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研究主体涵盖台湾、中国大陆、韩国、日本等东亚地区的知识人对「近代性」的思考,打破了以台湾或中国大陆为观察视野的单一面向之思维模式,内容涵盖以下几项课题:
(一)、日本与韩国面对「近代性」的不同背景图像;
(二)、从共同文本的不同翻译看东亚对「近代性」的反应;
(三)、汉学、兰学与日本近代化之关联性;
(四)、从韩国看近代日本国家主义的形成;
(五)、中日近代知识人对历史观念的变化;
(六)、以「西」释「中」的历史脉络与「近代性」的关联;
(七)、近代中日知识人对美国文明认知的异同。
以上研究主题以「空间移动」的探讨为经,以东亚区域性时势潮流的思想交流为纬的研究架构,将人物互动所延伸的文化、思想交流等各种「近代性」层面的问题纳入探讨的视角。
编者简介
徐兴庆
一九五六年生,南投县人。东吴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学士,日本九州大学文学硕士、博士。曾任中国文化大学日本语文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日本研究所所长、日本天理大学国际文化学部客座教授、九州大学暨关西大学访问学人(日本交流协会招聘学者)、日本住友财团「亚洲研究」计画主持人、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画分项主持人。现任台湾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日本语文学研究所所长、关西大学亚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日本文部科学省Frontier国际整合计画2005-2010)。
着有
《近世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我国的日本研究现况及其未来展望》、《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的研究》、《台湾□□□□日本汉文学研究的现状□课题》、《朱舜水与东亚文化传播的世界》等专书。
编有
《朱舜水集补遗》、《新订朱舜水集补遗》、《德川时代日本儒学史论集》(合编)、《东亚文化交流:空间.疆界.迁移》(合编)、《现代日本政治事典》(合编)、《东亚文化交流与经典诠释》、《江户时代日本汉学研究诸面向:思想文化篇》(合编)等专书。
序 黄俊杰
导论 徐兴庆
壹、十九世纪以前日本人的朝鲜观 罗丽馨 1
一、前言 1
二、由神功皇后传说产生的朝鲜观 2
三、由日本中心思想产生的朝鲜观 15
四、「国王」与「大君」称号所反映的朝鲜观 26
五、江户时代学者的朝鲜观 42
六、江户时代民众的朝鲜观 61
七、结论 77
贰、近代西方知识在东亚的传播及其共同文本之探索──以《佐治刍言》为例梁台根 79
一、前言 79
二、东亚共同文本之具体案例──Political Economy之翻译 82
三、《佐治刍言》、《西洋事情.外编》、《西游见闻》之比较 92
四、文明论述 103
五、结语 114
参、汉学、兰学与日本近代化之关联性 徐兴庆 117
一、前言 117
二、箕作阮甫与德川幕府之开国政策 124
三、盐谷宕阴的思想主张 143
四、佐久间象山的思想变迁 153
五、日本走向世界的起点 168
六、结论 178
肆、近代日本国家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金采洙 181
一、序论 181
二、「国家主义」一辞 184
三、日本国家主义的形成 186
四、国家主义的确立 204
五、日本人的国家主义之发展 214
六、结论 225
伍、中国近代「新史学」的日本背景──清末的「史界革命」和日本的「文明史学」 王晴佳 229
一、问题的提出 229
二、中心与边缘;渐变与突变 234
三、「文明史学」与「东洋史学」 247
四、「史界革命」与「文明史学」 262
五、余论──「史界革命」的反响与影响 285
陆、画定「国族精神」的疆界──关于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思考 潘光哲 293
一、前言 293
二、1902年的梁启超:「新民」的期待与「国族精神」的追寻 298
三、「中国学术思想」的「知识空间」的生产方式 309
四、《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与梁启超的思想构成样态 324
五、结论:兼论研究梁启超的学术思想的取向 335
柒、西学之子──容闳与新岛襄的异国经验与文化认同 陈玮芬 359
一、前言:异域、跨界、认同 359
二、异域──东方与西方 363
三、跨界──前近代与近代 374
四、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390
五、结语:由师夷之长到西学之子 399
初出论文简介 421
作者简介 423
名词索引 427
人名索引 435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包装确实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里面蕴藏着非同一般的思想宝藏。我通常不太会直接去评价一本尚未细读的书,但这次,我实在是被它所触及的主题深深吸引。所谓的“近代性”,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固定的定义,不如说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过程。它意味着现代化的冲击,意味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意味着新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的涌现。而“东亚知识人”这个身份定位,则瞬间让我联想到那些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文化精英们,他们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一方面被西方的思潮所裹挟,另一方面又试图在本土的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新的生命。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深入分析一些具体的历史人物,比如某个中国思想家如何回应西方自由主义,或者某个日本学者如何看待国家现代化与个体自由的关系。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断裂处寻求创新的智慧,往往是最令人动容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个概念的探讨,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沉静的学术气息,墨色的书名在淡雅的底色上格外醒目。拿到手里,分量十足,这让我对它所承载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翻阅,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题上的独具匠心。对于“近代性”这个概念,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它既熟悉又陌生,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又很难用几句话把它说清楚。这本书似乎就试图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即东亚知识人的视角,来剖析这个复杂的概念。我很好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那些深具洞察力的头脑是如何理解和回应西方传入的近代性的?他们是否仅仅是接受者,还是在吸收、转化、甚至批判中,发展出了属于东亚自身的近代性叙事?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发生在局部地区、由一些相对不那么“主流”的知识人所进行的思考,因为往往最深刻的洞见就隐藏在这些被遮蔽的角落。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播下了浓厚的好奇种子,迫不及待想要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一番。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有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质感,让人一看就心生敬意。我平常对历史和哲学类的书籍比较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提供独特视角来解读复杂社会现象的作品。“近代性”这个概念,对我而言,总是包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模糊性,仿佛是无数种思潮、变革、甚至冲突交织在一起的产物。而本书将目光聚焦于“东亚知识人”,这无疑为理解“近代性”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切入点。我一直在思考,在西方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东亚地区的知识精英们是如何进行自我定位的?他们是如何在维护本土文化传统与拥抱西方先进思想之间寻找平衡的?我期望书中能够展现出他们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矛盾与探索。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具体历史事件或思想流派的深入分析,从而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东亚的近代化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有着其内在的逻辑与独特性。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与历史深处思想巨匠的对话,一次对文明碰撞与融合的深刻洞察。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它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而门后站着一群值得我们重新认识的智者。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关于“进步”、“发展”的论调,但往往流于表面,缺乏对这些概念深层含义的追问。而“近代性”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深刻的时代转型意味,它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思想的革命、价值的重塑。我尤其对书中“东亚知识人”这个群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是中国、日本、朝鲜等地的知识阶层,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强势涌入时,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挣扎?他们是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吸收、消化、甚至批判性地借鉴西方思想的?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他们思考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归为“西化”或“保守”。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具体思想家作品的细致解读,揭示他们如何在字里行间,勾勒出东亚社会走向现代的独特路径。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历史深处的回溯,一次对思想脉络的梳理,更是一次对我们自身文化身份的深刻反思。
评分拿到这本《东亚知识人对近代性的思考》之后,一股强烈的学术探究欲便油然而生。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元素。“近代性”——这个词汇,它不仅仅是指工业革命、科技进步,更深层次地包含了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乃至个体自我认知层面的深刻变革。而“东亚知识人”的视角,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西方中心论截然不同的观察维度。我非常好奇,在东方这片古老的大地上,那些身处文化交汇点上的智识之士,是如何消化、理解、乃至塑造“近代性”的?他们是否在传统的框架下,为近代性的落地生根找到了独特的土壤?还是在与西方思想的碰撞中,孕育出了全新的、具有东方特色的近代性观念?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思想对话,展现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知识人,在面对相似挑战时,所呈现出的差异化思考路径。这种跨文化的思想碰撞与融合,无疑是理解我们自身历史与当下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