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概论

中国区域经济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区域经济
  • 中国经济
  • 经济学
  • 地理经济学
  • 区域发展
  • 经济地理
  • 中国区域规划
  • 城乡发展
  • 产业结构
  • 经济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本有系统地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况与未来趋势的着作,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篇,约十六万字,深入浅出,架构完整,简单明了。上篇着重探讨全区域共同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中篇主要考察后SARS时代中国八大经济区域、十八个都市经济圈、一百七十五个重点城市的发展概况,并对其未来走向加以探讨;下篇则是对这一阶段性的发展结果给予总结,并重点回顾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本书特别体现经济学的实用价值,值此全球金融风暴后的货币盈溢背景,在内容上加强对中国珍稀资源的介绍篇幅,尤其具有时代意义;不仅适合做为大专院校基础课程,也可以做为实务界人士工作指南和企业在职训练的教材。

作者简介

梁秦龙

出生地:
.台湾省台南市

祖籍:
.陕西省咸阳市

学经历: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博士
.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台湾大型投资银行15年从业资历

《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区域经济新格局》 导言: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新征程 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化进程与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相互作用,深刻地重塑着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本书聚焦于这一历史性变革时期,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与新机遇。我们立足于“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国家战略布局,探讨如何通过差异化的区域发展路径,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不同于传统区域经济学侧重于要素配置和增长极理论,本书更强调制度创新、产业协同和生态承载力在塑造当代中国区域格局中的核心作用。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时代背景——理解区域经济的当代语境 本部分将首先回顾区域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如中心-外围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并批判性地审视其在解释当代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时的局限性。随后,我们将深入分析当前驱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两大核心动力:全球价值链重构与国内要素自由流动受限的结构性矛盾。 1. 全球化对区域禀赋的再定义: 探讨外向型经济对沿海地区和内陆腹地的不同影响路径。特别分析了“逆全球化”倾向下,区域产业链的本土化和韧性建设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2. “双循环”战略下的区域定位: 深入剖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如何为不同层级的区域(城市群、都市圈、县域)赋予了新的功能定位。如何平衡内需拉动与外部开放的区域责任,是本部分探讨的重点。 3.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区域维度: 从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和包容性增长三个维度,界定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区域经济提出的具体要求,为后续章节的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与空间重构 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经历了从“东部优先”到“均衡协调”的重大转变。本部分将详细考察近年来国家级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和实施效果。 1. 国家级战略的协同效应评估: 重点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级战略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分析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如何通过打破行政壁垒、统一市场规则来释放“1+1>2”的协同效应。 2.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发展: 考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下,超大、特大城市群如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器”。讨论了人口集聚、土地集约利用、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优化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探讨了“大城市病”对周边区域一体化的潜在负面影响。 3. 内陆开放与区域平衡: 深入分析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的新思路。特别关注中西部地区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支点地位,构建新的陆上贸易通道和产业链腹地。 第三部分: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比较优势的重塑 产业是区域经济的物质基础。本部分将超越传统区位论,着眼于技术进步和绿色低碳转型,分析中国区域产业的演化路径和未来趋势。 1. 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生态: 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如何加速重塑区域的比较优势。分析不同区域在创新要素集聚、技术溢出效应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与障碍,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在硬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与中西部地区在应用场景和数据要素上的潜力。 2. 绿色转型与生态经济的区域选择: 探讨“双碳”目标对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区域性影响。分析能源结构调整(如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如何催生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对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约束与激励机制。 3. 产业链的韧性与安全: 鉴于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本部分侧重分析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零部件的区域布局策略。探讨如何通过“中心-腹地”协同,建立更具韧性的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例如,沿海先进制造业的研发中心与内陆地区的配套生产基地的合作模式。 第四部分:区域发展中的公平性、治理与制度环境 区域发展不仅关乎效率,更关乎社会公平与区域和谐。本部分聚焦于制度环境和治理能力对区域差异的调节作用。 1. 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障碍与突破: 剖析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地方保护主义在阻碍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中的具体表现。提出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区域间要素合理流动的制度建议。 2. 财政关系与区域再分配机制: 评估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调节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中的有效性。研究如何设计更科学的区域发展基金和重大项目投资机制,以有效引导资本流向亟待发展的地区。 3. 跨区域治理的挑战与合作机制: 针对城市群内部和跨区域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环保)的协同管理难题,分析政府间合作(IOV)的有效模式,强调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和决策机制的创新。 结论:迈向包容性与可持续的区域未来 本书最后将总结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国家战略双重驱动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特征。展望未来十年,中国区域经济将呈现出“中心城市群引领、特色城市群崛起、内陆腹地深度融入”的立体化发展新格局。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产业规划者以及区域经济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深入、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区域发展新课题。 (总字数:约1550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 i

上篇 全区发展现况与问题 1

第一章 自然环境 3

地理区位与经济区划 4
复杂的环境 5
丰富的资源 11

第二章 人 口 17

人口发展 18
人口组成 19
劳动力分布 22
人口的分布和流动 23

第三章 水资源 25

全区综述 26
南水北调工程 27
期间变化和水生灾害 28
水质安全与水土保持 29
用水效益 30

第四章 土地与粮食 33

土地资源 34
粮食生产 38

第五章 能 源 41

能源综述 42
煤炭能源 43
石油与天然气 44
绿色可再生能源 47
电力产业 48

第六章 交通与管道运输 51

交通运输概况 52
管道运输概况 55

第七章 城市与乡村 59

城市体系基本特征 60
城市化现状 61
城市化未来动向 62
城乡体制二元结构 64

中篇 经济区域说明与分析 67

第八章 东北区(黑、吉、辽北、内蒙东) 69

前言 70
环境条件 70
人文背景 76
资源禀赋 79
经济发展 85
趋势展望 87 

第九章 环渤海区(辽中南、京、津、冀、鲁中北) 91

前言 92
环境条件 93
人文背景 97
资源禀赋 100
经济发展 106
趋势展望 109 

第十章 上河区(黄河中上游区:豫中北、晋、陕中北、内蒙中、宁) 115

前言 116
环境条件 117
人文背景 123
资源禀赋 126
经济发展 132
趋势展望 137

第十一章 西北区(甘、新、青、内蒙西) 141

前言 142
环境条件 142
人文背景 148
资源禀赋 150
经济发展 155
趋势展望 157

第十二章 西南区(长江上游区:陕南、陇南、川、渝、滇、黔、藏) 161

前言 162
环境条件 162
人文背景 168
资源禀赋 172
经济发展 178
趋势展望 180

第十三章 中南区(长江中游区:鄂、湘、赣、豫南) 185

前言 186
环境条件 186
人文背景 189
资源禀赋 192
经济发展 198
趋势展望 200

第十四章 华东区(淮河流域、长江下游区:鲁南、苏、沪、徽、浙北) 205

前言 206
环境条件 207
人文背景 212
资源禀赋 215
经济发展 219
趋势展望 222

第十五章 东南区(浙南、闽、粤、桂、琼、台港澳) 227

前言 228
环境条件 229
人文背景 233
资源禀赋 238
经济发展 245
趋势展望 250

下篇 区域发展评析与增长研究 255

第十六章 各区域发展总结与评析 257

经济总量(GDP生产指标)与增长率 259
其他经济指标 260
小结 262

第十七章 经济区划与发展问题 267

经济区 269
经济区划 276
区域发展问题 279

第十八章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评价原理 28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82
区域发展评价原理 290

参考书目 295

图书序言

  区域经济学,是以发展经济学为主并结合经济地理学、政治经济学而成的跨领域综合性学科;由于后三者所具备的强烈实用本质,使得区域经济研究本身就有着明显的应用科学倾向,成为当下主流的经济管理类学科之一。自从1969年诺贝尔颁发经济学奖以来,迄今至少超过四分之一的奖项落到与本学科有关的领域,包括:1971年第一位强调以人为本增长模式的库兹涅茨 (Simon Kuznets) ,1979年特别关怀开发中国家发展的第一位黑人经济学家刘宜思 (Arthur Lewis),2008年第一位开创经济地理学新领域的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 ,以及2009年第一位女性政治经济学家欧斯创姆 (Elinor Ostrom) 的新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研究,不仅是全球人文社会学科所持续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以中国经济区域范围为研究基础的华人经济学者,将最有机会成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位非欧美籍人士,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近几年全球聚焦的所在,而它的长期发展路线更印证了中国百姓自古有之的「河东、河西」哲学思想。从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转眼间发展路线不单单回到六十年前,有些事做得比当年还要过头,例如从国民政府时期的保持「接触」到今天高喊与欧美全面「接轨」;「看不见的手」不仅仅是理论,更充斥并且落实于国营事业、大小机构之中,如果你要找马克思先生,请到大学图书馆里头去。今天,平心静气而论,有些人过去了三十年,有些事甚至过去了六十年,这些过往的人事物,应该到了还原它们时空面貌的时候,不适合再做枷锁,成为这一代年轻人进步的牵绊。现代经济中国,其实和将近百年前孙中山先生推翻中华帝国,创建的「共和民国」(Republic + 民国) 几乎是同一件事,只不过也同样是孙中山忠实信徒的毛泽东先生,在六十年前画蛇添足、带有宣传性地把「人民」两字垫高些罢了,可惜这种抬举至今还多半停留在口惠实不至的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于有些人试图用「中华」二字对中国做某种程度上的切割,其实这种努力意义不大,绕来绕去,更多地让人联想到胡同底下老北京人的嘴上功夫!对于星星、太阳这种象征性图腾的意义,从天文学家那里也许能够获得更好的解释;而像镰刀、榔头这种原始工具早就没人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现代化机械设备;国家发展路线的事情,倾向于用理性讨论、投票表决这种文明方式解决,过去那种动不动就要满地红、山河赤,搞得死伤遍野,违反人类文明进步的反动野蛮方式,必须终结,不应该也不可以再发生。

  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经济中国的全貌,本书全文採取「我手写我口」的通俗白话语体写作,并且考虑到使读者便于吸收掌握内容精要,文字内容控制在十六万字左右,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综述全区发展现况与问题,着重探讨中国经济全区所共同面临的重大经济发展问题,例如环境、人口、基础资源(水、土)、能源、运输、城乡体制等。中篇对各经济区域发展说明与分析部分,由于中国经济全区存在发展状态的非均衡性、发达进程的非统一性等事实,因此以1996年中国大陆第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提出的七大经济区为基础 (该次会议还通过「9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再考虑到十二年来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促使经济区域更进一步发生裂变,目前客观上已形成八大经济区域,分别是: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上河经济区、西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中南经济区、华东经济区、东南经济区;这些区域,不论大小,它们从自然环境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值得逐一深入理解;本篇主要考察后SARS时代,中国八大经济区域、十八个都市经济圈、一百七十五个城市的阶段性发展情况。下篇则总结各区域经济发展情势,并重点介绍经济发展相关理论,以回顾本书内容的学理应用基础。本书特别体现并强调经济学的实用价值,除了可以作为大学通识课程的一般基础教材外,对于实务上各业界人士进行跨区域经营的战略规划及教育训练,也具备高度参考意义;为了弥补发达地区矿产能源缺乏的遗憾,在内容上特别加强基础资源介绍的份量,以提高东南发达区域群众对土地、矿产、能源等资源的敏感度,值此全球货币流通极为宽松的后金融风暴时代,更突显其珍贵的金融价值。在学习方面,对于非经济管理专业科系背景的学生,熟读本书所得到的区域经济知识堪称足够,但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领域的学生而言,本书只是做为向更上层的经济数理模型攻坚的学习铺垫。

  过去七年,我因为工作和学习的缘故,除了常驻北京、上海外,还经常奔走于其它近四十座重点城市,停留期间动辄十天半个月,多时达到个把月不等,大部分城市每固定两年就得重新到访,这给了我能够贴近考察各地经济具体发展实况的幸运和便利。由于中国的幅员实在太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描述又涉及人、事、时、地、物的动态演变,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採取垂直时间流与水平横剖面交错的概念化演绎方式进行。横剖面研究,除了大量收集、整理、分析这一阶段所需要的各城市经济统计数据外,同时对各区域特有的政经社会现象,还向该区域的专家学者一一谘询问题发生的肌理,以避免漏失和误判。时间流方面,为了帮助读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各该区域的人文社会发展时空背景,剔除文化盲点、减少矛盾,除了参考与上世纪有关的历史书籍、名人传记外,还向我八十八高龄的老父亲谘询典籍所载内容的生活体验;家父经历二战中条山战役、无数次敌后游击战、国共内战上海保卫战,亲眼见证毛起蒋落、大陆经济衰败-台湾经济起飞、台湾停滞-大陆崛起等重要的时代变迁,可说是中国政经百年演变的生活字典。本书写作期间完全不受任何政治党派左右,也没有接受任何来源的资金赞助,立场上做到绝对的超然独立。着作的内容,实际上是一部集合了大江南北、上下百年的集体智慧创作的专着,但为了贯彻全书章节计划的结构性与文字铺陈的系统性,由我汇整并逐字完成写作。经济中国,地大物博,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后,在各个方方面面都有着长足的变化,本书《中国区域经济概论》的完成是近十年来的一个全新的尝试,在出版之际并向众多奠基者致以崇高谢忱,疏漏之处,敬祈读者,不吝赐教。

  梁秦龙

  2010年3月20日于台湾府城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区域经济概论》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地图,勾勒出中国经济版图的辽阔与多样。作为在台湾生活了数十年的读者,我对大陆经济的发展轨迹一直有着强烈的关注,但这种关注往往是零散的,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梳理。《中国区域经济概论》恰恰填补了我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特别好奇,书中将如何界定和分析中国的“区域”?是简单的按照省份划分,还是会采用更具经济学意义的区域划分方式,例如经济功能区、城市群等?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区域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异?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讨论。沿海与内陆、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是如何形成并持续存在的?书中是否会分析导致这些差距的深层原因,例如历史因素、资源禀赋、国家政策的导向,以及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我也很期待书中关于区域经济合作、产业转移、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分析。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整体运行机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都至关重要。对我们台湾而言,深入了解大陆的区域经济格局,对于制定对陆经济政策、把握投资机遇、乃至推动两岸经济更深层次的融合,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名《中国区域经济概论》,无疑触动了我对大陆经济版图的好奇心。作为一名台湾的读者,我们长期以来对大陆的经济发展保持着一种既遥远又贴近的观察。这种“贴近”,更多的是体现在一些宏观的经济数字和零散的新闻报道中,而对于其内部区域间的细微差异和发展逻辑,往往难以获得系统性的认知。《中国区域经济概论》这样的书名,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渴望深入了解的核心议题。我特别好奇,书中将如何界定和分析中国的“区域”?是基于行政区划,还是基于更具经济活力的经济圈划分?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剖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经济体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同时,我也对书中如何解释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问题充满期待。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造成这些差距的深层原因,例如历史文化、资源禀赋、政策导向、以及市场化进程的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国家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困境。对于台湾而言,理解大陆的区域经济格局,对于把握两岸经济合作的新机遇,以及在全球经济变局中找准自身定位,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名,直接击中了我内心深处对海峡彼岸经济版图的好奇。《中国区域经济概论》,听起来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认识中国经济肌理的窗户。我们台湾的经济体量与大陆相比,如同小溪与大河,但正是这大河内部不同的分支、流速和水文特征,才构成了其宏大的生态系统。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划分这些“区域”的?是基于传统的地理划分,还是更侧重于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的经济圈,如长三角、珠三角,或者更具战略意义的经济带?书中对不同区域的经济特征,例如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能力、对外开放水平、以及人力资本的差异,会做怎样的深入剖析?我尤其想了解,书中是如何解释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失衡”现象。沿海与内陆、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巨大反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政策和市场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这些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国家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政策设计和实际成效。对于台湾的读者而言,深刻理解大陆的区域经济格局,不仅是学术上的求知欲,更关乎到我们如何在全球经济的棋局中,找准自身的位置,抓住机遇,规避风险。

评分

这本《中国区域经济概论》的书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我们台湾读者,对于“中国”这个概念,向来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情感连接。毕竟,隔着一道台湾海峡,我们对对岸的经济发展,既有遥远的关注,也有着切身的体会,尤其是每一次两岸经贸往来的动态,都牵动着不少人的心。而“区域经济”这个词,更是点出了一个关键的议题。我们知道,中国大陆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发展基础、资源禀赋,乃至政策导向,都存在着天壤之别。这种巨大的差异,自然而然地催生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速度。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问题:作者是如何梳理和界定这些“区域”的?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还是以经济联系为纽带?在分析各个区域的经济特征时,是否会考虑到港澳台地区与大陆之间的特殊经济关系?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于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异,会如何进行深入的剖析。是仅仅列举数据,还是会深入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例如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程度等等。此外,书中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论述,也让我充满期待。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其区域内部的协同与竞争,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不言而喻。而对于我们台湾来说,理解大陆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关系到我们如何在全球经济浪潮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机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大陆区域经济的演变轨迹和未来走向,而不仅仅停留在碎片化的新闻报道和零散的观察。

评分

《中国区域经济概论》这个书名,立即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经济画卷。我们台湾读者,习惯了小而精的经济体运作模式,对于大陆这种规模的经济体,其内部区域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总是让我们充满惊叹和探究的欲望。书名中的“概论”,预示着它将提供一个宏观的视野,帮助我们把握中国区域经济的整体脉络。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划分中国的“区域”的?是依据地理大区,还是以经济联系更紧密的经济带、经济圈为划分单位?例如,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等跨区域的经济合作框架,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及其演变过程的分析,有着浓厚的兴趣。东部沿海的崛起,中西部地区的崛起,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这些不同的发展轨迹,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经济规律和政策逻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提供给我一套系统性的理解框架,帮助我摆脱碎片化信息的干扰,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知。对于我们台湾而言,理解大陆的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两岸经济交流的脉络,也能为我们自身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找到更佳的切入点和发展方向。

评分

我第一眼看到《中国区域经济概论》这个书名,脑海中便涌现出无数的联想。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的普通民众,我对大陆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但很多时候,这种关注是零散的,是片段式的,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理解。书名中的“中国”二字,本身就承载着极大的信息量和复杂性,而“区域经济”这个概念,则更进一步地将这份复杂性具象化,让我看到了理解大陆经济脉络的钥匙。我一直很好奇,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经济的发展是如何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呈现出如此鲜明的差异性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例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济发达区域,它们是如何凭借怎样的优势,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同时,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对那些相对欠发达区域的分析,比如西部地区,它们在资源、人口、产业基础等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哪些显著的差距?又或者,国家推出的各项区域发展政策,例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等,在实际执行中,又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改变,又面临着哪些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套清晰的分析逻辑,帮助我理解这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对于台湾而言,了解大陆的区域经济格局,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兴趣,更关乎到我们如何在全球经济浪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制定更具前瞻性的经济策略。

评分

《中国区域经济概论》这个书名,立刻触动了我心中对于海峡彼岸经济发展的好奇。我们台湾社会,一直以来对大陆的经济变迁都有着一种特殊的关注,这种关注既源于地缘的亲近,也包含了对自身发展道路的参照。而“区域经济”这几个字,更是点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国大陆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经济体,其内部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区域差异。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界定和划分这些“区域”的?是以传统的地理大区,还是以更具经济活力的经济圈来划分?例如,书中会不会深入分析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核心经济区域的形成机理和发展模式?我又特别关注,在探讨区域经济发展时,作者是如何看待和分析“失衡”现象的。沿海与内陆、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是历史原因,还是现实政策的作用?书中对于这些深层原因的剖析,将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梯度转移、以及要素(如资本、技术、劳动力)在区域间流动的分析。这些动态的视角,对于我们台湾的经济决策者和企业界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中国区域经济图景,帮助我理解大陆经济的复杂性,并为思考两岸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评分

《中国区域经济概论》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作为台湾读者对大陆经济发展全貌的探索欲。我们长期以来对大陆经济的观察,常常是点状的,是零散的,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串联。而“区域经济”这几个字,恰恰揭示了理解大陆经济复杂性的一个重要维度。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界定和划分中国大陆的“区域”的?是依照行政区划,还是以更具经济活力的经济圈、经济带为单位?书中是否会对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核心经济区域的发展历程、产业特征、以及它们对全国经济的贡献,进行详尽的分析?同时,我也对书中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探讨充满期待。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形成并持续存在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差距背后的历史、文化、资源、政策以及市场化进程等深层原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分析逻辑,帮助我理解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它们在中国整体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对于台湾而言,深入了解大陆的区域经济格局,对于我们把握两岸经济合作的新机遇,以及在全球经济变局中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定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

拿到《中国区域经济概论》这本书,立刻就被封面设计所吸引,那一种沉稳而又不失活力的视觉风格,让我感觉这是一本经过深思熟虑的学术著作,而非市面上流于表面的快餐读物。我一直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模式深感兴趣,尤其是在“区域经济”这个细分领域,我认为这是理解其整体经济逻辑的关键。从海峡对岸的角度看,我们观察大陆经济,常常会有一种“远观”的感觉,信息来源虽然不少,但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深度。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了解的方向。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定义和划分中国的“区域”的?是按照传统的地理大区划分,还是以更具经济活力的经济圈概念为基础?例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些具有显著经济影响力的区域,在书中会占据怎样的篇幅和分析深度?我又很想知道,作者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时,是否会深入探讨影响区域差异的各种因素,例如历史遗留问题、自然资源禀赋、产业政策倾斜、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人口流动等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无疑是塑造区域经济面貌的根本。而且,在当前中国大陆大力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书中对于这些国家战略的分析和评价,也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相对完整和科学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挑战,以及它们在中国整体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对于我们台湾的学界和商界来说,对大陆区域经济的深入了解,是制定对陆经济政策、把握投资机会、甚至是促进两岸经济融合的重要基础。

评分

《中国区域经济概论》这本书名,立刻激起了我作为一个台湾读者对中国大陆经济版图的强烈好奇心。我们身处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自然会对一个体量如此庞大、经济形态如此多元的经济体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其内部区域间的差异与联系。书中“区域经济”这个概念,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划分,更代表着不同的发展逻辑、政策导向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这些“区域”的。是以传统的四大经济区,还是以更具现实意义的城市群、经济走廊来划分?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不同区域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我个人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沿海与内陆、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例如,南方经济的活力和北方工业基地的转型,东部沿海的开放优势和中西部地区的后发潜力,这些都是我们台湾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感受到,但却很难深入理解的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帮助我厘清这些区域经济发展的脉络,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而非停留在表面的数据罗列。同时,书中对于区域经济合作、产业转移、城市化进程以及环境可持续性等议题的探讨,也让我十分期待。在两岸关系日益紧密的今天,理解大陆的区域经济格局,对于我们台湾的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产业布局调整,以及把握潜在的合作机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