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国际针灸权威 林昭庚教授,召集中国医药大学与长庚大学中医系之菁英历时十余载编撰而成。
本书为台湾近数十年最重要的针灸教材之一,在内容撰写与穴位标示图片方面都有跨时代的进展,彩色标示图共有四种:1.标穴相片2.现代穴位图3.仿古穴位图4.WHO穴位图。完整的彩色图谱,让读者很容易了解针灸部位及取穴法则。
内容方面辑入两岸临床疗效和研究理论方面的重要论述,并将各国针刺深度与林教授之研究列表对照说明;对针灸的「疗效」与「安全」之教学可更上层楼。书中并辑入WHO之标准穴位及英文解说,培育读者国际观。
全书约八百页,四种彩图由雪铜精印,字体大而清晰,印制精美实为精编精制之教材。
作者简介
主编林昭庚教授,为台湾第一位中医针灸博士,其中西医学之学识修养深厚,着述甚丰,先后完成《新针灸大成》、《针灸学新论》、《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等三十二种着作,在国内外发表针灸相关论文两百三十多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西医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并以其学术成就在台湾获奖,亦受国际学术界之肯定,曾于1980年荣获沙乌地阿拉伯王国金袍奖、1990年萨尔瓦多共和国总统克里斯第雅尼颁发学术贡献奖、1993年获李登辉总统颁发总统文化奖、2003年荣获中华民国最高荣誉,符合褒扬条例第二条第六款——有重要学术贡献及着述,为当世所推崇者及第十一款——对国家社会有特殊贡献,足堪褒扬者之规定,呈 总统题颁「功着杏林」匾额一方(总统令 华总二荣字第○九二○○一二○六七○号),以表扬其对国家与中医药之重大贡献,历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国医药大学针灸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研究所所长,西班牙国立马德里大学、澳洲国立维多利亚大学、国立墨尔本皇家理工科技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大学客座教授及罗马尼亚科学院荣誉院士、200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及 MAYO CLINIC 礼聘为杰出教授、首席特别演讲贵宾等殊荣达三十六项,现为中国医药大学专任教授、中华针灸医学会理事长。
副主编共四人,均为副教授或博士资格之针灸专家学者,李德茂副教授为中国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研究所博士,专研于针灸医学、中国医学史、中西临床医学,担任中国医药大学针灸研究中心主任、针灸研究所所长等职,现职为中国医药大学中医系针灸学科主任;孙茂峰博士擅长针灸医学,从事针灸临床工作近二十年。现任长庚纪念医院中医医院医学教育委员会主席、长庚纪念医院中医医院针灸骨伤部主任、长庚大学中医学系专任副教授、中国医药大学针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中华民国中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常务理事、桃园县中医师公会名誉理事长等;许昇峰博士担任中国医药大学针灸研究中心主任、台北市立万芳医院传统医学科主治医师、中华针灸医学会秘书长等职,现为中国医药大学针灸研究所助理教授、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中华针灸医学会理事;陈必诚博士专研于针灸生理、中医学英文翻译,曾任澳洲墨尔本国立维多利亚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医药大学学士后中医学系系主任、台中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现任于中国医药大学学士后中医学系副教授、中保会中区分会主任委员。
编着委员则有十九人,多为兼具中西医师执照,且任职于台湾医学中心之针灸专家学者,吴宏干博士为中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顾问、中华针灸医学会理事,现任于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中医部针灸科主任、高雄医学大学助理教授;李育臣主任于中国医药大学中医研究所博士班进修中,现为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国医药大学中医系讲师、中华针灸医学会秘书长;李科宏主任之专长为针灸医学、中医药、舌诊、伤科,担任长庚纪念医院中医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骨伤科主任等职;林建雄医师目前在长庚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博士班研修,担任耕莘医院中医科专任医师、长庚中医分院针灸科主治医师等职,现为长庚纪念医院中医医院中医针伤部针灸科主治医师;林圣兴医师专研于中西医结合小儿科,现为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治医师、中国医药大学讲师;洪毓珮医师毕业于中国医药大学中医系,担任中国医药大学针灸科主治医师,现为竹山秀传医院中医部主治医师;高宗桂博士曾经担任亚洲大学副教授、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中华针灸医学会秘书长等职,现为马光中医医疗网副院长、台湾中医医学会理事长、大仁科技大学副教授;张世良博士担任彰化县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对于药用植物学、中医针灸学颇有研究,现为大叶大学药用植物与保健学系副教授、中国医药大学中医系兼任副教授;张晋贤主任目前于中原大学医学工程研究所博士班进修,致力中医针灸学,现为基隆长庚纪念医院中医科主任暨中医针伤组主任、长庚大学中医系专任临床讲师、中华针灸医学会理事、中医诊断学会理事等;曹永昌博士专研于针灸医学、中医内科、中医基础理论等方面,担任考试院中医师考试典试委员、台北市立联合医院针灸科主任兼中兴院区中医科主任、台北市永昌汉方中医诊所主治医师等职;陈玉昇医师毕业于中国医药大学学士后中医学系,对于手术前后针药调养、针灸气功、运气医学之调治颇有研究,现为长庚纪念医院中医医院中医针伤部针灸科主治医师;傅元聪医师于中国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研究所博士班进修,担任中国医药大学学士后中医系讲师、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部主治医师,现为慈济医院台中分院中医部主治医师;傅彬贵医师于中国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研究所博士班进修中,为内科专科医师、中西医整合专科医师、针灸专科医师,擅于胸腔医学、针灸医学、中医药等方面,现任职于台中荣民总医院胸腔内科;彭昱宪医师为中国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硕士,专研于神经内科学、针灸医学、癌症治疗及调养、心血管疾病,曾任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神经内科及中医内科住院医师、中山医学大学临床讲师,现为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中西整合医疗科主治医师;黄颂俨医师担任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部针灸科主治医师、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系暨学士后中医学系讲师、中华针灸医学会副秘书长,现任职于彰化基督教医院中医部;黄泽宏医师为长庚大学传统中国医学研究所硕士,担任桃园县中医师公会理事、中华针灸医学会副秘书长、基隆长庚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等职,现为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兼任讲师、国立台北护理学院兼任临床助理教授;杨建中主任对于中医针灸学、神经科学颇有研究,曾任林口长庚纪念医院神经内科医师,现为长庚纪念医院桃园分院中医病房主任暨针灸科主治医师;潘隆森医师具针灸科、妇产科专科医师资格,着有《临床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彩色图说)临床十四经361腧穴》等书,现为台中市群生诊所负责医师;薛宏昇医师于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研究所博士班进修,专研针灸传统针刺手法,曾任基隆长庚纪念医院中医科主任、长庚纪念医院中医部主治医师等职;现为长庚纪念医院中医医院中医针灸科主任、长庚大学中医学系专任讲师。
《新编彩图针灸学》乙书之编着者均为林昭庚教授之学生,他们以中西医结合观点来重新编写针灸医学,历经十二寒暑,终于克服困难,完成此时代巨着。
绪论1
第一节 针灸法之定义1
第二节 针灸疗法之特点1
第三节 针灸之作用2
第四节 针灸医学源流3
上篇 针灸理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15
第一节 经络的定义15
第二节 经络系统15
第三节 经络在人体的分布35
第四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36
第五节 经络在生理上的作用38
第六节 经络学说在病理上的应用41
第七节 经络学说在诊断上的应用42
第八节 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上的应用43
第二章 腧穴总论47
第一节 腧穴的定义47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48
第三节 腧穴的命名50
第四节 腧穴的数目和分类52
第五节 腧穴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55
第六节 十四经重要的腧穴58
第七节 诸经脉交会穴73
第八节 临床寻穴的方法77
第三章 腧穴个论87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穴87
中府 云门 天府 侠白 尺泽 孔最 列缺 经渠 太渊
鱼际 少商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穴103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谿 偏历 温熘 下廉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肘? 手五里 臂臑 肩? 巨骨 天鼎 扶突
口禾 迎香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穴129
承泣 四白 巨? 地仓 大迎 颊车 下关 头维 人迎 水突 气舍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伏兔 阴市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下巨虚 丰隆 解谿 冲阳 陷谷 内庭
厉兑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穴171
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谿
胸乡 周荣 大包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穴192
极泉 青灵 少海 灵道 通里 阴? 神门 少府 少冲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穴203
少泽 前谷 后谿 腕骨 阳谷 养老 支正 小海 肩贞
臑俞 天宗 秉风 曲垣 肩外俞 肩中俞 天窗 天容 颧? 听宫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穴223
睛明 攒竹 眉冲 曲差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玉枕
天柱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 上? 次? 中? 下? 会阳 承扶 殷门 浮? 委阳 委中 附分 魄户 膏肓 神堂 ?譆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 承山 飞扬 跗阳 崑崙 仆参 申脉 金门 京骨 束骨 足通谷 至阴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穴296
涌泉 然谷 太谿 大钟 水泉 照海 复熘 交信 筑宾
阴谷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腹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 彧中 俞府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322
天池 天泉 曲泽 ?门 间使 内关 大陵 劳宫 中冲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穴335
关冲 液门 中渚 阳池 外关 支沟 会宗 三阳络 四渎 天井 清冷渊 消泺 臑会 肩? 天? 天牖 翳风 瘈脉 颅息 角孙 耳门 耳和 丝竹空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穴362
瞳子 听会 上关 颔厌 悬颅 悬釐 曲鬓 率谷 天冲
浮白 头窍阴 完骨 本神 阳白 头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风池 肩井 渊液 辄筋 日月 京门 带脉 五枢
维道 居? 环跳 风市 中渎 膝阳关 阳陵泉 阳交 外丘 光明 阳辅 悬钟 丘墟 足临泣 地五会 侠谿 足窍阴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穴407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蠡沟 中都 膝关 曲泉 阴包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章门 期门
第十三节 任脉穴422
会阴 曲骨 中极 关元 石门 气海 阴交 神阙 水分
下脘 建里 中脘 上脘 巨阙 鸠尾 中庭 膻中 玉堂
紫宫 华盖 璇玑 天突 廉泉 承浆
第十四节 督脉穴446
长强 腰俞 腰阳关 命门 悬枢 嵴中 中枢 筋缩 至阳 灵台 神道 身柱 陶道 大椎 ?门 风府 脑户 强间
后顶 百会 前顶 ?会 上星 神庭 素? 水沟 兑端
龈交
第十五节 经外奇穴与新穴475
太阳 耳尖 四神聪 发际 印堂 鱼腰 机关 内迎香 金津玉液 海泉 胁堂 脐旁 胞门子户 肓募 喘息 百劳 四花穴 华佗夹嵴 骑竹马 竹杖 腰眼 痞根 肘尖 中泉 大骨空(出《针灸大成》)
小骨空(出《针灸大成》) 十宣(出《针灸大成》)
鬼哭(出《医学入门》) 五虎(出《图翼》、《入门》)
八邪(出《针灸大成》) 拳尖(出《明堂灸经》)
中魁(出《针灸大成》) 二白(出《针灸集成》)
四缝(出《针灸集成》) 髋骨(出《图翼》)
鹤顶(出《针灸集成》) 膝眼(出《针灸集成》)
女膝(出《膏肓灸法》) 八风(出《针灸大成》)
内、外踝尖(出《针灸大成》) 独阴(出《针灸集成》)
球后(新穴) 翳明(新穴) 安眠1(新穴) 安眠2 兴奋(新穴) 定喘(新穴) 中喘 肾嵴穴 颈背(臂)穴
中篇 针灸技术
第四章 针法学497
第一节 制针法497
一、针之种类497
二、制针之原料499
三、制针的方法500
四、毫针的长短与粗细500
第二节 练针的性情与方法501
一、习针人的性情501
二、练针的方法502
第三节 基本手法503
一、下针的基本手法503
二、行针基本手法503
三、出针基本手法504
四、左右转动法与上下提插法505
第四节 用针注意事项505
一、用针顺序505
二、下针时应注意事项505
三、进针的方法509
四、行针时应注意事项510
五、出针时应注意事项513
第五节 治疗手法516
一、补泻手法516
二、寒热手法518
三、表?手法519
四、各家复式手法519
五、《内经》官针二十九法521
第六节 特殊针的用法523
一、三稜针用法524
二、火针用法524
三、皮肤针用法525
四、皮内针用法525
五、电针机的用法525
六、耳针的用法528
第七节 针法之适应症与禁忌 530
一、针法的适应症530
二、针法的禁忌530
第八节 针法之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535
一、从历代典籍到现代教科书看针刺深度
研究与临床运用535
二、针灸处方之配穴原则571
三、针灸治疗的施行时间572
四、针灸在急症上的应用573
五、针灸常见的併发症及其临床处理原则576
第五章 灸法学579
第一节 灸的燃料579
一、艾579
二、艾绒580
第二节 灸法的种类581
一、艾灸法581
二、非艾灸法584
第三节 施灸之方式和注意事项585
一、灸前的准备585
二、灸时之操作585
三、施灸时应注意事项586
四、灸后的处理586
第四节 灸法的适应症和禁忌587
一、灸法的适应症587
二、灸法的禁忌588
第五节 灸法的临床应用589
一、消化系统疾病589
二、唿吸系统疾病589
三、泌尿系统疾病589
四、妇儿科疾病590
五、心脏血管系统疾病590
六、运动、神经系统疾病590
七、其他590
八、养生灸591
第六节 对「禁针」、「禁灸」腧穴应有的认识及其探讨591
第六章 拔罐学593
第一节 拔罐疗法的定义及治病机转593
一、「拔罐疗法」的定义593
二、「拔罐疗法」的起源593
三、「拔罐疗法」的治病机转593
四、「拔罐疗法」在诊断上的意义594
五、拔罐疗法常选用的部位594
第二节 拔罐疗法的种类及吸引方法595
一、拔罐疗法的用具595
二、拔罐疗法的分类596
三、拔罐吸引方法597
第三节 拔火罐法598
一、工具与材料598
二、罐型选用598
三、施罐步骤598
四、起罐的方法599
五、起罐后的处理599
六、拔火罐应注意的事项599
七、拔火罐的适应症600
八、拔火罐的禁忌600
第四节 刺络拔罐法600
一、「刺络拔罐」的定义600
二、适应范围600
三、操作方法601
四、注意事项601
第七章 刮痧疗法603
一、刮痧疗法的定义603
二、刮痧疗法的历史缘由603
三、刮痧疗法的作用原理603
四、刮痧疗法的器材准备604
五、常用的刮痧疗法606
六、刮痧疗法的患者体位选择606
七、刮痧疗法的步骤607
八、刮痧疗法的适应症607
九、刮痧疗法的禁忌症607
十、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607
十一、刮痧疗法的「晕刮」现象608
下篇 针灸治疗学
第八章 疾病治疗篇611
第一节 神经系统疾病611
一、中风611
二、头痛∕偏头痛∕颜面神经痛613
三、颜面肌疾患(颜面神经麻痺)615
四、胁肋痛616
五、坐骨神经痛618
第二节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620
一、颈肌痛620
二、肩胛及臂肌肉痛(五十肩)621
三、背肌痛622
四、腰肌痛623
五、关节炎625
第三节 唿吸系统疾病627
一、咳嗽627
二、支气管性哮喘628
三、肺气肿629
第四节 心脏循环系统疾病630
一、怔忡(心悸)630
二、心肌梗塞631
三、高血压633
第五节 胃肠系统疾病634
一、胃脘痛634
二、呕吐635
三、便秘636
四、泄泻637
五、脱肛638
第六节 肝胆系统疾病639
一、肝硬化639
二、黄疸640
三、胆石症641
第七节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642
一、慢性肾炎642
二、阳痿643
三、遗精644
第八节 妇科疾病645
一、经前期紧张症候群645
二、月经不调646
三、痛经648
四、功能性子宫出血650
五、子宫脱垂651
六、妊娠呕吐652
七、更年期症候群653
第九节 五官科系统疾病654
一、鼻炎654
二、牙痛656
第十节 皮肤系统疾病657
一、湿疹657
二、痤疮658
三、荨麻疹659
四、带状疱疹661
第十一节 小儿科疾病662
婴儿脑性麻痺662
第十二节 针刺镇痛之临床研究成果665
第九章 针灸学之研究进展与医疗体系之现况667
第一节 针灸实证医学之现况与展望667
一、背景667
二、实证医学之起源668
三、实证医学之基本概念简介668
四、针灸医学引入实证医学之现况669
五、如何运用实证医学促进针灸学之发展670
六、针灸实证医学发展之困境与展望670
第二节 针灸作用机转简介672
一、台湾有关针灸作用机转、动物实验和
临床疗效评估的研究成果672
二、大陆地区有关针灸作用机转方面的成果692
三、经络生物物理特性之现代研究简介710
第三节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可之针灸研究指南712
一、总论712
二、术语解释713
三、本规范之目的与目标714
四、总体考虑714
五、研究方法715
六、本规范的使用725
第四节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可之针灸适应证及
世界卫生组织2002公布:针灸:回顾与分析
经过临床试验的报告726
一、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可之针灸适应证726
二、世界卫生组织2002公布:针灸:回顾与
分析经过临床试验的报告731
文献附录一 历代常见针灸歌赋选录739
一、总则类(四篇)739
标幽赋739
金针赋741
百症赋743
玉龙歌744
二、经络腧穴类(三篇)747
奇经八脉歌747
十四经穴歌747
四总穴歌749
三、特殊穴类(一篇)749
八脉交会八穴歌749
四、子午流注类(一篇)749
刺法启玄歌749
五、手法类(二篇)750
通玄指要赋750
行针指要歌750
六、经验穴组类(六篇)751
肘后歌751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752
孙真人十三鬼穴歌753
回阳九针歌753
禁针穴歌753
禁灸穴歌753
文献附录二 针灸标准作业程序755
针灸前置作业755
诊疗安全注意事项755
针灸疗法相关注意事项755
特殊状况处理756
废弃物处理756
中国医学博大精深,历经无数医家临床实践修正,迄今广为世人使用,极具珍贵价值。而针灸在中国已应用数千年且为国外人士广泛接受,世界卫生组织(WHO)于二○○二年五月发表「二○○二年至二○○五年传统医药全球策略」,建请全球一八○余国家政府,将传统医药纳入国家医疗政策,并设立专责机构办理,订定出针灸之适应症及所应修习学分数,以期能促使传统医药国际化;而中国医学为最受世界卫生组织重视的传统医学,因此「如何发展中国医学,和现代医学互相结合,共同为人类卫生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诚为现代医者,应当思考及努力的方向。」
一九五八年,中国医药学院草创初期,黄维三教授力邀中医前辈不计酬庸来校授课并负责邀请国内中医教授学者,编辑中医药典籍新解,造福芸芸学子,培育许多中医师及师资人才,桃李满天下,吾亦承恩师 黄教授启蒙指导,始完成中医研究所博士班学业,尔后能至各国讲学,宣扬针灸医学,时时不敢或忘其耳提面命之恩德。黄教授晚年犹教学匪懈,启迪后进,但仍念念不忘提昇中医教育水准,嘱咐吾赓续编纂针灸教材事宜,有鑑于此,吾自一九九六年提出编印「中医教材」之构想,亦担任「中医教科书编撰委员会」主任委员,并负责针灸学教科书之编撰工作。
针灸学授课教材以往皆以黄维三教授编着之《针灸科学》为主,学生获益良多,但现代医学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为使读者对于针灸机转及其适应症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及培养更开阔的学科视野,重编新版教材已不得不为。
针灸学授课教材编辑群乃以黄维三教授之《针灸科学》为精神之传承,历年讲义资料为蓝本,加入现代医学研究及理论。编撰过程中,不幸黄维三教授仙逝,而两岸及国际中医交流日益绵密,因此编辑的计画数度重拟。最后由个人负责召集中国医药大学(李德茂、许昇峰、陈必诚、吴宏干、李育臣、林圣兴、洪毓珮、高宗桂、张世良、曹永昌、傅元聪、傅彬贵、彭昱宪、黄颂俨、潘隆森)与长庚大学(孙茂峰、李科宏、林建雄、张晋贤、陈玉昇、黄泽宏、杨建中、薛宏昇)之针灸专家学者共同编着,同时成立「新编彩图针灸学编着委员会」,以便落实编撰工作之进行。
除此之外,个人亦提供经费,在吾之指导下绘制针灸穴位图,仿古穴位图;再请李育臣、黄颂俨医师提供真人照片穴位图;另外,为使读者更有国际观,以便与世界接轨,吾亦与许昇峰副主编征询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主管机关,并获其同意,得以引用WHO Standard Acupuncture Point Location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乙书之针灸腧穴部位及图谱之英文资料,附于各经腧穴介绍之中,盼能使《新编彩图针灸学》亦达到「中西医学一元化」的目标。
历经十二年的编着过程中,幸能获得中国医药大学及长庚大学之针灸专家学者的帮忙,使得《新编彩图针灸学》乙书能顺利完成。本书为中西医结合之大学针灸教科用书,全书包括经络总论、腧穴总论、腧穴个论、针法学、灸法学、拔罐学、刮痧疗法、疾病治疗篇、针灸学之研究进展与医疗体系之现况等内容。经络总论是介绍人体的经络系统、经络学说之运用;而腧穴总论则是先对人体腧穴做整体论述,继而在腧穴个论之章节中,做更详细之腧穴介绍,在引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出版WHO Standard Acupuncture Point Location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乙书之图谱中,发现部分针灸腧穴部位之图谱与本书之腧穴部位有异,本书作者依古籍与临床经验将差异之处以蓝点标示于书中,以备参考研讨;另外,在针法学则包括针具的种类、基本手法、行针注意事项、针刺安全深度及得气深度的探讨;灸法学则介绍灸法的种类、适应症、临床应用,而对于「禁针」、「禁灸」腧穴亦有一番探讨;拔罐学和刮痧疗法民间使用甚广,但现代针灸医书较少论述,故特以节录。
较值得提到的是编辑群在疾病治疗篇中,增加了许多国内外有关针灸机转之现代研究,也简要地介绍一些重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成果;而疾病治疗部分更加入中、西医之病因病机,以利读者相互参考对照,并提出以中医辨证为重的诊断要点及介绍以经穴为主的针灸治疗方式;另外,书中亦增加说明取穴治疗原理的方义浅解及有关病症之卫教或诊治时的注意事项,为了让读者在学习针灸的过程中,亦能对传统医药国际化有更多的认识,编辑群也将目前已由四十三种增加为六十四种的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之针灸适应症排列成表;最后的文献附录则是将历代常见针灸歌赋选录于书中,让读者对于针灸歌赋能有初步的认识,进而加以研究;此外,书中亦节录针灸标准作业程式,使针灸在临床治疗时,能达到安全及有效的目的。
在此,个人除了向所有参与编着《新编彩图针灸学》之专家学者致上由衷地感谢与敬意之外,也要特别感谢知音出版社何志韶先生、担任执行编辑的李育臣主任及负责学术总校的潘隆森医师、中国医药大学针灸研究所技士刘旭然先生、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医学研究部行政助理杨珮琪小姐、中华针灸医学会秘书邱美馨小姐,没有他们的细心编校,本书恐将无法如此顺利地完稿;个人才疏学浅,为了发扬与继承我国传统医学,不揣浅陋完成《新编彩图针灸学》,书中或有疏漏、错误之处,尚祈海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教,并于再版时予以修正。
林昭庚 谨识
二00九年元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