时间长,而且全国网路发达,在家就可以上图书馆的网站借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所友善的图书馆是吸引孩子进去阅读的第一个条件。我曾经在二○○○年参访芬兰赫尔辛基市立图书馆及其五个分馆,对其公共图书馆的密集分布及进步,印象深刻。以当时五十万人口的赫尔辛基为例,该市有三十六个分馆,平均每一?三八万人就有一个图书馆,远高于台北市每五万人一个分馆的情况;而且,即使是平宅区,都有一流设计的社区图书馆,质量俱佳的馆藏,舒适的现代化设施,美感的空间佈局及家具设计,难怪芬兰的阅读风气及学生阅读能力在世界评比上独占鳌头,人民的创造力及国家的竞争力都名列前茅。如果我们全国各地都有软硬体俱佳,像糖果屋一样的图书馆,就不必再担心孩子不喜欢阅读,不愿意上图书馆了!
洪兰教授在书中强调的另一个议题是孩子的品格,她提到一个国家是否伟大不在于它的疆域的大小,而在于国民的品德,而品德一定要自小培养起。阅读对品德极为重要,它是从故事中教孩子做人的道理。我在图书馆工作,每天面对很多不守规矩的民众,从小朋友到大人都有。一个星期天,巡视总馆各楼层时,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在电梯口因按不到电梯而吵闹,我低声要小朋友小声点,一旁小朋友的父母却对我怒目相向;同一天,在自修室,发现很多人佔位子,或故意将自己的物品放在旁边的椅子上,我请佔位子的学生移开物品时,他们都是一付不情愿的表情;有一位佔位子的女性读者甚至怒气沖沖,要我不要吵大家念书。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不守规矩的,反倒振振有词。
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台湾的父母和老师一个反省的机会,学习可以是快乐的、有实质的。希望这本书能够让父母看到阅读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把它当作家庭娱乐,全家一起来阅读。也希望我们的学校、社会、政府重视品格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和行为。
一个国家拥有健全人格、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国民,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
序文作者简介
曾淑贤
现任台北市立图书馆馆长。国立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博士,长期推广阅读,并担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图书资讯馆际合作协会常务理事、台湾阅读协会理事长、台北书展基金会董事;兼任私立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荣获财团法人孙运璇学术基金会颁赠对国家建设有重大贡献之杰出公务人员奖。
这个书名《通情达理:品格决定未来》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痛点。我总觉得自己有时候过于固执,或者在与人沟通时,过于直接,容易得罪人,事后又很后悔。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处理分歧,如何理解对方的想法。而“通情达理”似乎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释“通情达理”的内涵,以及它对我们未来的影响。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沟通技巧,或者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一些原则?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何拥有良好的品格,特别是“通情达理”这一项,能够为我们开启更广阔的可能性,无论是在个人成长还是事业发展上。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获得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化解矛盾,并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评分《通情达理:品格决定未来》这个书名,让我想起了很多我敬佩的长辈和朋友。他们身上总有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无论是和他们交流,还是向他们求助,都能感受到一种温暖和理解。我一直觉得,这种“通情达理”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情商表现,它不仅仅是会说话,更是会用心去感受,去体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宝贵的品格。它是否与我们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有关?又或者,它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习得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我好奇“品格”究竟是如何“决定未来”的。是它能为我们赢得更多的机会?还是能帮助我们抵御生活中的风浪?我渴望从书中找到答案,了解如何将“通情达理”融入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塑造一个更加成熟、更有魅力的自己,并最终收获一个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评分读到《通情达理:品格决定未来》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与他人产生摩擦,事后又会感到懊悔,觉得如果当时能换个角度思考,或者更温和地表达,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我深切体会到,很多时候,事情的走向并非取决于客观事实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解读它,以及我们如何回应。而“通情达理”正是连接这两者的桥梁。我渴望了解,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通情达理”?它是否意味着牺牲自己的原则,去迎合他人?还是说,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智慧,能够平衡自我需求与他人感受?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帮助我理解并实践这种重要的能力。尤其是在工作场合,面对各种性格迥异的同事和客户,能够“通情达理”地沟通和协作,无疑是提升效率和建立良好职业关系的关键。我迫切地想从书中汲取力量,成为一个更加圆融、更受人喜爱的人。
评分《通情达理:品格决定未来》这个书名,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德行”的思考。在如今这个崇尚“成功学”和“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似乎渐渐忽略了那些最基础却也最宝贵的人性特质。品格,这个词听起来虽然朴实,但它的分量却不容小觑。一个人的品格,就像是他的立身之本,决定了他能够走多远,能够攀登多高。我尤其关注“通情达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技巧,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品格”与“未来”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品格细节,如何最终汇聚成改变命运的力量。我期待书中能有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理论,帮助我认识到,真正的强大并非源于外在的成就,而是内心的坚韧与善良。我想学习如何从点滴做起,去雕琢自己的品格,从而为自己的人生铺就一条更宽广、更光明的道路,让“品格决定未来”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通情达理:品格决定未来》一开始就吸引了我。我一直相信,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处事态度,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或者拥有多少财富,更能决定他一生的走向。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变得尤为重要。品格,这个词听起来有些传统,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却是永恒的。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书中描绘的经典人物,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身上的正直、善良、宽容,以及与人相处时的通情达理,却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赢得了尊重,也收获了内心的平静与幸福。我相信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如何培养和展现这些宝贵的品格,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最终实现个人价值。我非常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品格在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学习如何将“通情达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塑造一个更加坚实和美好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