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王緒前
1950年1月生,湖北潛江人。教授。作者從湖北中醫學院中醫專業畢業後即留校任教,一直從事《臨床中藥學》、《中醫食療學》、《中藥學研究進展》等課程教學己30年。在各種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近100篇,參與編寫專業書籍25本,其中專著2本,主編5本,副主編5本。
湖北中醫學院從1984年開設《中醫食療學》,這在中醫院校中是比較早的,自此作者即擔任該門課程的教學,直至今日《中醫食療學》經過20餘年中醫食療學的教學,作者收集古今食療知識,廣羅搏採,從人文知識方麵來充實講課內容,深受同學們的歡迎,被全院學生海選評為「我最喜愛的教師」。
前言
作者在長期從事中藥學和中醫食療學教學及臨床工作中,深感中藥(古代稱本草)和食物可分而不可離,藥即食,食即藥,博大精深。為瞭弘揚中醫應用食物防治疾病的優勢,乃廣羅博採,閱讀並收集瞭大量的醫籍、藥書、雜誌等中有關食物方麵的知識,編寫瞭《中醫食療學》一書,應用中醫淺顯的術語對食物進行分述。本書立足於科普性質,突齣實用性、知識性、趣味性、普及性、通俗性、可讀性。
全書分榖物類、蔬菜類、肉食類、水産類、果品類、造釀類、菌藻類七大類。每味食物按照中文筆畫由少到多進行排列。
在分類方麵,作者根據人們習慣上的認識,將七大類食物又具體地分為幾小類。對於每一味食物按照食物名、來源、彆名、性味、功用、趣話、應用注意、食療方、附等編排。
食物名:以最常用、常見的名稱作為正名。當一物齣現藥物名稱、食物名稱人們都比較熟悉的情況下,採用食物名,如蕺(?棞?歅?淼)菜,作為藥物時多用魚腥草名稱,但作為食物名稱還是用蕺菜較為妥當,因傳統人們將其稱為「菜」,而不是「草」。有的名稱則採用人們的習慣稱謂而不用陌生的名稱,如洋薑,不用菊芋名稱。
來源:簡單介紹該食物的科屬、食用部位以及産地。為節省篇幅,語言盡量簡捷。
彆名:由於一種食物的稱謂很多,乃收集瞭大量的彆名以便於讀者對該食物的認知。因為有些食物人們比較熟悉,但名稱可能人們對其不是很瞭解,故此以彆名來進行提示。
性味:按照食物、藥物均有性(寒熱溫涼平)味(辛甘酸苦鹼澀淡)的特點,以中藥的錶述方法對於食物的性味進行介紹。
功用:為便於讀者掌握、瞭解該食物的特徵,將功用以最簡捷的語言錶述。此是食物的核心內容,盡量不涉及方子,也不對其進行拖泥帶水的粉飾,以免畫蛇添足。
趣話:作者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為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凡涉及該食物的諺語、俚語、俗語、成語、典故、傳說、帶有知識性等方麵的內容,均在此有一些介紹。
應用注意:介紹食物在食用方麵應注意的問題,如食與食忌、食與藥忌、食與病忌的知識。
食療方:作者收集瞭大量的方子,一般選方以簡單、實用、操作方便為原則。有些是作者自己的經驗方。
附:簡介與該食物同齣一物的食物或藥物,有些較特殊的則用較大篇幅介紹,如桃子中的桃花等。
我在編寫本書時,引用瞭大量的文獻資料,但錯誤在所難免,若有不妥之處,尚祈諒解。
王緒前 於武漢 湖北中醫學院
我最近在學習一些基礎的營養學知識,也對一些疾病的發生與飲食的關係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但總感覺現代營養學在某些方麵,比如個體化的差異性、以及與情緒、環境等非物質因素的關聯性方麵,解釋得不夠深入。而中醫的食療學,似乎更能關注到這些細微之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在知識體係上的空白。我期待它能夠將中醫的整體觀,比如“天人閤一”、“辨證論治”等理念,與現代的營養學知識相結閤,提供一個更全麵、更人性化的飲食養生指導。比如,它是否能解釋,為什麼在壓力大的時候,某些食物會更容易讓人感到不適?或者,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我們應該如何選擇食物來幫助自己調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跨學科的視角,讓我對健康飲食有更深刻、更係統的認識。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一些古代醫傢的養生論著,對其中的一些養生理念非常著迷。比如,古人強調“順四時而適寒暑”,認為人體與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飲食也應該隨季節變化而調整。我特彆好奇,在現代社會,我們如何纔能更好地理解和實踐這種“天人閤一”的飲食觀?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覺得它可能會在這方麵有所建樹。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和指導,比如,在不同的季節,我們應該側重於哪些類彆的食物?有哪些食物是需要避諱的?更重要的是,它能否解釋清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建議,是否與中醫的五行、髒腑等理論有關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套更係統、更符閤自然規律的飲食習慣,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養生小貼士層麵。我希望它能給我一種“頓悟”的感覺,讓我從更深的層次理解飲食養生的重要性。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米白色的底色搭配燙金的“中醫食療學”幾個大字,透著一股沉靜而專業的學術氣息。拿到手裏,份量十足,紙張的質感也很不錯,翻閱起來有厚重的手感,讓人立刻感覺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著作。我對中醫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融入日常生活的養生智慧。我一直認為,食療是中醫最貼近生活、最容易被大眾接受和實踐的領域之一。市麵上關於養生的書籍很多,但真正能將中醫理論與日常飲食完美結閤,並且具有科學嚴謹性的卻不多。這本書的標題恰好擊中瞭我的需求,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中醫師,為我娓娓道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開食物與健康的奧秘,指引我如何在“吃”這件事上,找到平衡,守護健康。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列舉各種食材的功效,更能深入淺齣地闡述其背後的中醫辨證思想,讓我不僅僅是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评分近來身體總是有些小毛病,比如容易疲勞,偶爾還會消化不良。看中醫時,醫生總會提到“辨證施食”,但每次聽完都感覺似懂非懂,迴傢後也記不清具體該怎麼吃瞭。所以,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夠詳細講解中醫食療理論的書,能夠教會我如何根據自己的體質和癥狀來選擇閤適的食物。這本書的標題《中醫食療學》讓我眼前一亮,我希望它能夠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一步步地引導我走進中醫食療的世界。我期待書中能有清晰的體質辨識方法,能夠幫助我瞭解自己是屬於哪種體質,然後再根據不同的體質,介紹適閤的食材、食譜,以及飲食禁忌。如果書中還能結閤一些常見病癥,提供相應的食療方案,那就更完美瞭。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我能夠真正掌握運用食療來調理身體的技能,讓自己變得更健康。
评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養生智慧非常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融入日常生活的哲學。食物不僅僅是果腹之物,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養生智慧。我尤其著迷於中醫對於“藥食同源”的深刻理解,認為很多食材本身就具有藥物的功效,巧妙地運用它們,就能達到治未病、養生健體的目的。這本書的題目《中醫食療學》給我一種它能夠深入挖掘這方麵知識的感覺。我期待它不僅僅是列舉食療的食譜,更希望能從更宏觀的角度,闡述中醫食療的哲學基礎,比如“陰陽五行”、“寒熱溫涼”等中醫核心理論在食療中的體現。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有些食物被認為是“上火”,有些又是“去火”的,背後的中醫邏輯是什麼。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文化的熏陶,讓我對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