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定位,往往被归类于以休闲娱乐为取向的通俗小说类别之中。然而在台湾却有一批科幻作家和推广者,对其抱有极高的期许。因此,在不断的摸索尝试之下,三十多年来,台湾科幻亦耕耘出一片园地,成为不容忽视的文类之一。对此,本书试图从历史、作品主题及传播机制等三大方向,重现当代台湾科幻小说的发展风貌。
作者简介
傅吉毅
台中人,现为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生。
第一章 寻找失落的文学纪元──历史论
第一节 「潘渡娜」的诞生──发展期(1968 ? 1979)
一、正名论──是科学小说或科幻小说?
二、《一○一○一年》──黄海的科幻尝试
第二节 「星云」的进行曲──黄金期(1980 ? 1993)
一、大众路线──倪匡科幻风潮
二、小众科幻「热」──本土科幻运动
第三节 「缤纷」的科幻──转变期(1994 ? 1998)
一、张系国的「金字塔科幻阶层」
二、科幻「新势力」──洪凌、纪大伟的「异色科幻」
第四节 科幻「交通」的建构──再兴期(1999 ? )
一、叶李华风云
二、热闹的科幻市场
第二章 宏观视野下的变异轨迹──方向论
第一节 从「西化」到「中化」
一、如何宣传?
二、如何再造?
第二节 由「通俗」而「雅正」
一、科幻≠消遣娱乐
二、「文以载道」的艺术观
第三节 自「国族」至「性别」
一、前行代
二、中生代
三、新生代
第三章 复制与再生──机制论
第一节 不再「幻相」的《幻象》
一、科幻与《明日世界》
二、科幻与《幻象》
第二节 菁英科幻的科幻奖
一、科幻奖回顾
二、科幻奖意义的再思考
第三节 出版社
一、科幻翻译小说
二、中文科幻创作小说
结语
附录一 台湾科幻相关论述
附录二 台湾科幻文学年表
附录三 《幻象》杂志(季刊)八期目次整理
附录四 《明日世界》杂志中的科幻作品
附录五 张系国访谈记录整理(2001/9/29)
附录六 黄海访谈记录整理(2002/1/20)
附录七 历年台湾科幻课程一览表
后记
看到《台湾科幻小说的文化考察(1968-2001)》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台湾科幻的点点滴滴。1968年到2001年,这段时间在台湾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充满转折与变化的阶段,社会的思潮、科技的发展,乃至人们对未来的期盼与忧虑,都必定会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而科幻小说作为一种高度敏感的文学类型,更不可能置身事外。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是对那段被忽略却又极其重要的科幻发展史的一次系统梳理。我非常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这段历史?是偏重于文学批评的深度分析,还是会更加关注其背后的社会学、文化学意义?书中是否会探讨,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台湾的科幻小说是如何在有限的创作空间和资源下,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的?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将具体的科幻文本与宏观的社会文化变迁相结合,从而揭示出科幻小说在塑造台湾社会集体想象、影响民众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
评分读到《台湾科幻小说的文化考察(1968-2001)》这个书名,我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那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年代。1968年到2001年,这三十多年,台湾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戒严到解严,从经济起飞到社会转型,而科幻小说作为一种能够映照现实、预见未来的文学体裁,想必也承载了那个时代太多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这本书的题目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发掘和梳理这段历史中的科幻作品的?是否会从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入手,分析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教育思潮等因素是如何影响科幻小说的创作方向和主题的?还是会深入到具体的作品和作家,剖析他们的写作技巧、思想内涵,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那个时期,台湾的科幻小说在吸收西方科幻元素的同时,是如何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台湾味”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一点,例如,作品中是否大量出现台湾本土的神话传说、民间信仰,或者与台湾社会紧密相关的议题?
评分《台湾科幻小说的文化考察(1968-2001)》这个书名,就像一张藏宝图,指引着我去探索台湾科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968年到2001年,这三十多年,我想必定是台湾科幻小说从萌芽、成长到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在这本书里,究竟为我们揭示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它会不会像抽丝剥茧一样,为我们梳理出这段时间里台湾科幻小说的发展脉络,勾勒出主要的作家群落和他们的代表作品?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在那个年代,台湾的社会文化环境,比如当时的政治氛围、经济发展状况、教育体系,以及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情况,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科幻小说的创作,又或者,科幻小说本身又是如何对这些社会文化现象做出回应和批判的?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对某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深入解读,来展现台湾科幻小说在那个时期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和时代精神。
评分《台湾科幻小说的文化考察(1968-2001)》这个书名,立刻让我联想到我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接触到的那些科幻读物。那个年代的台湾科幻,在我记忆中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质感,既有对未知世界的奇妙幻想,也常常包裹着一层对现实的隐喻。这本书的题目点出了它所关注的时间跨度,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台湾的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都在经历重大的演变。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这三十多年间,捕捉到台湾科幻小说发展的精髓的。它是否会深入分析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差异,例如,早期作品可能更侧重于对外太空的探索和科学技术的畅想,而后期作品是否会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更贴近现实的议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分析他们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成就,并且探讨这些作品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化价值观以及民众的集体潜意识的。
评分我一直对台湾的科幻小说情有独钟,特别是1968年到2001年这段时间,感觉是台湾科幻一个非常关键的孕育和成长期。那时候的作品,很多都带着时代的烙印,既有对未来科技的想象,也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议题和文化土壤。比如,我记得那时候一些作家在写科幻的时候,会巧妙地融入对身份认同的探讨,或是对社会变革的忧虑,这些都让故事读起来格外有层次感。而这部《台湾科幻小说的文化考察(1968-2001)》的书名,就立刻勾起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心。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三十多年间台湾科幻小说发展的脉络,又是如何将这些文学作品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变迁联系起来的。书中会不会提到一些我曾经读过,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又或者,它会为我揭示一些我曾经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时代背景,从而让我重新理解那些经典作品的深意?我尤其期待能读到关于作者们创作理念的分析,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信息下,构建出如此多样的科幻世界的,这其中的创造力和智慧,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