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越来越多的文献是有关儿童质性研究的同时,却相对地很少有文献检视儿童田野工作的过程。本书作者Robyn M. Holmes从许多观点着手儿童的田野工作,并指出进行儿童议题研究者的需求。
Holmes在本书前几章描绘出儿童研究的轮廓、讨论基本的方法论,以及思考学校作为研究儿童的主要地点。在后面章节,则严谨地检视研究者个人的特质(像是性别与种族性)如何影响了儿童田野工作的过程。
《儿童的田野工作》是本直接又清晰的专书,对于参与儿童研究的学生与学者而言,更是一本实作上的引导参考。
儿童常是学术研究的「对象」,但其「主体性」从未被重视。这是台湾第一本从文化研究角度切入谈儿童研究方法论的精彩译书,它势必填补国内学术领域这方面研究的一些空白。
──王瑞贤(屏东教育大学教育学系)
第一章 儿童的田野工作:概论
主观的议题
第二章 方法:从事儿童研究
接近田野地点
与儿童建立和谐一致的关系
访谈儿童
伦理的关切
第三章 学校组织与文化
教育
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意识型态的反映
学校的人事
学校文化
第四章 田野工作与性别
性别差异
资料蒐集:进行访谈
性别认同
接近儿童的文化与田野工作者的性别
田野工作与性别
第五章 田野工作与种族性
美国社会
美国文化、个体主义与田野工作
非裔美国人的文化
东印度人的文化
日本人的文化
研究者如何再现儿童
第六章 结论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它重新定义了“成功”。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成功”往往和分数、名次挂钩,但《儿童的田野工作》展现的,是另一种更深层次的成功: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勇气,以及对未知世界永不枯竭的热情。我看到书中的孩子们,即便遇到困难,比如找不到想要观察的昆虫,也不会轻易放弃,而是尝试改变方法,或者从周围的环境中找到新的线索。这种韧性,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培养的。它让我反思,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是否过于急功近利,而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真正的成长。
评分《儿童的田野工作》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朴实无华的封面吸引了。没有那些花哨的插画,也没有夺人眼球的字体,就是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土地、关于探索的故事。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所折服。她没有用那种“大道理”式的叙述,而是将孩子们的视角、声音、甚至是他们脸上的细微表情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能想象到,当一个孩子第一次蹲下身子,认真观察一只蚂蚁搬运食物时,那种专注和惊喜。作者似乎捕捉到了那一瞬间,并将其放大,让我们这些成年人也能重新体验到最初的好奇心。
评分读《儿童的田野工作》的过程,就像是和我自己童年的一次温柔对话。我能从书中的孩子身上,看到我曾经的影子。那些在田野里奔跑的画面,那些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的眼神,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最纯粹的部分。她并没有刻意去“教育”孩子们,而是通过记录,展现了孩子们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去成长。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让我觉得,原来教育可以如此自然,如此充满乐趣。
评分坦白说,当我翻开《儿童的田野工作》时,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已经很多了。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但又不会显得过于书面化,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她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无论是孩子们脸上的泥土,还是他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都仿佛能触手可及。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传递了一种价值观,一种回归自然、尊重生命、鼓励探索的价值观。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是不是太过于依赖科技,而忽略了身边最真实、最宝贵的世界。
评分我一直觉得,教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如何去感知世界,如何去与自然建立连接。《儿童的田野工作》恰恰满足了这一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玩耍”的部分,它不是那种刻意安排的“活动”,而是真正让孩子们在自由的环境中,通过动手、动眼、动脑去发现。我看到孩子们用树叶制作小船,在小溪里放飞;看到他们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里的微生物,惊叹于生命的奥秘;看到他们收集各种形状的石头,然后想象出它们的故事。这种方式,不是灌输,而是引导,让知识在玩乐中悄悄地扎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