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师尊从民国七十八年到民国八十三年(西元1989~1994年)共六次临坛批示了《叮咛心语一○一则》,其中一段提到:「不要太强调和注重佛堂或道亲人数的多寡,而造成了争夺和拥有的心念,这都是不正确的,稍起偏差即起心计较,则易坠魔道。须知道,上苍最后的评功论果,是以德性、戒律、心念、愿行、火候而定昇降,并不在于外来的福德名相。」并特别交代这《叮咛心语一○一则》的语录是末后一着的「修办指南」,将来要传遍万国九洲。
恩师说:「凡我徒儿皆当知道,三教传心别无功,真性常住万法通;离世住世无污染,妙用方知与佛同;离色离相无人我,念善念恶本来空;悟得本来无一物,彻天彻地处处通。」师尊深怕我们迷失在道名、道利、道权的名相上,而忘失光明的本性,故而做了这般深切的叮咛。
恩师担心我们「若无真功实善,如何真正回天?」故又于民国八十七年、八十八年(西元1998、1999年)期间,由天然古佛、李铁拐大仙、济公活佛、韩湘子大仙、汉钟离大仙,分别在泰国、马来西亚批示了《叮咛心语一○一则》中的「德性、戒律、心念、愿行、火候」五篇妙训,旨在提醒吾辈从心性下功夫,以愿行为力量,依此五个方向作为回天的资粮;并交代将此五篇妙训编辑成册,以为末后修行的指南,是为「回天五个条件」之缘起。本社志此妙训之因缘,再加以收录汇整及註解演说,以完成恩师「训语指迷津,明白是知音;唯望真诚相应,聊慰仙佛心」的慈心悲愿。
序
火候,是陶冶心性的功夫--是修心炼性的试金石,是成圣成贤的重要关键。
火候,原本是道教修行功法的名词,是道家「炼丹」成否的重要关键;而火候的掌握,除赖个人修为外,也与天地日月运度之理,包括年、月、日、时、刻、分、季、气、候及五运六气和方位等息息相关。所以道教的祖师们「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透过对「阴阳否泰之机,发生万汇之要」的体认,有系统地提出「火候学」,以参赞造化,达到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真」境。
火,就是「神」。在道教里,「神」有识神、元神之分,而「火」是元神之火;常与「神」同时出现的是「意」,「意」有凡意、真意之别。道教所用的「意」是真意,系五行之土,土为火所生,「元神真意」其实只是一个元神,指清净的心体。
候,是指修炼过程中的一个历程。其中又可以有几个阶段,而历程的完整週期,称为「周天火候」。修炼过程中有诸多环节,一个环节就是一个「候」;不同环节的次第,叫作一候、二候、三候……等等。候,就是「机」,类似佛语的「当下」。什么时候、作什么、不作什么,不同时候又有不同的反应,这些作为反应就是「用火」。
道教所称之用火,有文火、武火的差别。文火为沐浴温养,武火则勐烹极炼。用文还是用武,完全看当时所处时点的客观状态而定,这当中不能夹杂任何主观偏好而作为或不作为,这就叫「无为而无不为」。清代全真道士刘悟元说:「一步有一步之火候,步步有步步之火候,变化多端,随时而行,方能有准」。其中「随时而行」四个字,正显示道教弃主观、重客观的基本精神,这是火候的重要内涵。
道教所讲「心息相依」,即元神真意必须与气息连在一起作用,才会产生用火的效果。先天真一之气是主体,元神真意的作用是工具性的,所以道教也以重视心地的涵养为本,修道人不可本末倒置!
火候的修炼,在佛家即修「定」的工夫。参禅是修定,持戒是修定,念佛也是修定,研教还是修定。真正的禅定要如《坛经》所谓:「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换言之,不受外境一切人事物的诱惑,自心不乱,才是真定。所以,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火候的方法。手段不一样是异,修禅定是同,异不碍同,同不碍异,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抓住这个道理,「真善美慧」就能现前,「常乐我净」就能落实。
《金刚经》末后,释迦牟尼佛嘱咐须菩提尊者,菩萨住世一定要自行化他。要用什么样的态度自行化他?世尊教他「不取一相,如如不动。」这八个字就是禅定。不取一相,就是外不着相;如如不动,是内不动心。简言之,一个修行人绝对不能被外境所诱惑,这就是「不着相」。不是离开外面境界,离开了还能度什么众生?要度众生,就要跟众生接触。虽接触,绝不着相,绝不受影响,这是「禅」。内不动心,是不动贪瞋痴慢,不动是非人我之心,绝对没有分别执着,这是「定」。所以,真正修禅定的人,不一定要打坐,天天打坐的人不一定是修禅定。
《道德经》云:「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都要如同料理食物一般,火候大小控制得宜,才烹调得出美味佳餚,而修身齐家又何独不然?在对待人物、与人交往的关系上,火候的掌控更是要拿捏得宜,免得伤人又害己。
道家讲「修心炼性」与儒家言「存心养性」、佛家说「明心见性」,都是在讲心性的陶冶煅炼达到相当的程度,而展现出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的德能,所以皆为同一道理,无不是在培炼此心,使其回复真如本性。
这本《回天的五个条件-火候》,光听书名就让我想到了那种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东方哲学。它不像一些畅销书那样直白,反而带着一种含蓄的美感,需要细细品味。我总觉得,这“五个条件”应该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而“火候”这个词,更是精妙绝伦,它不仅仅指代时间上的恰当,更包含了一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我想象中的“火候”,可能是一种能量的积累,一种势能的转化,一种在最恰当的时刻,释放出最大能量的能力。这本书会不会就像一本武林秘籍,揭示了如何通过修炼这“五个条件”,掌握这“火候”,最终达到“回天”的境界。它可能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或许是关于决策的艺术,关于人际关系的智慧,甚至是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索。我期待着,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看似难以逾越的困境,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淡生活中的转机。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一杯需要慢慢品尝的陈年佳酿,每一口都能带来不同的回味和感悟,并且能激发我深入思考,去探寻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
评分仅仅是书名“回天的五个条件-火候”,就足以让我的思绪万千。它仿佛是一扇门,通往一个充满智慧和可能性的世界。我一直在猜测,“回天”所指代的是否是一种深邃的变革,一种能够改变事物本质、扭转发展方向的重大举措?而“五个条件”则像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石,每一个条件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更让我着迷的是“火候”这个词,它太有东方哲学韵味了。它让我联想到烹饪时对火力的精准控制,以达到最佳的口感和风味;也让我想象到战场上对战机的把握,瞬间的决策就能决定胜负;甚至是在人际交往中,恰如其分的言辞,才能化解矛盾,增进理解。这本书会不会就在探讨,如何在人生、事业、乃至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找到那五个核心的“条件”,并掌握好那微妙的“火候”,从而实现令人惊叹的“回天”之举?我期待着,它能提供给我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一种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事物发展规律,并从中找到突破困境、实现飞跃的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探索,一次与智慧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写意的笔触,仿佛勾勒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又带着一丝神秘的东方韵味。光是书名“回天的五个条件-火候”,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我一直在思考,“回天”究竟是指什么?是扭转乾坤,还是力挽狂澜?而“火候”又是如何与这“回天”联系在一起的呢?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国传统烹饪中对火候的讲究,一丝一毫的偏差都能影响菜肴的最终味道。如果将这种精妙的烹饪艺术比喻成一种策略,一种掌控全局的智慧,那么这本书可能就是在探讨如何通过精准的时机、恰当的力度,去达成某种重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切入,是历史事件的剖析,还是某种抽象理论的阐述?是纯粹的思辨,还是结合了实践案例?这本书就像一块未知的宝藏,等待着我去挖掘其中的奥秘,去理解那“火候”背后隐藏的深意,去感受那种“回天”的磅礴气势。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个令人醍醐灌顶的答案,去品味作者对人生、对时代、对命运的深刻洞察。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内心就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书名“回天的五个条件-火候”实在是太有画面感了。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古代战场上,将领们如何把握战机,运筹帷幄,最终扭转战局的场景。又或者是在政治斗争中,关键时刻的决策,如何影响王朝的兴衰。这“五个条件”听起来就像是成功的秘诀,而“火候”则像是赋予这些条件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我忍不住想象,作者会不会将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比如某些国家从衰败走向复兴,或者某些个人从低谷走向巅峰的经历,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共性,并将它们归纳为这五个“条件”。而“火候”则可能代表了时机、力度、甚至是一种微妙的平衡感,是那些看似不经意,却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想,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可能包含了作者对现实世界诸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独到见解。它也许在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发展,抑或是国家命运,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规律,而掌握好这“火候”,才能真正实现“回天”的可能。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去探索这深邃的智慧。
评分“回天的五个条件-火候”,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些非常宏大的概念。它似乎指向了一种超越寻常的能力,一种能够改变既定命运、扭转颓势的力量。在我看来,“回天”本身就蕴含着一种逆流而上的决心和勇气,而“五个条件”则像是达成这一宏伟目标所必须具备的要素。我好奇的是,这五个条件是否具有普适性?它们是否能够应用于不同领域,比如个人事业的突破,企业发展的转型,甚至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调整?而“火候”这个词,更是为整个概念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它让我想到了某种微妙的平衡,某种恰到好处的力度,以及对时机的精准把握。这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尝试。我想象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下,找到并运用这五个条件,并且在最关键的时刻,以最精准的“火候”去推动事情的发展。它可能不仅仅是在讲述方法论,更是在传递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关于如何理解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如何成为那个能够掌握关键,并最终实现“回天”的智慧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