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科幻小说的文化考察(1968-2001)

台湾科幻小说的文化考察(1968-200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科幻小说
  • 科幻文化
  • 文化研究
  • 台湾文学
  • 流行文化
  • 社会变迁
  • 冷战时期
  • 本土化
  • 类型文学
  • 文化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科幻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定位,往往被归类于以休闲娱乐为取向的通俗小说类别之中。然而在台湾却有一批科幻作家和推广者,对其抱有极高的期许。因此,在不断的摸索尝试之下,三十多年来,台湾科幻亦耕耘出一片园地,成为不容忽视的文类之一。对此,本书试图从历史、作品主题及传播机制等三大方向,重现当代台湾科幻小说的发展风貌。

作者简介

傅吉毅

台中人,现为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生。

现代华语文学的流变与思索:一部跨文化视野下的文本谱系研究 书名: 现代华语文学的流变与思索:一部跨文化视野下的文本谱系研究 作者: [作者姓名,此处留空] 出版社: [出版社名称,此处留空] ---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对二十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一世纪初的现代华语文学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考察与梳理,尤其侧重于探讨在剧烈的社会变迁、全球化浪潮以及不同文化地域的互动影响下,文学创作如何自我定位、抵抗、调适与演进。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学现象,而是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华语文学场域”,分析以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为核心的文学生产与消费网络,揭示其内部的张力与共性。 全书结构清晰,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辅以大量的个案分析和文本细读,力求超越传统地域文学史的窠臼,构建一种更具流动性和交叉性的文学批评框架。 第一部分:场域的重构: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地理学 本部分着眼于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空间。考察自197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华语文学如何从相对封闭的文化体系中逐步走向开放与互动。 1.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交织: 探讨在经历了“文化断裂”与“知识重建”的时期后,不同华语地区的作家如何处理“现代性”的遗留问题(如民族国家叙事、启蒙理性),并吸收“后现代”的批判性手法(如拼贴、戏仿、主体消解)。分析这种吸收是同步的还是错位的,以及它如何反映了各自的政治现实。 2. 媒介变迁与文学的“出逃”: 关注印刷媒体的衰落与新媒体(如地下刊物、早期电子媒介)的兴起对文学传播模式的颠覆。特别是海外华文文学团体和知识分子如何利用国际学术会议、海外出版渠道,在“他乡”重塑自身的文学身份和话语权。 3. “中国经验”的多元阐释: 剖析在海峡两岸“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同一历史事件(如“文革”的记忆、改革开放的冲击)是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被书写、被过滤、被重构的。重点分析了“书写大陆”的“他者化”策略,以及对“乡愁”主题的身份政治学解读。 第二部分:身体、记忆与创伤的书写范式 本书的第二核心板块聚焦于文学文本中对个体经验、集体记忆和创伤的物质化处理。 1. 身体政治学在文学中的显影: 研究不同地区作家如何通过书写身体——无论是被规训的、异化的、反抗的还是病态的身体——来隐喻宏大的社会结构性压迫。细致分析了关于性别暴力、疾病书写(如艾滋病、传染病叙事)如何突破传统的现实主义界限,进入象征和寓言的层面。 2. 记忆的非线性叙事策略: 探讨非线性叙事在处理集体创伤记忆中的作用。分析作家如何运用闪回、碎片化结构、多重视角来对抗官方历史的单向性叙述,重建“被遗忘的年代”的复杂性。特别关注了档案文献、口述史料的文学化转化过程。 3. 怀旧的张力: 区分“怀旧”(Nostalgia)与“反思性记忆”(Reflective Memory)。研究当作家试图重温逝去的美好或纯真时,其背后隐藏的对当下现实的不满与批判意图。分析怀旧主题如何与商业化、旅游业的兴起产生复杂的互动关系。 第三部分:边缘话语的崛起:性别、阶层与异质身份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那些长期被主流文学史忽视的声音,深入探讨边缘群体的书写策略与文化贡献。 1. 女性经验的“去中心化”书写: 考察女性作家如何拒绝“母性”或“贤妻良母”的传统标签,发展出具有颠覆性的女性主体叙事。分析了其在处理情欲、生育抉择以及职场困境时,如何运用独特的语言和意象系统。 2. 阶层流动与“新贫困”的文学呈现: 聚焦于社会转型期底层劳动者、边缘移民群体的文学表现。探讨作家如何通过细节化的生存描写,揭示全球资本逻辑下产生的新的社会阶层固化与剥削模式,批判了部分主流文学对经济奇迹的过度赞颂。 3. 酷儿与非主流身份的潜入叙事: 研究在文化审查压力下,少数性倾向与非二元性别身份如何巧妙地通过隐喻、符号和潜文本进入文学作品,以及这些“隐秘的文本”如何构成了对主流道德规范的无声挑战。 第四部分: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张力场 本章是本书最具理论深度的部分,旨在考察文学作品在面对权力结构时的能动性与妥协性。 1. 市场逻辑与文学的“商品化”: 分析二十世纪末以来,文学创作如何日益卷入大众消费文化。探讨“畅销书”现象对严肃文学创作标准和题材选择的影响,以及作家在保持艺术完整性和迎合市场需求之间的微妙平衡。 2. 意识形态的“渗入”与“抵抗”: 通过对特定时期(如1980年代的“寻根热”、1990年代的“先锋探索”)的代表作进行细读,辨析文学作品中无意间流露出的时代意识形态烙印,以及高明的作家如何将这些烙印转化为反思的工具。 3. “文化外交”的文学载体: 考察华语文学作品在海外获得翻译和推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文化转译与身份重塑。分析作品在进入西方汉学视野时,其原始的政治复杂性是否被简化,以适应目标读者的期待。 第五部分:文本的未来形态:跨媒介与文学的边界消融 本书的收尾部分展望了进入新世纪后,华语文学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可能走向。 1. 视觉转向与文学的影像化: 考察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舞台剧的现象,分析改编过程中文本核心意义的保留与流失。探讨文学的“想象空间”与影像的“具象化”之间的内在冲突。 2. 诗歌的“口语化”与“在场性”: 关注当代诗歌如何试图打破精英化的藩篱,通过网络传播和现场朗诵回归到更具社会参与性的“在场”状态。 3. 文学性的再定义: 最终总结,在新媒介不断挑战传统阅读习惯的背景下,本书所梳理的二十余年文本谱系证明了华语文学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是记录社会变迁的镜子,更是持续进行自我修正和跨界探索的文化实验室。本书呼吁,未来的华语文学研究需要更灵活的理论工具,以适应这种不断消融与重组的文本边界。 --- 本书特点: 宏观视野与微观深潜的结合: 既有对整个华语文学场域的结构性分析,又不乏对核心文本的精妙解读。 跨学科取径: 融合了文学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后殖民理论及媒介研究的视角。 强调互动性: 彻底打破了地域间的壁垒,强调了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对话、竞争与相互渗透。 史料丰富: 采纳了大量非主流刊物、内部资料和早期网络文本作为研究基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寻找失落的文学纪元──历史论 
第一节 「潘渡娜」的诞生──发展期(1968 ? 1979)
 
一、正名论──是科学小说或科幻小说? 
二、《一○一○一年》──黄海的科幻尝试 
第二节 「星云」的进行曲──黄金期(1980 ? 1993) 
一、大众路线──倪匡科幻风潮 
二、小众科幻「热」──本土科幻运动 
第三节 「缤纷」的科幻──转变期(1994 ? 1998) 
一、张系国的「金字塔科幻阶层」 
二、科幻「新势力」──洪凌、纪大伟的「异色科幻」 
第四节 科幻「交通」的建构──再兴期(1999 ? ) 
一、叶李华风云 
二、热闹的科幻市场 

第二章 宏观视野下的变异轨迹──方向论 
第一节 从「西化」到「中化」
 
一、如何宣传? 
二、如何再造? 
第二节 由「通俗」而「雅正」 
一、科幻≠消遣娱乐 
二、「文以载道」的艺术观 
第三节 自「国族」至「性别」 
一、前行代 
二、中生代 
三、新生代 

第三章 复制与再生──机制论 
第一节 不再「幻相」的《幻象》
 
一、科幻与《明日世界》 
二、科幻与《幻象》 
第二节 菁英科幻的科幻奖 
一、科幻奖回顾
二、科幻奖意义的再思考 
第三节 出版社 
一、科幻翻译小说 
二、中文科幻创作小说 

结语 

附录一 台湾科幻相关论述
附录二 台湾科幻文学年表 
附录三 《幻象》杂志(季刊)八期目次整理 
附录四 《明日世界》杂志中的科幻作品 
附录五 张系国访谈记录整理(2001/9/29) 
附录六 黄海访谈记录整理(2002/1/20) 
附录七 历年台湾科幻课程一览表 

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台湾科幻小说的文化考察(1968-2001)》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台湾科幻的点点滴滴。1968年到2001年,这段时间在台湾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充满转折与变化的阶段,社会的思潮、科技的发展,乃至人们对未来的期盼与忧虑,都必定会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而科幻小说作为一种高度敏感的文学类型,更不可能置身事外。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是对那段被忽略却又极其重要的科幻发展史的一次系统梳理。我非常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这段历史?是偏重于文学批评的深度分析,还是会更加关注其背后的社会学、文化学意义?书中是否会探讨,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台湾的科幻小说是如何在有限的创作空间和资源下,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的?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将具体的科幻文本与宏观的社会文化变迁相结合,从而揭示出科幻小说在塑造台湾社会集体想象、影响民众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

评分

读到《台湾科幻小说的文化考察(1968-2001)》这个书名,我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那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年代。1968年到2001年,这三十多年,台湾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戒严到解严,从经济起飞到社会转型,而科幻小说作为一种能够映照现实、预见未来的文学体裁,想必也承载了那个时代太多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这本书的题目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发掘和梳理这段历史中的科幻作品的?是否会从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入手,分析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教育思潮等因素是如何影响科幻小说的创作方向和主题的?还是会深入到具体的作品和作家,剖析他们的写作技巧、思想内涵,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那个时期,台湾的科幻小说在吸收西方科幻元素的同时,是如何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台湾味”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一点,例如,作品中是否大量出现台湾本土的神话传说、民间信仰,或者与台湾社会紧密相关的议题?

评分

《台湾科幻小说的文化考察(1968-2001)》这个书名,就像一张藏宝图,指引着我去探索台湾科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968年到2001年,这三十多年,我想必定是台湾科幻小说从萌芽、成长到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在这本书里,究竟为我们揭示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它会不会像抽丝剥茧一样,为我们梳理出这段时间里台湾科幻小说的发展脉络,勾勒出主要的作家群落和他们的代表作品?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在那个年代,台湾的社会文化环境,比如当时的政治氛围、经济发展状况、教育体系,以及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情况,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科幻小说的创作,又或者,科幻小说本身又是如何对这些社会文化现象做出回应和批判的?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对某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深入解读,来展现台湾科幻小说在那个时期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和时代精神。

评分

《台湾科幻小说的文化考察(1968-2001)》这个书名,立刻让我联想到我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接触到的那些科幻读物。那个年代的台湾科幻,在我记忆中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质感,既有对未知世界的奇妙幻想,也常常包裹着一层对现实的隐喻。这本书的题目点出了它所关注的时间跨度,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台湾的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都在经历重大的演变。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这三十多年间,捕捉到台湾科幻小说发展的精髓的。它是否会深入分析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差异,例如,早期作品可能更侧重于对外太空的探索和科学技术的畅想,而后期作品是否会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更贴近现实的议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分析他们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成就,并且探讨这些作品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化价值观以及民众的集体潜意识的。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的科幻小说情有独钟,特别是1968年到2001年这段时间,感觉是台湾科幻一个非常关键的孕育和成长期。那时候的作品,很多都带着时代的烙印,既有对未来科技的想象,也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议题和文化土壤。比如,我记得那时候一些作家在写科幻的时候,会巧妙地融入对身份认同的探讨,或是对社会变革的忧虑,这些都让故事读起来格外有层次感。而这部《台湾科幻小说的文化考察(1968-2001)》的书名,就立刻勾起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心。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三十多年间台湾科幻小说发展的脉络,又是如何将这些文学作品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变迁联系起来的。书中会不会提到一些我曾经读过,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又或者,它会为我揭示一些我曾经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时代背景,从而让我重新理解那些经典作品的深意?我尤其期待能读到关于作者们创作理念的分析,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信息下,构建出如此多样的科幻世界的,这其中的创造力和智慧,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