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医、西医合誉为世界三大古代医术之一
《四部医典》结合中医、印度、西藏三地的医学精华
千百年来,藏族地区的医学学校里,一直都将《四部医典》作为他们的必修经典,有「不读《四部医典》,不可为人医」之说。
《四部医典》原书分为四部,第一部《根本医典》、第二部《论说医典》收录在已编辑出版的《四部医典.养生篇》里;第三部《祕诀医典》和第四部《后续医典》重点论述了各种疾病的对治方法和药物的配方,以及藏医独特的手术外治方法等,这些便是本书《四部医典.实用篇》的内容。
四部医典—— 实用祕法
结合汉、印、藏三地的医学精华,历经时间的淬练,医学理论完备、独特且自成体系,内容媲美《黄帝内经》,饱含丰富的养生方法与实用价质,不啻为藏族最伟大的医学巨着。
借由这本书的图解版,更可让所有人一窥其堂奥。
本书的重点归纳有:
◎各种疾病的对治方法;看藏医以毒攻毒、消除宿便、调理月经失调、壮阳滋补等祕笈大公开
◎藏医诊脉与中医大不同;什么是正常脉象?什么是病态脉象?
◎神奇的望镜辨尿法,只要看尿液便可诊断生什么病
◎2800种天然藏药,在藏医手中巧妙变成救命治病良方
◎80幅国宝级医学唐卡,外加近千张唐卡局部分解图,一举吸收医学技术与艺术赏析
本书特色
◎图表化:把艰深文字制成图表,轻松了解如脏腑与五行的对应关系等等知识
◎流程图:透过简易流程说明,立刻掌握各种丸剂、散剂或是药酒的制作过程
◎唐卡局部分解图:把唐卡局部分解图放大,对灌肠疗法的姿势与技巧应用一目了然
作者简介
宇妥.宁玛元丹贡布
西元708年出生,3岁开始学习藏文,5岁便随父行医,10岁时,得到了藏王的赏识,成为御医。为了广泛汲取医学知识,远赴印度和尼泊尔拜名医为师,学习《医术十万颂》、《医续晶鉴》、月王药物补遗》、《仙人耳传》、《医学八支心要略论》等印度医学名着。学成回国后,他又到山西五台山向中医求教,吸取汉族医学理论。
在45岁的时候,着成了影响深远的医学巨着----《四部医典》。书中总结了前人经验,并借鑑其他民族的医学精华,为藏族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宇妥.宁玛元丹贡布毕生都在弘扬医道,着有30多部论着,享寿125岁。300多年后,他的第十三代孙宇妥.萨玛元丹贡布对《四部医典》进行全面的校注和修订,因此在许多书籍中,通常都习惯于将两位医学家混称为宇妥.元丹贡布。
序一 媲美《黄帝内经》的藏医巨着 / 017
序二 诠释经典的最佳方式 / 019
疾病治疗的树喻 / 024
如何阅读本书 / 026
《四部医典》几种译本的比较 / 028
寻根溯源
1.辉煌的历史:西藏历史上的名医及南北两大流派 / 032
2.藏医理论来自于印度?《四部医典》的历史沿革 / 034
3.本书的作者:宇妥.宁玛元丹贡布 / 036
4.本书的诞生:从药王城的传说讲起 / 038
《四部医典》第一部 根本医典
1.提纲挈领:全书的纲目分类 / 044
2.生命的三因:隆、赤巴、培根 / 046
3.人体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骨、骨髓、精 / 052
4.成因、途径、规律、分类:疾病的一般原理 / 056
5.独特的诊断方法:问诊、望诊和触诊 / 064
6.食疗、居养、内服、外治:治疗疾病的一般方法 / 070
《四部医典》第二部 论说医典
1.鱼期、龟期和猪期:生命的形成过程 / 084
2.生动的比喻:身体各部位的形态与功能 / 094
3.各计其数:身体部位的正常状况 / 098
4.形形色色的人:人的生理特征和区别 / 110
5.透过细节看吉凶:死亡的征兆 / 114
6.起源、蓄积和诱发:疾病产生的内因与外缘 / 126
7.过盛、虚损与紊乱:疾病产生的机理 / 132
8.四百零四病:疾病的分类 / 136
9.顺应本性,莫违时令:日常起居话养生 / 138
(1)季节养生:重在与六时相合 / 138
(2)日常养生:贵在好习惯的培养 / 140
(3)养生要点:顺应自然本性 / 144
10.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明白饮食益养生 / 148
(1)吃什么:熟悉各种食物的特性 / 148
(2)怎么吃:注意几种饮食禁忌 / 154
(3)吃多少:把握最适量的饮食 / 154
11.婴儿期谈养生:小儿保养 / 158
12.晚年谈养生:养老摄生 / 162
13.药物的特性:五行与六味 / 166
14.药物的功效:八性与十七效 / 170
15.单味药的组合:药剂配方 / 190
16.针、钳、刀、镊:外治法使用的器械 / 196
17.熟悉方法,把握诀窍:疾病的诊断 / 202
18.从一般到具体:疾病的治疗 / 210
(1)治疗总则 / 210
(2)一般的治疗方法 / 218
(3)具体疾病的治疗方法 / 219
19.为医之道:医术与医德 / 228
附录:《四部医典》第一部及第二部中译版原文 / 242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其实是蛮高的,毕竟“医典”这个名字就自带光环,而且听说很多中医名家都对它评价很高。拿到手后,首先就被它的装帧吸引了,很有古朴典雅的感觉,放在书架上显得很有分量。我比较关注书里关于辨证论治的部分,因为我觉得这才是中医的精髓所在。书中的论述条理清晰,逻辑性很强,作者在讲解各种病证的时候,会详细地分析其病因、病机,然后给出相应的治法和方药。这一点对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我尝试着去理解一些经典方剂的配伍原理,以及药物的君臣佐使是如何搭配的,虽然有些理解还需要结合其他的资料来辅助,但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框架。我也注意到书中提到了一些比较少见的病证,以及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思路,这让我对中医治疗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深的认识。当然,作为普通读者,我深知不能随意套用书中的方药,这只是一个学习和了解的工具,真正要应用还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评分我是一名从业多年的中医师,这次购买这本书,主要是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视角或者是我之前没有接触到的地方。这本书的确给我带来了一些惊喜。它的内容覆盖面非常广,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都有涉及,而且论述得相当到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经典方剂的讲解,不仅列出了方剂组成,还详细分析了方剂的配伍特点、功用、主治,以及在临床上的加减变化,这对于临床医师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中也提到了一些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与中医理论的结合,这说明作者并非墨守成规,而是积极吸收新的知识,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前瞻性。当然,也有一些观点我可能持有不同的看法,或者在临床实践中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正是这种不同,才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和进步。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对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好的梳理和总结,值得临床医师和有志于学习中医的读者认真研读。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买的,想了解一下中医的博大精深。收到货的时候,包装挺严实的,书的纸质感觉还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内容量很足的样子。我平时工作比较忙,所以都是断断续续地翻看,有时候就睡前看几页,有时候在午休时间也凑空看几眼。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对中医的一些术语和理论可能理解起来还有些吃力,但整体感觉作者的表述还是比较清晰的,至少不像有些古籍那么晦涩难懂。书中很多章节都配有一些插图,这一点我非常喜欢,因为很多穴位、经络的走向,单靠文字描述很容易混淆,有图就能直观地理解,也方便我以后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对照。我最开始关注的是一些日常养生保健的内容,比如四季的养生方法,以及一些常见的疾病如何通过中医来调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去实践书中的具体方药,但光是这些基础知识的梳理,就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对自己的生活习惯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调整。我还在慢慢消化吸收中,毕竟中医的学问太深奥了,需要时间去慢慢领悟。
评分作为一名初学者,我对中医的兴趣完全是被这本书点燃的。我一直觉得西医在急性病症治疗方面很有效,但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调理,总是感觉效果有限,而中医在这方面似乎有着独特的优势。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平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透着扎实的学问。我喜欢作者在介绍某个病症的时候,不仅会讲到治疗方法,还会提到一些预防和日常护理的建议,这种 holistic(整体)的思维方式,让我觉得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情志致病”的章节,以前总觉得情绪只是小事,看了这本书才明白,不良情绪对身体的影响竟然如此之大,也让我更加重视情绪的疏导和管理。虽然书中有不少专业术语,但作者通常会做一些简单的解释,或者通过举例来帮助理解,这对我这个医学小白来说,真的太友好了。我还在慢慢地啃读,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建立起一个初步的中医认知体系,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确实不小,我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才大概翻阅完一遍。我最开始是被它的“实用”二字吸引,想着如果能学到一些切实可用的养生和治疗方法,那就太好了。书中的一些章节,比如关于不同体质的调理,以及一些常见疾病的家庭护理方法,我觉得都写得非常具体,很容易理解和操作。我试着按照书中提到的方法,调整了一些饮食习惯,感觉身体确实有些变化,虽然还不能说是立竿见影,但至少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经络”的部分,虽然不是第一次接触,但这本书对经络的讲解更加细致,包括了经络的循行、主治,以及如何通过按摩、艾灸等方式来调理经络。这一点对我来说很有启发,因为很多身体不适,追根溯源可能都与经络不通有关。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既有基础理论,也有具体的实践指导,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