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神学家特雷西唯一论及宗教对话的专着,贯穿全书的主导思维是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以对话为运动的概念」。宗教对话或称为宗教比较,是一门诞生于十九世纪的学科,以黑格尔《宗教哲学讲稿》为先河,可粗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十九世纪的宗教典籍时期,代表人物是理雅各与马勒,做了东西方宗教经典的观念比较。第二是二十世纪的宗教对话,其中以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的种种》为代表,期间两次的世界大战也促进了各国宗教间的研究,第二阶段的学者多半採用求同存异的方向来阐释,持强烈的本质主义,即世界宗教间存在一种可还原的共同本质,例如神圣、奥秘、爱,这些今日被理解为自由派与保守派神学之间的争论。第三阶段强调各宗教间的差异而非相同之处,尝试运用诠释取代比较,即伽达默尔所强调的─真正的对话必须聚焦于他者。
特雷西这本探讨宗教对话的专着,其贡戏不在提出实际的锐见,而是提供宗教对谈的准则。他採纳科际整合的方法,关联宗教心理学、宗教比较学与对神秘主义的研究,来探究世界宗教的多元主义现象。
汉语神学的语境是多元文化与多宗教的社会处境。如何建构一种具备宗教对话维度的汉语神学,是汉语同道共同努力的目标。具对话精神的汉语神学,应该持续聆听他者的声音。特雷西在本书所展示对他者的专注,正是汉语学界一个可学习的典范。
编者简介
陈佐人
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西雅图大学神学与宗教系副教授。着有多篇神学论文。译作有《神学第一步》、《宗教改革运动思潮》等。
读到《与他者对话:宗教之间的对话》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我在台湾生活,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宗教场所,从庙宇到教堂,从佛堂到清真寺,它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存在于城市景观中,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们常常说“世界很大,但心是连着的”,这句话用在宗教对话上再合适不过了。我一直觉得,了解别人的信仰,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看,但光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想传达的那份善意和好奇。我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教义比较,而是能够真正展现出不同信仰者之间的“对话”场景,或许是某个跨宗教活动的幕后故事,或许是不同教派领袖之间的一场深入交流,甚至可以是普通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与“他者”相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台湾本土的案例,因为我们这里的宗教生态非常独特,融合了传统民间信仰、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天主教等。如果这本书能触及到这些本土化的宗教对话经验,那对我来说会更有亲切感和启发性。我想这本书应该会挑战我的一些固有认知,让我看到宗教的更多可能性,以及人类在追求精神寄托时的共性。
评分拿到《与他者对话:宗教之间的对话》这本书,我脑子里立刻闪过许多过去在台湾生活中的经历。我们这里,宗教的痕迹遍布每一个角落,从热闹的妈祖遶境,到肃穆的弥撒,再到静谧的禅修,这些不同的信仰体系,如何才能有机地共存在一个社会里,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的一些疑惑,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不同宗教背后人们的心灵世界。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笔触,来描绘那些跨越宗教界限的交流,可能是一些感人的故事,也可能是充满智慧的讨论。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比如不同宗教在社会议题上的立场差异,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对话来寻找共识的。例如,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方面,不同宗教的教义是否能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又是否能在此基础上达成合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避免流于空泛的口号,而是能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思路,让读者能够学到如何进行有效的宗教对话,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种对话的精神。它应该能够启发我们,以更加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去面对与自己信仰不同的人。
评分《与他者对话:宗教之间的对话》这个书名,让我有种莫名的期待。在台湾,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是如此多元,各种宗教信仰并存,有时候我走在街上,会看到穿着袈裟的僧侣擦肩而过,也会看到提着十字架的教友们,甚至还有那些遵循古老传统的祭祀仪式。这种日常的共存,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声的对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种“对话”的内涵。我想象中,这本书应该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能够像纪录片一样,将不同的宗教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期待书中能有生动的个案研究,或许是一些宗教领袖在面临社会挑战时,是如何与其他宗教进行沟通和协作的;又或者是一些普通信徒,他们如何超越宗教的边界,建立深厚的友谊。我特别好奇,在那些我们认为差异巨大的宗教之间,是否存在着我们尚未发现的共通之处?例如,对于爱、慈悲、和平的追求,是否能成为不同宗教对话的桥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宗教的本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它应该能够让我们意识到,即使信仰不同,我们依然可以成为彼此的“他者”,并且通过对话,增进理解,减少误解。
评分《与他者对话:宗教之间的对话》这个书名,一下就击中了我的兴趣点。作为一名在台湾成长的读者,我从小就身处在一个多元宗教的环境中,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还有一些其他的信仰,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候,你会看到寺庙旁边就是教堂,这种并存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我一直觉得,了解不同的宗教,就像是在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多样性,而“对话”这个词,更是让我看到了可能性和希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自己固有的框架,去理解那些与我信仰不同的人们。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平实而不失深刻的语言,展现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过程,也许是一些关于理解、接纳、甚至是通过差异来丰富彼此的经验。我尤其好奇,在当代社会,宗教之间的误解和冲突依然存在,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超越历史恩怨、着眼于未来的对话模式?它是否会强调,真正的对话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者”,并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共同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这本书应该能够唤醒我对宗教对话的更多热情,并鼓励我去尝试与不同信仰的人建立连接。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很感兴趣,但常常觉得市面上这类书籍要么太学术化,要么过于浅显,很难找到真正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与他者对话:宗教之间的对话》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读过具体内容,但光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台湾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各种宗教信仰在这里都有一定的根基,我们从小耳濡目染,对宗教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应该有更深的体会。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宗教的信徒是如何看待彼此的,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共通的价值观,又或者是在哪些地方存在着深刻的隔阂。我希望作者能够展现出一种超越宗派偏见的洞察力,用生动、贴近生活的例子来阐释复杂的宗教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身边的不同信仰的朋友,甚至能够启发我对自身信仰的重新思考,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在当今社会,宗教对话面临的现实挑战,比如如何处理历史遗留的冲突,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下保持宗教的独特性,又能促进和平共处。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书架上不可多得的一本珍藏,也期待能在与朋友的交流中,分享这本书带来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