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影响剧场界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精神影响了现代剧场设计观念将近一世纪之久。作者罗勃.爱德蒙.琼斯 (Robert Edmond Jones,1887-1954),是美国当代剧场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制作人、导演及教育家,玛莎.葛兰姆誉他为「极富心灵洞察力的设计家」,他以简约却切合戏剧的现实性的舞台设计,加上充满想像力的大胆灯光用色,为剧场设计开创了一种新思维与表演形式。
当他在「社群剧院」教课时,总是这么跟学生开始第一堂课;他慢慢地,静默地看着每一个,每一个学生,来回地看,几乎是以笼子里那只狮子的步调及韵律来看。然后,突然之间,他会向学生喊说:「我非常仔细地研究你们每一个人。因为,我知道,这间教室里只有一些人,极少数的人……对成为艺术家有着天生不可救药的狂热。」艺术家从来不「选择」他的命运,而是天生註定要对艺术狂热的。
本书是他毕生最重要的代表作,更是少数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得以流传成为隽永的经典之作。书中对于剧场设计与艺术创作的超凡体会,启发了无数年轻后进。他在书中,一而再、再而三的提示着我们,做为一个剧场工作者如何从内在──人的内在、角色的内在、文本的内在、时代的内在、来探讨设计。他所传达的意念,早已超出剧场的范畴,而是一种放诸四海皆准的艺术通则了。剧场设计大师聂光炎,认为这是一本每位年轻艺术家、剧场爱好者、设计师、创作人必读的经典之作。
本书由现任台湾技术剧场协会理事长,也是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剧场设计学系系主任王世信翻译。王世信,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一届毕业生,主修舞台设计。随后赴美于纽约州立大学普契斯分校修读艺术硕士,返国后任教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从修读舞台设计的戏剧系学生,然后事舞台、灯光服装设计工作,到担任剧场设计学系之教职,这一路剧场工作生涯的感触与教学经验,使他对于罗勃.爱德蒙.琼斯的文章感触甚深,他也希望透过中文翻译工作,将此书与更多剧场工作者以及学子共享。为了帮助读者可以深入领会,中文版特别增订「现代人的思考延伸」,拉近读者与原着的距离。
作者简介
罗勃.爱德蒙.琼斯 (Robert Edmond Jones,1887-1954)
.美国20世纪的剧场设计师。191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曾赴欧洲学习剧场一年。
.他最为人所知的是为美国戏剧融入了新的舞台设计。将舞台、灯光设计与戏剧演出融为一体,,为剧场设计开创了一种新思维与表演形式。
.戴伯特.乌拉(Delbert Unruh)──美国肯萨斯大学影剧系教授(《剧场名朝》作者),在1992年编写了《新剧场之兴起,罗勃.爱德蒙.琼斯的演讲》(Toward a New Theatre, the Lecture of Robert Edmond Jones)一书,由此可见他对当今剧场界的影响。
.曾发表了许多关于剧场工作价值与反思的文章与着作,包括:Drawings for the Theatre (1925), The Dramatic Imagination (1941), Continental Stagecraft (1922),其言论与对剧场的反思,直至今日仍具有崇高的价值。
罗勃.爱德蒙.琼斯剧场大事记
.1915年《家有笨妻》一剧,琼斯大胆使用简约的概念来表现,舞台与服装设计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与当时百老汇的戏剧制作大相迳庭,建立起罗勃.爱德蒙.琼斯的设计创作风格,也为当时美国的舞台设计带来新的革命。
.1916 年,为了庆祝莎士比亚300周年诞辰纪念,琼斯与 Joseph Urban 合作Caliban by the Yellow Sands,这出戏因为涵盖了大量室外灯光的设计及运用、超过三千件的服装设计,被公认为具有历史纪念价值,更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高峰。
.1930 年《青青草原》(The Green Pastures),堪称琼斯历年来最成功的商业作品,并于1951年又再度加演,共计演出了1642 场 - 这一次的演出也是他最后一出制作了。而《鲁特琴之歌》更被视为他一生最后的代表作。
.1941年写下《戏剧性的想像力》本书自出版以来,在剧场界始终佔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阐述的设计理念更是历久弥新,直到今日都显见其真知灼见已远远走在时代的前端。
译者简介
王世信
.国立艺术学院(现为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第一届毕业生,主修舞台设计,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普契斯分校艺术硕士。现任台湾技术剧场协会理事长,及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剧场设计学系系主任。
.曾受邀为云门舞集、表演工作坊、果陀剧场、屏风表演班、兰陵剧坊、市立交响乐团、台湾省立交响乐团、唐美云歌仔戏团、绿光剧团、越界舞团等表演团体,担任舞台、服装及灯光设计。
.2003年担任布拉格剧场设计四年展(PQ’03)台湾区学生展策展人及台湾展区文宣品策划及文字编辑。2007年担任布拉格剧场设计四年展(PQ’07)台湾国家馆策展人,荣获国家馆最佳技术运用金奖。
.面对剧场工作的感触与教学经验,使他对罗勃.爱德蒙.琼斯的文章感触甚深,希望透过中文翻译工作的引介,将此书与更多剧场人以及学子共享。
序言
约翰.梅森.布朗( John Mason Brown)【註1】
包比.琼斯(Bobby Jones)【註2】所坚信和创造的剧场观,从不以晦暗不明姿态出现,却又从不曾失去其中的神妙。它像是生命的延伸而非仿制,更是生命的扩大而非重制。相对于剧场的现况,包比在所有的言论和文章中提出了他对于未来的愿景,不论在他的论述中或者在他的设计作品里,在在都显示他是一位召唤性灵的高僧,没有人能够质疑他的贡献,更没有人会质疑他的才华,称他为美的追寻者毫不为过,但更重要的是:他所创造的美是无人能够超越的。
「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提供的是精神和它所带来的壮阔,而应当省略细节和它所带来的乏味本质。」这是包比在这本书里的主张,而他也身体力行。「精神和它所带来的壮阔」以及「一种悸动、一种罕见的高贵气质、一种雍容大度的理念」,是他毕生的梦想,也是他终生的实践。
剧场对他而言永远是一个「特殊的场域」,这也是他之所以讨厌演出的台词像笔录般的无趣,或是主题单调乏味,更或者是视觉上未经仔细筛检的贫乏和平庸。在本书当中他曾以插句的方式说:「也许要让《安娜.克丽丝蒂》(Anna Christie)【註3】一剧当中的河畔沙龙场景看起来闪耀动人,似乎有点不太可能。」随后又说:「但也不尽然!」但是,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好不确定的,就像米达斯(Midas)【註4】能将所有碰触过的东西变成黄金一般,凡是到了包比手上的东西都能立即焕发光彩。
现实中最丑陋的场景,到了他的手上都能幻化成令人赞叹的美景。绝非单调或喧闹的美,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掌握着一种张力、一种基调、散发出一种光辉、一种令观者即刻体悟到戏剧被提升为剧场,而剧场被昇华为艺术。「隐隐生辉」正是包比在1921年时创作的河畔沙龙,甚至在25年以后的《卖冰人来了》(The Iceman Cometh)【註5】当中,哈利.霍普(Harry Hope)的酒吧和背景上,他把这「隐隐生辉」的意义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他一生所追求的「隐隐生辉」属性,使得他的作品有了杰出的特质,也正是这样的特质使他超越了所有人。
我必须从一个比较个人的观点来谈论包比和他的工作,不然的话我就必须称他为「琼斯先生」,然后假装并非和他相知熟识多年。纵使在某些工作场合里,我们的意见不尽相同,但是对我而言他就是「包比」,一个我追随多年的人。事实上,我为报纸所写的第一篇报导,就是有关于他。那是在1919年冬天的「路易斯维尔信使报」上,文章题目是〈罗勃.爱德蒙.琼斯的工艺〉,当年我还只是一个哈佛的新鲜人,在前一年才经由「琼斯先生」为《救赎》(Redemption)【註6】和《笑柄》(The Jest)【註7】所做的设计,引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第一次看到罗勃.爱德蒙.琼斯是我在哈佛的第二年,对我们这群着迷于舞台的人来说,他的来到无疑地引起相当骚动。这个以A开头的字「艺术(Art)」,在当年的剧场空气中弥漫着,而这个叫琼斯的人也是众多的信仰者和实践家当中的佼佼者。我们这群在乎戏剧的大学部学生并非徒然研读肯尼士.麦克欧文(Kenneth Macgowan)【註8】,我们浸淫在葛登.克雷格(Gordon Craig)【註9】的《剧场中的艺术》(On the Art of the Theatre)和《进步中的剧场》(The Theatre Advancing);海瑞姆.马德威尔(Hiram Motherwell)【註10】的《今日剧场》(The Theatre of Today);还有雪尔登.钱尼(Sheldon Cheney)【註11】的《剧场新趋势》(The New Movement in the Theatre)和《艺术剧场》(The Art Theatre);以及爱萨克(Isaacs)女士【註12】主编的《剧场艺术杂志》(Theatre Arts Magazine)。
包比踏上了音乐馆里粉红与白色相间的台子,他的面容比月光还要苍白,身上隆重的礼服似乎困扰着他的心神。他看起来很年轻,不可思议的年轻。一头浓密的黑发,除了跟了他一辈子的小胡子之外,当年他还蓄着落腮胡,与其说看起来有点「左岸」,不如说有点猥亵。
他看起来有点害羞,更实际一点说看起来有点受惊吓,但是这个圣人却并没有隐藏他的某些特质。这些质地对他来说是那么的自然,而我们这群大二生也就这样理所当然地接纳了他。整个演讲虽然有点迟疑感,但无遗地却是相当的宏亮,当时说了些什么我大都已不复记忆,但是我还能听到他丰厚的声音,还记得被他视觉文字化的魔力所深深慑服。
在演讲将结束时,他向我们表明所企望(他眼中似乎正看到这想望一般),有那么一天可以让想像力在剧场中释放且奔驰,扬弃不再所需的写实主义。
就在这演讲的同一季,包比为亚瑟.霍普金斯(Arthur Hopkins)所制作,里欧奈.巴瑞摩尔(Lionel Barrymore)、茱莉亚.亚瑟(Julia Arthur)所主演的《马克白》(Macbeth)设计了值得颂扬的舞台。这是一个极为大胆的尝试,却是一个彻底的失败,其中一个原因是:两位主角极度写实的表演方式,似乎整晚上都在和包比象征式的抽象舞台战斗。但是话说回来,就在《马克白》首演的前一个星期天,霍普金斯先生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虽然至今已泛黄残破,但依然还贴在我经典演出的剪贴簿上,至今我依然珍惜文章中所提出的大胆企图,尤其是在文章起始处:「在我们的《马克白》演出中,是期望从传统的□臼中释放莎士比亚的光芒。」当我毕业以后,在爱萨克女士的剧场艺术月刊工作时认识了包比以后,我深深的了解到他所要释放的不只是莎士比亚光芒而已,而是所有他所碰触过的「传统□臼」。
从事剧场有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神圣的;一种是商业的,纵然包比在百老汇的商业场域中获得极高的评价,但是他的态度无庸置疑地绝对属于前者。可是如果要把他看成像是某种中世纪的殉道者一般悲情的话,那是绝对的错误与不公平。他热爱生命与欢笑,他的笑声是世上最令人愉悦的乐音。他已经准备好迎接薇拉斯卡.史拉特(Valeska Suratt) 【註13】, 伊娃.谭桂(Eva Tanguay) 【註14】, 奥佳.佩卓瓦( Olga Petrova) 【註15】, 法塔里尼三兄弟小丑组 (the Fratellinis)【註16】, 比尔.罗宾森 (Bill Robinson)【註17】, 芙罗伦丝.米尔 ( Florence Mills)【註18】, 或者像是马克斯兄弟(or the Marx Brothers)【註19】等剧场新秀的剧场艺术表演新型式,就如同当初接受萨拉.柏恩哈特(Sarah Bernhardt)【註20】, 杜丝(Duse)【註21】, 夏里亚宾(Chaliapin)【註22】, 尼金斯基 (Nijinsky)【註23】, 约翰.巴莱摩尔 (John Barrymore)【註24】或者是朗特( or the Lunts)【註25】这些人在剧场跃起时。姑不论舞台的型式或优劣,他所关心的是在他眼中所看到的,应该不等同于一般生活,相反的应该更充满动能;在形式上更富含生命力,是那种一眼即可辨识的「剧场」感。
曾当过他助理的乔.麦哲纳(Jo Mielziner)说过,包比是一个「最务实的梦想家」,他告诉我不论包比的设计图看起来有多漂亮,但是包比从来不是为了美丽而设计,他图面上没有一条线是不能在舞台上被实际执行的。在《笑柄》一剧当中充满文艺复兴光华的背景;在《理查三世》(Richard Ⅲ)【註26】当中,伦敦塔令人毛骨悚然的轮廓,主宰着整出戏的进行;在约翰.巴瑞摩尔的《哈姆雷特》中,长长阶梯顶端的宏伟拱门;在《榆树下的慾望》(Desire Under the Elm Tree)【註27】中笼罩着禁慾气息的新英格兰农庄;在《为爱而爱》(Love for Love)里镜面的背景,一如返照着康格里夫(Congreve)【註28】的机巧;在《青青草原》【註29】(The Green Pastures)中,无知于背后密谋的美丽主日学堂;在《哀悼伊蕾克特拉》(Mourning Becomes Electra)【註30】中,巧妙的将复古希腊式房舍与阿嘉曼侬的宅第结合;在《绿湾树》(The Green Bay Tree)【註31】中,将客厅赋予微妙的颓蔽暗示;在《鲁特琴之歌》(Lute Song)【註32】当中大胆迸发的中国红;在《卖冰人来了》里,有着乔治.拜罗斯(George Bellows)【註33】式的深度与光影的酒吧 - 在在都证明了包比能够完整地将他的梦想化为实践,在此同时,这些设计作品成为剧中另一个未曾发言的角色。
他始终寄望着能为剧场带来荣光、尊严与激盪,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不断呈现在作品中来实践如此的愿望。唯愿当今能有更多人敢于和包比一般作出论述,那是因为他们和他享有共同的意志与才份,为这个几乎已经无梦的剧场找回它原有的梦想。
註解:
1.1900-1969,美国着名的戏剧评论家与作者。早年于New York Evening Post工作,知名的评论专栏〈Seeing Things〉在The Saturday Reviews刊载了25年之久。
2.熟识者都暱称Robert Edmond Jones为Bobby Jones。
3.详见第六章〈光与影〉,註15。
4.希腊神话中 Phrygia 国王,能点物成金。
5.作者为尤金.欧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这是他被公认为最好的作品之一,是一个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
6.作者为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约1900年的戏剧作品,在他死后才得以出版。
7.出自义大利诗人及剧作家Sem Benelli(1877-1949)的成名作品La Cena Delle Beffe,该剧在美国的演出即以《笑柄》为剧名。
8.1888-1963,美国剧场评论家,现代剧场作品有The Theatre of Tomorrow(1921)与Continental Stagecraft(1922)。
9.详见第二章〈剧场艺术〉,註5。
10.1888-1945,美国记者及评论家。
11.1886-1980,美国作家,创办《剧场艺术杂志》。
12.1878-1956,美国作家及评论家,1918年起为《剧场艺术杂志》编辑至1946年,达28年之久。
13.1882-1962,美国知名舞台剧、默剧演员,首度于The Kiss Waltz登台即大放异彩。
14.1879-1947,加拿大歌手,演员。
15.884-1977,英国出生的她,是知名好莱坞及百老汇演员。
16.义大利小丑家族,在十九世纪初,第一次大战后大受欢迎。
17.1878-1949,非裔美籍舞者及演员。
18.1895-1927,非裔美籍歌手,知名百老汇演员。
19.五名纽约出生的兄弟,皆为知名百老汇喜剧演员。
20.详见第七章〈新的企望〉,註10。
21.详见第三章〈剧场古今〉,註2。
22.详见第二章〈剧场艺术〉,註10。
23.1890-1953,乌克兰出生的芭蕾舞者。
24.1882-1942,美国剧场演员。
25.1892-1980,美国演员及导演,1922年与英国女演员Lynn Fontanne结婚,之后35年间以两人为名的Lunt-Fontanne Theatre为美国剧场界重要团体之一。
26.详见第七章新的企望〉,註14。
27.作者为尤金.欧尼尔。
28.详见第三章〈剧场古今〉,註12。
29.详见第七章〈新的企望〉,註2。
30.作者为尤金.欧尼尔
31.作者为Mordaunt Shairp(1887-1939),为30年代少数以同志议题为主的重要剧作之一。
32.百老汇音爱情音乐剧,剧作者为Sidney Howard及Will Irwin,故事内容即源自中国的「琵琶记」。
33.1882-1925,美国画家及版画家,作品大胆描绘纽约都市生活。
作者序
罗勃.艾德蒙.琼斯(Robert Edmond Jones)
我在这里写下的一些反馈和思考,是25年来在美国剧场中几乎不间断的工作下的果实。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和当代一流的艺术工作者一起创作。这些想法的生成是来自我在排练中、彩排时,以及到遥远城外试演的路途上,还有来自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群人,像是和我长期合作的编剧家、剧团经理、演员、后台工作人员,其中包括了服装师、电工、假发师、鞋匠等等。从这些多样的接触经验中,我感觉到一个新的剧场形式逐渐成形 - 一个不是经由人工刻意制造出来的剧场。我企盼着这样一个理想剧场的来到,也努力的朝它迈进。
译者序
初读Robert Edmond Jones 的文字,是大三那年在聂光炎老师的舞台设计课堂上所印给我们的一篇讲义---To A Young Designer。当年懵懂根本没力气(也没那英文能力)把它读完。一直到大五毕业前,再次从聂老师口中听到Robert Edmond Jones 的 The Dramatic Imagination 这本书,煳里煳涂地读完了,只觉得文字写的好美,但是……还是看不懂。这本粉红色封皮的影印书(好在当年没有着作权法),不知怎地就跟着我飘洋过海的去到了芝加哥和纽约。一直到我在纽约做完毕业制作后,突然闲到发慌不知所从时才又再一次从书堆中;把这本书翻出来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许是成熟了;许是英文进步了;一篇又一篇的文字看的我热泪盈眶,尤其是当我一句一句用声音读出来时,更感觉到文字的热情;一把把抚慰着我、召唤着我,一如慈父的谆谆教诲。如果说聂光炎老师是我设计的启蒙师,那Robert Edmond Jones就是我心灵的启蒙师。
刚回台湾的头几年被设计案追着跑;也被工作压的喘不过气来,经常有一种 ”我在干什么?” 的念头。是这本The Dramatic Imagination 一次又一次让我回到清明的神思和朗朗的天地。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动,每每在对剧场沮丧失望的时刻,让我重新燃起对自己工作的热情。的确;这是一本老书,也是一本小书,通篇文字没有一张图片,和现下坊间、网路上;精美绝伦的彩色印刷或流动页面的呈现比较起来实在是谦卑又低调。但也正是这纯文字的力量,勾起了脑海中的无数美丽风景。文章中有许多的用语和例证在今天看来是有点脱节的,但是其中主要的精神却足足影响了现代剧场设计观念将近一个世纪。这些精神在今天看起来依然像清晨绽放的花朵般清新宜人。 Robert Edmond Jones一而再;再而三的提示着我们,做为一个剧场工作者如何从内在---人的内在、角色的内在、文本的内在、时代的内在、来探讨设计。一个由内而外的设计作品才能够摆脱形式超越阻隔,呈现出它当有的风貌;应有的气息而浑然天成。
由于希望想和所有设计朋友们分享这本令人心旷神怡的书(我实在觉得他所传达的意念,早已超出剧场的范畴而是一种艺术的通则了),因此野人献曝的试着揣摩Robert Edmond Jones 如韵如诗的语气;时而激昂时而低回的声调,把这本对我来说意义非凡的书译成了中文。但也怕自己的译文失去原文韵味,因此更大胆的把英文并列其旁,让想一品原作芳香的朋友们能即时享用。又担心年轻的朋友因年代的隔阂无法得窥堂奥,因此斗胆的在每篇之后;加上了我这个”现代人”的思考延伸,来拉近读者与原着的距离。我想这本书如果能有所成;应该是作者的心念透过我来感动这一个世代的人,如果有所败;也应当是我这续貂的狗尾吧!
过程中感谢佳慧对于所有行政支援的努力,更感谢(纟秀)茵不厌其烦地帮我校正我译文中语法的错误;指导我文学的典故;釐清注释中摸不着头绪之处。也要在这里谢谢所有扶持着我成长的师长们,和一起在剧场中甘苦奋斗的工作朋友们。有剧场真好!有你们更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