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第31届金鼎奖最佳社会科学类图书奖
国内首位推广感觉统合专家高丽芷老师力作
最完整呈现医学专业与生活实用的感觉统合全书
本书以感觉统合的观点来看幼儿的发展,不但包含各个感觉系统的促进方法,及各个年龄层感觉统合发展特色,并附有详细的发展评估指标、分龄的建议;透过本书,将可帮助父母、老师们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孩子,掌握各种能力的发展关键期,进而让孩子更顺利的成长。让孩子从真正的起跑点,掌握优势!
【精采内容试阅】幼儿学习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感觉通路的建立
「具备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是孩子学习的大前提。这种能力虽然有赖视觉、听觉、触觉、前庭平衡觉、动觉、嗅觉及味觉等感觉系统的正常运作。但是,光靠这些仍然不够,因为传送刺激到大脑,促使脑部发展的感觉神经通路若不正常,个体仍然无法正确了解外界的事物。例如,视力正常而视觉神经通路有问题的孩子,虽能看到外界的事物,却无法将所看到的事物正确地传送到脑部。所以有些孩子会把「9」看成「6」或「ρ」,把「朋友」看成「友朋」等。
第二阶段:感觉动作的发展
婴儿刚出生时,手脚只是无意义的乱动,还没办法拿东西或移动身体。直到3、4个月后,神经反射动作出现,肌肉张力逐渐形成,才慢慢具有自主活动的能力。待神经反射成熟后,约6个月大,婴儿的手脚就能做有意识的活动,例如:看到玩具会用手去抓等。平衡感、韵律感亦逐渐形成,可随着音乐舞动身体,唯有在感觉动作成熟后,孩子才能对外界的刺激做有意义的反应。
第三阶段:身体形象的认识
孩子透过感觉动作的发展,虽可对外界的刺激做有意识的反应,但动作要能更加协调灵活,仍有赖孩子对自己身体形象认识的程度。当孩子认清自己的眼睛、嘴巴、手、脚等位置及功能,并知道加以活用后,再配合已逐渐开始的身体双侧动作协调发展,始能进一步学习新的动作技巧,例如:穿脱衣服或鞋袜、熘滑梯及盪秋千等。
第四阶段:知觉运动的形成
孩子透过感觉通路、感觉动作,以及自我身体形象的认识,已获得相当多的经验,累积储存在脑部而形成知觉。因此,孩子不仅可以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而且会照着别人的指示做事,模仿别人的语句与人对话。同时,也可辨认物体的形状、大小,记得看过的图片,辨识图画的主题与背景,会玩走迷宫、拼图等益智玩具。
第五阶段:认知学习的产生
孩子在4、5岁时,左、右脑间的讯息交流频繁,以分工又合作的方式,发挥功能。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始有判断与推理的能力,会说出两件东西的异同处,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逐渐流畅。而且,注意力能集中、运用思考的时间增长、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渐趋敏锐、数字概念形成。此外,自我控制能力也在增强中,会循规蹈矩,与同伴和平相处。孩子已经具备了接受课业学习及适应团体生活的能力,可以开始上学,面对人生的挑战。
<>U>作者简介
高丽芷
美国德州州立女子大学职能治疗所毕业,民国79年荣获第13届「全国十大女青年」,曾任台北市立疗养院复健科主任,现为高丽芷感觉统合潜能开发学苑执行长,为国内首位推广感觉统合专家。
感觉统合上篇:发现大脑
感觉统合与大脑发展
感觉统合发展评量
全方位启发全脑的秘方
建立加强记忆的10大诀窍
促进语言发展的5大诀窍
感觉统合中篇:全脑开发
促进大脑双侧统合
把感觉统合游戏融入学前教育
培养平衡、动觉的游戏
促进粗动作协调的游戏
促进视、听知觉的玩具与游戏
感觉统合下篇:因材施教
感觉统合失调
过动
发展迟缓
社会适应不良
学习障碍
我最近翻阅的一本关于儿童成长探索的书籍,简直颠覆了我以往的一些认知。它并没有急于给出“解决方法”,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去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书中详细阐述了儿童是如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以及身体的运动来感知外部世界,并且这些感官信息是如何在大脑中被整合和处理的。作者用非常形象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神经科学概念解释得如同生活故事一般,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那些在社交场合显得笨拙、容易分心、或者对某些运动技能掌握得比较慢的孩子,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并从“感觉通道”的角度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孩子的“不配合”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感觉系统在处理外界信息时遇到了困难。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观察和理解孩子的行为,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去提供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建立自信。
评分我不得不说,最近读到的这本书,绝对是家长育儿的“秘密武器”。它不是一本告诉你“怎么做”的鸡汤书,而是从一个更根本的层面,帮助你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为什么”。书中花了很多笔墨去探讨孩子是如何通过接触、运动、声音、视觉等方式来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并且详细解释了这些感官信息是如何在大脑中被处理和整合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神经科学原理描绘得通俗易懂,比如将大脑比作一个“信息处理中心”,而各种感官则是不同的“输入端口”。书中列举了许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异常”行为,例如对某些环境特别排斥,或者对某种活动极度着迷,并从感觉加工的角度给出了详尽的解释。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孩子所谓的“问题”可能只是他们感觉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一个表现,而不是他们故意的“捣乱”。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改变了看待孩子的方式,从“纠正”转向了“理解”和“支持”,让我更有针对性地去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发挥潜能。
评分最近淘到一本关于儿童发展的奇书,内容之丰富,视角之独特,让我惊叹不已。它没有将焦点集中在某个具体的“问题”上,而是从一个更为宏观和基础的层面,探讨了儿童如何通过身体和感官去认识这个世界的。书中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儿童大脑的发育过程,特别是各种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触觉、本体觉、前庭觉等)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从而塑造孩子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孩子“运动”和“游戏”在感觉整合过程中的重要性的阐述,它让我重新认识到,那些看似“玩闹”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学习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者还结合了大量的案例,生动地描绘了不同孩子在面对各种感觉刺激时的不同反应,例如对声音的敏感度、对触碰的接受度、对空间方位的感知等等,这些细节让我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洞察。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育儿视角,让我学会以一种更包容、更理解的态度去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挑战,并积极地去引导和支持他们。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关于儿童成长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内容却非常接地气,让我眼前一亮。它并没有直接教你如何“治愈”孩子所谓的“问题”,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阐述了孩子认知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去解读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孩子行为,比如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对某些触感特别敏感,为什么有些孩子在人群中会显得特别焦躁,甚至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学习新技能时会表现出明显的犹豫和抗拒。作者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就像在讲故事一样,很容易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尤其喜欢它关于“感觉通道”的比喻,比如听觉、视觉、触觉、本体觉等等,作者把这些复杂的概念描绘得通俗易懂,并且详细解释了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孩子的行为模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孩子的那种“不安分”和“奇怪”的举动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开始尝试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并不是故意的,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和适应这个世界,而我们需要做的,是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和支持,去帮助他们建立更有效的应对机制。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书籍,简直可以说是打开了我认知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不是那种理论枯燥、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它没有空泛的道理,而是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展现了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如何通过各种感官接收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行动。例如,书中对那些对声音特别敏感的孩子,或是对某种食物有过激反应的孩子,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解读,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行为背后有着如此丰富的内在逻辑。作者还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感觉加工”,详细阐述了不同的感觉通道(视觉、听觉、触觉、本体觉、前庭觉等等)是如何协同工作,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情绪、协调性甚至是学习能力。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孩子的某些表现,然后对照书中的分析,发现许多之前困惑不解的地方都迎刃而解了。它教会我,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评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