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经》是唐朝学者赵蕤所编撰的一本纵横学着作。是历代政绩良好的帝王将相所共同熟悉的圭臬经典,《长短经》后人尊奉为小《资治通鉴》。赵蕤也因此书而显名于世,世人有云:「赵蕤智术,李白文章」,足见此书对世人影响之深远。
*严选《长短经》精要重新译註解析,除保留原经文,加入精注与精译,让读者能欣赏原经原典的文学之美,也精心严选符合现代意义的事例,加以解析演绎,期能让读者在深入浅出的事例分析中,领略到历史谋略的实用价值,进而能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运用谋略智慧,让生涯一帆风顺,事业攻略成功。
*「诗仙」李白恩师─赵蕤的惊世之作─长短经!
本书特色
本书以《四库全书》中《长短经》的原典经文为架构,加上精注、精译及评述,并严选古代及当代事例,从现代观点,重新诠释《长短经》的精妙奥义,让读者在欣赏原着的奇谋妙策,精进智慧之外,也能在待人处世及职场上、商场上、政坛上各种场合加以应用。
作者简介
赵蕤
字太宾,梓州盐亭(今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赵家坝)人,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 ( 西元 659 年 ),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 ( 西元742年)。赵蕤博览群书,尤精于纵横韬略,好以谋略演绎历史,性好逍遥,虽名闻天下,朝廷屡次征召,皆隐居不出仕。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载:「(赵)蕤,梓州盐亭人。博学韬钤,长于经世。夫妇俱有隐操,不应辟召。」传说诗仙李白曾从其学帝王与纵横之术,两人以「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号称「蜀中双璧」。着有《长短经》,又名《长短要术》或《反经》。
编者简介
欧阳焕
1958年1月生,历史系教授,醉心于中华祖先智慧哲理的体大精深,从事经史子集的相关考证多年。希冀以浅白但严谨的言词将历代贤人的精髓介绍给广大的华人读者群,并将经典书籍重新诠释,赋以新的时代潮流观点,俾其运用于诡谲多变的现代社会。
前言
读《长短经》学诸子百家精华
《长短经》是唐代奇人赵蕤编写的一本谋略奇书,是唐宋以降,帝王将相必读的官场教科书,有「小《资治通鉴》」之称。不过,和《资治通鉴》正面评述谋略不同,它由反面阐发谋略,故又名《反经》,毛泽东就曾说过:「《资治通鉴》是阳谋,是权谋;《长短经》是阴谋,是诡谋。」也是因为它「反说」、「算计」等特色不方便在儒家光明正大的氛围中突显,因此历朝历代,秘而不宣,流传不广。
古人张晏有云:「苏秦、张仪之谋,趣彼为短,归此为长,战国策名长短术也。」章炳麟《文学说例》:「纵横出自行人,短长诸策,实多口语,寻理本旨,无过数言,而务为纷葩,期于造次可听。」可知所谓「长短」,泛指「得失、是非、优劣、长短」,而「长短术」或「短长策」实为战国时代纵横学的别称。当时诸国林立,世局混乱,因而多有苏秦、张仪等能鉴利害、识长短的说客,周旋其间,因而纵横之学大兴。后秦皇统一六国,大一统成了常态,继而汉武独尊儒术,儒学成了进身之阶,游走各政权之间的纵横之学被视为洪水勐兽,政治不正确,从此便见不得光。不过,它以另一种形式─强化统治力的王霸之术,继续成为帝王将相施展政治力的祕术,继续影响中国两千年。
赵蕤,字太宾,梓州盐亭(今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赵家坝)人,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 ( 西元 659 年 ),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 ( 西元742年)。他博览群书,尤精于纵横韬略,好以策谋演绎历史,但性好逍遥,虽名闻天下,朝廷屡次征召,皆隐居不出仕。诗仙李白曾从其学帝王与纵横之术,两人以「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号称「蜀中双璧」。能成为眼高天下的李太白的师傅,可见其才气之高与学识之富。
《长短经》共分九卷六十四篇,是一部极具实用价值的经典,作者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遍引诸子百家之精要,再以「以史为用」为观点为核心,加以阐述发明,内容涉及政治学、人才学、社会学、谋略学、军事学等各方面,将史料做了最具实用价值的解译与分析,充分展现唐代名臣魏征所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鉴识功能,可以使人在政坛里、职场中、商场上……等各种场合的待人处事,生趋吉避凶、转祸为福之效。故而有「小《资治通鉴》」之称。
这次作者严选《长短经》精要重新译註解析,除保留原经文,加入精注与精译,让读者能欣赏原经原典的文学之美,也精心严选符合现代意义的事例,加以解析演绎,期能让读者在深入浅出的事例分析中,领略到历史谋略的实用价值,进而能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运用谋略智慧,让生涯一帆风顺,事业攻略成功。
推荐序
茅塞顿开,拨云见日
公孙策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大战略。《三国演义》中,刘备听后对诸葛亮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青天。」诸葛亮说了什么,让刘备如此佩服得五体投地?
「联吴制魏」当然是伟大的战略,「据荆州,图益州」当然是了不起的建国方略,然而,真正让刘备「拨云见日」的是,诸葛亮指点刘备「荆州非其主不能守」,刘表父子守不住的;「荆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璋在四川不得人心;这两个地方是上天赐给刘备的。简单说,诸葛亮教导刘备的是,不要被「汉室宗亲」绑住了手脚,否则徒然便宜了曹操而已──这才是让刘备「茅塞顿开」的论点。可是,在那个时代,如此论点可是「离经叛道」的哟!
诸葛亮是一代神人,也是一代完人。以他的智慧能力,能为扶不起的阿斗鞠躬尽瘁,确实称得上是完人,这是「守经」;一位「完人」怎么会提出离经叛道的建议?因为隆中对是「达变」。如果一味守经,就「执」,执就不通,不通则不达,不能通权达便,则刘备当时的处境形同丧家之犬,又有什么条件与曹操、孙权鼎足三分?
话说主题。中国知识分子读很多的「经」,经在这里指的不止是「经书」,所有经史子集都有一个「经」,也就是儒家所说的「道」,写文章要「文以载道」,做事情要「依道而行」。总之,这个「经」框住了知识分子。而《长短经》讲的,却是「反」经,整本书的精随就在一个「反」字。当然本书不是教人造反,而是对前述那个儒家的「经」,也就是「道」、原则,做一番逆思考。
原作者赵蕤在〈序〉中就陈明:「白黑杂合,不纯用德」,「期于有成,不问所以」,「论于大体,不守小节」,他着述这本书就是为着「恐儒者溺于所闻,不知王霸殊略,故叙以长短术」。所以,《长短经》是一本谋略书,但不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那种谋略,而是「不拘泥儒家,活用诸子百家」的通权达变谋略。
基于这些认识,我个人对全书各篇,最侧重「反经」与「是非」二篇。前者阐述包括对「仁、义、礼、乐、名、法、刑、赏」,甚至读书、尚贤,等儒家教条(经)的逆思考,亦即思考过度守经的流弊;后者引述各种经史之中,相互矛盾的「一是一非」论点,用以支持赵蕤所提出的「诸子百家相灭相生,相反相成」理论。然后在「正论」下了结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时机适合用什么方法,就应该去用。重点在于掌握通变的奥妙。
是的,本书的重点不在诡谋,而在通变。南怀瑾先生讲述《长短经》时就强调通变的重要:「第一等人晓得要变了,把(握)住机先而领导变(局);第二等人(看到)变来了,跟着变;第三等人(在)变都变过了(之后),他还在那里骂变,甚至已经变过去了,而他(已经)被时代遗弃而去了。」──守经不变的结果,是被时代遗弃,但即使熟读谋略,若不能洞观变局,又岂能灵活运用呢?
无论如何,《长短经》原着就已兼具「文学、史料、借鑑」三合一功能,本书作者更增补了赵蕤未曾见得的史料与见解,肯定是「俗搁大碗」矣!
再引证诸葛亮「隆中对」:孔明洞观变局「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可用为援而不可图」,这就是视时势以定行止,不可逆势而行(去跟曹操硬拚,鸡蛋碰石头);刘备当时虽如丧家之犬,但「若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外结孙权」,大事仍可有为,这是「谋略学」的价值所在,纵然眼前山穷水尽,但仍要把握「柳暗花明」的机会;而在讲完大战略之后,立即「摊开西川五十四州地图」,这是落实谋略,毕竟空言不足以成事,谋略必须有可行性。
看看坊间书店架子上,有着太多的「正面论述」谋略书,也不乏举历史故事以为印证的着作,就是缺少如《长短经》这样的逆向思考。如果我们只会「依样画葫芦」的话,做出来的方案虽然策略正确,仍不免有欠周圆之虞。
希望这本书能让读者「茅塞顿开」。
这本《智慧书─一次读完诸子百家的精华【贰】》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冲击力的一本书。它就像一个精心打磨的棱镜,将诸子百家那些看似零散、晦涩的哲学思想,折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智慧充满好奇,但传统的解读方式往往让我觉得遥不可及。而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现代化、却又不失原味的笔触,将这些古老思想的根基、脉络和核心价值,一一呈现。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各家学说,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置于历史的背景下,分析其产生的动因,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衡。例如,在探讨法家严酷的治国理念时,作者会对比儒家温和的教化方式,并分析在特定历史时期,何种思想更具现实可行性。这种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思想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 书中对很多经典概念的阐释,也极具启发性。比如,对于“道”的理解,不同学派有着迥异的解读,书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事例,让我逐渐拨开了迷雾,感受到了“道”在不同哲学体系中的多重含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无为而治”的讨论,它并非是消极避世,而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发挥事物自身的力量,这种智慧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此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考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反而能体会到一种思维的愉悦。作者在引述古籍的同时,也加入了大量的个人见解和现代视角的解读,使得内容既忠于原著,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每次合上书本,我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认知边界在不断拓宽。 总而言之,《智慧书─一次读完诸子百家的精华【贰】》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我强烈推荐给那些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智慧,却又苦于无从下手的读者。它会带你走进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深刻的思想世界。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拿到《智慧书─一次读完诸子百家的精华【贰】》时,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诸子百家”听起来就很大、很深奥,能“一次读完精华”的说法,多少有点吸引眼球的成分。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这绝非浪得虚名。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心策划的哲学之旅,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对谈”。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观点时的客观与 nuanced。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某个学派捧上神坛,而是呈现了它们各自的优点、局限,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对于法家“严刑峻法”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回避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其作为一种“止暴制乱”的手段的必要性。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理性地看待这些思想。 书中对一些抽象概念的解释,也做得非常出色。很多哲学概念,如果没有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和难以理解。但这本书的作者非常擅长这一点,他会用生活化的场景、历史的小故事,甚至是巧妙的类比,将深奥的哲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在讲解墨家的“兼爱”思想时,作者用了一个关于社区互助的现代例子,让我瞬间理解了“爱人者,人恒爱之”的精髓。 而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合理。它并非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或学派划分,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常常会将相关联或对立的思想进行穿插讲解,从而形成一种“思想的碰撞”效果,让我更能体会到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和交锋。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趣味性。 《智慧书─一次读完诸子百家的精华【贰】》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它不仅让我系统地了解了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兴趣。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了更广阔的思想天地。我一定会把它推荐给我的朋友,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又不知从何入手的人。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就像一本穿越时间的“智慧指南”。《智慧书─一次读完诸子百家的精华【贰】》这本书,真的做到了。我一直认为,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对于理解当下以及未来都至关重要,但苦于零散的资料和晦涩的语言。这本书,完美地解决了我的痛点。它并非一味地复述古籍,而是以一种极其人性化、极具洞察力的方式,将诸子百家的精华提炼出来。 书中对于不同学派的“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你读到儒家,会感受到那种温润如玉、关怀民生的情怀;读到道家,则能体会到那种超然物外、顺其自然的宁静;而读到法家,则会直面那种严谨、务实的治国理念。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褒扬或贬低任何一家,而是让你看到它们各自存在的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的微妙关系。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非主流”的思想,反而给了它们应有的篇幅。比如,对于名家、纵横家等,书中也有独到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代思想体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作者的叙述流畅而富有逻辑,即使是对这些相对陌生的学派,也能迅速抓住其核心论点。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哲学“死结”的化解。很多时候,我们对某些哲学概念的理解,会陷入一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境地。而这本书,通过多角度的阐释、对比和引用,能够帮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例如,书中对于“仁”的多元解读,就让我大开眼界。 《智慧书─一次读完诸子百家的精华【贰】》是一本能让你“边读边悟”的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考方式变得更加多元,看待问题也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哲学的深度。我极力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希望提升自我认知、拓展思维维度的人。
评分这本《智慧书─一次读完诸子百家的精华【贰】》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智慧的全新视角。过去,我总觉得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学术,离我的生活很远,也很难理解。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接地气、却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将这些古老智慧的精髓,一点点地渗透进我的脑海里。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介绍每个学派时,总能找到与现代社会相呼应的切入点。比如,在讲到儒家的“仁”与“礼”,作者会联系到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构建和道德约束;在谈到法家的“法”与“术”,则会引申到现代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陈旧的古董,而是历久弥新的宝藏。 书中对于一些看似难以理解的哲学概念,解释得非常到位。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将抽象的哲学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例如,在阐述道家“道”的无形和无相时,作者用到了“风”和“水”的例子,让我瞬间明白了“道”的超然和遍在。这种解释方式,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不断吸收知识。 而且,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有条理,但又不会显得刻板。作者在介绍不同学派时,会穿插一些对比分析,比如将墨家的“非攻”与儒家的“仁政”进行比较,从而凸显出不同思想的侧重点和适用范围。这种“并列”和“对比”的叙述方式,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辨别和理解这些学派的核心观点。 读完《智慧书─一次读完诸子百家的精华【贰】》,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它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如何将这些智慧运用到当下的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去提升自我。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想要汲取古代智慧,却不知从何开始的朋友。
评分这本书真的太棒了!自从我拿到《智慧书─一次读完诸子百家的精华【贰】》之后,几乎是爱不释手。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很感兴趣,但散落的书籍和艰涩的文言文总是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福音,它以一种非常易懂、清晰的方式,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呈现在我眼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学派的对比分析,比如儒家强调的仁爱与法家强调的法治,墨家追求的非攻与道家顺其自然的无为,这些思想碰撞在一起,让我对古代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更像是和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对话,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作者在介绍每个学派的时候,都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我能够更容易地理解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例如,在讲到孙子兵法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列出兵法条文,而是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现代商业竞争案例来解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让我茅塞顿开。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它还非常有启发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这些几千年前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比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社会如何转化为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道家的“道法自然”,对于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求内心平静的启示;还有法家关于治理的思路,对于理解现代社会治理的逻辑也大有帮助。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在“读”书,更是在“思考”,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感兴趣的朋友。无论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任何渴望增长智慧、提升认知的人,都能在这本书中获益匪浅。它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闪光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学派思想的梳理,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不再是被各种概念弄得头晕脑胀。 读完《智慧书─一次读完诸子百家的精华【贰】》,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都得到了拓展。过去,我可能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现在,我能从更多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考虑到不同的可能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它帮助我更好地认识世界,也更好地认识自己。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本书分享给我的朋友们,让他们也能一同体验这份智慧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