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佛教(增订二版)

道教与佛教(增订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道教
  • 佛教
  • 宗教比较
  • 中国哲学
  • 宗教文化
  • 增订版
  • 学术著作
  • 文化研究
  • 信仰
  • 东方宗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道教影响于佛教者,有仪轨上的,有哲理上的,有习俗禁忌,及炼养术法。在哲理上的,如道教《太极图》被唐代的宗密拿来解释佛教唯识学、清代的行策用来说明禅宗的曹洞宗;甚至唐代禅宗的不立文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等,也都与老庄的思想有关。再者,在仪轨、习俗及炼养上,道教的讲经仪、坛仪、符印、星斗崇拜、安宅、葬埋、药饵、冶炼、食气、导引、灵签、节庆等等,也都曾对佛经有所影响,常被佛经所袭用。而道教房中术与佛教密宗无上瑜伽,更有密切关系。本书即就这些方面,道教所影响于佛教者,来加以论述。

作者简介

萧登福
 
  简介
  台湾屏东县东港镇人,一九五○年生。
  现任国立台中技术学院应用中文系教授
  常到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参加学术会议及讲学
 
  着作
  《嵇康研究》
  《公孙龙子与名家》
  《鬼谷子研究》
  《敦煌俗文学论丛》
  《列子古注今译》
  《道教与密宗》
  《道教术仪与密教典籍》
  《道教与佛教》
  《道佛十王地狱说》
  《谶纬与道教》
  《新编论衡》
  《中论译注》
  《易经新译》
  《道教与民俗》
  《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
  《六朝道教灵宝派研究》
  等专书三十四种及学术论文近二百篇。

《禅宗与中国文化:兼论净土宗的影响》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领域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辅以对净土宗思想在中国社会流传情况的考察,旨在揭示佛教在本土化过程中,如何与中国传统哲学、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乃至日常生活结构进行复杂的互动与融合,最终塑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 第一部分:禅宗思想的本土化历程与核心概念 第一章:禅宗的中国根源与早期发展 本章追溯了禅宗(特别是其早期形式——“达摩一宗”)如何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与魏晋玄学、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的自然无为思想)进行艰难的对话和适应。重点阐述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口诀如何在东土生根发芽,并超越了对繁复义理的执着。 1.1 慧可与北派的建立: 探讨慧可如何继承达摩衣钵,并将其思想系统化,适应当时士大夫阶层对“即时觉悟”的追求。 1.2 神秀与顿渐之争的序幕: 分析神秀的“渐修”思想在唐初的统治地位,以及这种思想形态与传统儒家修身进德路径的契合点。 第二章:“弘忍-慧能”体系的革命性突破 本章聚焦于禅宗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六祖慧能的出现,以及他所代表的“南宗”对传统佛教范式的颠覆。 2.1 惊雷:顿悟法门的的确立: 详细解读《六祖坛经》中“无念为宗”、“本来无一物”等核心命题,分析其如何将修行的场所从寺院转移到个体的心灵深处。 2.2 生活即禅:修行与日常的消融: 考察禅宗如何将挑水、担柴、砍柴、种田这些世俗活动,转化为最高的禅修实践,这极大地削弱了佛教出世的色彩。 2.3 师徒相承的“印可”与“法脉”: 分析禅宗特有的“机锋”、“棒喝”等交流方式,这些方式如何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被视为一种高级的、非逻辑的智慧传承模式。 第二章:禅宗对中国艺术与审美的渗透 禅宗对形式的解构与对本真的回归,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审美趋向,使其从追求工巧华丽转向追求自然、简朴、空灵的境界。 3.1 诗歌中的禅意:从王维到苏轼: 考察唐宋诗坛中禅宗美学的体现。王维诗画中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何体现禅宗的“空”与“境”的统一;苏轼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如何体现禅宗对言外之意的推崇。 3.2 水墨画的笔墨革命: 分析水墨山水画的兴起。水墨的“留白”不再是画面的空白,而是禅宗“空”的视觉化表达,是观者参与创作和想象的无限空间。 3.3 茶道的兴起与“一期一会”: 探讨茶道如何吸纳禅宗的“当下专注”和“简朴”理念,将饮茶从单纯的物质享受提升为一种精神仪式。 第三部分:禅宗对士大夫阶层与社会伦理的影响 第三章:儒释交融中的“士人化”禅宗 禅宗的平易性使其更容易被缺乏深厚梵文基础的中国士大夫群体所接受,成为他们应对儒家“修齐治平”压力的一种精神调适机制。 4.1 儒家“尽性了命”与佛家“明心见性”的交汇: 分析宋明理学(特别是陆九渊和王阳明)如何借鉴禅宗的心学路径,将“格物致知”的重点转向内心体悟,推动了心学的兴盛。 4.2 权力与逍遥:官员的禅思: 考察唐宋时期,许多身居高位的官员(如白居易、苏轼)在政治失意或退隐后,如何转向禅宗以求心灵的超脱与政治斗争的解脱感。 第三章:禅宗对俗世伦理的重塑 禅宗虽然强调出离心,但其本土化后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日常道德观。 5.1 “自然”观与“无为”的世俗化: 禅宗对“本性之自然”的推崇,与道家“自然无为”相结合,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相对宽容和灵活的处世哲学,减少了对僵化教条的迷信。 5.2 幽默与机锋:民间智慧的载体: 分析禅宗的“机锋”如何渗透到民间谚语和故事中,成为一种机智、不拘泥于形式的民间智慧的表现。 第四部分:净土宗作为社会缓冲器的作用 第四章:“信愿持名”的普世性与社会功能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净土宗,探讨其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在底层民众中广泛传播的原因,并将其与禅宗的精英化倾向进行对比。 4.1 易行之道:超越根器限制: 阐释净土宗“但信、但愿、但行持名念佛”的法门,如何成为一个普适性的信仰体系,无需高深的哲学理解,降低了信仰的门槛。 4.2 往生西方:超越现实的集体慰藉: 分析在战乱、瘟疫频发的历史背景下,净土宗所描绘的极乐世界,如何为广大的普通民众提供了一种坚实的、超越苦难现实的希望和精神寄托。 4.3 禅净合流的实践: 考察晚期佛教中,禅宗的“明心”与净土宗的“持名”是如何在寺院和民间信仰中相互渗透,形成“禅净合一”的信仰格局,满足了不同社会阶层对解脱的不同需求。 结语:中国佛教——在出世与入世间的动态平衡 本书总结道,禅宗以其对个体觉悟的强调,重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趣味;而净土宗则以其宽厚的接纳,构筑了中国社会最广泛的信仰基础。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佛教的两极,它们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相互借鉴、相互补充,最终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宗教文化形态。对这两大宗派的深入研究,是理解中国文化精神内核不可或缺的一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和历史感,米白色的底色配上烫金的书名,简洁大气,仿佛在诉说着悠久的故事。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就足以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第一眼扫过去,就能看到“起源”、“发展”、“核心教义”、“修行实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章节,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对道教和佛教感到好奇的切入点。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一块,我总觉得这两种东方哲学思想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诗词歌赋到节日习俗,甚至到我们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或多或少留有它们的痕迹。这本书的增订二版,想必在内容上会更加丰富和系统,或许还会有一些更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更深入的论述,这让我对它充满信心。我个人对历史和哲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种能够穿越时空,去理解不同文明的思想内核的书籍。这本书的题材正是我所寻找的,它不仅仅是关于两种宗教的介绍,更像是一次关于智慧、信仰与文化的探索之旅。我相信,读完它,我一定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从中汲取一些为人处世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散发着一种古朴而深邃的气息,即使是封面设计也显得格外的庄重。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情有独钟,而道教和佛教无疑是中国哲学史中绕不开的两大重要议题。我之所以入手这本书,是因为我希望能通过一次比较全面的学习,去理解这两种思想体系的精髓,以及它们是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特别好奇书中关于“本土化历程”和“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部分,因为我总觉得,道教和佛教之所以能在东方落地生根,并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形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与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进行了深刻的融合。这本书的“增订二版”字样,让我相信其内容经过了学界的审视和读者的检验,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充实,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许多我一直以来存在的疑问的解答,也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人生智慧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严谨和全面。厚重的篇幅,扎实的参考文献,以及清晰的章节划分,都表明了作者在研究上的用心。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文化现象,就必须深入其思想根源。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文化的两大支柱,它们的思想体系、发展历程以及相互影响,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希望能够通过一个权威的视角,去梳理和理解这两大思想体系。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教义比较”和“历史演变”的部分,因为我相信,只有了解它们的异同和发展脉络,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各自的独特性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的“增订二版”,意味着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这让我对内容的新颖性和深度充满了期待。我相信,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将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系统性的“考古”之旅,有助于我构建一个更完整、更清晰的知识框架。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便被其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米白色的封面上,烫金的书名“道教与佛教(增订二版)”显得格外醒目,透着一种历史的沉淀感。我一直以来都对东方哲学和宗教思想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道教与佛教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更是让我着迷。我深信,要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必须深入探究这两大思想体系的源流、发展及其相互影响。这本书的“增订二版”让我觉得它更加完善和充实,相信在内容上定有其独到之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道教与佛教的核心教义,以及它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变和发展,并最终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种对文化深层结构的探寻,正是吸引我阅读此书的关键所在。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两大思想体系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并从中汲取属于自己的智慧。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它的装帧质量相当不错。纸张厚实,印刷清晰,翻阅起来手感很棒,这对于一本厚重的学术类图书来说,无疑增加了阅读的舒适度。我之所以选择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其作者的声誉以及出版社的专业性。虽然我之前对道教和佛教并没有系统性的了解,但对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我常常在阅读古籍或者欣赏传统艺术品时,感受到背后那种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宗教情怀,而这些往往都与道教和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的“增订二版”字样,让我觉得它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学界的认可,内容上应该比初版更加完善和深入。我非常期待在书中能够看到对两种思想体系的比较分析,以及它们各自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演变和发展。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为何这两种思想能够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并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种对文化深层根源的探究,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阅读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