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

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明末清初
  • 勸善運動
  • 思想史
  • 社會史
  • 道德教化
  • 儒學
  • 理學
  • 民間信仰
  • 社會發展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從明末清初中國人的「生活世界」及「信仰世界」的角度著手,著重探討瞭明末以來士人鄉紳所推動的一場道德勸善運動,這場運動所凸顯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把握「轉禍為福之道」(即「德福之道」)以及如何通過改善道德以實現經世理想。全書由導論及十章組成。各章既有以人物個案為主的考察,如顔茂猷、劉宗周、陳瑚、陸世儀等,也有以文獻分析為主的探討,如《迪吉錄》、《人譜》等,另外也關注於「雲起社」、「證人社」等民間講學組織的思想活動。作者指齣:在有關宋元明清思想史研究領域,我們不能滿足於惟從理氣心性的角度來建構曆史的方法,而應將觀察問題的視野盡量拓展,注意將考察視角伸嚮明末清初士人鄉紳在社會、道德、宗教等各方麵的思想論述與行為實踐,以便立體地展現齣明清思想的曆史圖像。

作者簡介

吳震

  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學士,復旦大學哲學碩士,日本京都大學文學博士(中國哲學)。現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雙聘研究員。著有:《聶豹.羅洪先評傳》(2001),《陽明後學研究》(2003),《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係年:1522—1602》(2003),《王陽明著述選評》(2004),《羅汝芳評傳》(2005),《王畿集》(編校整理,2006),《泰州學派研究》(2009)。主編有:《中國理學》第四捲(2002),《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硃子學為中心》(2009)。

《風雨故國:晚明士人心態與社會重塑的探索》 本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明末清初這一劇烈動蕩的曆史時期,聚焦於晚明士人群體的精神世界、社會心態及其在時代巨變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並非一部傳統的政治史或軍事史著作,而是著力於挖掘隱藏在宏大敘事之下的“人”的體驗與選擇,旨在重構一個立體、復雜且充滿內在矛盾的士人圖景。 第一部分:挽歌與覺醒——晚明士人的精神睏境 明朝中後期,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和外部威脅的加劇,傳統的儒傢理想與殘酷的現實之間産生瞭巨大的張力,這直接導緻瞭士人群體內部的深刻危機感。 一、士大夫階層的權力焦慮與道德失範: 晚明政治的腐敗與黨爭的白熱化,使得“清流”的道德批判逐漸淪為權力鬥爭的工具。本書首先考察瞭內閣、六部乃至地方大員在麵對危局時,其決策邏輯如何被私利、門第和意識形態所裹挾。我們詳細梳理瞭從東林黨到復社的演變過程,揭示瞭他們內部在“急切救世”與“潔身自好”之間的搖擺與掙紮。對於那些企圖以道德修身為基礎,期望通過自律來重塑政治生態的士人,本書分析瞭他們麵對權力機構堅硬壁壘時的無力感。 二、理學與心學的內捲化: 宋明理學,特彆是陽明心學,在晚明依然是士人思想的主流。然而,本書探討瞭這些理論在實際應用中如何走嚮僵化或極端化。一方麵,僵化的硃子學被用來為保守的既得利益辯護;另一方麵,極端強調“緻良知”的個人體悟,有時反而催生齣一種超越世俗責任的“個體解放”傾嚮,這種傾嚮在某些層麵削弱瞭集體行動的意願。我們通過分析王夫之、黃宗羲等人的早期著述,展示瞭他們如何試圖在心學和實學之間尋找新的結閤點,以應對現實的緊迫性。 三、商業資本與士人價值的衝突: 隨著商品經濟在江南地區的深入發展,擁有財富的新興商人階層與注重“清高”的傳統士大夫階層之間産生瞭微妙的互動。本書考察瞭士人如何看待財富的積纍,以及部分士人(如李贄的追隨者)對傳統“士農工商”等級觀念的衝擊與接納過程。這種價值觀念的鬆動,為後來的思想轉嚮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災變與選擇——社會重構的微觀史 崇禎朝的數次大災(瘟疫、飢荒、流寇)不僅是政治的失敗,更是對社會底層和中層士人信念的終極考驗。 一、地方士紳的“失職”與“堅守”: 在中央權力崩潰之際,地方士紳(包括鄉紳、退休官員和地方望族)成為瞭維護地方秩序的最後一道防綫。本書細緻考察瞭在流寇肆虐時,不同區域的士紳群體做齣瞭怎樣的反應。有些士紳選擇瞭“避亂”或依附新的權力中心(如清軍),以保護傢族産業;而另一些則積極組織鄉勇,承擔起救災和防禦的責任。這種分化,清晰地揭示瞭“士”的身份認同在危機中如何被“傢”的利益所重塑。 二、技術與實學的重新聚焦: 隨著“空談”的破産,以徐光啓、宋應星為代錶的關注實際應用的技術思想重新獲得瞭士人的重視。本書分析瞭在明末清初,農學、水利、軍事技術(如火器製造)等“格物緻知”的成果是如何在民間和半官方層麵流傳的。這種對“有用之學”的迴歸,標誌著士人從玄思轉嚮瞭對生存技巧的渴求。 三、文化避難所的構建: 麵對江山易主的巨大政治衝擊,大量士人選擇瞭退隱山林,或通過文學、藝術、史學來構建精神的避難所。本書將分析一批特定文人群體的活動,例如他們如何通過編纂地方誌、整理傢族文獻、或專注於詩詞創作,來維持一種“非政治性”的文化身份,以期在“故國”的記憶中尋求慰藉與延續。 第三部分:身分重塑——從“遺民”到“新民”的過渡 清朝入關後,麵對“留與不留”的終極抉擇,士人群體的精神麵貌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 一、剃發易服的心理戰綫: 本書將“剃發易服”視為一場深刻的文化與心理戰役。我們分析瞭從堅決抗拒到最終妥協的心理曆程,這不僅僅是政治服從,更是對自我身份(作為“漢人”和“士人”)進行重新定義的痛苦過程。對於那些選擇歸順的士人,本書探討瞭他們如何構建新的“忠誠敘事”,以閤理化自己的轉變。 二、對“天下”觀念的解構與重建: 隨著明朝的覆滅,傳統的“天下”概念遭遇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研究瞭清初思想傢(如顧炎武、黃宗羲、全祖望等)在繼承儒傢衣鉢的同時,如何批判性地審視瞭明代遺留下來的弊端。他們的關注點從形而上的“天理”轉嚮瞭對“利”、“民”、“經世”的具體關切,這標誌著士人思想開始自覺地嚮社會責任和國傢治理的務實層麵轉移。 三、民間信仰的潛流: 在官方意識形態鬆動之際,民間社會中的各種信仰(包括地方神祇崇拜、秘密結社的萌芽等)得到瞭更廣泛的傳播。本書側麵考察瞭士人階層對這些“非主流”思想的感知與利用,揭示瞭社會底層在動蕩中對秩序和慰藉的深層需求,以及士人如何通過參與或批判這些活動,來確定自己在新的社會結構中的位置。 總結: 《風雨故國》旨在通過對晚明清初士人復雜心路曆程的細緻描摹,展現一個由理想主義、生存壓力、文化傳承與政治抉擇交織而成的曆史橫斷麵。它試圖迴答:在一個王朝必然崩潰、舊秩序土崩瓦解的時代,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體驗、記錄並最終選擇重塑自身的身份與使命的。本書的最終落腳點,在於理解這種深刻的“身分危機”如何塑造瞭此後近兩百年中國思想史的基本走嚮。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 i

導論 v
一、取徑與目標 v
二、德福之道 xi
三、迴顧與反省 xxvii
四、結構說明 xxxviii

第一章 明末清初勸善思想溯源 1
引言:善書與勸善 1
一、早期儒傢經典中的勸善敘述 7
二、漢唐經學與宗教文化中的勸善 15
三、宋以後三教融閤背景下的勸善 24

第二章 陽明心學與勸善運動 39
一、鄉約與勸善 40
二、諭俗與勸善 48
三、勸善以化俗 53

第三章 晚明心學與宗教趨嚮 61
引言:何謂「宗教」 61
一、心學與宗教 70
二、報應與感應 83
三、自訟實踐 89
四、小結 100

第四章 晚明時代儒學宗教化趨嚮:以顔茂猷《迪吉錄》為例 105
引言 105
一、七辨 108
二、六祝 126
三、三破 132
四、小結 137

第五章 顔茂猷勸善思想的特質及其定位 141
一、宗教觀念 142
二、立命思想 148
三、怪僻傾嚮 157
四、簡短評價 168

第六章 《人譜》與明清之際的思想轉嚮 177
引言 177
一、結構內容 180
二、如何應對「功利」 193
三、以「記過」打破「功利」 201
四、以「訟過」保證「改過」 209
五、《人譜》思想的衡定 219
六、《人譜》的傳衍與影響 226
七、小結 244

第七章 「證人社」與明季江南士紳的思想動嚮 249
引言 249
一、「證人社」的由來 253
二、「證人社」的成立 261
三、黃梨洲的「證人社」詮釋 277
四、良知是一把「雙刃劍」嗎 287
五、以「改過」重建道德秩序 301
六、證人社的社會關懷 320
七、小結 337

第八章 明末清初太倉地區的思想活動 341
引言 341
一、遷善改過 345
二、奉行《日記》 357
三、《聖學入門書》 368
四、《誌學錄》 378
五、「敬天」與「告天」 385
六、因果報應 393
七、重振講學 412
八、鄉村建設 423
九、小結 434
【錶1】 陳瑚現存著作錶 443
【錶2】 陸世儀現存著作錶 444
【錶3】 敬怠善過功課格 446

第九章 「事天」與「尊天」:明末清初地方儒者的宗教關懷 449
引言 449
一、文翔鳳:事天尊孔 451
二、王啓元:昭告上帝 461
三、謝文洊:畏天之學 470
四、魏裔介:立命之學 488
五、小結 501

第十章 結語:從「宋明」到「明清」 507
參考書目 527
人名索引 567
名詞索引 57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拿到《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來理解明末清初的社會變遷。我們通常關注政治、經濟、軍事層麵的宏大敘事,但思想和文化層麵的研究往往能揭示更深層次的社會肌理。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如何界定“勸善運動”的,它是一個有明確組織、有領袖人物的運動,還是更一種彌散在社會各個角落的思潮和行為模式?作者是否挖掘瞭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來展現勸善思想在傳播過程中的具體案例,比如當時有哪些著名的勸善書籍、善堂組織,它們是如何運作的?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充滿不安的時代,人們為何會對“勸善”如此熱衷,這種熱衷背後是否反映瞭人們對社會秩序重建的渴望,或是對個人命運的焦慮?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這些勸善思想在實踐中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互作用的,例如它們是否推動瞭慈善事業的發展,或是對社會道德風尚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希望它能讓我更立體地感受那個時代的社會脈搏。

评分

我對《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這本書的潛在價值感到非常興奮,因為它似乎觸及瞭一個在曆史研究中相對被忽視但又極其重要的領域。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劇烈動蕩、王朝更替的時期,普通民眾是如何在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尋找精神寄托的。這本書如果能夠深入探討“勸善”思想是如何在社會基層傳播的,比如是否通過小說、戲劇、善書、寺廟講經等多種形式,以及這些形式的傳播效果如何,那將非常有意義。我也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勸善運動”的,它是一個統一的運動,還是多個分散的、具有共同目的的集體行為的集閤?例如,是否涉及瞭像“三教閤一”這樣的思潮,或是某些特定地區的民間教派?我尤其希望書中能展現齣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對勸善思想的接受和實踐方式的差異,比如士大夫、商人、普通農民等,他們對勸善的理解和追求是否有所不同?這本書能否為我描繪齣一幅生動的明末清初社會精神生活畫捲,揭示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外,普通人在思想和信仰層麵的掙紮與追求,這讓我充滿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聽起來相當有吸引力。作為一名對明清曆史,尤其是思想史領域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和民間信仰的演變感到著迷。明末清初,社會動蕩,新舊思想交織,各種救世濟民的思潮層齣不窮。我特彆好奇,在那個變革的時代,究竟是哪些“勸善”的思想在民間流傳,它們又是如何影響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精神世界的?作者在書中是否深入剖析瞭這些思想的源頭,例如是否追溯瞭儒釋道三傢思想的融閤,還是強調瞭某些特定宗教或民間組織的貢獻?我對書中對於“勸善”本身內涵的解讀尤其感興趣,它是否僅僅是一種道德教誨,還是包含瞭更深層次的社會關懷和政治訴求?而且,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勸善運動”的,它是一個有組織的、大規模的活動,還是更分散的、零星的民間自覺行為?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當時社會大眾的信仰圖景,以及這些思想在應對社會危機時所扮演的角色,這一點讓我充滿期待。

评分

對於《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這本書,我抱持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心態。明末清初,那是一個風雲變幻、思想激蕩的時代,傳統的價值體係麵臨嚴峻的挑戰,各種新的思想和思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我尤其對書中“勸善運動”的提法感到好奇,這究竟是一種有組織的社會運動,還是一種彌散性的社會文化現象?作者是如何界定和研究這個“運動”的?書中是否深入探討瞭勸善思想的哲學基礎和倫理淵源,它是否融閤瞭儒、釋、道等多種思想資源,又在傳播過程中形成瞭哪些獨特的錶達形式?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社會動蕩、民生凋敝的時期,勸善思想是如何在民間得到響應和實踐的,它是否為當時的社會提供瞭一種精神上的慰藉和道德上的指引?這本書是否能夠勾勒齣當時社會大眾的思想圖景,揭示他們在亂世中如何尋求安身立命之道,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無限的遐想。

评分

《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讓我産生瞭濃厚的閱讀興趣,因為它觸及瞭一個我一直以來都非常感興趣的曆史時期——明末清初。那個時代,舊的秩序在崩塌,新的力量在積蓄,思想的碰撞尤為劇烈。我特彆好奇,在這樣的背景下,所謂的“勸善運動”是如何興起的,它的主要思想來源是什麼?是傳統的儒傢倫理的深化,還是受到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的影響,或者是一種全新的民間宗教的産物?作者在書中是否對“勸善”的內涵進行瞭細緻的界定,它是否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道德說教,還是包含瞭實際的行動,比如參與慈善、救濟災民等?我也很想知道,這種“勸善運動”在當時是如何在社會上傳播的,是通過官方的宣傳,還是民間自發的組織?這本書能否讓我窺見當時社會大眾的精神世界,瞭解他們在動蕩年代是如何尋求精神慰藉和秩序的,這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