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陆渊雷为医校讲授所作,全书共分为八卷,集先贤与各医家之观点于大成,附以自身研究心得,并结合西方医学之说,融会贯通,为近代研究伤寒论相当重要之参考书籍之一。
作者简介
陆渊雷
近代医学家,字彭年,江苏川沙县人。自幼聪颖,攻习经学、小学、天文、历算,于医学亦多所涉猎,曾师事恽铁樵,并协助其举办函授学校,又执教于上海多所中医院校。后又与徐衡之、章次公等人创办上海国医学校,任教务长。后又任学术整理委员,并创刊《中医新生命》及「遥从」(即函授)部。1949年后,又历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顾问、中医学会主任委员等。陆氏于学术上参汇中、西两种医学,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之代表人物之一,以中西汇通之观点研究《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所着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书中内容以近代
我购买《伤寒论今释(下)》的初衷,主要是出于对其学术价值的好奇。作为中医领域的经典之作,《伤寒论》的晦涩之处一直是我学习的难点。市面上流传的各种注疏版本,有的过于古板,有的又过于现代,难以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伤寒论今释(下)》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似乎试图在“古”与“今”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用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来阐述张仲景的医学思想。我之所以选择“下”册,是因为我对一些特定的病症,比如温病、杂病等,有着更浓厚的兴趣。这些病症往往更加复杂多变,也更贴近临床实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病症的发生机制、辨证要点以及治疗方药。从一些零散的试读章节来看,作者在语言风格上确实做了一些调整,尽量避免了生僻的文言词汇,转而使用更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这种努力值得肯定,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打通思路,真正领会《伤寒论》的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虽然朴实,却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正如《伤寒论》本身所蕴含的深邃智慧。我之所以选择《伤寒论今释(下)》,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它在读者群中的良好口碑,许多人都提到这本书在“易读性”和“学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我个人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概念上的瓶颈,例如“三阴三阳”的辨证,亦或是“六经”的传变规律。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更清晰、更系统的解读。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对条文的字面解释,更能挖掘出张仲景在论述这些概念时的核心思想和逻辑推演。同时,我也关注书中是否有对一些重要方剂的深入剖析,例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等,这些都是《伤寒论》的基石。如果能结合现代药理学、病理学的一些新知来解读,那无疑会为理解经典提供新的视角。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在拓宽中医视野、深化理论理解方面寄予厚望。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医药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伤寒论》一直是我想深入了解但又觉得有些畏惧的经典。《伤寒论今释(下)》这本书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被描述为一本能够“融会贯通”的读物。我理解“今释”的含义,意味着它不只是简单的注释,更是对古籍的现代化解读和再创造。我特别关注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阐述《伤寒论》的整体思维方式,比如如何从六经辨证切入,再到具体病症的分析,最后落脚到方药的选择。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是我认为学习《伤寒论》的关键。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去推断病邪性质、病位深浅以及机体正气的强弱。从我有限的了解来看,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伤寒论》正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因此,我对这本书在揭示其辨证论治的精妙之处,以及提供实用的临床指导方面,抱有极高的期待。
评分这本《伤寒论今释(下)》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内容架构的严谨性。我一直认为,学习中医经典,最重要的是理解其内在逻辑和辨证体系。《伤寒论》之所以被奉为圭臬,正是因为它构建了一套完整而精密的理论框架。我尤其关注这本书在“方证对应”方面的阐述。张仲景的方剂,每一个都是针对特定的病症和证候而设,理解透了方证,才能真正掌握《伤寒论》的运用之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解析每一个方剂的组成、配伍、功用,以及它们所针对的具体病机。此外,我也期待它能对一些容易混淆的证候进行清晰的区分,比如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之间的界限,以及表里、虚实、寒热的辨别。如果能在这一点上做得出色,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书的厚度以及目录的设置来看,编者应该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我对它的理论讲解和临床应用分析都抱有很高的期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都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也很舒适。我一直对古典医学充满兴趣,尤其对《伤寒论》这类奠基性的著作更是仰慕已久。市面上关于《伤寒论》的解读版本众多,我选择《伤寒论今释(下)》是因为它的评价普遍不错,而且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将古老智慧与现代医学视角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封面设计和整体的呈现方式来看,编者在细节上确实下足了功夫。这种严谨的态度,往往预示着内容也会同样扎实。我尤其期待它在辨证论治的阐释上,能否用更贴近现代人理解的语言和案例,来剖析伤寒杂病的复杂脉络。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启发,将医理与生活实践、自然环境联系起来,让学习的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总而言之,单凭外观和初步印象,这本书就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好感,相信接下来的阅读体验也会同样令人满意,期待它能成为我中医学习道路上的得力助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