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林耀煌
外号「牛腿」,出生于云林县麦寮乡。曾任八大电视「暗光鸟新闻」外景主持,常为谈话性节目座上嘉宾,致力于为神佛弘扬神蹟。
採访过「借尸还魂朱秀华」、「南亚大海啸」、「九二一地震」、「恆春大地震」、「垦丁社顶魔神事件」及许多宫庙、田野传奇。
出版「财神爷驾到」一、二集,成为畅销作者。九十七年开始得到神佛感应,开始修行之路。
台中 通天大道院
──「佛、道、密」三道同修
台中 圆明观音庙
──首创神佛行医救世全都录
台北 无极慈善堂
──世界级观灵术大师「吕金虎」道场
台南 开基玉皇宫
──「玉皇大帝」开基祖庙
宜兰罗东 炉源寺
──「顺天圣母」最宏伟的道场
屏东枋寮 东龙宫
──日本「田中将军」坐镇
桃园八德 三清宫
──三清道祖颁赐「财旨令」
桃园大溪 聚宝宫
──正宗武财神钦点北上弘法
新竹 普天月老庙
──首座供奉「月老星君」庙
嘉义大林 朝传宫
──湄洲妈祖分灵济世三百年老庙
让本书成为您求助神佛的最佳媒介!
久违了!各位读者朋友。
早在去年牛腿就开始访庙,希望能将一些特别灵验的宫庙介绍给读者,却为了一些事情给耽搁了。这些事情说来真有点不可思议,虽然牛腿担任「暗光鸟新闻」外景主持三年多,也採访过非常多的灵异事件,但毕竟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对我来说就只是报导新闻罢了。最近却有一连串的神迹,就发生在牛腿身上……
去年(2008年)年中,牛腿为「迎富送穷大法会」到花莲出外景,活动结束后离回台北的火车班次还有一个多小时,牛腿和剧组工作人员把握时间一起前往供奉瑶池金母的慈惠堂总堂参拜。
进入慈惠堂后,由大殿一路拜到后栋顶楼凌霄宝殿。凌霄宝殿位于庙后方香客大楼的五楼,爬上五楼还真有点喘,但进入宝殿后,目光立刻被玉帝龙边(左边)的瑶池金母金身吸引住。牛腿从小到大看过的神佛金身超过数千尊,相信看过比我多的人应该不多。原因是牛腿的母亲在退休前,就是从事帮神佛彩绘安金身的工作,牛腿每天要送便当给妈妈,所以每天要看好几十尊的神像。加上之后因为工作关系又造访过上百家的宫庙,看过数以千计的神像,可是牛腿从没见过这么美、又这么慈悲的金身。
当我拜完天公之后,发现多出一柱香,我也不管了,就直接插在天公炉。上完香之后,走到瑶池金母前的围栏(与金身距离约10公尺左右),遥望着金母娘娘。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金母娘娘的金身居然摇动起来,连神龛也在摇,眼前的景象让我又惊又喜,心想:「是不是眼花了?」于是转头看一下门外,外面的景物一切如常,并没有任何晃动的情形。
于是我又将目光转回来注视着金母娘娘,耶!不摇了,才这么一想,又摇动了。我赶紧闭上双眼,心想:「会不会是我太累了,产生幻觉?」阖上双眼大约一分钟后,再度睁开眼睛注视,眼前的景象又开始摇晃了,而且不只是金身及神龛摇晃,连龙柱都摇动了。
你是不是要问我,看到这样的景象会不会害怕?正确答案是不会害怕,而且感觉很好(其我是想说,感觉很好玩,但怕这样说有点亵渎神明)。
大约在神像前站了半个钟头,同行的剧组催促我要赶火车了。当我转身要下楼时,正在身后开文(黄纸上写天文,就是看不懂的文字啦!)的一位师兄,突然对我说:「这位师兄,如果有空的话,你到那边坐一下,母娘有事要交待。」因为时间上不允许,我婉转回答:「不好意思,因为我要赶火车,要先离开了。」
之后,牛腿无故打嗝的频率比以往更密集(以往是久久嗝一次,现在是一天要嗝好几次)。今年(2009年)大年初三到初五,牛腿家族(太太及二个小孩,儿子的女友)到花莲度假时,一家人专程前往慈惠堂参拜。
登上凌霄宝殿时,心情有点复杂,既期待又怕受伤害,期待再度见到那样的奇景,又怕看不到那种景象。刚要登上宝殿时,眼角看到一块指示牌,上面写着「銮殿」,这才明白为何上次会多出一柱香。进入宝殿拜完天公之后,要下楼前往銮殿前,先看一下金母娘娘吧!
手拿着一柱香,呆呆的站在金母娘娘驾前,很少见吧!你想知道,这次还会不会摇晃吗?当然有,而且是一站定,马上就看到金母娘娘的金身及神龛都在摇晃。只不过,这次牛腿没在那里待很久,怕手上那柱香烧到剩下短短的,就不好意思啰!
下了楼,找到銮殿,进去后恭恭敬敬的礼香,之后再深深一鞠躬,然后转身走出銮殿(这是一般的程序)。牛腿深深一鞠躬后,抬头正要转身时,身体不由自主的被吸上去,就像金属遇到磁铁一般,双脚先是翻脚刀(这是台语,因为中文怎么形容我真的不会),整个人垫起脚尖,双手自然向二旁平伸,身体往前倾倒约15度,听到儿子在身后急忙问牛腿老婆:「妈,爸怎么会这样?会不会跌倒啊?」老婆说「不会!」
这个时候,牛腿根本无法自主,只好顺着神意吧!你一定好奇牛腿不害怕吗?不会的,因为早在前年(2007年),牛腿已有被神佛降驾的经验,这一段机缘(神迹)有机会再跟大家说。大约过了三、五分钟,那个吸引的力道已经不见了,牛腿才恢复站姿,但三秒不到,又被吸上去,前后将近十分钟,才又被放下来。
一个多月后,八德三清宫的几位师兄,突然打电话约我一起到大师兄家泡茶聊天。来到大师兄家,才知道原来这四位师兄,想要开发一种命理结缘品,问我有没有兴趣一起合作。牛腿经过几番思考后婉拒了,之后也没再听他们提起这档事。
又过了一个多月(农历四月初),岳母心脏病变,医生表示不开刀的话,一但病变就立即有生命危险。牛腿就到大师兄效劳的另一间宫庙(永和协义宫)祈求神佛保佑,并请神佛开示(因八德三清宫济公禅师闭关,所以就到协义宫请示,协义宫有三清道祖、瑶池金母、三太子、恩主等神佛降驾济世)。
当天来请示的信众颇多,因牛腿和协义宫并不熟悉,所以就坐在一旁等着(我们是排最后一个)。当瑶池金母娘娘办完圣事后,就看到所有的信众及效劳生排成一列,原来是排队让金母娘娘加持,牛腿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也上前去排队。
轮到我的时候,金母看我一眼,慈悲的对我说:「你来啦,我等你三个月了,你不觉的心酸吗!来,跪着。」金母边说边掉着泪,我往下一跪,心头一酸也跟着掉泪。金母说:「你是在瑶池,在我的身边,没关系,这世下来了,你就好好的修行,知道吗?」「我知道。」(我指的是知道要好好修行,并非知道前世因果)。金母接着说:「你这世要好好的修,要慈悲,每天要读经,可以读金刚经、大悲咒、心经,知道吗?」「我知道。」(之后,牛腿每天都有写心经及读诵经文,心经及大悲咒已会默唸,金刚经也能唸很顺,经文含义,也略知一二。)金母接着说:「我收你做义子,你愿意吗?」「我愿意!」
之后,金母便带领牛腿敬告天公,一切仪式完毕之后,金母慈悲的叮咛:「当我的义子很辛苦,不能犯戒,知道吗?我会让九龙随身保护你,有困难,你可以唿请九龙,也可以对天唿请老母。」金母娘娘退驾后,宫里的信众及效劳生纷纷向我祝贺,原来金母娘娘从未收过义子,只有义孙、义孙女,连金母的乩身也是义孙女,这让我确实感到受宠若惊。
回到大师兄家,我才知道,为何母娘说等我三个月了。原来在过年期间,他们四位师兄请示母娘时,母娘告诉他们:「要用此结缘品一定要五个人才行,而且另外一人一定要是林耀煌,而且要由他来主导才行」,师兄们问母娘:「您认识他喔?(因为一般人只知道牛腿,并不知道我的本名)」母娘说:「岂止认识,他还会来咱们宫里。」
被母娘收为义子一星期后,一位曾师姐打电话给我:「我们道场(羡君堂)的师兄弟,要到陜西地母至尊总庙—回龙寺及骊山老母殿、观世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参拜。」经过二个多月的筹划,八月份成行。这次的行程,整团都是全程吃素,我身为领队当然也不例外,只是到了第二天拜完地母至尊,用晚餐时,司机及领队、全陪的餐食,餐厅安排荤食,我想只是带团而已,吃荤吃素应该都没关系吧!
回到饭店,团员们相邀到曾师姐房间泡茶聊天,来听牛腿讲故事,牛腿从如何进入「暗光鸟新闻」、日月潭学生被附身、一直讲到最近一些不可思议的神迹。之后林师兄也交换一些心得,当林师兄开口时,我的肚子被一股气(不是吃坏肚子那种绞痛)窜来窜去,全身发冷,非常不舒服。
之后林师兄要堂主来握我的手,我并没有太大感受,之后换曾师姐,一样也没多大感受,只是曾师姐一直笑,也没告诉我为什么笑,之后她说当她握着我的手的时候感觉「被一道寒气推了一把。」最后林师兄亲自出马,当他握住我的手时有一股热热的气传过来,比一般人手温高一点。随后林师兄将手放在我的上腹部,这股热气慢慢灌进体内,我的左手不由自主的比莲花指并且灵动,几分钟后,我整个人虚脱瘫在椅子上。
于是林师兄便跟大家说:「今天聊到这里就好了,大家回房休息吧!」我勉强起身后摇摇晃晃的走回房间,林师兄跟在我后面(我跟林师兄同房间)。一进房门,我再也忍不住了,冲进浴室,掀起马桶盖,一阵狂吐,吐完后才起身,又一阵晕眩,前后共吐了三次,狂吐中清楚听到林师兄说:「不要紧啦,吐出来就好了!」果然吐完之后,我就精神百倍,身体相当轻松呢!
二天后,我问林师兄那天晚上的事,林师兄笑笑说:「没什么事啦,有地龙在帮你调身体,所以你才会全身冰冷,地龙是九龙之一。」这时候我才想起母娘所说,九龙会随身保护这句话。更玄的是那天我们刚进曾师姐房间,她就说看到地龙的灵体,与林师兄所言竟不谋而合。
十月中旬,商讯文化事业屡屡关心写稿的进度,说真的有些延迟了,离交稿时间只剩二个月了,要加紧脚步才行。
打了电话给台中圆明观音庙的许住持,许师姐告诉我一个千载难逢的机缘,顺天圣母陈靖姑娘娘千年金身来台绕境圣事,十月二十六日将停銮驾在圆明观音庙(详细见于圆明观音庙篇),于是约我十月二十五日访庙,二十六日拍摄绕境照片。
二十五日当天下午二点多抵达观音庙,开始採访许宫主,这次访谈竟是牛腿的一大契机。
採访接近尾声,顺天娘娘突然要许宫主转达我的灵脉来自何处。许宫主开口便说:「你原本是瑶池境界转世。」这句话让我起鸡皮疙瘩,因为顺天圣母跟瑶池金母说的都一样。许宫主接着说:「你因为某种原因,所以才来转世,既然有此天命,你就好好的修吧!」
「还有,你要去台南开基玉皇宫,用三十六柱香拜玉皇大天尊及玉皇四殿下,你就是玉皇四殿下的灵脉转世,你去了之后自然就会知道。」之前我也曾听过「你和关圣帝君很有缘」,「你会被妈祖降驾(有过二次的经验)」,之前听到通灵人或是老师这么说时,大都以平常心来看待,但这次内心居然很冲动,很想赶快到台南开基玉皇宫去参拜。
二十六日拍摄绕境活动后已是晚上八点多,牛腿马不停蹄赶往台南,预计次日一早前往台南开基玉皇宫。
隔天早上,来到开基玉皇宫时赫然发现,玉皇宫竟然就在饭店附近(原先并未刻意找庙旁的饭店,而是找便宜就好,刚好住宿的这家饭店给旅游同业很好的优惠。)第一次去的宫庙,牛腿一定会先问怎么拜,问好后点香,便从二楼凌霄宝殿拜玉皇大天尊(天公)开始。
当天是星期二,但玉皇宫仍旧香火鼎盛,进入二楼大殿,凌霄宝殿在内,拜厅及供桌在外面,凌霄宝殿金碧辉煌,非常庄严,玉帝端坐上面,法相庄严中带着慈悲。
牛腿在拜厅下跪叩拜时,眼前的凌霄宝殿整个金光闪闪,玉帝及神龛、龙柱,甚至连眼前的供桌都在摇晃,此时就像见到亲人一样,不知不觉一开口便是求玉帝开恩赦罪(以往大多求神或感谢神佛庇佑)。
禀香之后,起身看到玉帝龙边(左边),就是玉皇四殿下的金身,于是再行跪拜礼,但却出乎意料之外,不仅神龛龙柱完全不动,连金身也不动,会不会是许师姐转达错了!先不管,还是祈求庇佑身体健康,事业平顺吧。
当我走到虎边偏殿,才发现原来四殿下有个别的殿堂。再点燃三十六柱香,双脚一跪,眼泪差点流下来,结果我对玉皇四殿下禀香的第一句话是:「我回来了,男儿有泪不轻弹。」之后眼前看到的四殿下神殿,一样摇晃不定(有点像水波般晃动)。
十月二十九日,八德三清宫奉济公师父令,召回炉主、头家、效劳生,来协助师父敕令加持令旗及宝扇。当天下午功德圆满之后,我与几位师兄、师姐留下来用餐、闲聊。
当天晚上十点多,牛腿和几位师兄、宫主在庙埕闲聊,忽然间神佛降驾在我身上,但我还有意识,只是没有办法支配自身肉体。没多久,师兄们发现神佛降驾,扶着我进入大殿,当时我只觉得全身就像洩气的气球。
进入大殿坐上八卦椅之后,身体咻的一下,快速的充满气,全身精神饱满、孔武有力。此时我的双颊突然往下一沈,神佛开口哈哈大笑(我也不知道他笑什么),之后便起身向三清道祖行礼,礼毕后开始摆开架式,突然用手刀往桌上一剁,「ㄅㄤ」的一声巨响,随后举起右手,我知道祂要写字(之前被降驾过,也像这次一样仍有意识,只是不知道神佛要做什么),但师兄们没人知道祂要写字,没有递笔过来,于是祂生气的往桌上再一拍,我心想:「明天手又要痛很久了。」还好,此时师兄终于明了,将笔送上来。
前次神佛写的是天文,所以没人懂,只有邱老师能翻译,但这次也不知到邱老师是否在旁边,只能敬待祂的指示啰!
第一次写出时,我发现写的不是天语,而是汉字「吾」,师兄也很快就看出来;第二个字「乃」;第三字「四」第四字「殿」;第五字「下」,写完之后,“碰”一声,四殿下表明身份就退驾了。“碰”一声是我的肉体身往后一倒,护驾师兄来不及护驾,差点掉到地上,师兄及忙接住,接下来(就有点难看了),我的心头一酸,趴在地上狂哭,哭到鼻涕都流出来,就是痛哭流涕啦!
如果您曾看过牛腿到嘉义六脚乡的东营将军庙出外景那一景,採访过程中,牛腿突然痛哭,姿君问我为何痛哭,我真的不知道?但这一次,我很清楚,因为我找到自己的主了,就像亲人终于重逢那种喜极而泣的感觉。
之后,玉皇四殿下接连降驾退驾二次,也对宫内弟子指示一些事情,这里就不多加说明了。
从此之后,接二连三的事发生在牛腿身上,包括牛腿开始清口吃素,大约吃了二十几天之后,实在觉得不方便,于是又开始吃荤。大约过了五天,全身痛到不行,心想:「即然不让我吃荤,为何要虐待自己呢?」于是又开始吃素。(后来牛腿领悟出为何要吃素,道理很简单,有缘再与您分享)
经过这些事件之后,当我跟朋友聊天时,只要讲到怪力乱神(就是鬼故事),头就会痛,就连报导宫庙神迹,如果知道该宫庙未依正规法门做科仪,仍帮忙报导,头也会痛的要命(牛腿大多是以採访为主,所以总觉得只要是宫庙中人所说的就照写,个人造业个人担啦),现在发现这是不行的。另外就是,害怕到宫庙採访时,会不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期的事。
于是我跟经纪人说明后,经纪人也觉得,如果这样的话,就跟出版社提出延后交稿的请求。也很感谢商讯文化李副总体恤,答应出版的时间可以更弹性,而且还给牛腿建议:「牛腿,你这些经历,可以写成序,告诉读者,让大家知道你的近况,也是很好的。再则,这样也可以让读者更信赖你,对你所採访的庙宇更有信心。」
终于,牛腿的第三本书,如期的和大家见面,非常感谢诸天神佛帮忙,也感谢玉皇四殿下的教导。除此之外,也感谢商讯文化的所有工作人员,体恤牛腿的稿件姗姗来迟,加班校稿美编、印制、装订,真的很感恩。
写到这里,才想到作者序,应该也要谈谈这本书才对。
之前二本拙着,都是以求财及求姻缘的庙宇为主,加上宫庙邻近的景点及美食。这本书则以台湾神奇灵验的宫庙为主,所以介绍的庙宇有主祀玉皇大天尊的开基玉皇宫;也有主祀日本将军的东隆宫;台湾首屈一指的观灵术道场—无极慈善堂……等等。
本书所介绍宫庙虽然只有十间(前二册都是二十二间庙),但读者只要有任何疑难,都可以透过这十间庙找到协助。而这十间庙规模或大或小、主祀神格大不相同,却都是香火鼎盛、神威显赫。俗话说的好:「也要人助、更要神助。」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您求助神佛的最佳媒介,那牛腿就心满意足了,祝大家平安。
我一直对那些藏在历史深处的民间信仰很感兴趣,“选对庙宇拜对神”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听起来就像一本实用指南,但又带着一种神秘的探索感。阅读这本书,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中国的大门。书中对于各种庙宇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建筑特色,都有详细的介绍,让我仿佛跟着作者一起,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庙宇之旅”。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介绍建筑本身,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庙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人们在其中寄托的情感。而“拜对神”这个概念,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非常发达,但有时候反而让人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这本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们去理解,不同的神明,代表着不同的愿望和祈求,而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也需要一份智慧和觉知。它不是教导我们要迷信,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信仰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信仰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评分我最喜欢这本书的排版方式,它并没有采用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而是留有足够的空白,文字的字体大小也适中,读起来非常舒适。每一次翻开,都像是走进了一个宁静的殿堂。“选对庙宇拜对神”,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哲学。它不仅仅是关于宗教仪式,更是关于选择。选择一座庙宇,选择一位神明,其实也是在选择一种与命运对话的方式,选择一种面对生活的方式。书中对于各地特色庙宇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未想过,原来一座小小的庙宇,可以承载如此丰富的故事和历史。它让我对中国的地理和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仿佛我跟着书中的文字,踏遍了大江南北,感受着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而对于神祇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神明就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很多神明最初也都是凡人,他们因为某些伟大的功绩,或者承受了巨大的冤屈,才被后人供奉,成为神祇。这种解读,让神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形象,而是与我们普通人有着更深的联系,也让我更容易理解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去祭拜他们。
评分我一直觉得,我们与祖先的联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些古老的建筑和流传下来的信仰来维系的。“选对庙宇拜对神”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行动指南的意味,让人不禁好奇,它究竟会带我们去往何方,又会揭示哪些我们可能忽视的细节。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我以往对于庙宇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这是个古迹”、“这是个旅游景点”,亦或是“这是某个地方最有名的寺庙”。但这本书,却仿佛在我脑海中画出了一幅幅精细的地图,勾勒出不同庙宇在历史长河中的定位,以及它们所承载的独特功能和意义。它让我明白,每一座庙宇,都不仅仅是一堆石头或木头堆砌起来的建筑,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无数人心灵寄托的港湾。而“拜对神”这个概念,更是点睛之笔。它并非是简单的“拜了就能灵验”的迷信说法,而是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不同的神祇,代表着不同的职能和象征。选择一个与自己当前的需求、困境或目标相契合的神明去祈拜,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一种对生活态度的选择。书中对于各个神祇的介绍,并非枯燥的教条,而是充满了故事性,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人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是如何寻求力量和指引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采用的是水墨写意的手法,勾勒出了一片山峦叠嶂,以及隐匿其间的几座古朴的寺庙,意境深远,让人一看就心生宁静。“选对庙宇拜对神”,这个书名,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东方色彩,它暗示着一种古老的智慧,一种关于如何与天地沟通,与内心对话的学问。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被各种声音所淹没,迷失了方向。而这本书,就像是一股清流,将我带回了那些古老而宁静的时刻,让我有机会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思考生命真正的意义。它并非是在宣扬迷信,而是在引导我们去理解,那些流传千年的习俗和信仰,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书中对于不同神祇的起源、传说、职能的介绍,都非常详尽,并且充满了人文关怀。它让我看到了,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时,是如何通过祭拜来寻求慰藉和力量的。这种解读,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每次阅读这本书,都会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的年代。“选对庙宇拜对神”,这句话充满了朴素的智慧。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那些关于信仰的部分,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往往苦于找不到一个清晰的切入点。这本书,恰恰就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它没有过分强调宗教的教条,而是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人文的角度,去解读庙宇和神祇的意义。它让我看到了,那些古老的建筑,不仅仅是历史遗迹,更是承载着人们情感、希望和祈愿的空间。而那些被供奉的神明,也并非是抽象的存在,他们很多都是从民间传说、历史人物的升华而来,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对社会秩序的期盼。书中对于不同庙宇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历史沿革的介绍,都做得非常扎实,让我仿佛进行了一次虚拟的全国庙宇考察。而对于神祇的分类和职能的阐述,也清晰明了,不再让我感到混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古朴的韵味,淡淡的黄色背景,点缀着祥云和古建筑的剪影,主标题“选对庙宇拜对神”几个大字苍劲有力,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个街角的旧书店里发现它的,当时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总觉得它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一些关于我们传统文化中被遗忘的智慧。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质感就让我爱不释手,带着淡淡的墨香,仿佛真的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香火鼎盛的年代。虽然我并非对宗教有特别深入的研究,但从小就耳濡目染,对寺庙、神祇总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这本书的内容,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个具体的庙宇和神明的故事,更是在挖掘我们民族精神深处的情感寄托和价值追求。它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庙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职能的神祇,我们拜神,究竟是在拜什么?是祈求庇佑,是寻求心灵的慰藉,还是希望得到某种启示?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往的一些认知,原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是盲目跟从,或者随波逐流,并没有真正理解拜神的意义。它让我对那些古老的建筑和传说产生了新的兴趣,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想要去探究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朴实,但字里行间又透露着一种深厚的底蕴。“选对庙宇拜对神”,这句话,似乎简单,但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之所以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关于“天人合一”的理念非常着迷,而庙宇和神祇,无疑是这种理念最直观的体现。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它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为我解读了那些古老的寺庙和神明。它让我看到,我们祖先是如何通过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以及对美好品质的追求,来形成这些信仰体系的。书中对于各地代表性庙宇的介绍,都非常详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些古老建筑的庄严与神秘。而对于不同神祇的职能和象征意义的解读,也让我对这些古老的文化符号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拜神,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祈求,而是一种与内心深处对话的方式,一种与未知世界建立联系的尝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插画,描绘的是一位身着古装的女子,手持香烛,在某个古老寺庙的门前虔诚地祈祷。那种画面感非常强,让我一看就觉得,这本书一定能带我进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选对庙宇拜对神”,这个书名,就像是一个古老的咒语,又像是一张藏宝图,吸引着我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这本书的内容,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寺庙和神祇,更是在讲述一种“道”。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内心之间的关系。书中对于如何“选庙”和“拜神”的论述,看似是在讲风水,讲吉凶,但我从中读出的,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尊重,一种对未知的敬畏,以及一种积极应对挑战的态度。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遇到困难,可能并不是因为我们“选错了”或者“拜错了”,而是因为我们对事物本身的理解不够深刻,我们的心态不够平和。书中的一些案例和故事,非常生动,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般,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处理生活难题的智慧。
评分我一直觉得,在中国众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关于“神”的部分,是最为神秘和引人入胜的。“选对庙宇拜对神”这个书名,带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仿佛在揭示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本书的内容,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些寺庙和神明的名字,而是在深入地剖析这些信仰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历史和心理因素。书中对于各个庙宇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当地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内容写成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古老的故事娓娓道来。而对于“拜对神”的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并非是简单地教导你选择哪个神最有灵验,而是引导你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不同的神明所代表的价值和追求,以及如何通过这种选择,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并与周围的世界建立更和谐的关系。它让我看到了,传统信仰的智慧,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设计,采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复古色调,搭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既庄重又不失精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设计,它立刻在我心中建立了一种“这本书很不一样”的预感。果然,打开阅读后,这种预感就被证实了。“选对庙宇拜对神”,乍一看,似乎是教人如何趋吉避凶,如何求得好运。但深入阅读后,我才发现,它所探讨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我们民族心理的解读,一本关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精神支柱的书。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庙宇的变迁,以及神祇的演变,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发现,很多我们今天熟知的神明,在古代都有着不同的形象和职能,而这种演变,恰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迁。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今天所追求的“成功”和“幸福”,和古代的人们所追求的,又有何异同?而我们选择去祭拜的神明,是否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价值观?它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它一直在与时俱进,与我们的生活发生着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