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八篇,主要议题是有关国内青少年非法药物滥用的相关因素以及其他国家对处理非法使用药物的基本态度。
第一、二篇主要论述青少年药物滥用与家庭和学校等之关系;第三篇聚焦于戒治所内处遇的检讨;第四篇谈及药物滥用青少年回流再犯的因素;第五篇整合影响青少年使用非法药物的因素,进而建立因素之间的相关模式;第六、七篇叙述软性药物的合法化问题与人权并论及其他国家的立场;第八篇介绍常用非法使用药物之分类、特性与作用。
作者简介
李信良
学历:美国北伊利诺大学教育心理学所博士
现职:东海大学教育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
Chapter 1 家庭环境篇:家庭影响的因素
Chapter 2 学校心理篇:学校、心理和人格因素
Chapter 3 戒治机构篇:戒治机构的影响力
Chapter 4 累犯因素篇:回流再犯的因素
Chapter 5 因素整合篇:重整结构因素
Chapter 6 人权说帖篇:软性药物的合法使用与人权
Chapter 7 全球药物篇:国际间软性药物合法化的潮流
Chapter 8 认识药物篇:药物之分类、特性与作用
附录一 毒品危害防制条例
附录二 管制药品管理条例
附录三 毒品危害防制条例施行细则
附录四 96-98年度卫生署指定药瘾戒治机构
读完《青少年与非法药物》,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试图打破我们对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的刻板印象。书中的故事和人物塑造得非常立体,不再是单薄的“坏孩子”形象,而是展现了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各种原因而做出的错误选择。我特别被书中描绘的“情感空虚”和“寻求刺激”这两种心理动机所打动。很多时候,青少年并非一开始就想寻求毒品的“快乐”,而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或是为了在单调的生活中寻找一丝“刺激”。作者通过对这些深层心理的剖析,让我们看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孤独和迷茫。书中还提到了“信息茧房”效应,即青少年可能在网络上接触到片面的、甚至是被美化的药物信息,从而产生错误的认知。此外,作者还对当前台湾地区的药物管控政策和社会支持体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方向。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警示青少年远离毒品,更是在呼唤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并积极构建一个能够让他们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它是一种反思,一种呼唤,一种对未来的期许,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以极其写实的笔触,深入剖析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复杂心理和社会环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非法药物描绘成一个抽象的“坏东西”,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刻画,展现了药物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年轻人的生活,以及它们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毁灭性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青少年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比如那些因为成长压力、家庭问题、同伴影响而产生的迷茫、焦虑甚至绝望感。这些情绪的真实流露,让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有些青少年会选择走上歧途。书中的案例涵盖了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青少年,从校园霸凌到家庭破裂,从追求刺激到逃避现实,作者都细致入微地呈现了各种诱因,让读者了解到这个问题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压力下的产物。书中对“戒断反应”的描绘也十分震撼,那种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让读者深刻体会到药物成瘾的痛苦与无助。同时,作者也并未完全否定希望,书中穿插了一些来自家庭、学校、社会支持系统的积极力量,展现了帮助青少年摆脱困境的可能性。整体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禁毒”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成长、关于理解、关于希望的书,它能引发读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青少年与非法药物》可以说是为家长、教育工作者,乃至所有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人们提供了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指南。作者在书中并未落入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以一种非常务实和科学的态度,系统地梳理了非法药物的种类、滥用方式、对身体和精神造成的长期损害,以及戒毒的复杂性和挑战。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第一口”的讨论,以及青少年在面对同伴压力时,如何难以拒绝的心理机制。作者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来支撑其论点,使得整本书的内容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当前台湾地区青少年药物滥用的现状,包括常见的毒品种类、流行趋势以及监管部门所面临的挑战,这些信息对于理解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家庭教育的实用建议,例如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如何识别孩子可能出现的异常信号,以及在发现问题时如何寻求专业的帮助。虽然阅读过程中可能会感到沉重,但这种正视问题的勇气和提供解决方案的诚意,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它让我们意识到,解决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
评分这本《青少年与非法药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提供的独特视角。作者并非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批判者角度出发,而是试图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因。书中通过大量的采访和案例研究,揭示了导致青少年接触非法药物的各种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片面、网络信息的泛滥,以及社会对青少年群体的普遍误解和标签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好奇心”和“叛逆期”这些青少年普遍特征的解读,并将其与药物滥用的早期接触联系起来。书中也探讨了药物成瘾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这些复杂的概念,使得即使是没有医学背景的读者也能有所理解。而且,作者在叙述中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细节,而是真实地展现了药物滥用可能带来的恶果,包括健康问题、人际关系破裂、甚至法律困境。这种毫不回避的态度,反而增强了这本书的警示作用。同时,书中也强调了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的思考,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承担起保护青少年的责任。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觉得它很有力量感。翻开书页后,我才发现它不仅仅是关于药物的“坏”或者“危险”,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仿佛就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来触及青少年内心最柔软也最脆弱的部分。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角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家庭矛盾、学业压力、情感困惑,以及在这些重压之下,他们如何误入歧途,用药物来麻痹自己、寻求短暂的解脱。我特别感动于其中对友情的描绘,那些看似牢固的友谊,在毒品的诱惑下,却可能变得脆弱不堪,甚至相互裹挟着走向深渊。书中对于“同伴效应”的剖析也十分到位,那些“一起嗨”、“不孤单”的诱惑,对渴望归属感的青少年来说,往往具有致命的吸引力。而且,作者没有将药物滥用者妖魔化,而是展现了他们背后隐藏的痛苦和挣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标签。书中的语言充满了青春的色彩,偶尔也夹杂着一些令人心碎的片段,这种张力十足的叙事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而紧张,时而感慨,时而扼腕叹息。它提醒我们,每一个走错路的孩子,都曾经是那个渴望被理解、被爱护的少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