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第一章 外感病证
第二章 肺病证
第三章 心脑病证
第四章 脾胃病证
第五章 肝胆病证
第六章 肾膀胱病证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证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中医临床各学科的基础。为了帮助中医工作者和医学生学好中医内科学,并指导临床实践,我们以现行中医内科学教材为蓝本,结合实际工作,编写此书。
本书按脏腑系统共分八章。各章包涵如下内容:
(1)生理病理及病症分类;
(2)常见疾病辨证论治。
此两项编写时力求简明扼要,尽量减少与教科书的重复。
(3)常用方剂:不但介绍了功效与主治,还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4)调治与康复:比较全面地介绍各病症的饮食调养、情致调摄、康复养生的基本知识。
(5)护理要点:着重介绍了各病症辨证施护的知识。
(6)各章病症与现代医学的联系及诊疗方法:其中首先介绍各病症与西医相关疾病的联系;其次介绍有关西医疾病的诊断治疗要点;最后介绍本章中常用的诊疗和实验检查方法。
(7)常用西药:介绍各章疾病常用西药,叙述尽量扼要、简洁、遇有重复者,以一章中叙述为主。
本书力求简明、实用,既介绍了传统的辨证论治,也有西医学的诊治要点;既介绍了疾病的诊治方法,也有护理、调治的技能。我们希望本书能成为医学生和中医临床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由于我们水准有限,编写此类书籍还是初次尝试,书中缺点错误难免,由衷地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于修订提高。
编者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编排方式吸引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非常有条理地将中医内科的知识体系化。从概论、基础理论回顾,到具体疾病的辨证论治,再到临证要点和疑难杂症的探讨,每一部分都衔接得非常自然。我特别喜欢它在疾病章节的设置,它并没有把所有疾病都一概而论,而是根据中医的“脏腑辨证”和“病因辨证”等思路,将相关的疾病进行归类。比如,在讲“脾胃病”时,它会先讲脾胃的功能、病因病机,然后再详细阐述胃脘疼痛、腹胀、泄泻等常见症状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药。这种结构非常符合中医的思维模式,让我更容易理解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临证提示”和“经验方”,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是很难从书本上直接获得的。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指导你如何“偷师学艺”,让你能够更快地掌握临床的精髓。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让我看到了中医内科临床的“全貌”,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和实践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稳”。它没有花里胡哨的理论,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术语,就是非常扎实地告诉你,在临床上,面对一个中医内科的病人,应该怎么做。从一开始的问诊技巧,到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再到各种常见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它都做得非常系统。我尤其欣赏它在“病案分析”部分的设计。它选取了很多典型的医案,然后按照“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舌脉、辨证、治法、方药、疗效”这样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书本上的理论是如何在实际的临床中运用的。而且,它对每一个医案的分析都非常到位,不仅仅是告诉你诊断和用药,还会解释为什么这么辨证,为什么选择这些药物,以及这些药物在方剂中的具体作用。这种“还原”的过程,对于我们学习辨证论治非常有帮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和思考。它就像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指引着我们在复杂的中医内科领域前行,让我对未来的临床实践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个非常细心的“老大哥”,把中医内科里大大小小的门道都给你一一指点清楚了。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讲解每一个疾病的时候,都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比如,讲到“喘证”,它不仅会讲外感引起的喘,也会讲内伤引起的喘,还会从肺、脾、肾三个脏器的角度去分析,告诉你不同的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什么样的喘。然后,它会结合临床上最常见的几种证型,给出行之有效的方剂,并且详细解释每一个方剂的组成、功效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加减。我喜欢它在解释方剂的时候,会把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用都讲得很清楚,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个方子能治这个病,而不是仅仅知道一个方子。而且,它还特别强调了“治未病”的理念,在很多章节都提到了如何预防疾病的发生,以及如何在疾病的早期进行干预。这让我觉得,中医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一种养生保健的智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个可靠的伙伴,它让我对中医内科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也为我将来在临床上独立处理问题增添了底气。
评分我一直觉得,学中医最难的不是记方子,而是理解“为什么”。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不只是告诉你“这个病用这个方”,而是花大量的篇幅去解析病因病机,以及药物是如何作用于人体的。比如讲到“咳嗽”,它会从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入手,然后细分到风寒、风热、痰湿、阴虚等不同证型,每一种证型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病机分析,让你明白为什么风寒咳嗽需要辛温解表,为什么阴虚咳嗽需要滋阴润肺。然后,对于每一个证型,它会推荐相应的方剂,并且对每一个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物的功能配伍进行详细解读。我特别喜欢它讲解“加减变化”的部分,它会告诉你,如果病人同时有胃脘胀满,应该在这个方剂中加入什么药,如果病人舌苔厚腻,又该如何调整。这种由浅入深、层层剥茧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深入到其内在的逻辑和精髓。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学习,他不仅传授你知识,更传授你思考问题的方法。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是无价之宝。它让我对中医的认识更加系统和透彻,也为我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即将踏入中医内科临床实战的菜鸟量身定做的!以前看书,总觉得理论和实践之间隔着一层纱,朦朦胧胧的,知道一些理论,但真到了病人面前,却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本书不同,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手把手地教你。开篇就非常扎实,从望闻问切的基本功说起,把每一个细节都掰开了揉碎了讲。比如望诊,它不光告诉你“望面色”,还会详细分析不同颜色面色可能代表的病机,配上图例,简直能让你立刻进入状态。问诊部分更是贴心,它提供了详细的问诊提纲,涵盖了内科常见的各种症状,而且还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告诉你如何追问,如何捕捉关键信息。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辨证思路也做了深入的剖析,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你能理解为什么这么辨证,而不是死记硬背。书中的方剂讲解也非常到位,不光列出方剂,还会讲解药物的配伍原理,以及在不同证型下的加减变化,这对于我们理解方剂的灵活运用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非常契合临床需求,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让你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培养起扎实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真心觉得它解决了我们最大的痛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