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明末清初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及「信仰世界」的角度着手,着重探讨了明末以来士人乡绅所推动的一场道德劝善运动,这场运动所凸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握「转祸为福之道」(即「德福之道」)以及如何通过改善道德以实现经世理想。全书由导论及十章组成。各章既有以人物个案为主的考察,如颜茂猷、刘宗周、陈瑚、陆世仪等,也有以文献分析为主的探讨,如《迪吉录》、《人谱》等,另外也关注于「云起社」、「证人社」等民间讲学组织的思想活动。作者指出:在有关宋元明清思想史研究领域,我们不能满足于惟从理气心性的角度来建构历史的方法,而应将观察问题的视野尽量拓展,注意将考察视角伸向明末清初士人乡绅在社会、道德、宗教等各方面的思想论述与行为实践,以便立体地展现出明清思想的历史图像。
作者简介
吴震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复旦大学哲学硕士,日本京都大学文学博士(中国哲学)。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双聘研究员。着有:《聂豹.罗洪先评传》(2001),《阳明后学研究》(2003),《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2003),《王阳明着述选评》(2004),《罗汝芳评传》(2005),《王畿集》(编校整理,2006),《泰州学派研究》(2009)。主编有:《中国理学》第四卷(2002),《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学为中心》(2009)。
自序 i
导论 v
一、取径与目标 v
二、德福之道 xi
三、回顾与反省 xxvii
四、结构说明 xxxviii
第一章 明末清初劝善思想溯源 1
引言:善书与劝善 1
一、早期儒家经典中的劝善叙述 7
二、汉唐经学与宗教文化中的劝善 15
三、宋以后三教融合背景下的劝善 24
第二章 阳明心学与劝善运动 39
一、乡约与劝善 40
二、谕俗与劝善 48
三、劝善以化俗 53
第三章 晚明心学与宗教趋向 61
引言:何谓「宗教」 61
一、心学与宗教 70
二、报应与感应 83
三、自讼实践 89
四、小结 100
第四章 晚明时代儒学宗教化趋向:以颜茂猷《迪吉录》为例 105
引言 105
一、七辨 108
二、六祝 126
三、三破 132
四、小结 137
第五章 颜茂猷劝善思想的特质及其定位 141
一、宗教观念 142
二、立命思想 148
三、怪僻倾向 157
四、简短评价 168
第六章 《人谱》与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向 177
引言 177
一、结构内容 180
二、如何应对「功利」 193
三、以「记过」打破「功利」 201
四、以「讼过」保证「改过」 209
五、《人谱》思想的衡定 219
六、《人谱》的传衍与影响 226
七、小结 244
第七章 「证人社」与明季江南士绅的思想动向 249
引言 249
一、「证人社」的由来 253
二、「证人社」的成立 261
三、黄梨洲的「证人社」诠释 277
四、良知是一把「双刃剑」吗 287
五、以「改过」重建道德秩序 301
六、证人社的社会关怀 320
七、小结 337
第八章 明末清初太仓地区的思想活动 341
引言 341
一、迁善改过 345
二、奉行《日记》 357
三、《圣学入门书》 368
四、《志学录》 378
五、「敬天」与「告天」 385
六、因果报应 393
七、重振讲学 412
八、乡村建设 423
九、小结 434
【表1】 陈瑚现存着作表 443
【表2】 陆世仪现存着作表 444
【表3】 敬怠善过功课格 446
第九章 「事天」与「尊天」:明末清初地方儒者的宗教关怀 449
引言 449
一、文翔凤:事天尊孔 451
二、王启元:昭告上帝 461
三、谢文洊:畏天之学 470
四、魏裔介:立命之学 488
五、小结 501
第十章 结语:从「宋明」到「明清」 507
参考书目 527
人名索引 567
名词索引 579
这本书的标题《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听起来相当有吸引力。作为一名对明清历史,尤其是思想史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民间信仰的演变感到着迷。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新旧思想交织,各种救世济民的思潮层出不穷。我特别好奇,在那个变革的时代,究竟是哪些“劝善”的思想在民间流传,它们又是如何影响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作者在书中是否深入剖析了这些思想的源头,例如是否追溯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还是强调了某些特定宗教或民间组织的贡献?我对书中对于“劝善”本身内涵的解读尤其感兴趣,它是否仅仅是一种道德教诲,还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关怀和政治诉求?而且,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劝善运动”的,它是一个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活动,还是更分散的、零星的民间自觉行为?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当时社会大众的信仰图景,以及这些思想在应对社会危机时所扮演的角色,这一点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拿到《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明末清初的社会变迁。我们通常关注政治、经济、军事层面的宏大叙事,但思想和文化层面的研究往往能揭示更深层次的社会肌理。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界定“劝善运动”的,它是一个有明确组织、有领袖人物的运动,还是更一种弥散在社会各个角落的思潮和行为模式?作者是否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来展现劝善思想在传播过程中的具体案例,比如当时有哪些著名的劝善书籍、善堂组织,它们是如何运作的?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充满不安的时代,人们为何会对“劝善”如此热衷,这种热衷背后是否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秩序重建的渴望,或是对个人命运的焦虑?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些劝善思想在实践中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互作用的,例如它们是否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或是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它能让我更立体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脉搏。
评分《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让我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历史时期——明末清初。那个时代,旧的秩序在崩塌,新的力量在积蓄,思想的碰撞尤为剧烈。我特别好奇,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谓的“劝善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它的主要思想来源是什么?是传统的儒家伦理的深化,还是受到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的影响,或者是一种全新的民间宗教的产物?作者在书中是否对“劝善”的内涵进行了细致的界定,它是否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道德说教,还是包含了实际的行动,比如参与慈善、救济灾民等?我也很想知道,这种“劝善运动”在当时是如何在社会上传播的,是通过官方的宣传,还是民间自发的组织?这本书能否让我窥见当时社会大众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在动荡年代是如何寻求精神慰藉和秩序的,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评分对于《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这本书,我抱持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态。明末清初,那是一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时代,传统的价值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各种新的思想和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尤其对书中“劝善运动”的提法感到好奇,这究竟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运动,还是一种弥散性的社会文化现象?作者是如何界定和研究这个“运动”的?书中是否深入探讨了劝善思想的哲学基础和伦理渊源,它是否融合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资源,又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哪些独特的表达形式?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时期,劝善思想是如何在民间得到响应和实践的,它是否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道德上的指引?这本书是否能够勾勒出当时社会大众的思想图景,揭示他们在乱世中如何寻求安身立命之道,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无限的遐想。
评分我对《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这本书的潜在价值感到非常兴奋,因为它似乎触及了一个在历史研究中相对被忽视但又极其重要的领域。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剧烈动荡、王朝更替的时期,普通民众是如何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寻找精神寄托的。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探讨“劝善”思想是如何在社会基层传播的,比如是否通过小说、戏剧、善书、寺庙讲经等多种形式,以及这些形式的传播效果如何,那将非常有意义。我也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劝善运动”的,它是一个统一的运动,还是多个分散的、具有共同目的的集体行为的集合?例如,是否涉及了像“三教合一”这样的思潮,或是某些特定地区的民间教派?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展现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对劝善思想的接受和实践方式的差异,比如士大夫、商人、普通农民等,他们对劝善的理解和追求是否有所不同?这本书能否为我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明末清初社会精神生活画卷,揭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普通人在思想和信仰层面的挣扎与追求,这让我充满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