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有》这本书是作者皋凉对自我这个存在体,有限的生命探索记录。全书一百多篇的短文,宛如诗体般的文字形态,却解构了一般诗里面所大量使用的形容、比喻与隐含;《存有》无赘饰、无隐喻、直视事实而不迂回,字句精简犀利,毫无隐藏地挖山掘谷,解剖着人的惯性思维,以层层逼近生命内里。书中对慾望、爱、真理等等,人们经常谈论到的观念,有多所精采的探讨,可说在混乱的现代生活中,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向度,鼓励人们撇开依赖、独立思考,以对自我有更深、更透彻的探索。
当所有书籍、语言文字,都在试图给出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法,《存有》要表达的是鼓励大家勇于创造一个探索自我的自由之窗,愿读者以一颗开放清明的心,撇除原有的框架,安静下来阅读、咀嚼本书,以慢慢进入探索之路。
本书特色
《存有:思想来去游移间的问题与解决问题》为发言权出版的新书系「本来」系列作品,「追本溯源」是本来系列所发展的主轴方向,鼓励大家对万事万物保有一颗好奇与探索的心,并切身体验,以慢慢釐清所思所为而来,给处于大量资讯与知识笼罩,以及对生命困顿疑惑满佈的人们,一个具开创性的启发空间!
《存有》便是作者皋凉,从小到大不断思考与不断以自身试验生命的体现之作,非人云亦云,非由书本撷取而来的知识,文字使用的精练、简洁在回应生命的本来单纯之貌,所探讨内容的严肃与看似残酷则在回应生命本来就该正视与对待的种种问题,作者用清晰的思维引领者读者一起层层釐清,历久以来人们所产生的问题究竟由何而来?不试图用急切解决之心去看待,而在于鼓励大众打开一扇探索自我之门。
发言权出版致力带给大众的是:非拢络式的意识灌输,而是有引导力的思考启发。
作者简介
皋凉
五年级生,长年居住于乡野间。小时候便开始问,死后去哪里?活着要干嘛?人生意义为何?大人总是说长大就知道,只要认真读书就好,没有人能够正面回答他。于是开始自行踏上了探索”自我”的不归路,一直读、一直思考、一直以自身做尽各种试验……
一无所知
并非侷限
不为慾望
谁思安然
二手知识
追求快乐
等待回馈
无时间感
美在邀请
大疑之心
众说云云
起灭之间
愿意思考
虚假应对
接受诚实
控制需求
形式更换
横在前面
餵养私慾
问题窠臼
我即悲伤
贩卖良善
巧取豪夺
慾望原貌
谁想测度
救赎的心
起因于我
美不可说
探索生命
崎岖难行
作者序
《存有》—思想来去游移间的问题与解决问题
存有之大无需计量也无法测度,而人在这漫无边际的存有之中,有何存在的意义?不同国家、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宗教,都给出所谓正面的、不同面向的意义,且各自遵循着。人生若将所谓的(意义)抽离,是否就失去了目标?无所适从的慌张害怕而无法生活了呢?
思想制造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所以问题即是思想本身,而思想与思想者又是什么关系?这一脉的拆解追问才有可能使得问题消失,人生随时随地有着这么多的问题困惑、迷乱在内心深处,解决问题的心,是什么样态的心,解决完问题的心又是何心?一颗焦虑的心经过了解决问题的运动过程,它变得安静了,这样安静的心,是在问题洪流中暂时歇歇脚的休息罢了,并没有离开问题洪流。
解决问题的真实是什么?不外乎是解决我们的恐惧、悲伤、愤怒、不安、虚无、慾求等种种的心里感受,这一切一切各种面向的心里感受,真的可以解决吗?如果解决是可行的,为何它会一再一再的重现,而我们也只会用这样的手段去对制或抚慰。
思想制造出的问题,必须由思想者负责,而思想即是思想者,也就是说思想唯有思想可以解构。
寻找“真理”的心,是永远找不到真理的,寻找“真理”的心是一颗混乱的心。而“真理”也只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安慰剂,真理无法寻找,因为它也只是二手的知识罢了。
亲爱的人们,让我们一起探究生命的所有实然,请将真理忘去吧!
皋凉
2009.12.17
读完《存有》的序章,一股强烈的共鸣感就涌上心头,让我不得不暂时放下手边其他的工作,全神贯注地投入进去。作者在开篇就抛出的几个问题,触及了我内心深处长久以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些议题,虽然具体的情节和人物我还没有深入了解,但那种对人生、对存在、对意义的探讨,就已经深深地吸引了我。在台湾,我们可能从小就接受各种外来的思想和文化,但有时候反而会丢失了对自己根源的探寻。《存有》似乎正是弥合了这一块空白,它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有温度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书中的一些比喻和意象,都让我联想到台湾这片土地上独有的风景和人文气息,感觉作者对我们这片土地的理解一定非常深刻。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的故事会如何展开,又会给我带来怎样的启发。
评分《存有》这本书,在我看来,它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文字而已,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世界的深刻理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场景时的笔触,那种画面感极强,仿佛我置身其中,能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能闻到泥土的芬芳。这不仅仅是文学的描绘,更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礼赞。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渐渐地遗忘了那些最简单、最纯粹的美好。《存有》这本书,就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自然、对人情的那份渴望。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是我非常欣赏的,它不矫揉造作,不刻意煽情,而是用一种平和而又充满力量的方式,触动人心。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去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更深层次的内涵。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一家独立书店里发现了《存有》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寻找一些能够让我暂时逃离现实生活喧嚣的书籍,而《存有》那极简的封面设计和书名,瞬间就吸引了我的目光。翻开书页,我被作者的文字风格深深吸引,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书籍那样追求轰轰烈烈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生活的琐碎与不易,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韧的力量。我读到了一些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写,那种刻画入木三分,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也看到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种种情感纠葛。这本书并没有试图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找到这样一本能够引导我们深入思考的书,实属不易,我非常期待在后续的阅读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智慧和感悟。
评分《存有》这本新书,拿到手的那一刻,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它的封面设计,那种沉静而又略带神秘的色调,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平常其实读的书类型很多,从历史到科幻,从推理到散文,但这次被《存有》吸引,倒不是因为它属于某个我特别偏爱的类型,而是它散发出的那种“质感”。打开书页,印刷的纸张触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光面纸,而是带着细微纹理的哑光纸,感觉很适合捧在手里,慢慢地品味。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内容,只是翻了几页,看到一些开头的段落,就已经感觉到作者的文字功底了,那种遣词造句,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恰到好处的,有一种洗练的美感,仿佛每一个字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我偶尔会翻阅,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的那种经典之作。台湾的出版市场现在很多书都走快餐式的风格,内容浅薄,但《存有》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沉得下去的书,值得花时间去理解和消化。
评分拿到《存有》这本书,第一个感觉就是它的“厚重感”,当然,这里说的厚重感并非指物理上的重量,而是它在内容上传达出的那种沉甸甸的分量。在台湾,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太多太杂,很容易让人感到迷失,《存有》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茫茫信息海洋中的一座灯塔,它不会告诉你该往哪里走,但它会让你停下来,看清楚自己所处的方向。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像一张网,将各种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每一个细节都可能隐藏着深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关注,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生活中的点滴,但正是这些点滴,构成了我们存在的痕迹。《存有》这本书,就像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一同去挖掘那些被遗忘的,或是被忽视的,关于“存在”本身的意义。我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与作者一起,进行一场深刻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