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反映人生。台湾不只有云门舞集,还有多重文化的戏剧演出,多样化的创新风格,以及另类的舞台戏剧再现。本书运用新颖且实用的跨文化主义(Interculturalism)和女性主义(Feminism)的方法研究台湾剧场历史的发展脉络,并解析17个(16个在台湾,1个在洛杉矶)分别由赖声川、周慧玲、魏瑛娟、戴君芳、吴幸秋、王墨林、谢喜纳与陈士争所执导的表演。借由比较这些剧场表演与其他在美国和法国上演的代表性剧场,作为表现台湾剧场文化的多层面及其互动的例子;也说明了表演和文化的全球化反映了全体人类的情感、思想、存在和美学。
作者简介
段馨君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戏剧剧场系博士。现为国立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专任副教授。专长领域为批评理论、西洋戏剧及剧场史、女性主义、英美文学、艺术舞蹈、文化与表演研究、导表演。并致力研究台湾与欧美现代剧场。着有《Alternative Theater in Taiwan》、《Feminist and Intercultural Approaches to the Alternative Theaters in Taiwan》、《The Changeling and Its Critics》等英文专书,与《跨文化剧场:改编与再现》 (交大出版社)。曾获得国科会96学年度研究奖励,与客委会95、96、97、98、99学年度研究计画补助。
第一章 介绍 13
第二章 台湾当代剧场历史 39
I 台湾小剧场 & 西方戏剧理论 39
i 莎妹剧团 44
ii 东方与西方 45
II 台湾剧场史:1980年代的小剧场运动 46
i 台湾剧场与国族政治 48
ii 台湾与亚洲其他国家的互动 49
III 话剧历史 50
i 戏剧作为政治工具 51
ii 李曼瑰:女性先锋 52
iii 小剧场—改变的力量 52
IV 小剧场运动 53
V 1980年代的小剧场 54
i 1980年到1984年的小剧场 56
ii 当代传奇剧场 58
iii 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 59
VI 1985到1989年的小剧场 63
i 果陀剧场 64
ii 环墟剧场 65
iii 河左岸剧团 68
VII 1990年代小剧场—后现代剧场 72
i 临界点剧象录剧团 72
ii 425环境剧场 73
VIII 第一代实验剧场和第二代小剧场的差异 74
IX 小结 76
第三章 台湾女性主义剧场 79
I 后殖民时期的台湾性别观 79
i 西方女性主义引进台湾 81
ii 立法院的政治秀 86
II 台湾剧场作品 92
III 周慧玲执导之创作社剧团 93
i 女同志主体为「非…而…」 94
ii 性别—表演性行为 97
iii 男性凝视 vs. 女性再现 99
IV 魏瑛娟执导之莎妹剧团 104
i 心理分析诠释的观看策略 107
ii 窥视与自恋 107
iii 女性—物化为恋物癖的被观看客体 109
iv 阴性书写中的新女性 115
V 戴君芳执导的《柳.梦.梅》 124
i 改编自崑曲《牡丹亭》 124
ii 爱情与奇蹟—还魂 125
iii 性别作为社会姿态 126
VI 吴幸秋执导的《孽女.安蒂岗妮》 127
i 性别与政治 127
ii 女性主义后殖民论述 128
iii 跨文化元素 130
VII 国际女性戏剧节 134
VIII 小结 134
第四章 跨文化剧场:跨文化主义、东方主义、表演研究及女性主义后殖民论述 137
I 跨文化剧场 139
i 莫努虚金指涉东方剧场 145
ii 布雷希特误解古典京剧演出 145
II 谢喜纳至台执导《奥瑞斯提亚》 147
i 谢喜纳言「选择的文化」 148
ii 谢喜纳的「乌托邦之梦」 156
III 东方主义 &《邹.伊底帕斯》 163
i 《邹.伊底帕斯》中的东方女性 164
ii 刘静敏执导《Medea在山上》 165
IV 跨文化评论的不同争辩 168
i 芭芭的「前表达」原则 169
ii 普世的表演(Universal Performance) 170
iii 布鲁克「连结的第三文化」 172
iv 巴鲁恰 vs. 布鲁克 173
V 东方 vs. 西方 176
i 西方男性凝视中的女性东方 177
ii 原住民的乔凯丝塔(Jocasta) 178
iii 东方主义﹕阳刚的西方 vs. 阴柔的东方 179
VI 《桃花扇》中的女性后殖民主义 181
i 〈一个人的房间〉——文学中的女性角色 181
ii 父权制所创的虚构女性 182
iii 解构的后现代音乐歌舞剧 183
iv 性别为风格化的重复行为 183
v 亚洲与莎士比亚 185
VII 寻找欧洲以外的跨文化灵感 185
第五章 东方框架的西方传统: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 189
I 《西游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性 191
i 文化张力 192
ii 三个平行情节 192
iii 龙的象征 197
II 《回头是彼岸》: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199
i 回忆、想像、现实 199
ii 表演同时再现舞台三空间 200
iii 虚构小说中的认同 201
iv 与伊底帕斯发现自我相比较 204
III 《暗恋桃花源》:镶嵌在中国框架里的西方传统 208
i 西方写实主义道具与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心理演出方法 208
ii 中国喜剧风格 210
iii 内在指涉与并置 212
IV 《如梦之梦》:梦、生命、历史与回忆 218
i 生命轮回 218
ii 和解 222
iii 环绕剧场 225
iv 西藏佛教 230
V 小结 233
i 未来工作 234
第六章 结论 235
引用书目 243
推荐序1
台湾当代剧场的发展与世界的趋势同步──走向跨文化、跨国、跨性别、跨领域、跨界──依各自专长彼此合作,互相激盪出各种创意。本书以女性主义与跨文化主义等西方学术理论,分析台湾的剧场表演,是一本可提供读者「阅读、了解和想像台湾当代剧场」极优且具影响力的着作。
吴静吉
兰陵剧坊创办人、国立政治大学名誉教授
推荐序2
很高兴看到段馨君教授新书《凝视台湾当代剧场》问世。这部深入剖析台湾剧场的着作首先证明了,台湾当代剧场的质与量已经到达一定的份量;在台湾耕耘剧场的艺术家们一路下来的努力已经被学术界肯定并重视。段教授从各个不同面向研究本身就面向多端的当代台湾剧场,提供读者多元的视角及丰富的连想,为当代台湾剧场研究翻开新页。
赖声川
表演工作坊创办人、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教授
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台湾”的方式。不仅仅是通过历史、政治或者经济,而是通过它最生动的艺术表达——剧场。尤其是“女性剧场”的章节,让我看到了台湾女性如何通过戏剧,以一种极其个人化但又极具普遍性的方式,去探讨她们所面临的困境、欲望和梦想。这些故事,充满了生命力,也充满了力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女性在台湾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跨文化剧场”的探讨,更是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台湾剧场如何吸收和转化外来的艺术元素,如何在本土的土壤上孕育出独特的跨文化表达,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研究课题。我被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剧场实践的细致分析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如何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促进理解的重要桥梁。这本书让我对台湾当代剧场的认识,充满了惊喜和启发。
评分我是一个对戏剧充满好奇但又不太了解专业术语的普通读者,这本书恰恰能够满足我的需求。书中对“女性剧场”的阐述,让我能够以一种轻松易懂的方式,去理解那些看似复杂的主题。作者并没有用过于艰涩的语言,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作品分析,将女性剧场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呈现出来。我看到了女性创作者如何在剧场中挑战社会的刻板印象,如何在舞台上展现真实的自我,如何在艺术中寻找力量与自由。而“跨文化剧场”的部分,更是让我对台湾剧场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被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剧场实践的介绍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如何成为连接世界、促进理解的有力工具。这本书让我觉得,理解剧场艺术并不是一件难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用最真诚的方式与我们对话。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讨论“女性剧场”时所展现出的对个体生命经验的关注。它不仅仅是宏观的社会议题探讨,更是深入到每一个女性创作者和表演者的内心世界,去挖掘她们的挣扎、困惑、梦想与力量。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她们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喜悦,感受到她们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让我对台湾女性剧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同时,“跨文化剧场”的章节也让我看到了台湾剧场如何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转化为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这种文化上的包容与创新,正是台湾剧场最具魅力的所在。我被书中对不同文化元素如何在台湾剧场中产生奇妙化学反应的分析所吸引,这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以及它在多元文化交融时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刚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它所营造的学术氛围和人文关怀所深深吸引。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力度,对台湾当代剧场的梳理,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现象背后的时代背景、社会动因以及艺术思考。特别是关于“女性剧场”的部分,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关注,以及剧场如何成为女性表达自我、挑战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重要阵地。读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一些我曾看过的台湾女性导演或剧团的作品,它们往往充满了对个体生命经验的深刻挖掘,对社会不公的敏锐洞察,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精准描绘。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将这些零散的观感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入的理解。而“跨文化剧场”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如何超越国界与族群的限制,在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中诞生出新的生命力。台湾作为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其剧场艺术的跨文化特质,必然会带来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视角。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书中,去探寻这些跨越界限的精彩故事和艺术实践。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从它的剧场艺术入手,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视角。关于“女性剧场”,书中不仅仅是列举作品,更是深入分析了女性在台湾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剧场如何成为她们发声、反思和自我认同的重要场域。我读到书中关于女性创作者如何挑战传统叙事模式,如何打破禁忌,如何以一种全新的、充满力量的语言来表达内心世界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这让我对台湾女性的勇气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理解。而“跨文化剧场”的讨论,更是让我看到了台湾剧场如何拥抱世界,如何在与不同文化的对话中,发展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不仅仅是艺术层面的融合,更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开放与包容。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剧场生态,它在不断地吸收、消化、创新,从而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成果。这本书让我对台湾当代剧场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浅层的印象,而是进入到了一个更为深邃和丰富的层次。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都让我感到惊喜。在“女性剧场”的部分,我不仅看到了对具体作品的精彩分析,更看到了作者对于女性创作者的创作心路历程和时代背景的深刻洞察。我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些隐藏在舞台背后的,女性身体的感知,女性情感的涌动,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细腻而又富有力量的叙述,让我对女性剧场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而“跨文化剧场”的探讨,更是将我的视野带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台湾剧场如何巧妙地运用和融合来自不同文化的影响,如何在本土化的语境中创造出具有全球意义的艺术表达,这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的无限可能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文化元素如何在台湾剧场中产生碰撞与对话的分析,这不仅仅是艺术技巧的借鉴,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交流与融合。这本书让我对台湾当代剧场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探索。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台湾当代剧场的故事,更是在引导我去思考“剧场”本身的可能性。关于“女性剧场”,我看到了它如何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如何赋予女性更多的主体性,如何在舞台上展现出女性独有的视角和力量。这种对女性生命经验的深入挖掘,让我对女性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跨文化剧场”的部分,则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如何超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成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语言。台湾剧场如何在吸收外来元素的同时,保持其本土特色,并在全球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课题。我被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剧场实践的细致分析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的包容性、创新性以及它作为连接不同文化的重要桥梁的巨大潜力。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对话,与台湾当代剧场进行一场思想的交流。书中对于“女性剧场”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女性创作者如何从自身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解构那些根深蒂固的社会规范与权力结构。她们的创作,不仅仅是对性别议题的探讨,更是对生命本身的尊严、自由与主体性的有力宣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作品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作品的情感内核、叙事策略以及与观众的互动方式。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女性剧场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而“跨文化剧场”的部分,则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独特地位。它如何吸收不同文化养分,如何在本土语境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寻求新的表达方式。这让我对台湾剧场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剧场艺术的包容性与生命力充满了敬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的无限可能,以及它在时代变迁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如同丝绸般细腻,又如岩石般坚实,在“女性剧场”的部分,我看到了创作者们如何用她们独特的声音,去描绘那些不被看见的角落,去挑战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规则。我感受到了她们的脆弱与坚韧,她们的矛盾与力量,以及她们对自我认同的不断探索。这种真实而又充满力量的表达,让我对女性在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而“跨文化剧场”的探讨,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看到了台湾剧场如何以一种开放而又自信的姿态,拥抱世界,在与不同文化的对话中,诞生出令人惊叹的艺术火花。这种文化上的融汇与创新,正是台湾剧场最令人着迷的特质之一。我被书中对不同文化元素如何在台湾剧场中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的细致描绘所深深吸引,这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以及它在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吸引力,那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视觉语言,让我立刻对“凝视台湾当代剧场”这个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台湾的剧场,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敢于拥抱现代的创新与实验。而“女性剧场”和“跨文化剧场”这两个关键词,更是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中蕴藏的无限可能性,以及它如何回应时代变迁和社会议题。我一直觉得,剧场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思考的载体,它能够让我们看到不同的视角,体验不同的生命,从而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这本书的标题,恰恰捕捉到了剧场最核心的功能之一:让我们“凝视”,去深入观察、去细致体会,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舞台之下的多元力量。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系统地了解台湾当代剧场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女性剧场和跨文化剧场所带来的视角冲击和艺术革新。表演工作坊的加入,也让我看到了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包含了实践的思考,它可能还会触及到剧场创作的具体方法和心得,这对我这个对戏剧创作有一定好奇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希望能窥见台湾剧场最生动、最前沿的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