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经》是唐朝学者赵蕤所编撰的一本纵横学着作。是历代政绩良好的帝王将相所共同熟悉的圭臬经典,《长短经》后人尊奉为小《资治通鉴》。赵蕤也因此书而显名于世,世人有云:「赵蕤智术,李白文章」,足见此书对世人影响之深远。
*严选《长短经》精要重新译註解析,除保留原经文,加入精注与精译,让读者能欣赏原经原典的文学之美,也精心严选符合现代意义的事例,加以解析演绎,期能让读者在深入浅出的事例分析中,领略到历史谋略的实用价值,进而能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运用谋略智慧,让生涯一帆风顺,事业攻略成功。
*「诗仙」李白恩师─赵蕤的惊世之作─长短经!
本书特色
本书以《四库全书》中《长短经》的原典经文为架构,加上精注、精译及评述,并严选古代及当代事例,从现代观点,重新诠释《长短经》的精妙奥义,让读者在欣赏原着的奇谋妙策,精进智慧之外,也能在待人处世及职场上、商场上、政坛上各种场合加以应用。
作者简介
赵蕤
字太宾,梓州盐亭(今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赵家坝)人,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 ( 西元 659 年 ),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 ( 西元742年)。赵蕤博览群书,尤精于纵横韬略,好以谋略演绎历史,性好逍遥,虽名闻天下,朝廷屡次征召,皆隐居不出仕。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载:「(赵)蕤,梓州盐亭人。博学韬钤,长于经世。夫妇俱有隐操,不应辟召。」传说诗仙李白曾从其学帝王与纵横之术,两人以「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号称「蜀中双璧」。着有《长短经》,又名《长短要术》或《反经》。
编者简介
欧阳焕
1958年1月生,历史系教授,醉心于中华祖先智慧哲理的体大精深,从事经史子集的相关考证多年。希冀以浅白但严谨的言词将历代贤人的精髓介绍给广大的华人读者群,并将经典书籍重新诠释,赋以新的时代潮流观点,俾其运用于诡谲多变的现代社会。
编辑手记
读《长短经》学诸子百家精华
《长短经》是唐代奇人赵蕤编写的一本谋略奇书,是唐宋以降,帝王将相必读的官场教科书,有「小《资治通鉴》」之称。不过,和《资治通鉴》正面评述谋略不同,它由反面阐发谋略,故又名《反经》,毛泽东就曾说过:「《资治通鉴》是阳谋,是权谋;《长短经》是阴谋,是诡谋。」也是因为它「反说」、「算计」等特色不方便在儒家光明正大的氛围中突显,因此历朝历代,秘而不宣,流传不广。
古人张晏有云:「苏秦、张仪之谋,趣彼为短,归此为长,战国策名长短术也。」章炳麟《文学说例》:「纵横出自行人,短长诸策,实多口语,寻理本旨,无过数言,而务为纷葩,期于造次可听。」可知所谓「长短」,泛指「得失、是非、优劣、长短」,而「长短术」或「短长策」实为战国时代纵横学的别称。当时诸国林立,世局混乱,因而多有苏秦、张仪等能鉴利害、识长短的说客,周旋其间,因而纵横之学大兴。后秦皇统一六国,大一统成了常态,继而汉武独尊儒术,儒学成了进身之阶,游走各政权之间的纵横之学被视为洪水勐兽,政治不正确,从此便见不得光。不过,它以另一种形式─强化统治力的王霸之术,继续成为帝王将相施展政治力的祕术,继续影响中国两千年。
赵蕤,字太宾,梓州盐亭(今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赵家坝)人,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 ( 西元 659 年 ),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 ( 西元742年)。他博览群书,尤精于纵横韬略,好以策谋演绎历史,但性好逍遥,虽名闻天下,朝廷屡次征召,皆隐居不出仕。诗仙李白曾从其学帝王与纵横之术,两人以「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号称「蜀中双璧」。能成为眼高天下的李太白的师傅,可见其才气之高与学识之富。
《长短经》共分九卷六十四篇,是一部极具实用价值的经典,作者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遍引诸子百家之精要,再以「以史为用」为观点为核心,加以阐述发明,内容涉及政治学、人才学、社会学、谋略学、军事学等各方面,将史料做了最具实用价值的解译与分析,充分展现唐代名臣魏征所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鉴识功能,可以使人在政坛里、职场中、商场上……等各种场合的待人处事,生趋吉避凶、转祸为福之效。故而有「小《资治通鉴》」之称。
这次作者严选《长短经》精要重新译註解析,除保留原经文,加入精注与精译,让读者能欣赏原经原典的文学之美,也精心严选符合现代意义的事例,加以解析演绎,期能让读者在深入浅出的事例分析中,领略到历史谋略的实用价值,进而能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运用谋略智慧,让生涯一帆风顺,事业攻略成功。
推荐序
茅塞顿开,拨云见日
公孙策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大战略。《三国演义》中,刘备听后对诸葛亮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青天。」诸葛亮说了什么,让刘备如此佩服得五体投地?
「联吴制魏」当然是伟大的战略,「据荆州,图益州」当然是了不起的建国方略,然而,真正让刘备「拨云见日」的是,诸葛亮指点刘备「荆州非其主不能守」,刘表父子守不住的;「荆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璋在四川不得人心;这两个地方是上天赐给刘备的。简单说,诸葛亮教导刘备的是,不要被「汉室宗亲」绑住了手脚,否则徒然便宜了曹操而已──这才是让刘备「茅塞顿开」的论点。可是,在那个时代,如此论点可是「离经叛道」的哟!
诸葛亮是一代神人,也是一代完人。以他的智慧能力,能为扶不起的阿斗鞠躬尽瘁,确实称得上是完人,这是「守经」;一位「完人」怎么会提出离经叛道的建议?因为隆中对是「达变」。如果一味守经,就「执」,执就不通,不通则不达,不能通权达便,则刘备当时的处境形同丧家之犬,又有什么条件与曹操、孙权鼎足三分?
话说主题。中国知识分子读很多的「经」,经在这里指的不止是「经书」,所有经史子集都有一个「经」,也就是儒家所说的「道」,写文章要「文以载道」,做事情要「依道而行」。总之,这个「经」框住了知识分子。而《长短经》讲的,却是「反」经,整本书的精随就在一个「反」字。当然本书不是教人造反,而是对前述那个儒家的「经」,也就是「道」、原则,做一番逆思考。
原作者赵蕤在〈序〉中就陈明:「白黑杂合,不纯用德」,「期于有成,不问所以」,「论于大体,不守小节」,他着述这本书就是为着「恐儒者溺于所闻,不知王霸殊略,故叙以长短术」。所以,《长短经》是一本谋略书,但不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那种谋略,而是「不拘泥儒家,活用诸子百家」的通权达变谋略。
基于这些认识,我个人对全书各篇,最侧重「反经」与「是非」二篇。前者阐述包括对「仁、义、礼、乐、名、法、刑、赏」,甚至读书、尚贤,等儒家教条(经)的逆思考,亦即思考过度守经的流弊;后者引述各种经史之中,相互矛盾的「一是一非」论点,用以支持赵蕤所提出的「诸子百家相灭相生,相反相成」理论。然后在「正论」下了结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时机适合用什么方法,就应该去用。重点在于掌握通变的奥妙。
是的,本书的重点不在诡谋,而在通变。南怀瑾先生讲述《长短经》时就强调通变的重要:「第一等人晓得要变了,把(握)住机先而领导变(局);第二等人(看到)变来了,跟着变;第三等人(在)变都变过了(之后),他还在那里骂变,甚至已经变过去了,而他(已经)被时代遗弃而去了。」──守经不变的结果,是被时代遗弃,但即使熟读谋略,若不能洞观变局,又岂能灵活运用呢?
无论如何,《长短经》原着就已兼具「文学、史料、借鑑」三合一功能,本书作者更增补了赵蕤未曾见得的史料与见解,肯定是「俗搁大碗」矣!
再引证诸葛亮「隆中对」:孔明洞观变局「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可用为援而不可图」,这就是视时势以定行止,不可逆势而行(去跟曹操硬拚,鸡蛋碰石头);刘备当时虽如丧家之犬,但「若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外结孙权」,大事仍可有为,这是「谋略学」的价值所在,纵然眼前山穷水尽,但仍要把握「柳暗花明」的机会;而在讲完大战略之后,立即「摊开西川五十四州地图」,这是落实谋略,毕竟空言不足以成事,谋略必须有可行性。
看看坊间书店架子上,有着太多的「正面论述」谋略书,也不乏举历史故事以为印证的着作,就是缺少如《长短经》这样的逆向思考。如果我们只会「依样画葫芦」的话,做出来的方案虽然策略正确,仍不免有欠周圆之虞。
希望这本书能让读者「茅塞顿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