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邀請讀者們共同經曆質性研究典範之驚艷旅程,在目不暇給的觀看經驗與感受中,耙梳「現象學」、「詮釋學」、「詮釋現象學」、「俗民誌」研究之哲思,體會「批判理論」和「行動研究」之辨證循環與實踐曆程,以及理解「紮根理論」在質性研究方法上的貢獻;最後帶領讀者迴到質性寫作的體驗與研究倫理的執著,並以七句話結語再度開啓另ㄧ波對話的空間,在「咦!見山又不是山—新的觀看」中畫下未結局的句點,期盼您我他日再續前緣。
作者簡介
高淑清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係學士,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工作、社區與傢庭教育係碩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傢庭教育研究所博士。現職:國立嘉義大學傢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兼傢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黃序
自序
本書特色與結構
Part IV: 體驗質性寶山中的驚艷之旅
第10堂 迴歸事物本身的現象學方法:重迴母親的懷抱
10-1 迴顧現象學係譜(Husserl以降)
10-2 現象學是哲學、也是方法
10-3 現象還原與描述方法
10-4 現象學給人重生的亮光
第11堂 在循環理解中探尋意義的詮釋學
11-1 詮釋學的曆史脈動
11-2 存在與真理的追求者(Heidegger與Gadamer)
11-3 詮釋學的默會知識與默會素養
11-4 詮釋學的魅力:解釋的轉化與智慧的傳承
第12堂 探究生活經驗的詮釋現象學
12-1 理念開展下的世紀産物
12-2 饒富詩意的現象詮釋
12-3 生活經驗的可親與可愛
12-4 詮釋現象學迷人的地方
第13堂 俗民誌研究:來自祖靈(文化)的呼喚
13-1 淵源流長的質性研究典範
13-2 親臨現場的深度文化之旅
13-3 田野觀察紀實與文化反思
13-4 文化承載與跨文化敏感度—兼談研究隱喻
第14堂 批判理論:犀利辯證中見真章
14-1 批判本色的法蘭剋福學派
14-2 批判理論是方法論抑或方法?
14-3 批判理論的真意與爭議
14-4 批判理論給人的啓示
第15堂 紮根理論:肩負建立理論之使命
15-1 大師間的論述爭議
15-2 質性研究方法的使者:發展具體可行的編碼程序
15-3 理論觸覺與理論飽和
15-4 質性資料分析軟體的正用與誤用
第16堂 行與知俱的行動研究法
16-1 教學現場的實踐傢
16-2 掌握「研究、行動與評鑑」的循環曆程
16-3 行動研究者的角色拿捏
16-4 我在教學現場上的研究體驗
Part V: 走過質性旅程的體悟與執著
第17堂 質性研究的寫作與再寫作曆程
17-1 體驗寫作與再寫作之循環曆程(猶如起死迴生經驗)
17-2 捕捉寫作靈感與巧思(展現直觀能力與敏感度)
17-3 頻頻來迴,風華再現(質性寫作與文字的精練化)
17-4 我的質性寫作經驗
第18堂 旅程迴響:再思倫理議題與共融關係
18-1 倫理守則的堅持與自我把關
18-2 互為主體與共融關係的檢視
18-3 暮然迴首,隻緣身在質性研究中(旅程迴響)
18-4 咦!見山又不是山(新的觀看)
參考書目
附錄
拿到《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這本書,一種莫名的期待感便油然而生。我始終覺得,真正的研究,不僅僅是收集數據,更是與研究對象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去理解他們內心的世界、行為的動機,以及社會文化背景對他們的影響。而質性研究,正是通往這種深度理解的絕佳途徑。這本書的標題,“揚帆再訪之旅”,本身就充滿瞭冒險和探索的意味,仿佛預示著一次激動人心的學術遠航。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18堂課”究竟會為我們揭示哪些寶貴的知識和技巧?是關於如何設計齣巧妙的研究提綱,如何進行富有洞察力的訪談,如何分析那些微妙的文本信息,還是關於如何構建一個既嚴謹又充滿敘事力量的研究報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打破我對質性研究的一些固有認知,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方法論,讓我能夠更好地駕馭這種復雜的研究方式。我渴望能夠從中學習到,如何在研究中保持好奇心,如何保持批判性思維,以及如何最終將研究的發現轉化為對現實世界有價值的洞察。
评分天哪,拿到這本《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真的感覺像是收到瞭一份沉甸甸的寶藏!我一直對深度瞭解事物背後的邏輯和故事非常著迷,但總覺得自己在做質性研究的時候,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缺乏清晰的方嚮和係統的方法。這本書的標題就立刻吸引瞭我,"揚帆再訪之旅"這個說法,仿佛預示著一個既有探索的未知,又有迴歸和梳理的過程,這不正是許多研究者常常麵臨的挑戰嗎?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這18堂課究竟會帶領我們經曆怎樣的旅程,又會點亮哪些曾經模糊的角落。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越來越需要超越錶麵的數據,去觸碰更深層的人類經驗、社會現象和文化內涵。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切實可行、又充滿智慧的指引,幫助我在質性研究的道路上,不再彷徨,而是能自信地駛嚮更廣闊的海洋。我腦海裏已經勾勒齣無數個場景,比如如何更精準地訪談,如何解讀那些細微的非語言信號,如何構建嚴謹的研究框架,以及如何將那些抽象的概念轉化為有力量的敘事。這本書,或許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張藏寶圖。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光是聽起來就充滿瞭詩意和畫麵感。我一直覺得,做研究,尤其是質性研究,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操作,更是一種與研究對象對話、與世界溝通的旅程。所謂的“再訪”,也許意味著我們不僅僅是第一次接觸,而是有瞭一種迴溯、反思、深化理解的過程。這讓我聯想到,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因為最初的發現而驚嘆,但隨後的深入探究,又會揭示齣更復雜的麵嚮。這本書,會不會帶領我們一起去經曆這樣的“再訪”過程,從初步的觀察到深入的分析,再到最終的理論建構?我非常期待它能夠解答我心中那些關於“如何纔能真正理解”的疑問。我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將“18堂課”這樣一個框架,與質性研究本身的靈動性巧妙結閤的。是循序漸進,層層遞進,還是通過不同的視角,打開多扇理解的大門?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既能指導實踐,又能啓發思考的路徑,讓我能夠更從容地麵對研究中的不確定性,並從中獲得成長的樂趣。
评分說實話,我一直以來對“質性研究”這個概念,都有一種既崇敬又畏懼的心情。崇敬是因為它能夠挖掘齣那些冰冷數據背後溫暖的人文關懷和復雜真實,畏懼則源於它看似“不精確”但又需要極其精妙的操作。每次看到同行分享的那些深入骨髓的訪談記錄,或者那些邏輯嚴謹但又充滿洞察的案例分析,我都會心生羨慕,暗下決心要好好學習。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為我這樣的“糾結型”研究者量身定做的。我尤其好奇,它會將“18堂課”這樣一個結構化、係統化的形式,如何注入質性研究本身那種靈活、開放、探索的精神。是理論的嚴絲閤縫,還是案例的生動鮮活?亦或是兩者兼備?我希望這本書能幫我理清思路,解決我在實際研究中遇到的那些“卡殼”時刻,比如如何選擇閤適的研究方法,如何平衡研究者的主觀性與客觀性,如何纔能讓我的研究結論既有深度又有說服力。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乾貨”,讓我能夠真正掌握質性研究的精髓,而不是停留在“知道”的層麵,而是能夠“做到”。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纔能讓自己的研究更有“靈魂”,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現象的描述。質性研究,無疑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然而,不少關於質性研究的書籍,要麼過於理論化,讓人望而卻步;要麼過於碎片化,難以形成係統性的認知。而《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這個書名,立刻引起瞭我的興趣。它暗示瞭一種“旅程”的意象,這恰好是我對質性研究的感受——它是一個不斷探索、發現和理解的過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條清晰的、有邏輯的研究路徑,幫助我一步步掌握質性研究的核心方法和理念。尤其,“18堂課”這個結構,讓我覺得它應該包含瞭從入門到進階的完整內容,能夠幫助我係統地構建自己的質性研究能力。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否會側重於某種特定的質性研究取嚮,例如紮根理論、敘事研究,還是會涵蓋更廣泛的方法論?無論如何,我希望它能夠讓我看到,如何將抽象的研究方法,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實踐,從而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復雜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