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不到了

我等不到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爱情
  • 青春
  • 校园
  • 成长
  • 遗憾
  • 错过
  • 纯爱
  • 治愈
  • 现实
  • 伤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余秋雨睽违六年之后的又一力作。是自传也是一部记忆文学。
 
  他以平静的语调叙述了家族的历史、家族人物的一生和奋斗史,也详述自己文革时遭受迫害的历程,还以犀利文笔点名批评了在那腥风血雨中给他带来灾难的人,蕴涵着最悲壮的集体挣扎。

  二○○四年《借我一生》出版后,许多亲友读后不断地指出书中需要补充与更正之处,还有读者批评说他与妻子马兰近十多年来经历的部分顾虑太多,写得不清不楚。于是,余秋雨重新整理了新增的资料,直面他的家族与其经历的现代传奇,创作了这部记忆文学。
 
  他与凤凰卫视合作探访中外古文明过程中,写成的四本书: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受到两岸三地读者的欢迎,也许是树大招风,负面新闻诽谤文章引发争议;这些纷纷扰扰在余秋雨的笔下,透过与这些过世的老人对话,说出心中想说的话。

  这些人在世纪的光影中沉浮,这是寂寞而深沉的心灵对话,一部深入灵魂的世纪读本。

作者简介

余秋雨

  是全球华文读书界都不感到陌生的一位当代作家,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所拥有的读者量,难以计数。

  他的人生经历更是令人惊叹。童年时代与中国农村民俗生态的血肉相融,青年时代在「文革」灾难中的生死挣扎,后来又成为最年轻的教授和高等院校校长,仕途畅达时毅然辞职亲自历险考察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文明遗址,所写书籍畅销全球又受到诸多嫉妒和譭谤,却永远有无数「余迷」捍卫着他……

  这些经历,使他的人生产生了极特殊的际遇和感悟,作品开创一代散文风尚,在两岸三地华人社区引发巨大回响,成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跨地域华文作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部
一历史
二还是历史
三还债
四墓碑
五朱家小姐
六乡下
七那天下雨
八叔叔二十岁

第二部
一无产地主
二妈妈下楼了
三夜晚
四姨妈和表哥
五上海的事
六饥荒

第三部
一大民主
二同一个省
三那个冬天
四裸体
五稍稍打开的窗
六老人和老屋

第四部
一楼梯
二齐华
三祖母无名
四在位和退位
五历险和逃跑
六继续逃跑
七守护
八我等不到了
九这样结束
十三件小事

图书序言

作者序

余秋雨的话:

  这很容易被看成是一本回忆录,其实不是。真实的人生体验在这本书里只是一条山路,我踩踏着它走进了寓言。这些寓言笼罩着整个山顶,笼罩着很多生灵,与山脚下的热闹完全是另一种风景。只有在这无限的寂寞中,我才发现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宿命。
 
  我把这样的写作,看成是「寓言现实主义」。走上这条路,有一个过程。
 
  多年前,我写了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没想到,这本书出版后在很多长辈、亲友、同学、邻居间引发了回忆热潮。他们不断向我指出需要补充和更正的地方。连一些以前并不认识的读者,也转弯抹角地为我提供各种参考资料。
 
  这既使我高兴,又把我吓了一跳。原来一个小小家庭的历史,也有无限可校正的余地。那么,我们经常要面对的那一部部宏观大历史,又会怎么样?
 
  ……
 
  中国文学不应该违避当下的切身磨难,因为这不仅仅是自己的遭遇。写下来才发现,真实,比文学还文学。从古典,到荒诞,从平静,到高潮,应有尽有。
 
  但是,「真实」又是什么?我重复地陷入了从庄子到西方现代哲学家都描述过的苦恼之中,这个世界需要真实吗?如果需要,又需要到什么程度?对这些问题,我都不清楚。能够肯定的真实只有一项:很多与我有关的人,都死去了。我很想与他们说话,不管他们能不能听到。
 
  于是,就有了眼前这本书。

图书试读

第一部

01历史

一位八十多岁的韩国老人,满脸皱纹,但身板挺直,带着助理和翻译,出现在我面前。

我安排他们坐下,沏上茶水。

老人立即就作自我介绍,他和我一样,也姓余。九百年前,宋朝派出不少使臣去高丽,其中有一位姓余的,办完事情后留了下来。到今天,余氏家族在韩国已经繁衍到两万四千多人,其中有不少成功人士,遍佈科学界、传媒界、企业界。他本人,便是一个集团公司的老板,已经退休。

九百年前?宋代?姓余的使臣?两万四千多个后裔?……我一听,立即来了精神。

老人急切地问我:「我们余姓,在中国怎么样?」

「人数不多,但也不错。在我比较熟悉的文化领域,就有不少代表人物。」我说这话的时候,心中想的是顶级诗人余光中、顶级小说家余华、顶级音乐家余隆,以及已故的顶级传媒人余纪忠……这些人,都是我的好友。

「我想证实一下,我们余姓的男人,是否有两个共同点?」老人严肃地问。

「哪两个共同点?」我饶有兴趣。

「一是倔。」老人说。

我想了一想,说:「对。」

「二是特别疼老婆。」老人说。

我连忙向翻译确认:「他是说怕老婆,还是疼老婆?」

「疼。」翻译说。

我立即轮番想了想那些同姓朋友的家庭,忍不住笑了,便大声地回答:「对!」

老人很满意,立即站起身来与我紧紧握手。

余姓,古代的历史线索比较模煳,好像是从姜子牙家族里派生出来的,秦代有了「由余」氏,后来在河南、山西一带活动。反正历来不是大姓,也没有出过太大的名人。到了宋代稍有起色,除了那位出使高丽的余姓官员外,还有一位出使契丹的叫余靖。好像余姓比较善于与周边世界交往。

到了十三世纪,余姓出现了惊人的奇蹟。

简单说来,在当时激烈角逐的蒙古军队、西夏王朝和宋朝这三个方面,都十分醒目地冒出了余姓。其中两个方面,显然是由原来少数民族的姓氏改为余姓的。

先看看西夏王朝这边。《元史》这样记载着一个叫余阙的官员的来历:

余阙,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世家河西武威。父沙喇臧卜,官庐州,遂为庐州人。

请看,这个余姓的官员是唐兀人。唐兀人其实就是西夏王朝的党项人,来自古羌民族。

西夏王朝是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毁灭的,灭得很彻底,没有多少人活下来。据《西夏书事》记载:「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数千里几成赤地。」也就是说,一百个唐兀人只能活下来一个,其他九十九个都死了。这活下来的一个,改姓了余。

奇怪的是,打败唐兀人的蒙古人中,也冒出了一批姓余的人,而且明确表示是从蒙古姓改过来的。一九八二年在四川西昌发现的《余氏族谱》上有这样两句诗:「铁木改作余姓家,一家生出万万家。」还说:

吾余氏祖奇渥温,胡人也,入华夏而起于朔漠,初号蒙古,铁木真出矣。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