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今日的文化超偶来谈先秦的文化超偶

  二○○五年,易中天在中国大陆央视频道「百家讲坛」讲了「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将历史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现给大众,大受好评,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学者之一,二○○六年的「品三国」系列讲座让他声望与名气一路攀升,二○○八年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系列讲座更吸引了愈加惊人的收视人口和媒体佳评。如果说孔孟杨墨老庄商韩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明星学者甚至文化超级偶像,那么说易中天是今日的明星学者甚至文化超级偶像,一点都不为过。

让诸子还原为真实的人物,不再死板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易中天所主讲央视同名节目的原稿,不受录制节目时间限制,所以内容比电视节目更为丰富精彩。易中天在书中一一讲述了春秋战国诸子,不但讲他们的学说内容,更将这些思想家的生活、成长背景和性格做了生动的描写,将原本在读者印象中只是书本里呆板而死气沈沈的姓名字号和说明文字,还原为一个个有喜怒有好恶、敢言敢行、追求真我的人物。

细说先秦诸子思想,为中国崛起溯源

  易中天从先秦诸子的背景、动机和理念,一一剖析了春秋时代儒、道、墨、法各家的思想。这样的剖析不但帮助读者了解两千多年来中国在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发展的来由,更为理解廿一世纪的中国崛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说《汉代风云人物》和《品三国》将中国崛起的气势和谋略做了历史溯源,那么《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就是在思想上为中国崛起溯源。既然中国崛起在全世界已经被毫不怀疑地重视着,这样一番重新审视中国崛起的思想源头,其价值显然更高。

作者简介

易中天

  一九四七年生,湖南长沙人,一九八一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

  着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帝国的惆怅》、《读城记》、《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汉代风云人物》等着作。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着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因在电视台开讲三国历史而迅速走红,成为中国人气最旺的「亲民学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实话孔子
一 夫子何人
二 学而优则仕
三 君子固穷
四 头号教书匠
五 谁是好学生
六 伤心事与玩笑话

第二章 儒墨之争
一 儒与侠
二 孔子的药方
三 墨子的药方
四 两位侠士
五 三大分歧
六 儒墨再评价

第三章 儒道之争
一 隐士哲学家
二 从杨朱到老庄
三 无为之谜
四 道之谜
五 老庄之别
六 儒道再评价

第四章 儒法之争
一 血染的思想
二 谋士的哲学
三 横行霸道
四 两面三刀
五 人性是个问题
六 儒法再评价

第五章 前因后果
一 事出有因
二 以人为本
三 好大一个家
四 命运唿叫转移
五 士人的崛起
六 魅力所在

第六章 继往开来
一 灰色的船票
二 墨子与杨朱
三 老子与庄子
四 再说法家
五 爱的唿唤
六 正义与自强

图书序言

第一章 实话孔子

一 夫子何人

要说孔子,得先知道他是什么人。

孔子是什么人?拿这问题问中国人,十有八九会说是「圣人」。孔圣人嘛,谁不知道?孟子就说得更明确,孔子是「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这话什么意思?鲁迅先生说除了翻译为「摩登圣人」,没有别的法子(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但照我看来,如果搁到现在,大约也可以叫「文化超男」。

当然「摩登圣人」也好,「文化超男」也罢,都不是孟子的原意。孟子的原意,是「圣人当中最识时务的」。孟子说,圣人,有四种。伯夷,是「圣之清者」,也就是「圣人中最清高的」。伊尹,是「圣之任者」,也就是「圣人中最负责的」。柳下惠,是「圣之和者」,也就是「圣人中最随和的」。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孔子善于处世。孟子说,孔夫子的处世之道,是「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孟子.万章下》)。什么意思呢?就是该离开就离开,走得快快的;该待着就待着,待得长长的;该隐居就隐居,决不贪图名利;该做官就做官,也不自命清高。总而言之,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很知道因时制宜,所以是「圣之时者」。

孟子这话可以讨论。孔子的选择,恐怕没那么自如,很多时候是不得已。这一点,读完本章就会明白。同样,圣人这个头衔,孔子也十有八九不会认同。孔子自己说得很清楚,「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只不过去世以后,管不着了,只能由着别人说。但倘若知道孟子称他「圣之时者」,则多半会怀疑是不是讽刺。

孔子不是圣人,是什么人?他老人家自己的说法,是普通人。《论语》一书中,孔子两次说到「吾犹人也」,一次在《述而》,一次在《颜渊》。就是说,我和别人差不多。或者说,我也是个人,与别人没什么两样。

那么,孔子是普通人吗?

是,至少原本是。孔子,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卒于公元前四七九年,活了七十三岁或者七十四岁(算法不同)。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的贵族。而且追根溯源,还是商汤的后代。后来,孔氏家道中落,又受到权贵威胁,便迁到了鲁国,其实是移民。孔子本人,则生于鲁国,长于鲁国。就是说,他祖籍是宋,国籍是鲁。宋为商之后,鲁为周之后。孔子身上,有两种文化的交融。

移民到鲁国的孔家,已经没有了在宋国的风光。孔子的父亲叔梁纥(音核),只当过「县级干部」(邑宰),而且在孔子三岁那年就去世了。所以,孔子的童年,很苦;他的一生,也不顺。不过这种苦,这种不顺,反倒成全了孔子,使他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也就是说,孔子即便是圣人,那也是苦出来、逼出来的圣人。

这样说,有证据吗?有。据《论语.子罕》,有一个高官(太宰)曾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一个学生:你们老师只怕是圣人吧(夫子圣者与),怎么会有这样多的才能(何其多能也)?这个学生马上就回应说,当然啦,老天爷原本就要我们先生当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嘛(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孔子的这个学生,就是子贡。子贡,姓端沐,名赐,子贡是他的字。端沐,也有写成「端木」的;子贡,也有写成「子赣」的。这些写法都对。子贡是卫国人,生于公元前五二○年,比孔子小三十一岁。此人的特点,是头脑灵光,能说会道。无论办外交,还是做生意,都得心应手。他和颜回、子路一样,是孔子最重要的学生。子贡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也很多(廿八次),仅次于子路(四十二次),排第二(并列第三的,是颜回和子夏,廿一次)。孔子的许多名言,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是对子贡说的;孔子学说的一些重要特征,比如「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也是子贡总结出来的。如果他不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这话就没资格说。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