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0年元月,中华佛学研究所在中央图书馆举办了第一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以「佛教传统与现代社会」为研讨主题。以圣严法师为首,还邀请了傅伟勋、李志夫、杨惠南、释惠敏、蓝吉富、古正美、冉云华、游祥洲、于君方、曹仕邦、郑学礼、释慧严、杨曾文等海内外知名学者,纷纷就各自的专业提出学术论文,也展开了极其热烈的公开讨论与对谈交流。
本书共收录发表于此次会议中的十五篇中文论文,内容涉及传统佛教戒律的理解与诠释、佛教伦理现代化的落实与发展、佛法与世法的关联,以及其他有关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等迫切课题。这些课题及其解决方法,共同构成大乘佛法的继往开来,与中国佛教启蒙教育推动工作的重要环节。期盼借由十方硕学的集思广益,使传统佛教与现代社会,能够恰到好处的衔接配合,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傅伟勋
台湾省新竹市人。于台湾大学获得哲学学士、硕士后,远赴美国夏威夷大学、加州柏克莱大学进修,并于伊利诺大学取得哲学博士。曾于台湾大学、美国俄亥俄大学哲学系,以及美国天普大学宗教研究所任教。
傅教授精通中、英、日、德四国语言,研究领域广泛,影响当代中国哲学界甚鉅。除主编有「生死学」、「世界思想文化史」、「世界哲学家」、「现代佛学」等丛书外,并有《西洋哲学史》、《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道元》、《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文化中国」与中国文化》等专着。
这本书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也充满启发性。我一直以为佛教伦理离我们现代社会很遥远,可能只存在于寺庙或古籍中。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实际连接点。作者以一种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视角,探讨了佛教伦理如何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我特别喜欢他关于「生命关怀」的论述,他将佛教的慈悲理念延伸到对动物、对环境的关怀,并探讨了如何在消费、生产等领域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让我意识到,佛教伦理不仅仅是关于个人内心的修行,更是一种对世界、对生命的积极态度。他还谈到了如何运用佛教的智慧来处理现代社会中的信息过载和碎片化的问题,如何通过培养正念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专注。这些观点都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深刻的视角,让我认识到佛教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实际且接地气的视角,来理解和应用佛教伦理。我一直觉得,学习佛法,如果不落实在生活上,就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精髓。作者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没有像许多书籍那样,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佛教伦理在生活各个面向的应用。比如,他谈到消费主义的盛行,如何与佛教的「知足」、「少欲」精神相悖;他探讨了环保议题,并将其与佛教的「众生平等」和「慈悲利他」的理念相结合,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我们应该以尊重和关怀的态度对待地球。尤其让我感到受用的是,他分享了一些关于如何培养正念和觉察力的具体练习方法,这些方法非常简单易行,我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发现在处理情绪、应对压力方面,真的有很大的改善。以前,我很容易被负面情绪裹挟,但现在,我能更清楚地看到情绪的起伏,并选择以更平和、理智的方式去回应。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没有给我压力,而是引领我一步步地去探索,去实践,去感受佛教伦理如何在我的生命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有「啊!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作者在阐述佛教伦理如何应用于现代社会时,展现出非常扎实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并没有回避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复杂议题,像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贫富差距的扩大等等。相反地,他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并且尝试从佛教的慈悲、智慧、因果等核心价值观出发,提出一套完整的思考框架。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谈到科技伦理时,引用了佛教关于「身」和「心」的论述,来探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身心带来的影响。他并没有一味地批判科技,而是强调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使用者的心念和意图。这让我反思,我们是否常常被外在的工具所迷惑,而忽略了内心的修持?此外,他在讨论社会公平正义时,也引用了佛教的「业力」和「缘起」的概念,解释了社会不平等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也因此,解决之道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手段。这本书让我看到,古老的佛教智慧,在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时,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那行字「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立刻被吸引。我猜想,这本书大概又是要讲些古老经文的道理,或是高僧大德如何超然物外,与我们凡夫俗子,生活在科技发达、节奏快速的台湾社会,好像有点距离感。我本来以为会读到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需要坐下来静心体会,甚至可能要搭配一杯热茶,才能勉强理解。但当我翻开第一页,看到作者以一种相当贴近生活化的语言,开始探讨「放下」这个概念时,我的想法就完全改变了。他没有直接抛出佛经的原文,而是先从我们现代人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不必要的执着开始说起:对名利的追求、对他人眼光的在意、对过去的耿耿于怀,甚至是对未来的过度担忧。然后,他才慢慢地将这些看似普通的烦恼,与佛教的「无常」、「无我」等伦理思想巧妙地连结起来。我尤其喜欢他举的几个例子,比如在职场上,如何面对压力和竞争,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摩擦,又或者是在家庭生活中,如何与家人沟通,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这些都是我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而作者却能从中提炼出深刻的佛法智慧,并提供具体可行的修行方法,让我觉得佛教伦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能解决我实际困境的指南。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对「佛教伦理」这几个字,总觉得有点沉重,担心会读到一些劝人遁世、脱离现实的论调。毕竟,我们生活在台湾,要面对生活的压力、工作的挑战,还要兼顾家庭的责任,很难有时间和心力去思考太过深奥的人生哲理。然而,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以非常现代、灵活的笔触,阐述了佛教伦理如何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巧妙地融合。他并没有要求我们放弃世俗的一切,而是引导我们如何在现有的生活中,实践佛教的智慧。我特别喜欢他关于「宽恕」的论述,他没有笼统地讲大道理,而是结合了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分析了宽恕的益处,以及如何通过佛法的修行来达到内心的释然。他还讨论了关于「慈悲」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培养同理心来化解冲突,建立更和谐的社会关系。这本书没有给我一种被教导的感觉,反而像是一位朋友在和我分享他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深刻体悟,让我觉得既亲切又受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