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海新传统──来台红学四家论

渡海新传统──来台红学四家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红学
  • 台湾
  • 近代史
  • 文化研究
  • 文学史
  • 渡海文化
  • 知识分子
  • 学术史
  • 中国文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探讨潘重规、林语堂、方豪、萨孟武四人,在三十八年后,与胡适相同,选择台湾做为中国文化复兴基地,在他们的《红楼梦》论述中,有着怎样的中国文化焦虑?与中国现代性的焦虑?他们用什么样「世界性」标准,想像《红楼梦》的「中国性」,书写出那些中国文化中心价值?而这些中国文化价值中心论述,与晚清时期,梁启超、王国维注重世界性,五四时期胡适在西方知识体系中,建构「现代性」中国学术论述,三十八年以后的中国大陆研究者,以马克思主义为圭臬,建构出的封建社会红学,又有那些相同与相异?代表了怎样的台湾知识分子文化身分、民族主体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

萧凤娴

  辅仁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研究专长为近代学者红学论述、新儒家文学论述、文学史中小说论述。现为慈济大学东方语文学系中文组助理教授。

《红楼旧梦:晚清文人的精神图景与审美转向》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晚清时期,在社会剧变与思想碰撞的背景下,中国文人阶层所经历的深刻的精神重塑与审美范式的转移。不同于聚焦于传统经典考据或某一特定学派的研究,本书以更宏观的视角,将目光投向了那个转型期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内心世界、日常书写以及他们对“美”与“真”的全新感知。 晚清,一个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时代,传统儒家思想的权威逐渐瓦解,西学东渐带来的冲击如同惊涛骇浪,重塑了知识分子的认知结构。在这种情境下,传统的文人生活方式——那些由诗词歌赋、园林雅集、笺注考据所构筑的精神避所——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解构。本书旨在捕捉这种“在断裂中寻求连接”的复杂心绪。 第一部:士人的“危机意识”与自我重塑 在这一部分,我们首先探讨了晚清文人在面对王朝衰颓、民族危亡时的集体性“文化焦虑”。这种焦虑并非简单的政治失意,而是一种对自身文化身份合法性的深刻质疑。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被堵塞后,知识分子被迫转向内在,寻求一种更贴近个体经验的精神依托。 本书细致考察了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中兴名臣”为代表的湘军系士大夫,他们在实践中如何调和传统儒学伦理与西方“器物之学”,以及这种调和如何在他们的私人书信、日记中留下精神张力的痕s。他们不再仅仅是儒家的道德楷模,更像是被历史推上风口浪尖的实用主义者。 更引人注目的是,我们分析了那些在传统科举道路上受挫,或主动退出政治舞台的文人。他们如何将满腔的才情与失落感,转嫁到对传统艺术的“最后坚守”中。这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仪式化抵抗。例如,在金石学、碑学复兴浪潮背后,隐藏着对“坚固实体”的依恋,试图从汉魏的古朴中寻找可以对抗时代虚浮的力量。 第二部:审美从“雅”到“俗”的微妙过渡 晚清文人审美趣味的变化,是本书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传统文人审美的最高境界是“雅”,追求超然物外、含蓄蕴藉。然而,随着都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一种新的、更具世俗烟火气的审美开始渗透进来。 我们考察了“花卉写意”画派在晚清的流变。过去,兰、竹、梅被赋予高洁的象征意义。但在晚清,诸如牡丹、月季等更具生命力和“艳丽”色彩的花卉开始进入主流视野。这种变化不仅是绘画题材的更迭,更是文人对“生命力”和“感官愉悦”态度的松动。他们开始允许情感的直接抒发,而不是一味地内敛和道德化。 此外,对“小说”这种被传统视为“不入流”的文学形式的态度转变也值得深究。部分开明士人开始认识到小说在传播新知、影响大众方面的巨大潜力。他们或亲自提笔,或为小说作序,这标志着文人对自身创作边界的重新界定,从精英文化的守护者,向更广阔的公共文化参与者的身份倾斜。 第三部:日常性书写中的“物哀”与“情痴”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那些极具个人色彩的日常文本,如笔记、尺牍、日记和诗话。在这些私密性极强的记录中,晚清文人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 我们分析了对“物哀”(Mono no aware)情怀的继承与变异。传统的“物哀”侧重于对逝去美好之物的喟叹,体现出对生命无常的哲学领悟。在晚清,这种情怀被注入了更强烈的时代色彩——他们哀悼的不再仅仅是个人际遇的起伏,而是整个旧秩序的无可挽回的崩塌。许多诗作中充斥着对故居的留恋、对旧友的缅怀,其背后是“家国”与“个人”的哀愁混杂。 同时,我们也关注到“情痴”现象的兴起。这不仅指对爱情的执着,更体现为对“情”本身的价值提升。在理性被过度强调的改革呼声中,一些文人反而强化了感性体验的合理性。无论是对戏曲的沉迷、对异性的复杂情感描摹,还是对自身情绪波动的细腻捕捉,都显示出一种在宏大叙事失灵后,向个体生命体验回归的趋势。他们试图通过对“情”的深挖,重建一种个人化的精神秩序。 总结 《红楼旧梦:晚清文人的精神图景与审美转向》试图描绘一个复杂而真实的晚清文人形象:他们既是旧学问的继承者,又是新思潮的被动或主动接受者。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一片多重张力并存的场域,那里既有对传统秩序的依恋与挣扎,也有对新事物的好奇与试探。通过对他们的书写、审美选择和情感表达的细致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国文化在近代转型期的复杂底色。本书旨在提供一种理解晚清历史的“文化侧写”,而非僵硬的政治或思想史叙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渡海「新传统」──民国在台湾

第二章 遗民、索隐、经学──潘重规红学论述
一、前言:章太炎、黄季刚的经史承传
二、小说:文学形式的历史
三、遗民方法学
四、民族沈痛血泪说
五、结论:「民族沈痛」的血泪中国

第三章 文化、生活、性灵──林语堂红学论述
一、前言:脚踏东西后的文化回归
二、小说:民族文化的真实反映
三、挑战典范红学
四、文化中国在红楼
五、结论:「真实客观」的文化中国

第四章 历史、交通、宣教──方豪红学论述
一、前言:兴教与兴学的史学院士
二、《红楼梦》:清朝历史与故事小说
三、辨史与皈依:宗教史家的责任与情感
四、《红楼梦》里的基督与中国
五、结论:「基督与中国」的宗教中国

第五章 政治、社会、家庭──萨孟武红学论述
一、前言:社会科学与章回小说的整合者
二、《红楼梦》:反映中国民族精神的小说
三、社会科学与中、西对话:阅读《红楼梦》的终极关怀
四、政治、社会视野下的中国家庭
五、结论:「家即国家」的政治中国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翻开一本名为《渡海新传统──来台红学四家论》的书,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你知道,“渡海”这个词,对台湾人来说,总是带有一种历史的宿命感和文化印记。它不仅仅是一次物理空间的迁徙,更可能意味着一种文化的延续、一种传统的重塑。而“红学”,《红楼梦》的研究,一直是华人文学领域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将两者结合,让我开始想象,在台湾这片特殊的土地上,红学是如何被解读,又如何孕育出了“新传统”。 我一直觉得,《红楼梦》是一部可以反复品读,每一次都能从中发现新意的小说。它不仅是关于一个家族的兴衰,更是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画卷,人物的塑造更是入木三分。想象一下,那些当年从大陆渡海而来的学者们,他们是如何带着对《红楼梦》深厚的感情,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继续他们的学术研究的?他们的研究视角,是否会因为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而与大陆的红学研究产生一些微妙的差异?比如,在解读宝黛爱情的悲剧时,会不会融入更多关于离散、关于乡愁的台湾本土情感? “新传统”这个概念,让我尤其感兴趣。我理解的“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它总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尤其是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这种“新”的产生是必然的。那么,这本书中的“来台红学四家”,他们是如何在“渡海”之后,在台湾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一种区别于以往的“红学新传统”?这种“新”体现在哪里?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是对作品思想内涵的重新发掘?还是对某些传统观念的批判性继承?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展现出这种“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四家论”则直接表明了这本书的学术内容。我好奇这“四家”分别是谁?他们的学术背景如何?各自的研究路径又有什么特点?是几位声名卓著的大家,还是几位在特定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他们之间,是否会因为研究视角、思想倾向的不同,而产生一些有趣的碰撞和交流?我想象着,他们各自带着独特的学术印记,在《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上“论”出各自的见解,共同构建出“来台红学”的学术图景。这种多元的视角,往往能带给读者更丰富的启发。 总而言之,《渡海新传统──来台红学四家论》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浓厚的历史信息和学术魅力。它让我联想到知识分子在历史变迁中的坚守与传承,也让我好奇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华人文化是如何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得以发展和创新的。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台湾的红学研究,以及它背后所折射出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评分

当我看到《渡海新传统──来台红学四家论》这本书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想象一下,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信息也不像现在这样发达的年代,一群知识精英,怀揣着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肩负着传承的使命,从大陆渡海来到台湾。他们带着各自的学术积累和人生经验,在这里重新开始他们的研究生涯。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故事的起点,不是吗? “红学”,尤其是《红楼梦》的研究,从来都不是一项枯燥的学问。它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甚至是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在我看来,《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不朽的经典,正是因为它写出了人生的况味,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也写出了命运的无奈。而当这批学者来到台湾,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文化语境与他们过去所熟悉的环境肯定有所不同。这种“渡海”的经历,是否会在他们的研究中留下印记?他们对《红楼梦》的解读,是否会因为身在台湾,而产生一些微妙的、甚至是显著的变化?我对此非常好奇。 “新传统”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核心非常有意思。我一直认为,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和赋予新的生命。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华人文化本身就在不断地融合与演变。那么,“来台红学”的“新传统”,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创新?它是在研究方法上的突破?还是在对《红楼梦》价值的重新发掘?有没有可能,是对书中某些传统观念的批判与反思,从而形成一种更符合台湾社会现况的解读?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这种“新”的活力,而不是简单地将过去的学术成果搬运过来。 “四家论”这三个字,则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学术主体。我很好奇,这“四家”是哪几位学者?他们的学术背景如何?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家,还是在特定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他们之间的研究观点会有哪些异同?会不会形成一种有趣的对话,或者是一种学术上的辩论?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过招一样,我想象着他们各自拿出看家本领,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上“论”出高下,或者是在相互启发中,共同推进红学的研究。这种学术的碰撞,往往能激发新的思想火花。 总而言之,《渡海新传统──来台红学四家论》这本书,光是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和学术深度。它不仅仅是关于《红楼梦》的解读,更像是通过红学研究这个载体,来展现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一群知识分子的学术坚守和文化传承。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非常期待能通过这本书,了解我们这片土地上,红学是如何发展的,又如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新传统”。

评分

拿到《渡海新传统──来台红学四家论》这本书,第一个吸引我的就是它的书名。你知道,我们台湾人对于“渡海”这个概念,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连结,它背后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也象征着文化的迁徙与落地。而“红学”,《红楼梦》的研究,更是我们华人文化圈里绕不开的经典。《红楼梦》在我心中,不只是一部小说,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人性的宝库。这本书把两者结合,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探索的冲动。 我一直对“来台红学”这个概念感到好奇。想象一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批怀揣着深厚学术造诣的学者,经历了“渡海”的历程,来到台湾。他们带着对《红楼梦》的理解和研究,在这里继续他们的学术生命。这本身就充满故事性。而“新传统”三个字,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过去的学术成果,它更可能代表着一种在新的文化土壤上,对红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那么,这“新传统”究竟意味着什么?会不会是研究方法上的突破?比如,在原有的考据、评论基础上,加入了更多台湾本土的视角,或者结合了台湾社会学的理论?会不会是对《红楼梦》的思想内涵有了新的解读?比如,在“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的表述下,赋予了不同于以往的性别意识?又或者,在对贾府兴衰的描绘中,看到了与台湾近代发展史的某种隐喻?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展现出这种“新”的活力,它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基于传统,发展出新的生命力。 “四家论”这个说法,让我直接联想到学术界的多样性和碰撞。红学的研究本就流派众多,观点各异。这“四家”是谁?他们的学术背景如何?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家,还是在特定领域有着独到见解的专家?我好奇他们的研究是否有所侧重,比如有的偏重文本细读,有的侧重历史考证,有的侧重文学批评。他们的观点是否会相互印证,又或者产生激烈的辩论?这种“论”的多样性,正是学术的魅力所在,也更容易激发读者深入思考。 总体来说,《渡海新传统──来台红学四家论》这本书,从书名上就勾勒出一条富有历史厚重感和学术深度的文化路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红楼梦》的书,更像是通过红学研究这个窗口,让我看到台湾这片土地上,华人文化如何得以传承、发展,甚至创新。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了解“来台红学”如何孕育出自己的“新传统”,以及这“四家”的独特贡献。

评分

最近刚好读完一本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书,封面就叫做《渡海新传统──来台红学四家论》,光是书名就让人脑洞大开。你知道,我们这代台湾人,多少都对“渡海”这个词有种特别的情感,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象征着一种文化与历史的延续,一种落地生根的努力。而《红楼梦》呢?那绝对是华人文化圈里绕不开的经典,我从小听到大的故事,长大后每次重读,都有不同的感触。所以,当这本书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时,我当下就觉得,这绝对不是一本简单的红学书。 我一直对“来台红学”这个概念很有兴趣,这背后一定有很多故事。想想看,当年那些学养深厚的学者,背井离乡,带着满腹经纶来到台湾,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延续他们对《红楼梦》的研究?这“四家”是谁?他们的研究方向是怎样的?有没有受到台湾本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是不是发展出了不同于大陆的研究范式?我很好奇,他们有没有可能在《红楼梦》的人物解读上,比如对宝黛钗的爱情悲剧,或者对贾府兴衰的理解上,因为身处台湾的视角,而有了独特的“新传统”的诠释?比如说,会不会更侧重于那种时代变迁下的个体命运,或者是在新的社会结构下,对传统价值观的再审视? 这本书的“新传统”三个字,也引起我的注意。我认为“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在不断地被诠释、被改造、被赋予新的生命。尤其是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这种“新”就显得尤为重要。《红楼梦》作为一部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来台红学”,加上“新传统”,我觉得这暗示着一种融合,一种创新,一种在保持经典内核的同时,也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基因的努力。我非常想知道,这四位学者,他们是如何在这种“渡海”的背景下,构建出属于台湾的“红学新传统”,又或者说,他们是如何在他们的研究中,体现出这种“新”的特质的。 “四家论”这个说法,让我联想到学术界经常有的各种流派和观点。红学的研究,本来就非常多元,有考据派,有评论派,有索隐派等等。这“四家”,想必也各有其独到的见解和研究方法。我非常期待了解他们的学术背景,他们师承何人,又或者他们自己是如何在学术上独树一帜的。他们对《红楼梦》的理解,会不会因为个人经历、思想倾向的不同,而产生鲜明的对比?比如,有的可能更侧重于从历史的角度去解读,有的可能更关注人物的心理刻画,还有的可能从文学创作的技法上进行深入分析。这种“论”的多样性,正是学术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作为读者最想从中获得养分的。 总之,《渡海新传统──来台红学四家论》这个书名,已经成功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让我联想到历史、文化、传承、创新,以及一代学人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学术探索。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它也折射出台湾这片土地上,华人文化如何落地生根,如何发展出独特的面貌。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台湾的红学研究,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意涵,更希望能从中看到,经典如何在新的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

拿到《渡海新传统──来台红学四家论》这本书,我立刻就被这个书名吸引了。你知道,作为在台湾土生土长的人,我对“渡海”这个词总有一种特殊的联结感,它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也象征着文化的延续与变迁。而“红学”,《红楼梦》的研究,更是我心中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将两者结合,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好奇究竟是怎样的“新传统”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孕育、生长。 我一直觉得,《红楼梦》就像一本怎么也读不完的书,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体会。它的文字细腻得仿佛能滴出水来,人物更是鲜活得像就住在你身边。曹雪芹的笔触,不仅仅是描绘一个时代的兴衰,更是刻画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我常常在想,为何在海峡的另一边,有多少人在同一个时代,却经历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而当这批文化精英渡海而来,他们又会带着怎样的视角,去重新解读这部他们深爱的经典?这“四家”究竟是哪四位?他们各自的学术背景、人生经历,又会如何影响他们对《红楼梦》的解读?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们在这个新的环境中,是否会发展出与大陆红学有所区别,甚至是大相径庭的“新传统”。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许多我们今天视为经典的中国文化,其实都是在历史的洪流中,经过不断的碰撞、融合、甚至断裂,最终得以传承下来的。比如书法,比如京剧,再比如我们今天谈论的红学。渡海而来的学者们,他们肩负着传承的使命,但他们身处的台湾社会,又有其自身的独特面貌。这种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差异,无疑会为他们的研究注入新的元素和视角。我很好奇,他们是否会更加关注《红楼梦》中那些关于离散、关于乡愁、关于家族命运的故事?他们会如何看待那些看似封建落后的礼教制度,又会在“新传统”的语境下,赋予它们怎样的时代解读? 我对于“论”这个字也特别有感觉。这代表着这不是简单的文本复述,而是深入的、有观点的探讨。红学的研究,向来是百家争鸣,见仁见智。而“来台红学四家”,他们或许在研究方法上就有所不同。有的可能侧重文本考据,细致地梳理脂砚斋的批语,挖掘字里行间的史料;有的可能更偏向文学批评,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艺术手法上进行深刻剖析;还有的,或许会结合社会学、历史学,甚至是心理学,将《红楼梦》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去理解。我非常期待看到他们各自独特的学术路径,以及他们之间可能产生的学术火花。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它勾勒出一条跨越时空的文化轨迹。我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连接,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如何坚守、如何创新、如何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新的土地上发扬光大的历程。《渡海新传统──来台红学四家论》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红楼梦》的书,更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台湾的文化史,以及在那段动荡岁月中,知识分子们不懈的学术追求和深沉的文化关怀。这本书,我想会给我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