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骆以军认为,二○○九年可算是台湾青壮辈小说家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丰年,小说狂飙,风云再起,让人幸福又期待「下一轮小说太平盛世」将要展开。
他以最严格的小说技艺标准沙里淘金,捞捕到十六篇发出神奇光辉的美丽作品,有朱天心、童伟格、甘耀明、周芬伶、陈雪、陈淑瑶、张万康、伊格言、胡淑雯、费滢、许琇祯、阮庆岳、壹通、杨富闵、那不啷、林圣月等名家小说。包括长篇小说《杀鬼》、《流水帐》、《附魔者》、《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精采的片段。
本届「年度小说奖」由朱天心的作品〈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获得殊荣。同是小说家的骆以军说:「〈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以一种『小说百科』的全景透视,『赫拉克利特河床』的小说覆盖小说之幻技,写暮年之哀。……我以为在华文小说中对小说之形上思辩与实践,朱天心不愧是另一层次的小说家了。」
书末附录年度小说纪事,为整年的文学历史作详细记录。
本书特色
★骆以军精选二○○九年最精彩的小说,故事篇篇精彩,读一本等于读遍全年最好的小说,包括九十八年度脍炙人口的《杀鬼》、《流水帐》、《附魔者》、《初下荷花时期的爱情》最精采的片段。
★朱天心〈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获年度小说奖。
★主编骆以军特选全年度十六篇最感人、最精彩的短篇小说,有朱天心、童伟格、甘耀明、周芬伶、陈雪、陈淑瑶、张万康、伊格言、胡淑雯、等名家作品。
主编简介
骆以军
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创作组、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研究所毕业。曾获台湾省巡回文艺营创作奖小说奖、全国大专青年文学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推荐奖、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台北文学奖……等。曾出版小说《西夏旅馆》、《我爱罗》、《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降生十二星座》、《远方》、《遣悲怀》、《月球姓氏》、《第三个舞者》、《妻梦狗》、《我们自夜闇的酒馆离开》、《红字团》等。
011 骆以军 / 丰.饶复杂之心灵地貌
025 朱天心 /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
051 童伟格 / 将 来
069 甘耀明 / 天公伯青瞑
091 周芬伶 / 八又二分之一草原
115 陈 雪 / 附魔者
145 陈淑瑶 / 落雨炸
155 张万康 / 半吊子
179 伊格言 / 花 火
195 胡淑雯 / 液体的记忆
209 费 滢 / 鸟
221 许琇祯 / 裹
231 阮庆岳 / 广岛之恋
245 壹 通 / 壁 虎
259 杨富闵 / 逼 逼
283 那不啷 / 回 家
313 林盛月 / 爬 墙
333 附录:九十八年度小说纪事 / 邱怡瑄
序
丰饶复杂之心灵地貌
保罗.奥斯特原着,王颖导演的电影〈烟〉中,有这么一个桥段:一个雪茄店老板在十四年的时光里,坚持每天八点从店门向街口拍摄一张照片,如此看似随机、无法笼罩涵盖全貌的取样,因为累积了十四年,奇异地形成一种「同一时间、空间,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在我的想像:「年度小说选」是一个类似的纪录(只不过它是以一年为单位,以短篇小说而非摄影)。它必然有漏缺(选入的作品群随每年不同编者的口味而有不同面貌),它像是时光河流里的刻舟求剑,妄想以这样一本十多篇短篇小说,让许多年后翻开此书的人们相信:喔这是二○○九年台湾小说创作(我更奢望是班雅明的「全景幻灯」:这个岛的人们某种存在状态之模型、小型心灵史、一间集体梦境的档案室)的某种陈列和收藏。
这次编选二○○九年年度小说选,有几点心得:
一、这样以一年为时间截切面,尽可能阅读此间曾发表过之短篇小说,深深感慨我们这座岛屿(以小说为其镜像)所浓缩、折藏、化石岩层压挤,如此丰饶复杂之心灵地貌。几股九○年代以降的叙事伏流:原乡、情慾、性别、认同、都市漂流、青春启蒙……仍汇聚、混种,如王德威先生当年描述之「众声喧譁」。
二、表面上看这次选出诸篇,似乎乡土题材为对象的作品比重极高。事实上我在挑选过程阅读大量各地方文学奖作品,确乎被这样题材的繁殖、重复和话语的封印凝固,而产生「单一性」之隐忧。我想解释:这并非我个人阅读小说口味的结果,而是透过学院、大报文学奖、地方文学奖……层层文学机制建构的结果,当我们下一世代最好的写手们,全把小说视镜凝注在那忧郁的乡土,我难免担忧一种生物学上「颠峰适应」之后的记忆体单一化。不过,这次收进的诸篇之间,完全像不同钻石切割手法,不同的语境,在似乎相似的本土视窗后面,其实是落点在西方现代小说时间地图差异极大的霰弹分布。从小说语言(譬如周芬伶、陈淑瑶、陈雪、胡淑雯,完全不同贴伏笔下人物的世故、体会、哀悯与「活生生的气味」,完全不同的风格语言);从观看视距(譬如许琇祯的〈裹〉那强大写实彷彿复刻三○年代经典却异境的素描力;或童伟格那难以言喻,揉合卡夫卡、塔克夫斯基、福克纳的饱涨诗意的视窗);想像力的炫耀(譬如甘耀明的〈天公伯青瞑〉、壹通的〈壁虎〉);以时间为对象之形式操作……
三、在尽可能翻寻过去一年之短篇小说的过程,发现「短篇小说」这一文类,有点像照片里站在那些溶化浮冰上一脸茫然的北极熊。报纸副刊一年内刊登的短篇小说数量少之又少,主要的「货源」竟来自文学奖得奖作品;少数那两三本文学期刊;再就是拆自长篇中某一章节,以短篇形式发表之「折子戏」。就长篇观之,二○○九年其实可算台湾青壮辈小说家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丰年;陈淑瑶的《流水帐》、陈雪的《附魔者》都是个人艺术性的巅峰,甘耀明《杀鬼》的出版,更备受瞩目。在天后朱天心惜墨如金,让人望眼欲穿(王德威语)举重若轻的时光与忏情赋格之书〈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终于出手时,童伟格散见报章的几个短篇,站在不同的舷窗眺望时间的光弧。隐隐然有一种「小说狂飙」的风云再起,在这些重装小说骑兵军,列阵在台湾被翻译小说如漫天蝗群吞食成一片荒原的叙事地表,让人幸福又期待「下一轮小说太平盛世」真的将要展开?但短篇小说确乎如波赫士的「梦中老虎」,奇异地存在于一个寂静的、不为人知而高度技艺的祕境。这当然是老梗,可能每一年年度短篇小说集的编者都要唏嘘感伤一番,而我的心情其实更像保罗.奥斯特笔下那个雪茄店老板,其中的一个早晨拍下的照片,我的感想是:「还不赖。」濒临绝种的威胁一直存在,然物种自有其存活的本能,以最严格的小说技艺标准沙里淘金,我们还是捞捕到十来篇发出神奇光辉的美丽作品,或有遗珠之憾,实乃选集之篇幅限制。
朱天心的〈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以一种「小说百科」的全景透视,「赫拉克利特河床」的小说覆盖小说之幻技,写暮年之哀。
之前拆散发表过的两个不同版本,情境环绕着一对「没打算离婚,只因彼此互为习惯,感情薄淡如隔夜冷茶如冰块化了的温吞好酒如久洗不肯再回复原状的白T恤的婚姻男女」,一场重建昔时丰饶至福之时光廊的赎回之旅。两种不可思议的小说之于时间暴动。此次选入之「神隐」,为同一主题的第三(乃至更多)种形式之变奏。
从《古都》起,朱天心的动员不同时光重瞳凝视,剥解,漫游一座城不同身世、记忆、物质史的「万花筒写轮眼」即已臻极限,黄锦树当年评为「都市人类学」、「都市社会中资讯 / 垃圾处理机的深沉忧郁」。后仿影响者众(包括笔者)。此次在〈神隐〉这个系列篇章组成的短篇,更将这样镜廊之城的魔术,一组「误解辞典」,桩植进「衰老」这个抽象的时光主题。
这样同时往虚空孤独搭建不存在之栈道,甚至飞翔叩问包括波赫士、大江、马奎斯诸大家暮年时亦踟蹰梦游、思索的神祕之境;同时展现禽鸟变化焦距之切换小说话语的强大控制力。我以为在华文小说中对小说之形上思辩与实践,朱天心不愧是另一层次的小说家了。
童伟格的〈将来〉让人想起马丁.艾米斯的《时间箭》:「当生命颠倒着走时,一切竟然变美好了。」奇怪的是,「将来」作为这篇小说之篇名,恰像童伟格自《无伤时代》即发展出来的时光剧场。核爆过后的世界,一种静默的疯狂。计时失去了任何借以形成描述人类存在之意义。与回忆相对应的是一个被永恆取消掉了的「现在」。那是一个死亡的时间,「已经」终结了,但无法在重建同时解决这一切枯荒绝望旷野的物理时间仍在前进,所以形成一种难以言喻,未来比昔时还陈旧的「塔克夫斯基的荒原」。
未来的世界发生着什么事呢?一种保护着─甚至如在碎成破片的倒影世界里傻笑着,如失聪者、如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白痴」─《无伤时代》的,父不在的以及父亡殁所踟踯的两个镜像世界,以超荷于「小说所能赠予、赎偿真实之空无」的愿力而黏贴模型那样「小小世界真奇妙」的一个空间化的「白银时代」(借王小波的书名)。
那是我所能想像,小说家用不可能之死物与尸骸,用一「借来的时间」让他们活在宛然画面里,而我们看着这个画面。古怪又诗意。其实是因为童伟格将那「灾难」的耳半规管从所有飞翔的情节之鸽子内里摘除掉了。那变成一个「空望」:有校园、有军营、有村落、有家庭、邻里亲人……存在这些地貌场所上活动并进行着什么的人际关系。但那是一个死者们的「今之昔」世界。
每次读童伟格的小说,总让我心生怅远感。我会反省:怎么回事?这家伙小我十岁,但我曾经可能靠近的那纯粹书写时光为何一去不回?
甘耀明的〈天公伯青瞑〉是长篇《杀鬼》中一个篇章,读到这样的小说,只能感叹「祖师爷赏饭吃」,好像完全不受限书写的任何重力限制,任意窜走、变形、流动、蹦跳……,在一种嘻哗痴傻的狂欢中(确实像《百年孤寂》、《铁皮鼓》、《恶童日记》的混血变种),不可思议的画面像妖术幻术擎天祭起,想像力喷洒,让人瞠目结舌。这种推到极限的「梦游者视窗」(连背景画面都像超现实画颜料旋转)背后其实带着极大的暴力之内化:在殖民与战争的双重暴力下,「殖民者是疯子,被殖民者是傻子」,于是像主人公pa这样的神力超人,便像宫崎骏卡通头被斩掉的愤怒神祇,历史认同与文明场面悉数消失,所余仅最原始肉身的怪物化,噼神杀鬼摇天撼地;以及跟在身后像歌队群众演员的痴傻学徒兵。这样的大叙事在西方有其传统,譬如〈痴儿西木传〉或〈好兵帅克历险记〉之「流浪汉传奇」。但甘耀明的小说魔术在于将这些原本嘲弄、质疑暴力施与者的痴儿、傻瓜,与新世代透过好莱坞电影、日系漫画、动画的强大视觉运动感结合了(赫克力士般的大力士pa竟可以举着欺敌的大铁盘将美军军机击落,这不是〈海贼王〉是什么?)。并且可以将台语、客语、原住民语、日语在这样孩童化初民化的「马康多世界」里,形成一个丰富流动的杂语剧场。
周芬伶的〈八又二分之一草原〉亦是一篇「后废墟时光」的优美小说。九○年代末以降在身体密林、流动慾望、母系家族故事之探幽勘微,已累积一份繁丽景观的女性书写,将之结合土地思索。家已崩毁,情人也弃走,土地又在大自然严酷肆虐的脸貌下,变成一脆弱、无可依傍的浮土。这样的故事卷幅,让人想到D.M. Thoms的《白色旅店》,作为女性易感且伤痕累累的精神地貌,梦游般所遭遇、所发生的全是孑然一身的女子穿行过灾难横行、尸体意象纷纷坠落的空旷死荫之谷。这样的叙事女声,如多丽斯.莱辛,如爱特伍,常带着一种教养与愤怒,风格与尊严,往昔记忆已成时光债务,却必须和原始野蛮之恶土重新抗搏,建立谅解甚至新的抒情性之可能。小说中那只有十九岁的园丁是一个带着神性的角色,他和女主角共同经历的唐吉诃德式遭遇,其间饶富趣味、诙谐、透澈的对答,使得这篇小说在不能承受的废墟绝望中,温情脉脉,无比自由。
在陈雪的〈附魔者〉中,「父之罪」在伤害启始的神祕时刻,在那人间伦理惨不忍睹的光影蒙昧暗室,她并不是将之放置在一精神分析式的辩证,而是进入一神祕主义的摄影。那些台湾市井男子的阳刚、暴烈,分三段曝光式的「声音与愤怒」截切记忆,面对那个被父所玷污,却以「女儿之爱」包裹柔覆之的神性少女琇琇,反而启动了他们的「附魔」。这是一篇把性写得如此纯净,画面诸人却如孟克之「吶喊」被超越他们能承受的疯狂和光焰所击毁、压碎。陈雪写这些剽狠男子为那附魔而无法重回人间义理秩序的语境惑乱,写他们为那无比妖艳无比纯真的罗丽塔所激发,像八家将起乩的狰狞与痛苦,我觉得放在整个华文小说里亦属杰作。
陈淑瑶的〈落雨炸〉是她那时光卷轴画般的《流水帐》其中的一章。那确像沈从文的〈静〉,完全没有现代主义小说时间的焦迫和扭曲,如此恬淡、慢来。整幅画面是一屋老小女人─阿嬷、阿母、阿姆、少女们,在让男人心慌的夏雨(因为瓜会泡烂)「困住的时光」里,在屋内欢闹地炸番薯。那像黄页农民历其中一个节气,这群澎湖女人们如梦似幻在时光流动的一小格单位。如果以全本长篇来看,那像《红楼梦》、《海上花》一般慢速情节的兇险或改变这些人物命运的暗潮汹涌,都藏在这些折子戏、单幅静物画,疏眉淡眼的素描后面。(看似若无其事,其实流光偷渡递转,线索攥抓、惘惘威胁)。即以独立短篇看,〈落雨炸〉这样一个像是微物之神调控了无数声音、光影、空气中节气的气味和忧郁,所有女人(女孩)们却明晃无忧地笑着,这一切让人读到胸口承受不住的「画框外」的巨大悲伤(因为「地老」了?老去的女人和年轻的女孩同样搁浅在这困顿时光),又好像并未真的发生什么戏剧性的事件。我以为这是一难度极高的慢速书写。
张万康的小说语言一向带有极强的原创性和暴力。譬如这篇〈半吊子〉,每一小段文字都挤满表情,全是声音与愤怒。这种「干醮体」─从刚过世的沙林杰,到中国大陆王小波,到印度天才女作家沙娣.史密斯,甚至鲁西迪─通常以单一的个我如何对庞大坚固异化的资本主义大崃谷竖中指,如唐吉诃德对风车奋力掷出镖枪。那註定是挫败、荒谬、愤怨并脏话连篇的,「活的超败」。对我而言,这样的小说直如梦幻逸品,一种小说话语的喷涌与飙舞,一种对扑天盖地的部落格、msn、噗浪废话,语言退化的,一种小说语言躁郁又暴力的反击。那么古怪,不被允许进入(女体)的性,那么边缘不被允许进入(群体)的游晃,却每一个句子像被割断颈子宰杀前的鸡,怒意勃勃的挣跳。这真是一篇「过于喧嚣的孤独」。
伊格言的〈花火〉,则借北野武的电影名片,写青春的哀歌,因为某种命运的设定(北野武电影里是妻子的绝症,而这篇小说直到最后才翻底牌原来是男主角得了绝症)形成叙事中不时晕散出一种末日的倒数,哀愁的预感。一种品质性努力假装在正常世界活着的孤独。与童伟格、甘耀明同为三十岁这辈作家领先群的伊格言,极早便建立其充满诗意与镜头效果的语言风格,甚至可算是如今乡土魔幻的最初实验者之一。我却惊喜见到这样一篇类乎加拿大女作家艾莉丝.孟若的举重若轻,不那么狂欢,不那么稠密,却探索流离与失格处境之短篇,那预示着音域更宽广的小说可能。
胡淑雯擅写伤害版神隐少女,〈液体的记忆〉是城市里的爱丽丝漫游,好奇摄像那街巷里谋生男女的眼瞳却死灰惨白,那使得她踩过的城市地面,皆洒满玻璃碎渣:行李箱内的无名女尸、陌生人的歧视、急诊室的气味、塞挤这城市暂居游牧青少年的贫穷感、自杀瘾患者……其间扭转之谜皆在于阶级。这样的角色,在「世纪末的华丽」已过去十年的台北,谈论着上个世纪成长小说永远的经典《麦田捕手》,「不成熟的人,渴望为某个理由高贵的牺牲」,那难免让人喉头一紧,像补缀着裂成片片的,我们这个世代努力将自己打破、变貌、离散,终于「到处不存在」的记忆。追忆流年似水成了真正各式各样的体液。而原本以为会流光血液变成尸体的小异,却将〈慾望街车〉翻转成〈变形记〉变成了女人。「治疗何时终结?」「矫正如何收止?」如果童伟格的田园诗是一座完美的精神病院,胡淑雯的城市则是缝补系的一间外科急诊室吧。
费滢的〈鸟〉让我想到王朔的〈动物兇勐〉满涨着光影、树木与市集的气味;似乎每一个字都有表情:作为成长小说,这样的文体有一种青春才有的本色和奢侈:晃游、动物性、无结构无工匠技艺痕迹,一种令人欣羡的满溢,但或正是王安忆曾说的,典型的,可遇不可求的「处女作」,那么鬃毛发着光的原创与力量。
许琇祯的〈裹〉展示着令人慑服、强大的写实能力。奇幻的是以一台湾作者,动员中国三○年代小说之话语氛围,严密构建了一个宛然如在,如超现实梦境的「拟写实主义小说」:一个贾樟柯电影中的视镜。大陆春运车站铁栅栏外的流民,单一的个体(包括物质、尊严、甚至我们惯习对小说人物的身世纵深,皆被剥夺了)在流体般的群众中旁证着那更巨大、无明的剥夺。阅读这篇小说时很容易召唤起我们在不同年代阅读的许多小说:茅盾的、残雪的、韩少功的……,一条小说话语印象的河流。让人战慄亦不是,哀悯亦不是的一个森冷而恐怖的「花布头巾」剧场。
书写一个并不在场,异质却宛然存在的「中国」(一个剧场,一张「雾中风景」式的底片而反照出一趟旅程,甚至存在于之前的许多篇小说的摆设、元素与符号);让我们反思那不同脸貌的「阿嬷」们,家族照片、庙戏或葬礼,……是真实存在的「台湾」吗?
而阮庆岳的〈广岛之恋〉,借莒哈丝剧本、雷奈电影(甚至莫文蔚与张洪量的情歌),像Ozon的〈砂之谜〉那般电影胶卷的曝光与反差,「广岛」成了一对同志爱侣在东京旅馆房间,电视播出的二战美军投掷原子弹纪录片画面。连拟借名字典故的城市都界质迢隔地由电影的时光意义(而非真实的时光意义)。「他们为何要在广岛丢下原子弹?」「非这样做不可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害怕如果不这样做,别人会对他们先丢下原子弹。」「这是被迫以及不自由的选择吗?」无声的,遥远年代以前的,幻异超越人类自毁极限的原爆影像,成为爱侣间孤独、渴望靠近,却又本能地离开、伤害对方的形上迷惘。
壹通的〈壁虎〉的魔幻技艺让人想到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古怪、阴森、说不出的诡异,将一个典型的台湾老阿嬷之死,从传统语境剥离孤立,以一个「地狱变」般妖丽喷燄的金炉里鬼物、爬虫、人头混战互咬,充满运动感的冷酷异境,嫁接对应上真实世界里阿嬷离世这事家族子孙既徬徨却又淡漠无可如何的认命。事实上老人活着的时候,到死亡的发生,都和土地公庙神桌之凤梨红烛、纸钱、乩童老人,甚至「帝阿公」这类神明,虚实不分,孤独内向于一个老辈人存在其中,斑斓神祕、既寒伧却又丰饶,鬼神认识论的小宇宙里。
这样将不同感官界面、不同次元时空压缩、错置成一「如梦之梦」的短篇构造,到了杨富闵的〈逼逼〉里,呈现了一个背景声如嘉年华狂欢,不同国族、不同历史时空、不同记忆感性,却挨挤于「此在」─佳里(家里)─的布莱希特「勇气妈妈」本岛版(「勐嬷」)舞台。如果说以童伟格、甘耀明为本土魔幻之极限展现了「死者与亡灵」之境,〈逼逼〉则是一个「活着」的世界:因为活着,所以委屈与荣耀、风流与负欠全被时光泥河混沖成一种老辈人自嘲、坚韧、诙谐的热闹与无奈。写古诗的读册阿公、大地之母的水凉阿嬷、菲佣、大陆假新娘、电脑世代年轻儿孙、越南妈妈……〈逼逼〉真是把巴赫汀之「众声喧譁」小说之杂语特性用眼下台湾活蹦乱跳、生香活色的语言剧场。一如文中所言:「多谢五十年的妳。像诗。」
那不啷的〈回家〉可视为这些年文学奖某一系书写:「家变」(森田芳光的〈家族游戏〉?三浦朱门的〈箱里的造景〉?)之变貌。「家」作为这个资本主义都市人际关系最基本隐私之最小单位,其实早被揉碎挤压不成框格,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女不女,身份在其间瞬变流离。个体的自由、慾望的实践、经济的焦迫……让「家」的伦理对位变得僵直单薄,但用「搬」到「回」之意象来重建这种关系废墟中,一种细微索索、含蓄温柔的「爱之能力赎回」,这是一篇读了让人心生暖意的小说。
同样的,当年轻一辈的小说创作者以魔幻风格炫示着高蹈华丽的电影运镜视觉,强大的物质界面递换幻术,语言音乐性与挪借象征的技艺,像林圣月的〈爬墙〉这样一篇闲淡怅然、叙事充满悬惦却什么事也没发生的「新感觉派」,便显得秀异罕见。有点近似石黑一雄的淡景与压抑。你以为是校园师生同志小说,却没有体液横流,没有伤害的身世,主人翁像隔着雾玻璃看这世界,静静的生活,拘谨地感伤。
骆以军
《九十八年小说选》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一坛陈年的佳酿,散发着浓郁的芬芳。九十八年,这不算短的岁月,一定沉淀了无数精彩的故事。我怀着一种探索的心情,翻开了这本选集。 当我沉浸在书中的世界,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缩影。作者们用生动的笔触,刻画出不同的人物,描绘出不同的生活场景。有温暖人心的亲情,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有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小人物的命运。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影。我常常在阅读中,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感同身受,仿佛也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评分读《九十八年小说选》,我感觉像是走进了文学的宝库。九十八年,这是一个多么富有历史感的数字,它让我联想到那些经典的作品,那些曾经触动过无数心灵的篇章。我好奇地翻开书页,想要看看在这本选集里,究竟收录了哪些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的优秀小说。我一直相信,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情感世界。 当我阅读时,我惊叹于作者们高超的叙事技巧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他们笔下的故事,或幽默风趣,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我的眼前。我被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感染,为他们的命运而担忧。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们对生命、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它们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九十八年小说选》这个书名,带着一种时间的重量,仿佛是一本珍贵的史书,又是一部浓缩的人生。九十八年,足以让许多故事在这里沉淀、发酵。我怀着一份探寻的冲动,翻开了这本书。 书中的文字,如同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奏响了九十八年的时代乐章。我读到了那些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时代变迁的故事。作者们用他们独特的笔触,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他们的选择,都让我深深着迷。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情节而感动落泪,有时候,又会因为一句朴实的话语而陷入沉思。
评分《九十八年小说选》,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历史的醇厚感,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令人回味无穷。九十八年,这跨越的时空,足以让文学的星辰在这本选集中熠熠生辉。我怀着一份期待,翻开了这本书。 当我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作者们用他们独到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社会图景。有城市的繁华,有乡村的朴实,也有人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奋斗。故事中的人物,无论他们的身份背景如何,都拥有着各自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命运,让我感同身受,也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评分《九十八年小说选》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九十八年,这跨越的时间长度,足以让作者们在文字的世界里,刻画出无数个动人的瞬间。我拿起书,心中充满期待,想要在这本书中,寻找到那些曾经闪耀过的文学星辰,感受那些时代赋予的独特韵味。 当我深入阅读,我发现这本书里的故事,就像是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将九十八年间的生活百态,社会变迁,以及人情冷暖,一一呈现在我眼前。有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时代的变迁,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有的故事,则让我沉浸在人物细腻的情感世界里,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作者们用他们的笔触,将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描绘得如此真实、如此动人,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人物一同经历。
评分拿到《九十八年小说选》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那朴实无华的书名吸引了。九十八年,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仿佛穿越时空的门扉,邀请我们去窥探那个时代的脉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选集,本身就是一种奢侈。我翻开书页,指尖拂过那些熟悉的字句,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些故事,或许是曾经在报纸副刊上惊鸿一瞥,或许是在某个旧书摊上偶然淘得,但它们都以一种沉默而坚韧的方式,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我一直觉得,小说选集就像是文学的万花筒,每一次翻阅都能看到不同的色彩和图案。这本《九十八年小说选》,更是将这种感受放大到了极致。我看到了那些细腻入微的生活描绘,它们就像老照片一样,泛着淡淡的怀旧气息,却又精准地捕捉到了人性的细微之处。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仿佛就能看见自己年少时的影子,看见那些熟悉的街景,闻到空气中特有的味道。作者们用文字构建了一个个鲜活的世界,让我们得以在其中行走,体验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情感。
评分《九十八年小说选》,这个书名就像一扇门,将我引向了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九十八年,时间的长河,孕育了多少动人的篇章?我怀着一份好奇与敬意,翻开了这本书。我渴望在这之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动灵魂的文字,感受那个时代独有的脉搏。 阅读的过程,是沉浸而专注的。我被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所吸引,他们的命运,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情感,都深深地牵动着我的心。作者们用精湛的笔法,将那些复杂的情感,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有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时代的变迁,人性的光辉;有的故事,则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但字里行间,总能找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评分初见《九十八年小说选》这个书名,脑海中便涌现出无数关于“九十八年”的联想。这是一个带着时间印记的数字,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辉煌或沧桑。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想要在这字里行间,寻找到那些曾经触动心灵的篇章,感受那个年代独有的文学温度。 书中的故事,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淌过我的心田。我看到了作者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物的喜怒哀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仿佛就站在我面前,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温暖。有时候,读到一个情节,我会停下来,久久不能平静,因为那份共鸣,跨越了时间和空间。
评分拿到《九十八年小说选》这本书,我首先被这个名字所吸引。“九十八年”,这是一个充满时间沉淀的数字,它预示着这本书里,将承载着一段段不平凡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想要一窥究竟。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们精湛的叙事技巧和深邃的情感洞察所折服。他们笔下的故事,有的是时代的缩影,有的是人性的写照,有的则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我看到了笔下的人物,他们鲜活而真实,仿佛就活在我的身边。我随着故事的起伏而情绪跌宕,为他们的遭遇而心痛,为他们的幸福而欣慰。
评分翻阅《九十八年小说选》的过程,更像是在与过去对话。九十八年,一个跨越了时代的数字,它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和情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厚厚的一本书里,藏着怎样的时代印记,又蕴含着多少动人的情节。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这是一场文字的盛宴,一场灵魂的洗礼。每一个字句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雕琢,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颗闪亮的珍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我常常在阅读中停顿下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笔下的情绪跌宕。 这些作品,有的讲述了时代的变迁,有的刻画了人性的复杂,有的则是在平凡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感动。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描写小人物命运的故事,他们在大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求生,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尊严和希望。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足以触动我们最柔软的心弦。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时代造就人”这句话的含义,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