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伦在抗战期间,在中大校园连续发表了十六次演讲,大气磅礡,后来集结成为《新人生观》,激励了无数青年奋发图强,公认为是抗战中最有影响力的不朽励志作品!
在这个旧道德标准已经动摇的时代,建立新人生观,更有重要的意义和使命。我们要赶着每一个变动,增加自己的生存力量。新的人生哲学不是专讲「应该」,而是要讲「不行」;不专恃权威或传统,乃要以理智来审查现实的要求和生存的条件;不专讲良心良知,而讲整个人生及其性格风的养成,并从经历和习惯中树立其理想的生活。所以新的人生观是动的人生观,是创造的人生观,也是大我的人生观。
本书特色
罗家伦在抗战期间,在中大校园连续发表了十六次演讲,大气磅礡,后来集结成为《新人生观》,激励了无数青年奋发图强,公认为是抗战中最有影响力的不朽励志作品!
作者简介
罗家伦
1897年生。少承庭训,习读文史,后曾就读于南昌英文夜校、上海复旦公学。
1917年以作文满分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科,期间曾主编《新潮》月刊。
1919年五四运动中,撰写《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为学生领袖之一。
1920年赴美留学,先后于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接着游历欧洲伦敦大学、柏林大学、 巴黎大学。
1926年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及附中。稍后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任北伐军总司令 部参议、编辑委员会委员长、战地政务委员兼教务处长,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教务主任、代教育长。
1928年8月,清华学校更名国立清华大学,出任首任校长。
1932年8月,出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1941年调离中大,曾出任滇黔党政考察团团长、西北建设考察团团长、监察院首任新疆省监察使。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筹备会议代表、首任驻印度大使兼世界各国驻印使节团团长。
1949年到台,先后出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国民党党史会主任委员、中国笔会会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
1969年12月25日在台北逝世。
修订者简介
周玉山
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专任副教授。学历:文化大学中山研究所博士。研究专长:中国新闻思想史/副刊与文艺/中国大陆新闻传播。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韧性”这个主题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总觉得听起来有些空泛。但是,这本书对于“韧性”的解读,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再是那种强调“咬牙坚持”的鸡汤,而是深入剖析了在逆境中“如何站起来,并变得更强大”的内在机制。书中大量的例子,从个人经历到历史事件,都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巨大压力和挑战时所爆发出的惊人力量。它让我看到,韧性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的。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韧性,并非是要在痛苦中麻木,而是在经历痛苦后,能够带着伤痕,却依然选择向前,并且能够从经历中汲取养分,变得更加成熟和睿智。这种对韧性的深刻洞察,让我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不再感到恐惧,而是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
评分这本书的“意义”章节,可以说是我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之一。我一直是个喜欢思考人生意义的人,但很多时候,这种思考会让我陷入一种迷茫和焦虑。而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做什么才有意义”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它引导我去探索,意义并非是固定的某个目标,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存在于我们为他人付出的瞬间,存在于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之中。我喜欢它提出的“微小意义”的概念,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再平凡的事情,只要带着一份觉知和感恩,都能闪烁出独特的光芒。这让我不再纠结于“宏大的理想”是否遥不可及,而是开始珍视身边每一个微小的、充满温情的时刻。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连接”部分时,我简直被深深地打动了。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就像是脆弱的丝线,稍有不慎就可能断裂。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它强调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超越表面隔阂的连接。它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们所看到的“不同”,很多时候只是表象,而在这个表象之下,我们共享着许多更根本的东西,比如情感、需求,甚至是生命的脆弱。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产生巨大影响的互动瞬间,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与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是不是有的时候,我们太过于关注“我要什么”,而忽略了“对方感受如何”?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过去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盲点,也给了我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向,去尝试建立更真诚、更持久的连接。
评分这本书,我得说,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为自己对生活有些看法,也算是个“老油条”了,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之前从未触及的角落。我尤其喜欢它探讨的“接受”这个概念。不是那种消极的认命,而是带着一种智慧的、积极的和解。书中通过一些看似平常却又意味深长的故事,让我反思自己过去那些执着于“如果当初…”,或者耿耿于怀于“为什么不是…”。现在想想,那些纠结和不甘,不过是给自己套上了无形的枷锁。这本书不是在教你放弃,而是在引导你看到,当你不去强求那些无法改变的,你才能真正腾出精力去创造和享受当下。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自由,往往是来自于内心的放下,而不是外在的达成。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让我在面对挫折时,不再那么轻易被击垮,而是能更平静地寻找出路。
评分这本书在“成长”的探讨上,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启发。我一直认为成长是一个线性向上的过程,好像到了某个年龄就应该达到某种状态。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成长并非如此简单,它更像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充满着反复和探索。它鼓励我们拥抱不确定性,允许自己犯错,并且从错误中学习。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持续学习”的强调,但它并非是那种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进行的学习,而是出于一种内在的好奇心和对世界的热爱。它让我意识到,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而真正的成长,恰恰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去探索未知,是否有耐心去理解复杂,是否有智慧去整合经验。这本书让我对接下来的生活,有了一种更开放、更积极的心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