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创稿《宋元学案》虽仅十之三四,然发凡起例,大纲已具。子黄百家为之编次,至全祖望致力补辑,体系始完。所撰序录八十九首,犀分烛照,要言不烦。复就传授源流列为表谱,次则撰传记以着行事,系按语以定是非。传后复节辑各家语录、文集,于哲理嘉言,採述略尽。
盖《宋史》芜秽,《宋元学案》几可视为重修《宋史》之作。其后清王梓材得其稿,重加整理,冯云濠校刻其全帙,何绍基再校冯本,刊于京师,上溯黄宗羲创稿之时,已二百载!此间先后萃名儒十数辈之力,始成二百万言书,故较之明儒学案益为可观。然而今世所存《宋元学案》,系不足百万言之节本,本局特以足本重印,以飨读者。
说实话,拿到这套《宋元学案》的时候,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宋元时期的学术思想,尤其是理学,在我看来一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总觉得难以入门。但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惊喜的方式,化繁为简,直击要害。它在介绍每一位思想家时,都力求做到“知人论世”,将他们的思想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这使得理解他们的学说变得更加容易。我举个例子,当我读到王阳明的心学时,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核心概念,还结合了当时明朝社会动荡的局面,解释了为何他的学说能够如此广泛地传播,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纵横交织的叙述方式,让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锋芒感扑面而来。而且,每册书中都有大量的注释和引文,这对于我这种喜欢追根溯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让我能够通过这些线索,进一步挖掘更多的相关资料,拓展我的阅读视野。
评分自从入手这套《宋元学案》,我的书桌上就多了一座“灯塔”。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除了看史书、看文学作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研究那个时代的思想家和他们的学说。而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个需求。我尤其欣赏它对于不同学派之间微妙差异的辨析。比如,在对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之处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标签化,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他们在“理”的来源、认识论、工夫论等方面的不同侧重点,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影响到他们的实践论的。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这两个占据了中国哲学史重要地位的学派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内容与我之前读过的其他哲学著作进行对照,然后惊叹于《宋元学案》提供的分析角度是多么的独特和深刻。它不仅仅是一部罗列学说史的工具书,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哲学世界,去感受那些伟大灵魂的思考与挣扎。
评分这套《宋元学案》(全三册)简直就是我近几年来最值得的一笔购书开销!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都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兴趣,但往往苦于资料的零散和理解的深度不够。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体验。首先,它的体例编排就极其用心,将复杂的学派和思想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每一位学者时,不仅详述其生平与学术渊源,更深入地剖析其核心思想,并辅以大量的原始文献摘录。这使得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解读,而是能够亲身去感受那些古老智慧的魅力。例如,在读到程颐、朱熹等人的学案时,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是如何从佛道思想中汲取营养,又如何逐渐构建起自己独特的“理”的体系,并且这种“理”又如何渗透到政治、伦理、教育等方方面面。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即使面对一些晦涩的概念,也能慢慢理解其精髓。而且,每册书的厚度都相当可观,内容极其扎实,这绝对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反复研读才能真正领略其奥妙的学术巨著。
评分这套《宋元学案》绝对是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宋元时期的学术思想,特别是理学,是一个既令人神往又颇具挑战的领域。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故事性。作者在介绍每一位学者时,都如同在讲述一位老友的故事,细致地勾勒出他们的生活轨迹、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在学术道路上的求索与挣扎。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思想家之间的学术辩论,描述得生动形象,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思想交锋的时代,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智慧的火花。而且,它不仅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还会适时地联系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整个学术体系显得更加鲜活和立体。我常常在深夜里,捧着这本书,沉浸在那些古圣先贤的思想世界中,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与愉悦。
评分我一直觉得,好的学术著作,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而这套《宋元学案》无疑就是这样一把金钥匙。它所呈现的,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学术图景。我特别喜欢它在梳理各个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时,所展现出的动态视角。比如,它会详细介绍某个学派是如何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如何与其他学派产生碰撞,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活”的历史,让我对宋元学术的演变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觉得是静止的知识点堆砌。书中对于一些关键人物的评价,也十分中肯,既有对其思想的肯定,也有对其局限性的指出,使得读者能够形成一个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看到后来的学者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和突破。这种学术的生命力,在这套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