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搭配插画家伊卡鲁斯精心绘制的四十种死后生活面貌
◎全书由知名设计家王志弘亲手操刀设计
◎《死后四十种生活》是一本适合随身携带、随时阅读的小说
了解生命祕密的终极奇想──
四十种不可思议的死后世界
字宙间另一层生命的存在意义,即在消失后的生命依然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在死后世界中,上帝如微生物般大小,所以无法察觉我们的存在。在另一种死后世界中,造物者是愚蠢的生物,祂创造人类是为了弄清楚自己能力不及之处。或者上帝如同《科学怪人》里的法兰克斯坦,制作出祂心驰神往的巅峰之作后,却只想逃离其所创造的东西。又或者,在死后世界里,上帝根本不存在。
我们到了死后世界,所有的事情会再重新发生,只是倒退着进行;或许顺序全数重组,相同的事情聚集在一起,一次做个够;或者我们可以同时享受所有可能,平行过着多重的生活;或者在死后世界里,我们可以选择下辈子要投胎转化的物种。
我们只是别人梦境中的背景人物;我们会分裂成不同年纪时的自我;我们是宇宙地图制作师所使用的活动机器人;我们是分裂原子联盟再结合后的产物;我们是诸神想了解两人之所以能在一起成为对偶的实验对象;我们是上帝的癌细胞。
这是一本由四十篇独立故事集结而成的小说。每篇故事提供不同的理由来解释我们的存在和生死的意义。神经科学家大卫.伊葛门想像出来的精彩故事,趣味、慧黠,但也同时让人惴惴不安,透过这些讽刺挖苦却引人深省的观点,我们得以从全新的角度来观看自己的生命。
作者简介
大卫.伊葛门 David Eagleman
成长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就读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时主修英美文学,而后在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取得神经科学的博士学位。目前主持一间神经科学实验室,研究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共同感觉(synesthesia),以及神经科学如何影响法律体系。工作余暇他利用晚上撰写小说。
绘者简介
伊卡鲁斯
兴趣:读书、画图与看电影(但喜欢在该读书时画图,该画图时看电影),自诩为希腊神话中勇敢追梦的小男孩(只是现实的肚子太大,梦想的翅膀太小),如果努力的挥动翅膀,就算无法飞翔,或许也能为其他人带来一点凉风吧……
译者简介
郭宝莲
台大社会学硕士,辅大翻译研究所肄。专职译者。近期译作包括《心愿清单》、《不用读完一本书》、《血色童话》等。译文赐教:hot8miso@hotmail.com。
1 总和 Sum
2 平等主义 Egalitaire
3 朋友圈 Circle of Friends
4 物种的堕落 Descent of Species
5 女巨人 Giantess
6 玛丽 Mary
7 梦境演员 The Cast
8 蜕变 Metamorphosis
9 想念 Missing
10 螺旋 Spirals
11 规模 Scales
12 结合 Adhesion
13 忧天 Angst
14 奥兹 Oz
15 满心期待 Great Expectations
16 镜子 Mirrors
17 永恆 Perpetuity
18 非自然死亡 The Unnatural
19 距离 Distance
20 统治 Reins
21 微生物 Microbe
22 缺席 Absence
23 浮生若虚梦 Will-o’-the-Wisp
24 诱因 Incentive
25 死亡转辙器 Death Switch
26 加演的人生 Encore
27 稜镜 Prism
28 难以言明 Ineffable
29 万神殿 Pantheon
30 脉冲 Impulse
31 量子 Quantum
32 蓄势待发 Conservation
33 自恋水仙 Narcissus
34 种子 Seed
35 众神之墓 Graveyard of the Gods
36 叛教 Apostasy
37 蓝图 Blueprints
38 假使……的话 Subjunctive
39 追寻 Search
40 倒带人生 Reversal
作者的问与答
请问《死后四十种生活》这本书大概谈些什么?
这是一本文学小说,由四十篇独立故事集结而成。每篇故事提供不同的理由来解释我们的存在和生死的意义。这些不是什么严肃的论点,而是讽刺挖苦却引人深省的观点,透过这些观点我们得以从全新的角度来观看自己的生命。
可以举些例子吗?
在不同的故事中,可以看见不同面貌的上帝。祂是夫妻、是监护人、是某种愚蠢的生物、是如微生物大小般的东西。但某些故事里我又完全否定上帝的存在,人死后只能挣扎着接受上帝不存在的说法。在某些故事里,人类是行星制图师笔下的移动行星,或者是某种十面向的生物,以三面的躯体型态来地球上度假。或者,在宇宙翻转扩张后,我们的生命会往后退,最后会看见所有记错的细节。
您花了多久时间写出《死后四十种生活》?
七年。我共写了七十五个故事,不过只挑选出搭配起来最合适的四十个集结在本书中。
请谈谈这本书的书名。
我以《死后四十种生活》当书名有三个理由(编按:原书名为SUM)。第一,这是拉丁文「我存在」的意思,譬如「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第二,这个字在希腊文代表至高,譬如「summa cum laude(指荣誉当中最高等的一阶)」,或者英文中「summit(颠峰)」的意思。第三,这本书的重点在于阐明:整体远大于部分的总和。逐一阅读这些故事,你就会愈来愈清楚发现,这些故事相互独立,但把这些故事总加起来却能得到某种更大的东西。
那较大的东西是什么?
是一种了悟,了悟生命以外的世界充满各种可能性。我经常很惊讶,竟然有这么多人似乎百分之百相信他们从小听到大的宗教故事。他们对这些故事的绝对真实性毫不怀疑,即使其他宗教的拥护者也有同样强烈的信念,并认为对方的宗教显然不对。见到大家这么少去探究其他可能性,我实在很气馁。在自己宗教经典所提到的东西之外,其实还存在着很多观念,但大家却鲜少讨论这些。所以我认为,在没有证据显示某种观念优于其他观念之际,最重要的事情应该不是全然投入于某种故事版本里,而是去探求并颂扬那无限的可能性。《死后四十种生活》这本书中各自独立的每篇故事就是为了让大家这么做。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拿着手电筒,将蕴藏着这些可能性的地方清楚照亮。
所以您相信《死后四十种生活》书中的故事有可能是真的?
我这本书里的每篇故事都不是试图提出严肃的生死论点。这本书唯一说得上严肃的就是全书要传达的讯息:死后的世界具有无穷可能性,我们该讨论的是可能性有多广,而不是去争论我们祖先一时兴起而创造出来的那些少得可怜的故事的枝微末节。
您认为《死后四十种生活》这本书里的某些故事是否比其他故事更可能为真?
全都不太可能为真。
您相信什么?
我相信可能性。
这和您的科学背景有关吗?
这就是科学工作的核心精神。真正的科学人经常会在心中谨记着:有趣的可能性比比皆是,然后付诸行动去看看哪一种可能性更能被资料所证实。有时候很难或不可能找到可当作有力证据的资料,在这种状况下就要悬置那些可能性。若没有理由证明某个可能性优于另一种,就不该全心投入于任何一种。
不过身为科学家的您认为,终有一天我们能解答关于生命意义的问题吗?
是的,或许会有那么一天。我不是那种以为科学绝不可能阐释深度问题的神祕主义者。我当然也不认为,在我二十一世纪的短暂生命里能回答这些问题。长大成人后我几乎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因为我认为若想了解世界发生什么事,最好的途径就是直接去研究生命蓝图。过去四百年来科学达到巅峰成就,人类登陆月球、根绝天花、建立网际网路,将寿命延长三倍。我们愈来愈懂得善用这些令人兴奋赞叹的蓝图,而它们也远比任何人所能猜想到的更加深刻美丽。可是到最后,当我们抵达穷尽科学所得知的事物边界,你才会发现这个码头只不过是中点。码头外放眼望去还有一大片未知的苍茫大海,在码头边缘以外那些未被探究的事物和神祕,与我们深奥陌生的存在有关,也与质量、能量、幽黯的东西、多空间面向、从零碎片段建立意识的方式、生死意义等事物有关。我很确信人类会把码头愈盖愈出去,每一代都会增建新的石板,但我们不能保证码头可以盖到多远。汪洋如此浩瀚,或许有些区域是科学工具暂时、甚至永远无法探究的。
您这本书和近期那些「新无神论者」所写的书属于同一类型吗?
我真的不这么认为。进化生物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哲学教授迪纳特(Daniel Dennett)、神学研究者哈里斯(Sam Harris)、英国记者希金斯(Christopher Hitchens)等人近期写的那些书都是真知灼见的好书,不过他们都误以为科学家没有能力在既有资料之外的天地悠游嬉戏。事实上优秀的科学家都是思想最开放的人。科学没什么,不过就是谨慎的思考,而谨慎的思考让人懂得欣赏这世界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又在当下鼓励我们脑中要存着各种可能性。光靠这辈子或许不可能釐清这些可能性,但没关系。科学家或许会偏爱某些故事,但他们通常会小心翼翼地承认这种诠释仍有不确定性,并且愿意去改变既有观点与新进资讯之间的平衡关系。譬如,量子物理学对于构成其基础的实体有两种非常不同的诠释,或许不可能知道那种诠释比较正确,或许还有第三种全新的理论才正确。我们所面对的神祕境地如此浩瀚,所以这点模煳性应该可以被接受。我们和大自然之间的协议经常就是这样。
您个人是无神论者吗?
这要看你所说的无神论是什么意思。青少年时期我是无神论,但我现在知道我和人讨论无神论的主要动机是因为我想让他们承认,除了从父母、隶属的团体或文化所吸收的那种观点外,还有其他可能性。我想,这种动机从没消失过。我们很容易接受:若生在沙乌地阿拉伯,神经系统就倾向接受伊斯兰教;若生在印度,就会热爱印度教;而多数美国人沉浸于基督教。不同环境下的头脑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脉络,它们会带着相同的热情和渴切来相信那个环境所提供的故事。孩童时期受到教化之后,人们就会激昂的捍卫自己所接受的故事,并强烈反对其他听来荒谬的故事。对许多人来说,这种灵性的联系是他们生命很重要的部分,而对更广的社会大众来说,延伸自己的心智去思索我们不知道的所有事情,是很重要的练习。
您认为宗教形式是有可能的吗?
我认为从某种意义来说,多数的科学家都是虔诚的,但我说的不是传统定义下的宗教虔诚。正如哲学家罗素(Russell)和怀海德(Whitehead)所说,灵性上的冲动应该建立在我们已知事物的基础上。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宇宙的大小略有所知,也相当了解身体的生物系统以及原子的奇怪量子行为等。我们应该要把这些知识作为信仰任何合理宗教的跳板,而不是只捧着千年以前那些没机会知道DNA、系外行星、细菌感染、资讯理论、电学、大爆炸(Big Bang)和大崩陷(Big Crunch)或是其他文化、文学或地形的人所写出来的书。许多传统故事很美,是辛苦智慧的结晶,可是依我之见,传统的宗教思想太过狭隘,不太可能是正确的。我们现在知道的东西比以前多得多,所以,没错,我认为我们的确可能会对周遭那些神奇事物充满敬畏,而这种感受甚至是我们希望拥有的。对我来说,这就是一种宗教形式。
那么您会称自己为不可知论者(agnostic)吗?
不会,由于被过于广泛使用,我觉得这个名词变薄弱了。通常它的意思是「我不确定在云端上那留着长胡子的家伙是否真的存在。」不过还有更令人雀跃的方向可以追寻,也就是去追寻我们未曾考虑过的全新架构。
您会称自己是什么主义者吗?
我称自己为可能论者(possibilian),我预计二○一○年出版的书就叫做「为什么我是个可能论者」。
《死后四十种生活》这本书,严格来说,我并没有把它当成一本“小说”来读,更像是一系列的“冥想”或者“感悟”。作者用他独特的笔法,描绘了生命流逝的四十种不同形态,每一段都像是一个微型的世界,让我沉浸其中。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讲述的是一位老邮递员,他一生都在送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惦记着最后一封未送达的信件。作者并没有去描写他最后的挣扎,而是着重描绘了他一生中送过的那些信,那些信里承载的喜怒哀乐,那些信件连接的无数生命。这种对职业的虔诚,对生命的责任感,让我非常感动。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每一个身份,是否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去投入全部的热情。它不仅仅是关于死亡,更是关于如何更深刻地去理解和体验生命本身。
评分坦白说,《死后四十种生活》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是被它的书名吸引的。我一直对生命、死亡这类宏大的哲学议题很感兴趣,但又不喜欢那些过于理论化的书籍。《死后四十种生活》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作者并没有直接探讨“死后”会发生什么,而是通过一些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展现了生命在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那些“离开”之后,留给世间的美好和遗憾。我特别喜欢他描述一位老船长的章节,这位船长一生都在海上漂泊,最后一次出海,他并没有去远航,而是选择停在熟悉的海港,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海平线。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去描绘海的颜色,船的影子,以及船长眼中那份淡然。这种平静的告别,这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我觉得,死亡也可以是一种诗意的存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命结束时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充满宁静和智慧的境界。
评分《死后四十种生活》这本书,我大概是三个月前在一家巷弄里的小书店发现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是一种复古的油画风格,配色有点迷幻,一开始还以为是奇幻小说。翻开来,作者用一种很温柔却又直白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离开”的故事。并不是那种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生死离别,更多的是一种日常的、缓慢的消逝。我记得其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老奶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每天都会去同一家咖啡馆,不是为了喝咖啡,而是为了看着窗外那棵老榕树,看着它一点一点地落叶。作者花了很长的篇幅去描绘那棵树的四季变化,以及老奶奶的每一次凝望。读到那里,我突然觉得,死亡不应该是可怕的,它也可以是一种静谧的回归,一种与自然的无声对话。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以及我们是如何在日常中与“失去”共存的。它没有给人生死难解的答案,却提供了一种看待生命终点的全新视角。那种平静,那种释然,是我从很多心灵鸡汤里都找不到的。
评分《死后四十种生活》这本小说,说实话,一开始我被它的标题给吓到了,觉得会是一本很沉重、很压抑的书。毕竟“死后”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子阴森感,再加上“四十种”的数字,总觉得会有各种恐怖情节。但实际读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新颖,他并没有直接描写死亡本身,而是通过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琐事,勾勒出生命的痕迹,以及那些“离开”之后,留在世界上的微妙印记。我特别喜欢他写的一个关于画家的章节,这位画家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并没有去创作什么惊世骇俗的作品,而是日复一日地为他心爱的妻子画同一件东西——一个简单的苹果。他花了无数时间去捕捉苹果在不同光线下的色彩变化,去感受它表面的纹理。这种极致的专注,这种对平凡事物近乎偏执的热爱,让我觉得,生命的价值,有时候就藏在这些微小的、不被注意的瞬间里。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无论生命的长短,我们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评分我拿到《死后四十种生活》这本小说时,说实话,对它的期待并不高。市面上关于死亡的书籍太多了,不是过于宗教化,就是过于学术化,很难找到真正能打动人心的。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去刻意营造悲伤的气氛,而是用一种淡淡的、疏离的视角,去观察那些“离开”的灵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一位音乐家的故事。这位音乐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并没有创作新的曲子,而是反复弹奏着一首早已被遗忘的老歌。他似乎想通过这首熟悉的旋律,去唤醒一些尘封的记忆,去抓住一些即将消逝的美好。作者在描述音乐家弹奏时的情感,那种夹杂着怀念、不舍,却又带着一丝安然的复杂情绪,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明白,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好好地活过,没有留下一些值得被回忆的东西。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逝去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