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40年代着名散文家、史学家纪果庵不同时期的散文40余篇。由纪果庵之子纪英楠先生作序。
作者简介
纪果庵 (1909 ~ 1965)
散文家、史学家。曾用名纪庸,1933年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与知堂老人多有交往。1940年赴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并与龙榆生一起创办《求是》期刊。1944年结集出版散文集《两都集》。是华中沦陷区引人注目的?事抒情散文家之一。
序(纪英楠)
篁轩杂记自序
·笔墨生涯·
忧郁之家
小城之恋
两都赋
林渊杂记
风土小谭
篁轩记
书房漫步
旅泊年年
知己篇
书的故事
冶城随笔
拟如梦记
.人往风微.
平津纪行
怀PH
诗人之贫困
师友忆记
旧货摊(一)
旧货摊(二)
知堂先生南来印象记
知堂老人南来纪事诗
海上纪行
北游记
怀旧
夕照
跋《寄花溪》
我所知道的陶亢德
琉璃窑
苌楚篇
.清谈古今.
说设身处地
海源阁藏书
亡国之君
记吴之荣之类
谈文字狱
论「从容就死」
谈纪文达公
白门买书记
梅楼漫语
.设身处地.
说开会
谈吃饭
说过年
说派头
论不近人情
谈清谈
说开卷有益
说饮食男女
说忏悔
附录
知堂弟子纪果庵
纪庸与《叫歇碑》(黄恽)
《篁轩杂记》这本书,在我看来,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发现了“生活”本身的美好。 我记得有一次,我读到他关于“旧物”的篇章,他写到一件用了多年的旧茶杯,杯身上已经有了细微的裂痕,但每一次使用,都能勾起一段尘封的记忆。他并没有因为旧物的“不完美”而将其丢弃,反而更加珍惜。这种对“旧物”的态度,让我反思自己生活中对许多事物的态度。我们是否因为追求“新”和“完美”,而忽略了那些陪伴我们走过一段路,承载了我们情感的“旧物”?
评分我常常觉得,《篁轩杂记》是一本“治愈系”的书,但它并非那种刻意为之的、流于表面的心灵鸡汤。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来自文字本身的力量。 我特别喜欢他关于“自然”的描写,不是那种壮阔的、令人惊叹的山河景色,而是那种贴近生活,随处可见的自然景物。比如,他会写到一场雨后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植物上的露珠晶莹剔透;他会写到一棵老树,它在四季的更迭中,默默地守护着一方土地,见证着时光的流转。这些细微的自然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最温柔的一面,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与自然,其实是如此的亲近。
评分我每次翻开《篁轩杂记》,都会有一种“回到”的感觉,回到一种更纯粹、更温暖的状态。 我尤其喜欢他关于“情感”的描绘,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也不是那种跌宕起伏的亲情戏码,而是那种融入在日常点滴中的,细微而真挚的情感。他可能会写到一个眼神,一句无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却能将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联系,那种深沉的关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情感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相互的情感之中,即使是最微小的连接,也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评分这本书,《篁轩杂记》,对我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歇脚处”。 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思考”的篇章,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探讨,也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哲学思辨,而是那种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的,真诚的思考。他或许会针对某个社会现象,某个生活中的困惑,给出一种温和而深刻的见解。这种思考,并没有试图去改变世界,但却能让我们自己,对世界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篁轩杂记》这本书,我一直觉得,它就像是一杯香醇的普洱茶,需要慢慢地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 我喜欢他关于“时间”的理解,不是那种以年为单位的宏大叙事,而是那种以“瞬间”为单位的细微感受。他可能会记录下某个特定的时刻,比如,阳光穿过窗帘洒在地上的光斑,又或者是,雨滴落在屋檐上的声音。这些瞬间的捕捉,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去珍惜每一个“当下”。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看到《篁轩杂记──纪果庵散文选》这个书名,我脑子里闪过的画面,是很古老的竹简、泛黄的宣纸,或许还有一壶陈年的普洱茶,配上窗外淅沥的雨声。这种联想,大概源于“篁”字自带的那份清幽和“轩”字透出的雅致。但真正翻开书页,那份预设的古典气息,瞬间被一种更加鲜活、更为贴近当下的情感所取代。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大文章”,也不是艰涩难懂的“哲学思辨”,而是那种,你坐在自家阳台,喝着手摇饮,看着楼下的车水马龙,却突然被某个微小事物勾起一段往事的触动。 我尤其喜欢其中描绘的,关于“日常”的那些细枝末节。比如说,某个午后,他如何细致地观察一只飞过窗台的麻雀,从它振翅的频率,到它落在枝头的姿态,再到它喙里衔着的那点点微尘,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和故事。这种观察,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而是带着一种平等的好奇和温情。他没有试图去解读麻雀的内心世界,没有给它安上任何拟人化的标签,只是纯粹地记录,却让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了自己曾经忽视过的,那些平凡生命里蕴藏的生机与美好。这种对“平凡”的珍视,在我这个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台湾人看来,尤其难得。我们总是忙着追逐“不凡”,却常常忘记了,正是无数个“平凡”的瞬间,构成了我们生命最真实的底色。
评分说实话,《篁轩杂记》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种“陪伴”。我会在睡前读上几页,或者是在周末的午后,把它放在手边,随手翻开。它没有强烈的叙事冲突,也没有让人提心吊胆的情节,但它却有一种温润的力量,能够抚慰人心。 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城市”的描绘,不是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城市变迁,而是那种深入到街角巷尾,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描绘。他或许会写到一个老旧的杂货店,里面陈列着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仿佛定格了某个年代的时光;他或许会写到一个街头卖唱的艺人,他的歌声里,饱含着生活的辛酸与对未来的憧憬。这些细小的切片,汇聚在一起,便勾勒出了一个鲜活的、有温度的城市形象。这种观察,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发现原来它并不是只有钢筋水泥,还有那么多隐藏在角落里的故事和温情。
评分《篁轩杂记》这本书,我一直觉得它像是一位老朋友,虽然不常联系,但每次重逢,总能带来熟悉而惊喜的感受。它不追求时下的热门话题,也不赶所谓的潮流,只是安安静静地在那里,等待着一个愿意静下心来阅读的你。 我喜欢他关于“食物”的描写,不是那种精致到不食人间烟火的米其林三星,而是那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常味道。他会详细地描述如何制作一道家乡菜,从食材的选择,到火候的掌握,再到最后的调味,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耐心和爱。而当他写到那些食物时,我们仿佛也能闻到那股扑鼻的香气,尝到那份浓郁的味道。这些关于食物的文字,不仅仅是在描述一道菜,更是在讲述一段回忆,一种情感,一种对于“家”的归属感。
评分老实说,《篁轩杂记》这本书,我并不是一口气读完的,而是断断续续地,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心境去阅读。 我喜欢他关于“人”的观察,不是那种对人性的批判,也不是那种对人性的赞美,而是一种带着悲悯和理解的观察。他或许会描绘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一个普通人的挣扎与坚持。在这些描绘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伟大。这种观察,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人,如何去善待他人。
评分我得说,《篁轩杂记》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慢下来”的体验。在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一篇一篇地阅读一篇散文,本身就是一种奢侈。而纪果庵先生的文字,恰恰有这种力量,它能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一种不疾不徐的语调,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我曾试着在捷运上阅读,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那些句子,需要的是一个安静的角落,一杯温热的咖啡,甚至是窗外的那一抹阳光。 书中关于“回忆”的篇章,尤其让我感同身受。他笔下的童年,不是那种被美化过的、闪闪发光的“金童玉女”形象,而是充满了泥土的气息,汗水的味道,还有那种小孩子特有的,对于世界的懵懂和好奇。比如,他描述小时候偷摘邻居家的番石榴,那种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还有被大人发现时的尴尬,那种画面感,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这种真实的复现,让我在阅读时,不仅是看到,更是“回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童年。那些我们曾经以为早已遗忘的细微感受,被他用一种温柔而准确的笔触勾勒出来,唤醒了内心深处某种柔软的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