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水牡丹:廖琼枝

冻水牡丹:廖琼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廖琼枝
  • 冻水牡丹
  • 诗歌
  • 女性文学
  • 乡土文学
  • 回忆录
  • 自传
  • 文学传记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地方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宝级艺师封箱纪念版
台湾第一苦旦廖琼枝的故事

没有经过澈夜寒冻,娇艳的花蕊是不会吐出芬芳的。
牡丹的天姿国色,或许不是出身微寒的廖琼枝敢企盼的,
但她的毅力成就了牡丹一样尊贵的容颜。

  「她的嗓音总像拔高的山岳,峰势挺立,崚线凌厉,高音可以穿透云霄,力道雄厚,低音全然松弛,像在山谷盘旋。又如呜咽河水绵绵不绝川流,尤其慢板或哭腔时,牵扯拉回,一顿一挫,在喉头哽咽了半天,细若游丝,犹绵密不断,彷彿唱不尽的委曲愁肠,在声音的尽头犹有余怨。,琴弦及嗓音都静停了,空间里的波浪却还在回盪,──回盪,回……旋……不知所止。」

  廖琼枝从艺六十载,见证台湾歌仔戏从繁华到衰落,继而再兴的发展历程,堪为台湾歌仔戏代表人物。由于唱腔、身段优美演技精湛,廖琼枝被誉为「台湾第一苦旦」,尤其以演唱哭调,回肠盪气如泣如诉而有「台湾最会哭的女人」之称。而那动人的声音背后,是自生命内蕴的厚度,她对苦旦的诠释能够如此淋漓尽致扣人心弦,实系反映她悲怆的人生。

  四岁丧母,由祖父母抚养长大的廖琼枝,自幼失学,十五岁就被「绑」进戏班学戏,从此正式踏上舞台,历经了内台、外台、广播、海外、电视歌仔戏时期,也历经了两次婚姻、两度寻死的生命低潮。然而歌仔戏给了她最曲折的人生与舞台之路,唱了一辈子哭调,生命中也不知哭干多少眼泪的廖琼枝,将晚年岁月全部投注于歌仔戏薪传工作上,视教学为终身使命,三十年如一日,培育了数不清的学生,是台湾当代歌仔戏发展最重要的推手之一。并于六十三岁那年获得教育部民族艺术最高荣衔「民族艺师」及「国家文艺奖」双重荣誉。

  走过早年的贫困与孤寂,再多的磨难都已远逸,薪传大业与艺术上的呈现,使廖琼枝成为歌仔戏最重要的艺术典范;生命的完熟丰美,弥补了廖琼枝早岁的憾恨与孤寂,也引领她得到了毕生最大的圆满与富足。

作者简介

纪慧玲

  1962年生于台中丰原,前《民生报》文化版记者,台湾大学戏剧学系研究所毕业,现为自由撰稿人。曾获1993、1997年两届「吴舜文新闻奖文化专题报导奖」及1997第一届「两岸关系暨大陆新闻报导奖──大陆新闻报导奖」,着有《喧蝉闹荷说九歌》(与林怀民、徐开尘合着)(民生报)、《梆子姑娘──王海玲》(联合文学),主编《bravo精采20──两厅院二十週年舞台回顾》(国立中正文化中心)。曾任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筹备处专案助理研究员,2009年接任廖琼枝歌仔戏文教基金会执行长一职。

湖光山色忆旧踪:一部关于江南水乡变迁的史诗 作者: 陈风(化名) 出版社: 江南文脉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书籍概述: 《湖光山色忆旧踪》并非一部描摹个人情感的细腻小说,而是一部以中国江南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在二十世纪后半叶至新世纪之交的历史变迁为宏大背景的社会风俗史诗。本书以“水”为核心意象,通过对几个相互交织的村落——漕口村、梅溪镇、以及新兴的工业园区“新港区”——的深入考察与虚构叙事,展现了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型的剧烈阵痛、文化断层与精神重塑。 全书结构宏大,叙事线索复杂,通过三代人的命运起伏,刻画了时代洪流下个体生命的挣扎与坚韧。它不聚焦于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深入到泥土、水系、作息与人际关系之中,力求还原一个真实、有温度、充满矛盾的江南侧影。 内容深度剖析: 本书主要分为“水脉的守护者”、“机器的低语”、“新岸的迷失”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紧扣时代脉搏,展现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图景。 第一部分:水脉的守护者 (1960s – 1980s) 本部分聚焦于漕口村,一个世代依靠大运河支流和稻田为生的典型水乡聚落。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江南水乡的日常生活秩序。这里的核心人物是老船工沈老汉和他的孙女沈荷花。 沈老汉代表着一种被时间抛弃的古老技艺——船工和水利维护。他深谙水文的脾气,知道每一条支流涨落的秘密。文字中充满了对水乡特有景观的描绘:雨后初晴的芦苇荡、清晨薄雾中往来贩运粮食的木船、以及在老宅院中世代相传的民间信仰和节令习俗。 然而,随着“农业学大寨”和集体化的深入,传统的生活方式开始受到冲击。沈荷花作为年轻一代,最初对土地和水流抱有天真的向往,但很快,她目睹了村庄在推行标准化种植模式后面临的困境——水利系统的失调、传统知识的边缘化。这部分重点探讨了“人与自然”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关系的微妙变化,强调了地方知识的价值正在被集体意志所漠视的悲剧性。 第二部分:机器的低语 (1990s – 2000s 初) 时间跳跃至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乡村之际。梅溪镇,一个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乡镇,迎来了第一批工业投资。本部分的核心冲突在于传统与现代工业生产模式的碰撞。 本书着重描绘了新兴的“纺织厂”和“小五金加工点”对环境和生活节奏的深刻影响。叙事视角转向了镇上的知识分子代表——退休教师周先生,他亲眼目睹了镇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如何被工厂的“高薪”吸引,放弃了世代相传的田埂,转而成为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作者极其细致地捕捉了“声音”的变化:潺潺的河水声被机器的轰鸣取代,传统的叫卖声被工厂的上下班汽笛声覆盖。这种听觉上的转变,象征着精神世界的重构。周先生试图通过组织夜校,试图保留乡土文化和文学的火种,但面对工厂生活带来的物质诱惑和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他的努力显得微弱而苍凉。书中还深入探讨了首次出现的劳资关系紧张,以及传统宗族关系如何在资本面前瓦解的过程。 第三部分:新岸的迷失 (2000s – 当代)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新港区”,一个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热潮迅速崛起的新兴城区,它吞噬了原有的村庄和湿地。 本部分的主人公是沈荷花的儿子——沈强。沈强是第一代在城市边缘长大的“新村民”,他对水乡的记忆是碎片化的,更多的是对效率和成功的追逐。他参与了新港区的建设,见证了土地的飞速升值和原住民的拆迁安置。 叙事在这里转向了身份认同的危机。被安置在高层公寓中的前农民,如何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重建“家园”感?书中通过对“新港区”内商品房样板间的描绘,反思了现代化对“舒适”的定义,以及这种定义如何使得人们的精神家园变得空虚。沈强在商业上的成功,却无法弥补他对自然环境和家族历史的疏离感。 结尾部分,沈强带着女儿回到已面目全非的漕口村旧址,那里如今被规划成一个“生态湿地公园”。公园的维护是现代化的、被设计的,而非自然生长的。女儿对眼前的景观感到新奇,却无法理解祖辈对那片土地的依恋。这种隔代人的认知差异,构成了对“发展”这一概念最深刻的反思。 艺术特色与主题: 《湖光山色忆旧踪》的叙事风格沉稳、内敛,极具画面感,但绝不矫揉造作。它继承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细节的关注,但又融入了对地理环境与人类命运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思考。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对“水”的象征性运用。水流的形态、清洁度、流速,无不映射着当地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状态:从古老、滋养的活水,到被污染、停滞的死水,再到被工程规范化的景观水。 核心主题包括: 1. 记忆的载体与流失: 物质景观的消亡如何导致集体记忆的断裂。 2. 地方性与全球化的冲突: 传统农耕智慧在追求效率的工业化面前的脆弱性。 3. 身份的重构: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乡下人”如何定义“家”与“归属”。 本书是一部对江南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深情致敬,也是一份关于逝去时光的严肃记录。它提醒读者,每一次进步的背后,都伴随着难以弥补的失落。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社会变迁史、环境文学及区域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用一世情报答歌仔戏

廖琼枝口述.纪慧玲执笔

  我的舞台人生到今日差不多六十年了,从四十三岁退休,中间有半年时间因为去菲律宾演出有再复出一段时间,后来真正站上舞台演出的次数并不太多,大部分是带学生公演。但是我对舞台的感情犹然很深,歌仔戏对我的恩情我念念不忘,想到场场演出观众对我的支持,我也是难以割舍。但实在是岁月不留人,这次宣布封箱,算是正式告别舞台。

  我的人生身世坎坷,借着这本《冻水牡丹》写我一生的故事,让读者了解这个过程。从出版当时到今,还有十年的时间,这十年我做的代志,可能只有少数的人知道,所以为了封箱,决定再补充一些资料,纪录这几年的过程。加上,这本书已经买不到,需要再版,趁这个时候出版,刚好也是封箱的纪念。

  歌仔戏对我的恩,我永远永远不会忘记。未来要做的还很多,主要是提供新进的优秀演员演出的机会,我减演一遍,新进就多一次机会。但是我是永远不会跟歌仔戏分开的。

  最大的感谢的是过去二十多年来,我在做推广、薪传,很多很多的人帮忙,再次向大家感恩说谢。你们的帮忙我点点滴滴记在心内。

  最大的成就是,薪传的成果已经有第二代、第三代,学歌仔戏的人愈来愈多,歌仔戏受到大家重视。要感谢各界的支持以及政府对我的看重,一直给我奖,「足歹势的」,但是这也是给我一个信心,我会尽我的力量去报答社会。

  最后,最大的向望是歌仔戏一直传下去,歌仔戏是咱台湾的艺术,要继续发展需要更多少年人、观众和各界的支持,也希望政府继续支持歌仔戏,学生要给他们舞台。感谢大家对我的看重跟肯定,我会继续薪传,报答这一世人的情。

推荐序一

她们 柔情似水

林鹤宜(台湾大学戏剧学系教授) 

  大约二十年前,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北艺大的教室第一次听到廖老师演讲。她向同学介绍歌仔戏的「哭调」,先解释「哭调」的可能由来,接着交代即将示范的曲调和唱词等。我如常一般的听着,直到她停下来。

  有几秒钟那么久,她看着大家,以一种温和安静的神情,她开口唱了。爆发的情感,勐然从饱满的声音中奔腾而出。

我有一点措手不及,情绪跟着溃堤。

  不只因为她的行腔转韵是如此出人意表的精致,更因为那动人的声音背后,有着巨大的力量。这力量,毫无疑问来自生命内蕴的厚度。在过去那个苦难仓皇的时代,许多台湾女性都拥有像廖老师那样曲折的生命历程,她们以瘦小的身躯,单薄的肩膀,支撑起「家」的堡垒,提供给现在正处壮年的我这一代,有点艰苦、却不乏温馨的童年。我感到惊讶的是,她怎么能够那么好的,把生命内蕴转化为艺术诠释的力量,拿伤恸挹注演唱技巧,而且,竟然,能够如此收放自如?

  廖老师被尊称为「台湾第一苦旦」,又有人说她是「台湾最会哭的女人」,我读到几篇她的生命小传,作者们的文笔一个好过一个。但我想,这个女人值得写一本深度传记,若要认真为她写一本生命史,非得写出「哭」的背后不可,写出生命如何历尽考验,累积厚度。

没想到事隔多年,小纪的《冻水牡丹》问世,她竟然做到了。

  小纪是一个豪侠般的女子,做事阿莎里,且专爱济弱扶倾。她的笔下,却柔情似水,文字的感染力直与廖老师的唱腔魅力不相上下。据说廖老师曾事先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录音,交给小纪写作成书。为了录下这些故事,写出这些故事,两个女人都有流不完的泪。小纪懂得女人的泪,她自己内心里面、私底下,也有流不完的泪。眼泪对她们而言,既是一种女性柔弱自身的坦诚和自我释放,更是一种能够没容面对生命冲击的力量。

  《冻水牡丹》诸多故事,最吸引我之一的,是廖老师和阿妈的关系。阿妈的过世让孤苦的幼女终于无法抵挡流离失所的厄运,然而,阿妈却在过世前答应照顾她一生。阿妈没有食言。年轻的廖老师在人生最苦痛的低潮曾动过傻念,却在暗夜跳水轻生途中,惊见阿公阿妈的魂魄前来阻挡。这一段场景,总读得我嵴背生凉,不寒而慄。而且每读一次,都会有寒毛耸立的感觉。我忍不住向廖老师求证:「这是真的吗?」廖老师说,不止如此。

  阿妈真的有履行承诺,一辈子都在照顾她。她记得到新加坡演戏那年,一开始,因为角儿太多,一直排不上主演,内心很哀叹。直到有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跟剧团一群人走在小路上,突然来到一个路口,地上到处是「熘」(蛇),来回流窜。剧团其他人都视若无睹走过去,只有她吓哭了。此时,阿妈出现在眼前:「不要哭,阿妈背你过去。」说的也巧,过了三天,吉隆坡来了一对官员夫妇,指定要看《宝莲灯》,这出戏只有廖老师会排,从此挑大梁,红回台湾。

  「喔。」本来想求解惑的我,这下子更迷惑了。蛇在传统戏曲中有特殊意涵,正深深被这个梦丰富而复杂的意象和指涉吸引,廖老师又说了,去年她做了一个梦,从此阿妈没再出现。她梦见自己掉进山谷里,吓得大哭:「阿妈,来救我!阿妈!」「阿枝啊……」阿妈叫着她的小名:「妳不要一直叫阿妈,我会走不开脚啦。」她听到阿妈这么说,突然醒过来,从此就再也没有梦到过阿妈。

「真好,阿妈可以去投胎了。」我说,心里有着万分的怜惜和感动。

  白发的廖老师,终于让阿妈离开了。这个心里依赖陪伴她过了一生,总是及时为她打气,及时拉她一把,因而在这个其实无论如何人都是孤独的人世间,廖老师这样柔情似水的弱女子,并不是太无助。

  我因为小纪的书,对廖老师的生命内蕴更感到好奇;也因为认识廖老师这个人,更能读懂小纪的书。两人的「天作之合」,使这本传记书成了百读不厌的小说,甚至是一部有声音有影像的影片。它传神的表现了廖老师的情感,更生动的呈现了廖老师的时代和时代的戏剧。

  在时间各方面条件都不容许的情况下,我仍然勉力为这本书的再版写序,而且一写就超过字数。因为我所认识的这两个女子,太让我有感觉了。她们精彩的情感和生命告诉我,我们活着。

写于柏克莱

推荐序二

廖琼枝的歌仔戏生命故事

林茂贤(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副教授)

  廖琼枝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歌仔戏艺师,她的伟大不仅是在表演艺术上的成就,而在于她对歌仔戏艺术传承与推广的奉献。

  廖琼枝出身卑微身世坎坷,出生不久父亲就遗弃她们母女,四岁时母亲因船难丧生,由外祖父母抚养,十二岁外公过世,十四岁外婆亡故,廖琼枝从此无亲无故孑然一身,因而投身歌仔戏班,过着颠沛流离的演艺生涯。她的一生经历台湾歌仔戏的各种演出型态,从外台、内台、唱片、广播、电视到精致歌仔戏,廖琼枝见证了歌仔戏的繁华与衰落。

  由于唱腔、身段优美演技精湛,廖琼枝被誉为「台湾第一苦旦」,尤其以演唱哭调,回肠盪气如泣如诉而有「台湾最会哭的女人」之称。她对苦旦的诠释能够如此淋漓尽致扣人心弦,实系反映她悲怆的人生。

  廖琼枝精致的表演艺术使她得到观众、学者的一致肯定,先后荣获薪传奖、民族艺师、国家文艺奖、行政院文化奖等多种奖项,更荣获文建会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资产歌仔戏保存者,每一个奖项也都加重她对歌仔戏的使命感。廖琼枝不但活跃于舞台上,长期以来也征战全台各地传授歌仔戏,每天教学、排戏、演讲、录影、录音,疲于奔命,为了交通便利廖琼枝年近六十岁才去报考汽车驾照,从此「一台车凸归台湾」,南北奔波四处教戏,她那股「拚命」的精神感动许多人,挺她、支持她从事歌仔戏的传习与保存工作。

  我在大学时跟着廖老师的唱片学唱歌仔戏,当时歌仔戏仍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方戏剧」,基于宜兰人的荣誉感我也曾天真地「立志」发扬歌仔戏艺术。研究所时期由于参与「民间剧场」、编辑《民俗曲艺》杂志,因此认识廖琼枝老师。退伍后在民俗基金会任职,执行歌仔戏研习计画。1989年圣诞节前夕廖老师结合歌仔戏艺师在台北市慈圣宫举办义演,唿吁社会大众重视濒临失传的传统戏曲,当时我负责活动统筹、执行,自此跟随廖老师投入歌仔戏保存推广工作。之后廖老师筹组「薪传歌仔戏团」、成立歌仔戏文教基金会、在社区、学校、戏棚上马不停蹄地为歌仔戏付出心力,从年少的大学生到年届半百的中年人,一路走来我看到坚毅、执着的廖琼枝还在为歌仔戏努力不懈,在她身上我看到台湾查某人的坚韧、执着的典范,她的努力也成为我致力歌仔戏的动力。

  《冻水牡丹》是廖琼枝歌仔戏生涯的纪录,书中描述廖琼枝一生从事歌仔戏艺术的心路历程,纪慧玲原是资深艺文记者,当初也是被廖琼枝的精神感动,加入复兴歌仔戏的行列,她也参与剧团筹组和基金会工作,对歌仔戏、廖琼枝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冻水牡丹》再版之际,忝以此序推荐我的「姊妹淘」的着作,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们认识廖琼枝荣耀加身备受尊崇背后的心路历程,更能让读者了解歌仔戏发展过程的美丽与哀伤。

图书试读

阿公与阿嬷
廖琼枝两岁半丧母,从此仰赖祖父母阿公阿嬷扶养。这段时光是廖琼枝最悲微的岁月,年纪小,对世事毫无所悉,知道的只是三餐能否温饱。不幸的是,连这最基本的需求都常无法满足。阿嬷与她感情深厚,嬷孙仔相依过了很长一段岁月,阿公也非常疼她,光复前坏日子还没到,光复后阿公过世,生活顿失所依,生活的压力笼罩了廖琼枝的童年,让她萌生抬不起头的卑微感。

廖琼枝说,阿公阿嬷并不是第一次结婚。阿嬷廖黄氏兰曾嫁过一次,先生死后,才嫁给阿公廖阿头。
廖黄氏兰生作温婉柔净样,但出身贫寒;以前人家生养不来,常把女儿送给别人收养,廖黄氏兰被分给了有钱人家,先人曾是清朝官吏,家境不恶,廖黄氏兰被收做养女,其实就是下女,平时煮饭洗衣粗活不断,偶有洗不洁净的衣衫被发现,必是一顿讨打;过年过节炊煮大菜,轮不到享用,大灶刚炊好的甜粿只能偷撕点粿角来吃。

廖黄氏兰出生的年代,民间仍流行缠足陋习,一九00年日本总督府唿吁放足,成立「天然足会」,一九一五年禁止缠足,出生的女囝才得以免除这戕害女性身心的束缚。廖黄氏兰幼时仍缠足,后来「放脚」,但脚心脚背已变形蜷曲,幼时廖琼枝常看见阿嬷脱下鞋洗脚的模样,宛若「芋粿跷」一样。廖琼枝留存的阿嬷遗像,还看得到那尖缩的小脚。

廖黄氏兰嫁给廖阿头后并未生下一男半女,廖琼枝的阿姨廖阿俭、母亲廖珠桂也是分养来的,所以都叫阿嬷为「姨」而不是「妈妈」。廖珠桂落海死亡时,廖阿俭已出嫁,住在台北艋舺;廖阿头正好几天前跌落水沟,脚溃烂,躺在床上。邻人来报廖珠桂的死讯时,廖黄氏兰当场双腿一软,整个人瘫在地上,嚎啕痛哭。

为了便于分担父母照顾孙女的辛劳,廖琼枝的阿姨廖阿俭接父母到艋舺照应。办完丧事,廖琼枝与阿嬷搬到艋舺西昌街;阿公仍留在基隆庙口做生意,理由是,基隆做久了,「客面」较熟。阿公退了砖仔角厝,搬到圣王公庙边沿街搭盖的铁皮屋租赁,逢周末假日才回艋舺与家人团聚。阿嬷在艋舺帮佣洗衣贴补家用,洗衣时,就把襁褓中的廖琼枝揹在背上。

那时,阿公阿嬷已是六十上下年纪,阿嬷用船公司赔偿金办完丧事的余额,收养了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廖琼枝称她阿婶──廖阿春。阿嬷的想法是,万一两个老人不在了,还有人可以继续照顾廖琼枝。

阿婶身形瘦弱,听说也是穷苦人家,父亲嗜赌,没钱养家,就把女儿出卖。廖阿春初到廖家,因为身体不好,阿嬷费了一番心血调养,未料十八岁那年,她就偷跑;后来身上发了一些奇怪的疹子,才回头找阿嬷帮她医治。廖琼枝说,阿嬷生气看破不想认了,是阿姨劝说,才又留了下来。等阿姨身体较好,她又说要跟一个阿叔结婚,阿嬷说不行,分进来就是要传廖家香火,除非男方愿意入赘。就这样,阿婶、阿叔结婚,两人算来都入了廖家。

但阿婶、阿叔心中可能不这么想,结婚不久,两人就「相穮走」。廖琼枝印象很深,她说,她七岁左右,那天晚上,阿嬷一直哭,哭了很久,她迷迷煳煳醒来,坐在门口埕,对着阿嬷说「姨仔、姨仔,你免哭啦,阿春仔明早就会转来啦。」结果天一亮,阿叔阿婶真的回来了。

阿叔平日拉牛车载货维生,那天清早帮人拉牛车,从车顶跌下来,双腿不能动。问神明指示,神明说「犯了公妈女阴」,阿叔阿婶赶回到艋舺向廖琼枝母亲廖珠桂灵位烧香道歉,又请了符仔仙唸咒,对着脚画得「花漉漉」一片,点香拜拜,阿叔的脚才好起来。

廖琼枝说,她叫阿嬷「姨仔」就是被阿母附身啦!神明说犯公妈「女阴」就是指她母亲,她母亲惩罚了阿叔阿婶不守承诺。不过这次事件后不久,阿叔阿婶还是又跑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冻水牡丹:廖琼枝》这本书,刚映入眼帘,就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好奇。它的名字,太有画面感了。“冻水”二字,带着一丝寒意,一种沉静,甚至是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而“牡丹”,则是雍容华贵,象征着生命的极致绽放。我立刻就联想到了,这是否暗示着廖琼枝女士的人生,是在看似艰难的环境中,却孕育了非凡的艺术生命?我虽然对台湾的歌仔戏并不算特别熟悉,但“牡丹”二字,自带一种尊贵与美丽,让我对这位艺术家充满了遐想。她是否就像一朵在严寒中坚持绽放的牡丹,用她的艺术,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芬芳?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她艺术生涯的真实描绘,了解她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坚守自己的艺术追求,如何将内心的情感和对艺术的热爱,融入到她的表演之中。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门,让我去认识这位“冻水牡丹”,去感受她身上那种历经风雨,依然能保持纯粹与高洁的艺术精神。

评分

当我开始阅读《冻水牡丹:廖琼枝》时,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背景。书名中的“冻水”二字,似乎就暗示着那个年代的艰辛与不易,尤其是在艺术界。我想象着,在那样一个可能缺乏关注、资源匮乏的年代,一位艺术家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并最终绽放光彩的。廖琼枝女士的名字,我虽不甚熟悉,但“牡丹”二字却自带一种尊贵与芬芳,这与“冻水”的意象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让我对这位艺术家充满了好奇。是怎样的经历,才能让一个人在看似严酷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艺术的纯粹与高贵?是怎样的信念,才能支撑她一路走来,不被风雨所摧折?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找到关于她如何将生命中的“寒冬”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春天”,如何将“冻水”的冰冷,凝结成“牡丹”的绝美形态。这种对比,给我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仿佛看到了生命在逆境中展现出的顽强与韧性。我期待着,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以及身处其中的廖琼枝女士是如何凭借着她的才华与毅力,在艺术的道路上披荆斩 امت,最终成为一代传奇。

评分

《冻水牡丹:廖琼枝》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情绪张力。我刚拿到书,还没来得及细读内容,脑海中就已经勾勒出了一个模糊的形象:在冰封的河水之上,一朵硕大的牡丹,傲然挺立,不畏严寒,独自绽放。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命力?这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坚持?我想,廖琼枝女士的人生,一定与这种意象息息相关。她或许就是在那样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代,在不被看好的环境中,凭借着她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硬是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对于台湾的传统戏曲,尤其是歌仔戏,了解不多,但这本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要去探究的冲动。我想了解,在那样一个文化背景下,廖琼枝女士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她是如何克服困难,将自己的艺术天赋发挥到极致的?她又是如何将“冻水”的冷峻与“牡丹”的雍容巧妙地结合,最终成为一位令人敬仰的艺术家?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艺术之路,以及她身上那种独特的,在逆境中也能闪耀光芒的生命力量。

评分

刚拿到《冻水牡丹:廖琼枝》这本书,就被这个名字吸引住了。冻水牡丹,本身就带着一股子矛盾的美感,既有牡丹的富贵雍容,又带着冰雪的清冽孤绝。我想,这大概是对廖琼枝女士的某种意象化表达吧?我本身对传统艺术,特别是梨园戏,了解得并不算深,但却一直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坚持下来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家们心怀敬意。《冻水牡丹》这个名字,让我想象着,是不是有一段在严酷环境中,却依然绽放的艺术生命?是不是有那种,即便身处艰难,也依然保持着高洁品质的人物?我对于廖琼枝女士本人,知道得不多,只是一些泛泛的听说,知道她是在台湾的歌仔戏领域非常重要的人物。这本书,我想,一定不仅仅是关于一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更可能是一部关于传承、关于坚守、关于时代变迁下艺术生命力的深刻描摹。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感受那朵“冻水牡丹”是如何在岁月的寒冷中,孕育出独属于自己的芬芳。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种不屈服的精神,一种在逆境中也能熠熠生辉的艺术之光。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为我打开了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世界,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等待着我去细细品味和解读。

评分

当我翻开《冻水牡丹:廖琼枝》这本书,首先触动我的,是书名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意象。它让我联想到一种在严酷环境下,却依然能够绽放出生命最绚烂色彩的事物。我想,这一定是对廖琼枝女士艺术人生的一种绝佳写照。我对歌仔戏了解不多,但“牡丹”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富贵、繁荣和美丽,而“冻水”则传递出一种冰冷、艰辛,甚至略带凄凉的意境。将两者结合,无疑是在暗示着,廖琼枝女士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经历过无数的寒冷与磨砺之后,才最终成就了她艺术上的辉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位“冻水牡丹”是如何在岁月的寒流中,不屈不挠地生长,如何将生活中的艰难困苦,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尽地讲述她的人生故事,描绘出她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她在艺术道路上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我想从中看到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种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艺术纯粹性的生命态度。

评分

读到《冻水牡丹:廖琼枝》这个书名,我就立刻联想到了那种在严寒中静静绽放的花朵,它本身就带着一种孤傲与坚韧。我想,这或许是对廖琼枝女士艺术生涯的一种极好的注解。在台湾的艺术界,尤其是在歌仔戏这个领域,我了解得并不多,但这个书名,让我对廖琼枝女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好奇,她是如何在那样一个时代,将歌仔戏这门传统艺术传承并发扬光大的?“冻水”二字,给我一种冷峻、坚韧的感受,而“牡丹”则象征着生命力、富贵与美丽。这种组合,让我感觉廖琼枝女士的人生,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她却能在逆境中,依然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深入了解台湾歌仔戏的历史,了解廖琼枝女士在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她所经历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挑战与奋斗。我想要看到的,是她那种不屈不挠、坚守初心的艺术精神,是她在时代的洪流中,依然能保持清醒与独立的艺术品格。

评分

《冻水牡丹:廖琼枝》这本书的名字,自带一种诗意和韵味,让我第一眼就觉得它绝非等闲。它唤醒了我脑海中关于“冻水”的意象——那是一种在严冬中,依然保持着生命力的水,或许清澈,或许沉静,却蕴含着不容小觑的能量;而“牡丹”,则是花中之王,象征着富贵、华丽与生命力。将两者结合,便勾勒出一位在艰苦环境中,却依旧绽放出绝代风华的艺术家形象。我虽然对廖琼枝女士本人的生平了解不多,但这个书名已经为我打开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我想知道,这位“冻水牡丹”是如何在历史的河流中,在台湾歌仔戏这个特殊的艺术领域,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的。这本书,我想,一定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在讲述一种艺术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我渴望从中窥见,廖琼枝女士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和艺术的探索中,保持自己的初心,如何将“冻水”的冷静与“牡丹”的热烈融为一体,最终成就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评分

《冻水牡丹:廖琼枝》这本书,我刚开始接触,就觉得它传递出一种非常独特的气质。那种“冻水牡丹”的意象,太有力量了。我总觉得,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关于一种精神的象征。我想象着,廖琼枝女士的人生,一定充满了波折与挑战。在那样一个时代,尤其是一位女性艺术家,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得付出多少的努力和牺牲?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挖掘出她的人生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那些不为人知的坚持。或许,在冰封的河水之下,暗流涌动,孕育着生命的希望,就像廖琼枝女士在看似艰难的环境中,也在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时机绽放。我想要了解,她的艺术之路是如何一步步铺就的,有哪些关键的转折点,有哪些让她铭记一生的经历。我也想知道,她是如何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保持那份“牡丹”的纯粹与高洁,不被外界的纷扰所玷污。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宝藏,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挖掘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受那位“冻水牡丹”的独特魅力。

评分

我刚拿到《冻水牡丹:廖琼枝》这本书,就被这个书名深深吸引了。那种“冻水”与“牡丹”的奇妙结合,让我立刻联想到一种在严寒中,却依然能绽放出绝美姿态的生命。我想,这一定是对廖琼枝女士艺术生涯的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概括。她就像一朵在冰封的河水中,不畏严寒、独自挺立的牡丹,用她的才华与坚持,在台湾的歌仔戏领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我并非歌仔戏的资深爱好者,但对于任何在艰难环境中,依旧能够保持艺术纯粹性、并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艺术家,我总是心怀崇敬。这本书名,让我对廖琼枝女士充满好奇,我想知道,她的人生是怎样的跌宕起伏?她是如何在岁月的磨砺中,将“冻水”的坚韧与“牡丹”的雍容相结合,最终成为一代艺术大家?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深入了解她的艺术之路,感受她身上那种不屈不挠、历经风雨却依然光彩照人的艺术生命力,以及她所代表的,一种在逆境中也能散发光芒的精神。

评分

我对《冻水牡丹:廖琼枝》这本书的初印象,就来自于它那极富张力的书名。我常常会想象,在寒冷的水中,一朵牡丹是如何艰难地扎根,然后在冰雪消融之际,悄然绽放,释放出惊人的美丽。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生命力,一种多么不屈不挠的精神!我想,廖琼枝女士的人生,一定就是这样一朵“冻水牡丹”。在台湾的艺术界,尤其是在歌仔戏这个领域,能够拥有如此一个响亮的称号,想必她的艺术生涯必定充满了传奇色彩。我并不算是一个对传统戏曲非常了解的读者,但我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坚守初心、追求卓越的艺术家们,总是怀有深深的敬意。《冻水牡丹:廖琼枝》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艺术家不为人知的奋斗历程,感受她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力量,如何在挑战中绽放光彩。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她的世界,了解她的艺术之路,以及她身上那种独特的,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艺术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