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又叫唸歌,属于台湾闽南语说唱文学;它的说唱底本通称「歌仔册」或「歌仔簿」。歌仔的内容与人民的生活相当贴近,在农业社会可以说是庶民百姓的精神食粮。近些年来,由于社会型态改变,新兴娱乐媒体崛起,说唱艺人日渐凋零,唸歌不再;但从现存的歌仔册中,吾人可以了解当时人民的思想与情感,算是另一种的「史料」。本书收录作者有关「歌仔」之研究论文四篇。
第一篇〈台湾闽南语说唱文学│歌仔的内容及其反映的思想〉总论歌仔;第二篇〈〈台省民主歌〉之研究〉说明乙未割台时,台湾人民对唐景崧弃职潜逃的不满,以及抗日官兵不能团结的失望;第三篇〈〈台湾朱一贵歌〉考释〉说明福州儒士借用「歌仔」的体裁,警告世人不可造反,并谴责派任台湾官吏之失职无能;第四篇〈台湾地震歌之探讨│兼论民族说唱艺人吴天罗先生〉叙述地震发生时文人学士与民间艺人的反应,并以吴天罗先生的〈集集大地震歌〉为例,民间艺人认为地震起因于「地牛翻身」,所以牵着地牛向灾民收惊,以抚平灾民惊惶未定的心灵,充分显露民间艺人的乡土本色与关切情怀。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它所展现出的作者对歌仔戏深厚的情感和敬意。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作者并非冷冰冰的学者,而是怀揣着一颗热爱的心,去研究、去守护、去推广台湾的这份宝贵文化遗产。这种情感的投入,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温度。书中关于歌仔戏“传承”与“创新”的讨论,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在现代社会,许多传统艺术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歌仔戏也不例外。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呼吁保护,而是深入分析了歌仔戏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创新思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歌仔戏作为一种活着的艺术,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寻求生机,如何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来吸引新一代的观众。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歌仔戏的研究和推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者的勤奋和严谨,令人钦佩。书中关于歌仔戏“戏班组织”和“市场运作”的论述,让我看到了歌仔戏在实际运作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作者并没有回避歌仔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进行分析,并试图为歌仔戏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独奏,它更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作为一名非专业的读者,一开始我担心这本书的内容会过于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文笔流畅,叙述清晰,即使是探讨一些复杂的学术问题,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精彩的案例分析,作者通过对具体剧目、具体演员、具体演出事件的细致解读,将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例如,书中对某个经典剧目的剖析,让我看到了歌仔戏是如何将传统故事与当下情感相结合,是如何通过表演和音乐来触动观众的心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文化读物,让我对歌仔戏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学术层面。它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台湾文化的新窗口。我之前对台湾的了解,更多地集中在政治、经济、旅游等方面,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的台湾。歌仔戏,作为一种植根于民间的艺术,它所承载的,是台湾人民最真实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基因。作者在书中对歌仔戏“表演美学”的深入解析,让我领略到了歌仔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如何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表演程式中,展现出无限的情感张力。这本书也让我反思,我们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去关注和传承那些同样宝贵的本土文化。
评分总而言之,《台湾歌仔四论[增订本]》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歌仔戏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台湾文化、台湾人民生活情感的百科全书。我从中不仅学到了关于歌仔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份文化的热爱与执着。这本书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台湾文化、对传统戏曲感兴趣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也一定能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研究,不仅仅是分析和解构,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和价值的认同。而《台湾歌仔四论[增订本]》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歌仔戏的书,它更是关于台湾的文化、台湾的人民、台湾的历史的深刻阐释。书中对歌仔戏“社会功能”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歌仔戏在台湾社会中所扮演的不仅仅是娱乐的角色,它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维系着社区认同、塑造着集体情感的重要载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歌仔戏“观众”的研究,作者试图去理解不同时代的观众如何与歌仔戏互动,以及歌仔戏是如何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这种以人为本的视角,让歌仔戏的论述更加鲜活。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看到了清末民初,歌仔戏在台湾乡村的田埂边、庙会舞台上,是如何一步步赢得民众的喜爱;我看到了日治时期,歌仔戏在时代变迁中如何坚韧生存,甚至吸收外来元素;我看到了战后,歌仔戏如何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寻求突破与创新。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和访谈记录,使得每一论点都有坚实的依据。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歌仔戏“女性意识”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歌仔戏作为一种草根艺术,是如何承载和反映了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的。这本书让我对歌仔戏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唱腔和扮相,而是深入到了它的灵魂深处,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的台湾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力量。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里已经有好几个月了,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总是觉得词不达意,总觉得这本书的份量太重,我一个小小的读者,似乎很难将其中的精髓完全嚼碎了吐出来。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在一个老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就被它朴实而又不失内涵的书名吸引了。《台湾歌仔四论[增订本]》,光是这个名字,就透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学术气息,又带着一丝地域的亲切感。我不是歌仔戏的专业研究者,甚至可以说是门外汉,但我一直对台湾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那些根植于民间、流传于市井的艺术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歌仔戏,作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戏曲之一,我一直想深入了解,但市面上关于它的书籍,要么过于艰深,要么过于泛泛,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这本《台湾歌仔四论[增订本]》就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
评分我深知,要完全消化这本书的全部内容,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每一次翻开它,我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书中对歌仔戏“音乐唱腔”的细腻分析,让我对歌仔戏的听觉美学有了更深的体会。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唱腔的特点,更是探讨了这些唱腔是如何与剧情、人物情感相结合,是如何在表演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歌仔戏,其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规律和文化内涵。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能够通过这本书,对歌仔戏有一个如此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我便被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论述所折服。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歌仔戏的发展史,而是深入剖析了歌仔戏在台湾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地位和演变。每一章节的标题都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但其内容的阐述却不乏生动性和故事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歌仔戏的“起源”和“发展”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将歌仔戏从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戏曲,一步步成长为影响深远的剧种的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不仅探讨了歌仔戏的音乐、唱腔、表演程式等艺术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将歌仔戏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进行审视,让我看到了歌仔戏与台湾人民的生活、情感、历史的紧密联系。这本书的增订本,更是比原版更加充实,新增的内容让我对歌仔戏的当代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