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台湾当代剧场:女性剧场、跨文化剧场与表演工作坊

凝视台湾当代剧场:女性剧场、跨文化剧场与表演工作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Iris Hsin-chun Tuan
图书标签:
  • 台湾剧场
  • 当代剧场
  • 女性剧场
  • 跨文化剧场
  • 表演工作坊
  • 剧场研究
  • 文化研究
  • 性别研究
  • 表演艺术
  • 台湾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剧场反映人生。台湾不只有云门舞集,还有多重文化的戏剧演出,多样化的创新风格,以及另类的舞台戏剧再现。本书运用新颖且实用的跨文化主义(Interculturalism)和女性主义(Feminism)的方法研究台湾剧场历史的发展脉络,并解析17个(16个在台湾,1个在洛杉矶)分别由赖声川、周慧玲、魏瑛娟、戴君芳、吴幸秋、王墨林、谢喜纳与陈士争所执导的表演。借由比较这些剧场表演与其他在美国和法国上演的代表性剧场,作为表现台湾剧场文化的多层面及其互动的例子;也说明了表演和文化的全球化反映了全体人类的情感、思想、存在和美学。

作者简介

段馨君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戏剧剧场系博士。现为国立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专任副教授。专长领域为批评理论、西洋戏剧及剧场史、女性主义、英美文学、艺术舞蹈、文化与表演研究、导表演。并致力研究台湾与欧美现代剧场。着有《Alternative Theater in Taiwan》、《Feminist and Intercultural Approaches to the Alternative Theaters in Taiwan》、《The Changeling and Its Critics》等英文专书,与《跨文化剧场:改编与再现》 (交大出版社)。曾获得国科会96学年度研究奖励,与客委会95、96、97、98、99学年度研究计画补助。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该书聚焦于西方现当代戏剧的文本分析、戏剧理论的演进,以及舞台导演的实践与美学探索,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主题(台湾当代剧场、女性剧场、跨文化剧场与表演工作坊)。 凝视西方:从启蒙理性到后戏剧剧场的文本、理论与舞台实践 导言:剧场作为时代的镜鉴与思想的熔炉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西方戏剧自启蒙运动晚期至今的漫长演变历程。我们并非简单梳理编年史,而是将剧场视为一个复杂的文化场域,一个承载着哲学思辨、社会变迁与艺术革新的思想熔炉。本书着重探讨剧本的文学结构如何被新的时代精神所重塑,戏剧理论如何从对文本的绝对权威性挑战,转向对观看经验和空间建构的关注,以及舞台导演作为“第二作者”如何重新诠释经典与开创新的美学范式。 我们将焦点置于文本的解构与重构、戏剧理论的范式转移,以及舞台实践中导演手法的演进这三个相互交织的层面。 --- 第一部分:启蒙的回响与现代性的挣扎——文本的内在张力(约1800-1945) 本部分聚焦于西方戏剧如何应对启蒙理性所带来的结构性危机,以及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剧本如何从高度写实的叙事转向对主体性的质疑。 第一章:自然主义的科学化野心与瓦解 本章将细致考察十八世纪末期至十九世纪末期,自然主义思潮对剧本结构的巨大影响。我们不仅分析易卜生和斯特林堡早期作品中对社会病态的冷峻解剖,更深入探讨其如何试图将科学的观察方法引入舞台,追求“生活的真实”。然而,这种对客观世界的过度自信很快暴露了其内在的局限性。我们将分析奥古斯特·斯特林德堡后期作品中,梦境逻辑和潜意识的渗透,如何预示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非理性精神世界的来临,从而为现代戏剧的出现埋下伏笔。 第二章:象征主义的内向转向与诗化剧场 随着十九世纪末的象征主义思潮兴起,剧本从对外部世界的模仿转向对内在精神状态、暗示和“绝对观念”的捕捉。本章将研究梅特林克等剧作家如何通过模糊的语言、重复的意象和缺乏清晰情节的结构,试图创造一种“形而上学的剧场”。我们将分析象征主义美学如何为后来的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在舞台上营造非逻辑空间奠定了美学基础。 第三章:表现主义的内在爆发与激进的形体语言 二十世纪初的德语区表现主义戏剧,是西方现代性焦虑达到顶峰的产物。本章将分析其剧本如何彻底打破传统的主人公概念,以破碎的、主观的、高度情绪化的独白和场景,展现个体在工业化和异化社会中的精神创伤。我们将重点考察卡尔·卓普夫(Karel Čapek)等人的作品,探讨“机器人”概念如何被引入戏剧,成为对技术进步的反思,并引出关于“何为人性”的深刻哲学拷问。 --- 第二部分:理论的革命与导演的崛起——从文本到阐释(约1945至今) 战后,剧场的美学权威开始从剧作家手中转移到导演手中。本部分将着重分析关键的戏剧理论如何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思想武器,以及导演实践如何成为文本再创造的核心环节。 第四章:荒诞派的哲学转向与语言的失效 荒诞派戏剧(如贝克特、尤内斯库)被视为对二战后西方文明中心主义的彻底颠覆。本章侧重于分析其剧本结构如何体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困境。我们将深入探讨“重复的、无意义的对话”和“动作的停滞”在剧本层面上如何构成一种“反戏剧”的结构,迫使观众直面人类存在的虚无性。 第五章:梅尔德尔与戏剧人类学的构建 本章转向对彼得·梅尔德尔(Peter Brook)等导演美学思想的理论梳理。我们将探讨他如何通过对“神圣剧场”和“世俗剧场”的区分,以及对“即时性”的强调,来挑战传统戏剧对文本的依附。分析梅尔德尔对非洲部落剧场、亚洲传统剧场的“人类学式”借鉴,展示了导演如何将舞台空间从叙事场所转变为一个临时的、具有仪式感的相遇之地。 第六章:巴特的“作者之死”与舞台上的作者性重塑 罗兰·巴特的理论为理解当代导演的实践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工具。本章将分析导演如何在后结构主义思潮下,将剧本视为可供无限解读和重构的“文本复合物”。我们将考察当代舞台导演如何通过戏仿(Parody)、拼贴(Collage)和戏仿(Pastiche)的手法,将经典文本拆解、混合,并注入当下的政治或文化语境,实现对“原作”的颠覆性阐释。 --- 第三部分:空间、身体与感知——后戏剧剧场的美学实践 本部分聚焦于自世纪之交以来,剧场空间和演员身体如何成为叙事主体,标志着“后戏剧剧场”(Postdramatic Theatre)概念的成熟。 第七章:空间作为文本:舞台的去中心化与环境剧场的兴起 本章将探讨舞台空间如何从传统的“框景式”(Proscenium Arch)结构中解放出来。我们将分析环境剧场(Environmental Theatre)和浸入式戏剧(Immersive Theatre)如何通过打乱观众与演员的界限,模糊表演与生活的边界,探讨剧场观看经验的“在场性”(Presence)。我们特别关注那些彻底放弃传统剧场的固定舞台,转而在博物馆、工厂或城市空间中进行创作的实践案例。 第八章:身体的政治学:非写实表演的张力与效率 本章关注现代舞蹈剧场(Tanztheater)美学对传统表演理论的冲击。我们将分析皮娜·鲍什(Pina Bausch)等人的作品中,如何利用重复的、极具雕塑感的身体动作,超越语言的局限性来表达集体记忆和个体创伤。这种表演方式不再是服务于角色心理,而是本身即是意义的载体,体现了身体政治学在舞台上的直接呈现。 第九章:数字时代的剧场:媒介融合与屏幕的渗透 最后,本章探讨当代剧场如何积极整合新的数字技术,如实时影像投射、传感器互动和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如何被用于构建多层次的舞台叙事,以及它们对“真实性”的挑战。剧场不再仅仅是物理空间中的互动,它成为一个交织着线上与线下的混合现实场域,迫使我们重新定义戏剧的本体论。 结语:剧场的未来——在遗忘与重塑之间 本书最终试图描绘一幅复杂图景:西方剧场如何从对理性逻辑的坚信,走向对语言、文本乃至空间的彻底怀疑,最终在不断的解构与重塑中寻找新的生命力。本书是为所有致力于理解戏剧结构、理论根源与舞台前沿实践的学者、导演、演员及戏迷所撰写的一部深刻指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介绍 13

第二章 台湾当代剧场历史 39
I 台湾小剧场 & 西方戏剧理论 39
 i 莎妹剧团 44
 ii 东方与西方 45
II 台湾剧场史:1980年代的小剧场运动 46
 i 台湾剧场与国族政治 48
 ii 台湾与亚洲其他国家的互动 49
III 话剧历史 50
 i 戏剧作为政治工具 51
 ii 李曼瑰:女性先锋 52
 iii 小剧场—改变的力量 52
IV 小剧场运动 53
V 1980年代的小剧场 54
 i 1980年到1984年的小剧场 56
 ii 当代传奇剧场 58
 iii 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 59
VI 1985到1989年的小剧场 63
 i 果陀剧场 64
 ii 环墟剧场 65
 iii 河左岸剧团 68
VII 1990年代小剧场—后现代剧场 72
 i 临界点剧象录剧团 72
 ii 425环境剧场 73
VIII 第一代实验剧场和第二代小剧场的差异 74
IX 小结 76

第三章 台湾女性主义剧场 79
I 后殖民时期的台湾性别观 79
 i 西方女性主义引进台湾 81
 ii 立法院的政治秀 86
II 台湾剧场作品 92
III 周慧玲执导之创作社剧团 93
 i 女同志主体为「非…而…」 94
 ii 性别—表演性行为 97
 iii 男性凝视 vs. 女性再现 99
IV 魏瑛娟执导之莎妹剧团 104
 i 心理分析诠释的观看策略 107
 ii 窥视与自恋 107
 iii 女性—物化为恋物癖的被观看客体 109
 iv 阴性书写中的新女性 115
V 戴君芳执导的《柳.梦.梅》 124
 i 改编自崑曲《牡丹亭》 124
 ii 爱情与奇蹟—还魂 125
 iii 性别作为社会姿态 126
VI 吴幸秋执导的《孽女.安蒂岗妮》 127
 i 性别与政治 127
 ii 女性主义后殖民论述 128
 iii 跨文化元素 130
VII 国际女性戏剧节 134
VIII 小结 134

第四章 跨文化剧场:跨文化主义、东方主义、表演研究及女性主义后殖民论述 137
I 跨文化剧场 139
 i 莫努虚金指涉东方剧场 145
 ii 布雷希特误解古典京剧演出 145
II 谢喜纳至台执导《奥瑞斯提亚》 147
 i 谢喜纳言「选择的文化」 148
 ii 谢喜纳的「乌托邦之梦」 156
III 东方主义 &《邹.伊底帕斯》 163
 i 《邹.伊底帕斯》中的东方女性 164
 ii 刘静敏执导《Medea在山上》 165
IV 跨文化评论的不同争辩 168
 i 芭芭的「前表达」原则 169
 ii 普世的表演(Universal Performance) 170
 iii 布鲁克「连结的第三文化」 172
 iv 巴鲁恰 vs. 布鲁克 173
V 东方 vs. 西方 176
 i 西方男性凝视中的女性东方 177
 ii 原住民的乔凯丝塔(Jocasta) 178
 iii 东方主义﹕阳刚的西方 vs. 阴柔的东方 179
VI 《桃花扇》中的女性后殖民主义 181
 i 〈一个人的房间〉——文学中的女性角色 181
 ii 父权制所创的虚构女性 182
 iii 解构的后现代音乐歌舞剧 183
 iv 性别为风格化的重复行为 183
 v 亚洲与莎士比亚 185
VII 寻找欧洲以外的跨文化灵感 185

第五章 东方框架的西方传统: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 189
I 《西游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性 191
 i 文化张力 192
 ii 三个平行情节 192
 iii 龙的象征 197
II 《回头是彼岸》: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199
 i 回忆、想像、现实 199
 ii 表演同时再现舞台三空间 200
 iii 虚构小说中的认同 201
 iv 与伊底帕斯发现自我相比较 204
III 《暗恋桃花源》:镶嵌在中国框架里的西方传统 208
 i 西方写实主义道具与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心理演出方法 208
 ii 中国喜剧风格 210
 iii 内在指涉与并置 212
IV 《如梦之梦》:梦、生命、历史与回忆 218
 i 生命轮回 218
 ii 和解 222
 iii 环绕剧场 225
 iv 西藏佛教 230
V 小结 233
 i 未来工作 234

第六章 结论 235
引用书目 243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台湾当代剧场的发展与世界的趋势同步──走向跨文化、跨国、跨性别、跨领域、跨界──依各自专长彼此合作,互相激盪出各种创意。本书以女性主义与跨文化主义等西方学术理论,分析台湾的剧场表演,是一本可提供读者「阅读、了解和想像台湾当代剧场」极优且具影响力的着作。

吴静吉
兰陵剧坊创办人、国立政治大学名誉教授

推荐序2

  很高兴看到段馨君教授新书《凝视台湾当代剧场》问世。这部深入剖析台湾剧场的着作首先证明了,台湾当代剧场的质与量已经到达一定的份量;在台湾耕耘剧场的艺术家们一路下来的努力已经被学术界肯定并重视。段教授从各个不同面向研究本身就面向多端的当代台湾剧场,提供读者多元的视角及丰富的连想,为当代台湾剧场研究翻开新页。

赖声川
表演工作坊创办人、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教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台湾”的方式。不仅仅是通过历史、政治或者经济,而是通过它最生动的艺术表达——剧场。尤其是“女性剧场”的章节,让我看到了台湾女性如何通过戏剧,以一种极其个人化但又极具普遍性的方式,去探讨她们所面临的困境、欲望和梦想。这些故事,充满了生命力,也充满了力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女性在台湾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跨文化剧场”的探讨,更是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台湾剧场如何吸收和转化外来的艺术元素,如何在本土的土壤上孕育出独特的跨文化表达,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研究课题。我被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剧场实践的细致分析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如何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促进理解的重要桥梁。这本书让我对台湾当代剧场的认识,充满了惊喜和启发。

评分

我是一个对戏剧充满好奇但又不太了解专业术语的普通读者,这本书恰恰能够满足我的需求。书中对“女性剧场”的阐述,让我能够以一种轻松易懂的方式,去理解那些看似复杂的主题。作者并没有用过于艰涩的语言,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作品分析,将女性剧场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呈现出来。我看到了女性创作者如何在剧场中挑战社会的刻板印象,如何在舞台上展现真实的自我,如何在艺术中寻找力量与自由。而“跨文化剧场”的部分,更是让我对台湾剧场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被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剧场实践的介绍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如何成为连接世界、促进理解的有力工具。这本书让我觉得,理解剧场艺术并不是一件难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用最真诚的方式与我们对话。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讨论“女性剧场”时所展现出的对个体生命经验的关注。它不仅仅是宏观的社会议题探讨,更是深入到每一个女性创作者和表演者的内心世界,去挖掘她们的挣扎、困惑、梦想与力量。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她们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喜悦,感受到她们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让我对台湾女性剧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同时,“跨文化剧场”的章节也让我看到了台湾剧场如何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转化为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这种文化上的包容与创新,正是台湾剧场最具魅力的所在。我被书中对不同文化元素如何在台湾剧场中产生奇妙化学反应的分析所吸引,这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以及它在多元文化交融时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刚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它所营造的学术氛围和人文关怀所深深吸引。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力度,对台湾当代剧场的梳理,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现象背后的时代背景、社会动因以及艺术思考。特别是关于“女性剧场”的部分,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关注,以及剧场如何成为女性表达自我、挑战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重要阵地。读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一些我曾看过的台湾女性导演或剧团的作品,它们往往充满了对个体生命经验的深刻挖掘,对社会不公的敏锐洞察,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精准描绘。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将这些零散的观感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入的理解。而“跨文化剧场”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如何超越国界与族群的限制,在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中诞生出新的生命力。台湾作为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其剧场艺术的跨文化特质,必然会带来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视角。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书中,去探寻这些跨越界限的精彩故事和艺术实践。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从它的剧场艺术入手,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视角。关于“女性剧场”,书中不仅仅是列举作品,更是深入分析了女性在台湾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剧场如何成为她们发声、反思和自我认同的重要场域。我读到书中关于女性创作者如何挑战传统叙事模式,如何打破禁忌,如何以一种全新的、充满力量的语言来表达内心世界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这让我对台湾女性的勇气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理解。而“跨文化剧场”的讨论,更是让我看到了台湾剧场如何拥抱世界,如何在与不同文化的对话中,发展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不仅仅是艺术层面的融合,更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开放与包容。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剧场生态,它在不断地吸收、消化、创新,从而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成果。这本书让我对台湾当代剧场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浅层的印象,而是进入到了一个更为深邃和丰富的层次。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都让我感到惊喜。在“女性剧场”的部分,我不仅看到了对具体作品的精彩分析,更看到了作者对于女性创作者的创作心路历程和时代背景的深刻洞察。我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些隐藏在舞台背后的,女性身体的感知,女性情感的涌动,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细腻而又富有力量的叙述,让我对女性剧场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而“跨文化剧场”的探讨,更是将我的视野带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台湾剧场如何巧妙地运用和融合来自不同文化的影响,如何在本土化的语境中创造出具有全球意义的艺术表达,这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的无限可能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文化元素如何在台湾剧场中产生碰撞与对话的分析,这不仅仅是艺术技巧的借鉴,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交流与融合。这本书让我对台湾当代剧场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探索。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台湾当代剧场的故事,更是在引导我去思考“剧场”本身的可能性。关于“女性剧场”,我看到了它如何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如何赋予女性更多的主体性,如何在舞台上展现出女性独有的视角和力量。这种对女性生命经验的深入挖掘,让我对女性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跨文化剧场”的部分,则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如何超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成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语言。台湾剧场如何在吸收外来元素的同时,保持其本土特色,并在全球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课题。我被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剧场实践的细致分析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的包容性、创新性以及它作为连接不同文化的重要桥梁的巨大潜力。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对话,与台湾当代剧场进行一场思想的交流。书中对于“女性剧场”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女性创作者如何从自身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解构那些根深蒂固的社会规范与权力结构。她们的创作,不仅仅是对性别议题的探讨,更是对生命本身的尊严、自由与主体性的有力宣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作品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作品的情感内核、叙事策略以及与观众的互动方式。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女性剧场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而“跨文化剧场”的部分,则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独特地位。它如何吸收不同文化养分,如何在本土语境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寻求新的表达方式。这让我对台湾剧场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剧场艺术的包容性与生命力充满了敬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的无限可能,以及它在时代变迁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如同丝绸般细腻,又如岩石般坚实,在“女性剧场”的部分,我看到了创作者们如何用她们独特的声音,去描绘那些不被看见的角落,去挑战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规则。我感受到了她们的脆弱与坚韧,她们的矛盾与力量,以及她们对自我认同的不断探索。这种真实而又充满力量的表达,让我对女性在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而“跨文化剧场”的探讨,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看到了台湾剧场如何以一种开放而又自信的姿态,拥抱世界,在与不同文化的对话中,诞生出令人惊叹的艺术火花。这种文化上的融汇与创新,正是台湾剧场最令人着迷的特质之一。我被书中对不同文化元素如何在台湾剧场中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的细致描绘所深深吸引,这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以及它在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吸引力,那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视觉语言,让我立刻对“凝视台湾当代剧场”这个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台湾的剧场,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敢于拥抱现代的创新与实验。而“女性剧场”和“跨文化剧场”这两个关键词,更是让我看到了剧场艺术中蕴藏的无限可能性,以及它如何回应时代变迁和社会议题。我一直觉得,剧场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思考的载体,它能够让我们看到不同的视角,体验不同的生命,从而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这本书的标题,恰恰捕捉到了剧场最核心的功能之一:让我们“凝视”,去深入观察、去细致体会,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舞台之下的多元力量。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系统地了解台湾当代剧场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女性剧场和跨文化剧场所带来的视角冲击和艺术革新。表演工作坊的加入,也让我看到了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包含了实践的思考,它可能还会触及到剧场创作的具体方法和心得,这对我这个对戏剧创作有一定好奇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希望能窥见台湾剧场最生动、最前沿的图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