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西藏一直有一种遥远的冥想。
那块平均海拔五千多公尺的高山地带,对多人而言至今仍是个神秘之地。
「西藏成为梦想与遥望与寻觅之地,这种寻觅不是为了印证我们的『无』,而是为了印证我们的「有」。在历史和时间之外,在难以逾越的高山倖存的这片地方,成为我们精神上的『异域』」。
我曾独行尼泊尔安娜普纳山区,遇见一个揹着旅行揹包的健行者,他的目标地是圣母峰基地营,要走上八天七夜,当时便心想:
能有体力走完四天三夜的安娜普纳环山之旅就不错了,走到圣母峰基地营?只是个遥远的梦想吧!
在整趟西藏行的行前计画及旅游过程中,细密的计画赶不上变化,使此行惊险万分,而在计画中的随性之旅,又让我以最自由的旅行方式深入到珠峰基地营。在着名的世界第一高峰山脚下漫游的心情,是一种骄傲和喜悦。
在西藏看珠峰,体验的是一种漫游者的心情,在尼泊尔跋涉群山,却是一步步用脚步来丈量高山的神秘与浩瀚。两趟旅行走的是两个遗世独立,各具特色的异域国度,看得却是同一座喜玛拉雅山的壮丽山容。
本书包含了西藏及尼泊尔两段旅程,旅游主体却是同一座山脉。于是喜玛拉雅山便理所当然成为这本书的主题:从漫游在西藏的珠峰山脚下,跳到在尼泊尔安娜普那山间跋涉;从西藏的谜样时空,跳入尼泊尔的的漫漫旅程。两段旅游的时空是在喜玛拉雅山脉的这一头与那一头交错进行的。
「西藏的时空是由大自然主宰的,即使人为的敌意网罗已经撤除,但大自然的法界依旧森严,极端的高原,极端的温差,极端的暴烈与孤绝,所有人为造作在那里都变成小写,生命在那里一无所有,除了原来面目,非圣非俗,即生即死,因而美丽,所以庄严。它不再是等待改造的物件,而是昭示着神秘浩瀚的可能性。」
飞离拉萨的那一刻,心里澄明地映着珠峰的影像。
来过西藏,爱上西藏,而漫游在珠峰的山脚下,一步一脚印的旅人心情,会是西藏之行最难忘的旅游回忆。
对一个旅行者来说,在种种变数中来到西藏和尼泊尔,便是实现了一个梦想。
而能将这梦想和喜玛拉雅山相串连,更是一种难得的因缘 。
本书特色
西藏自助行,听起来让人向往,执行起来颇为困难,但旅程却充满精彩的回忆。这是我旅行以来,走过的最高处,更是一趟心灵及启发之旅。
作者简介
陈凌 Kathy
27岁时解除婚约,29岁拎着一只皮箱到欧洲留学。自此展开十余年的自助旅行游学生涯。留学过比利时、法国、荷兰。旅行过欧洲、亚洲及美洲数十个国家。最高纪录一年旅行101天。她曾到过北极圈、住过瑞典雪屋、也曾因错过车班而睡过火车站和公园。
旅行悲情的悽惨记录为:
在德国被人丢过大便,搭夜车时在火车上遭过小偷,在布鲁赛尔南站遇到扒手扒 走机票和护照。陈凌在欧洲一个人流浪到36岁终于嫁为荷兰妇,结婚前言明婚后不当贤妻,而要继续当个婚后自由族。千禧年陈凌升格当妈咪,她成了袋鼠妈妈旅行家,带着一对洋娃娃到处旅行,足迹遍及欧亚各地。她的想法是女人在婚后仍应活出自我,给自己一个成长空间。而婚后自由旅行正是验证这个观念的最佳作法。
着有:
找个理由去旅行(春天出版)
日落前告诉我妳爱我(春天出版)
我与幸福在古堡相遇(字磨坊)
揹着家去流浪(商智文化)
慾望荷兰(商智文化)
等十余本书
目前在荷兰成立陈凌工作室
继续旅游与写作。
推荐序
停不下来的脚步
文∕陈素金(台北资深编辑人)
对坐办公室的我来说,陈凌是一连串的惊叹号!
从认识她开始,她就一直是个「酷游份子」,别人酗咖啡,她酗旅游。从旅游中,她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因为旅游,她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特异功能,她的规划能力愈来愈强,应变功力也是三级跳。由于旅行本身变数就很多,尤其对自助旅行者而言,更是如此,无论事前如何缜密的计画,愈到临行前,变数愈是一个一个爆开来,在本书中,我们看到精彩的行前准备,看她「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的鲜明身影,令人印象深刻。
旅途中,除了美丽的风景令她着迷外,她也沉溺于文字的创作。她的先生──雨果曾经说过,她是无可救药的文字爱好者,只要偷到一点时间,她一定拿着笔电,答、答、答地打了起来。像古人织布一般,她将旅途中的风土民情、一景一物,化作一篇篇动人心弦的文章。宛如纸上导游般,不止让我们看到风景,也让我们碰触到作者心灵的悸动。
温柔敦厚一向是中国女子特有的美德,这一点在陈凌身上更是展露无疑。她对朋友向来肝胆相照,和她出去旅行,她会把所有行程都安排好,心地柔软,宁可自己吃亏,绝不伤及友谊。
有时候遇到极不合理的事情,她也会据理力争,这是她和传统妇女不同之处。例如有一次,她一个人带着思敏与艾迪到泰国度假,当时正逢度假高峰,曼谷机场的入境海关排了好几条长长的人龙。她一个人推着娃娃车,另外牵着一个小小孩,还带了好几袋手提行李,排在人群里,不见一个人伸出援手。
两个小孩,一个不耐烦地在娃娃车上大哭,另一个则在满场乱跑,她去问海关可不可以让她提前通关(因为通常在欧洲的海关,带小孩的妇女是有优先通行权的),却未得到肯定的答案,憋了一肚子火,后来到了通关口,又没有电梯可搭,一时她怒不可遏,怒吼:「难道没有人可以伸手来帮助独自带孩子旅行的妇女吗?这是你们泰国人的待客之道吗?」
一剎那间,那些坐在一旁闲嗑牙的海关关员纷纷站了起来,一个帮她牵小孩,两个帮她抬娃娃车,还有三个跟在后面帮她提行李,她则走在最前面当「队长」,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去搭电扶梯,那场面很是壮观。这就是陈凌,该据理力争时,她一定据理力争,而她的女儿虽然年纪还小,但这样的场面,她必然记忆深刻,这是她从妈妈身上所学到的身教。
说到她婚后还能「抛夫弃子」去旅行,很多人都瞠目结舌,不过她认为只要能把老公、小孩安置好,追寻自己的梦想是理所当然的。而她的外国老公显然也很欣赏她这一点。事实上,她虽然去旅行,却总是能先把家里老小安置妥贴,这也使得家人对她的出行无置喙余地。
陈凌最令我感动的一点是,她曾经说过,只要有她在的地方,孩子绝对要说中文。在荷兰时,她和艾思敏说中文,雨果和女儿说荷语,她和雨果讲英语。因此,孩子从小就接受多语训练,她每年千里迢迢地带着孩子回台湾,让孩子到学校去上课,浸淫中华文化。这样苦心经营的结果,两个孩子不仅都听得懂中文,艾思敏的中文更是嗄嗄叫!
她最让我望尘莫及的地方是她的执行力,才听说她想去喜玛拉雅山爬珠峰,转眼间,她已经去了,而且不止去了西藏,还去了尼泊尔,不止去观光,还去爬了安娜普纳山群。由于旅途上充满风险,这一次,她不仅事前立好了遗嘱,也到银行把财产做了信託,还请朋友当她孩子的监护人(万一出事时),将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做了妥善的安排后,她才放心出发,这就是陈凌的个性。
每当我在办公室收到她来自异国的明信片时,心中总漾起一丝丝的涟漪,这些寄自巴黎塞纳河畔、西班牙的某个山巅或是午夜时分布拉格的某个小酒馆的明信片,为我一成不变的生活增添了几许色彩,虽然相隔几千里,但我总能感受她所感受的,虽然未能与她同游,但她把世界带进了我的生活中。
我非常认同她对生命积极规划、剑及履及的精神,旅游是她永远戒不掉的嗜好,但她也借由这一片天地,留给自己一个认识这个世界的理由。
我对这本书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营造的那种“史诗感”。它并非以宏大的叙事著称,却能在细微之处展现出生命的韧性和力量。我被书中人物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所打动,他们面对困难时的乐观与坚毅,令人肃然起敬。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绘也极其动人,那种相互依存、相互敬畏的和谐,让我反思我们与环境的关系。作者的叙述风格朴实而真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力量。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而神圣的土地,感受着它的呼吸,体验着它的脉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多重可能性,以及在不同文化和环境下,人类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启示。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财富,并非物质的堆砌,而是内心的丰盈和精神的富足。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书。它所描绘的地域,在我脑海中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这本书,则像是为我揭开了那层面纱的一角。作者的视角独特,没有停留在游客的浅层观察,而是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肌理之中,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信仰与追求。我被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对话所吸引,它们简洁而深刻,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洞察。那些关于坚持、关于放下、关于内心的平静的探讨,都让我受益匪浅。我仿佛能看到,在那片高远的土地上,人们是如何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发展出一种独特而纯粹的生活方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或许过于喧嚣和浮躁,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种回归内心、寻找宁静的可能性。它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疲惫的心灵,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首悠扬的诗歌,用文字编织出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并注入了深刻的情感。作者的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味,每一个词语都仿佛经过精心打磨,散发着独特的光泽。它没有大声疾呼,也没有刻意煽情,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被那些关于梦想、关于追求、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所深深吸引。书中描绘的那些壮丽的自然景观,不仅仅是背景,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写照。它们衬托出角色的渺小与伟大,以及他们在大自然面前的敬畏与臣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时间”的解读,它似乎在那片土地上有了不同的流速,让人们能够放慢脚步,去感受生命的细微之处。这本书引发了我对自己过往经历的回顾,也促使我去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但它给予了我一种面对未知、拥抱不确定性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于那些能够触及心灵深处、带人超越寻常生活体验的书籍有着莫名的偏爱。最近有幸翻阅了一本新书,虽然具体的书名我暂时还未能全部记住,但它所营造出的氛围和所传递的意境,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与我当下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文字的描绘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仿佛能听到风吹过经幡的猎猎声,感受到高原阳光的炽热,甚至能闻到酥油茶特有的香气。作者的笔触,没有落入俗套的风景描绘,而是着力于将一种精神上的感受具象化。那种深邃的宁静,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粹,以及那种在极端环境中人性的闪光,都通过文字被巧妙地捕捉和呈现。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即使是寥寥几笔,也能让人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面对生活巨变时的坚韧与豁达。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并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旅行,不仅仅是空间的移动,更是灵魂的探索。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强烈的“在场感”。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或堆砌辞藻,而是以一种近乎纪实的手法,将我带入了一个极为生动的场景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高原气候的变幻莫测,从烈日当空到寒风刺骨,那种真实的触感仿佛就在眼前。人物的对话也充满了生活气息,朴实而真挚,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直击人心。我仿佛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与艰苦的环境抗争,如何在物质匮乏中寻找快乐,以及他们之间那种超越血缘的深厚情谊。书中对当地风俗习惯的描写也十分详尽,但并非枯燥的介绍,而是巧妙地融入了故事的叙述之中,让我能够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根源和情感寄托。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生怕打扰了那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它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多样性,以及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智慧。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在于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纯粹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