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尽台湾最重要、最精彩、最具代表性的五十九位作家的作品。台湾近四十年的散文风貌,尽在这两书中。
《天下散文选》共有三册,第Ⅲ册的选文范畴在大陆及海外。
这册选集共收录二十九位作家的三十四篇散文,从香港作家最典型的生活随笔、马来西亚小说家的文化想像和地理书写、新加坡诗人的诗化都市寓言,到中国散文名家笔下对古代历史的反思、痛苦与荒谬的文革经验、色彩鲜明的地域文化,以及多位中国小说大家写下整整一代人充满饥饿感的成长记忆,和时代洪流里的浮沉。董桥、西西、北岛、余秋雨、刘亮程、周同宾、莫言、韩少功、温瑞安、蔡深江、李傻傻等二十九位不同世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在这册《天下散文选Ⅲ》中展现出丰富的人生阅历与迥异的书写风格,构成梦幻般的组合,他们的创作主题几乎涵盖了整个华人世界的生命经验,论是跟历史或生命的对话,或是探索艺术的高度,那些源自创作生命的丰沛能量和热情,都是当代中文散文史上最炫目的惊叹号。
作者简介
编辑顾问 焦桐(1956 ~ )
诗人、作家、「二鱼文化」事业、《饮食》杂志创办人。出生于高雄市,曾习戏剧,编、导过舞台剧于台北公演,已出版着作包括诗集《完全壮阳食谱》、《青春标本》、《焦桐诗集:1980-1993》,及散文《在世界的边缘》、《我的房事》、《暴食江湖》、《台湾味道》,童话《乌鸦凤蝶阿青的旅程》,论述《台湾战后初期的戏剧》、《台湾文学的街头运动:1977 ~ 世纪末》等等二十余种,诗作被翻译成英、日、法文多种在海外出版。编有年度饮食文选、年度诗选、年度小说选、年度散文选及各种主题文选四十余种。焦桐长期担任文学传播工作,现任「世界华文媒体集团」编委会顾问,并任台湾饮食文化协会理事长、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编者简介
钟怡雯(1969 ~ )
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元智大学中语系教授。曾获:中国时报散文首奖、联合报散文首奖、九歌年度散文奖、星洲日报散文首奖及推荐奖、新加坡金狮奖散文首奖、台湾新闻报新诗首奖、新闻局图书金鼎奖、吴鲁芹散文奖、梁实秋散文奖、华航旅行文学奖等重要大奖。着有:散文集《河宴》、《垂钓睡眠》、《听说》、《我和我豢养的宇宙》、《飘浮书房》、《野半岛》、《阳光如此明媚》,论文集《无尽的追寻:当代散文的诠释与批评》、《马华文学史与浪漫传统》、《经典的误读与定位》等十七部着作。
陈大为(1969 ~ )
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获:台北文学年金、联合报新诗及散文首奖、中国时报新诗及散文评审奖、中央日报新诗首奖及散文次奖、教育部新诗首奖、新闻局图书金鼎奖、星洲日报新诗及散文推荐奖、世界华文优秀散文盘房奖等重要大奖。着有:诗集《再鸿门》、《尽是魅影的城国》、《靠近 罗摩衍那》,散文集《流动的身世》、《句号后面》、《火凤燎原的午后》,论文集《亚洲阅读:都市文学与文化》、《风格的炼成:亚洲华文文学论集》、《中国当代诗史的典律生成与裂变》等十九部着作。
初进北大 乐黛云
大地浮雕 潘雨桐
店铺邻居 西西
饥饿中的事情 周同宾
李嘉诚先生不骂娘 董桥
榆下景 董桥
我是矮子 韩静霆
一个王朝的背影 余秋雨
苍老的河湾 余秋雨
金芦苇 张承志
芥末 北岛
生日 李锐
醉人的酒,养人的饭 舒婷
初中毕业后 贾平凹
进山东 贾平凹
背景 曹文轩
龙哭千里 温瑞安
虞兮虞兮 匡文立
吃事三篇 莫言
卖白菜 莫言
与玩偶共舞 瞿永明
纪念 叶兆言
奢侈的厕所 余华
不可确定的羊 黄毅
狗这一辈子 刘亮程
人畜共居的村庄 刘亮程
夏天的一条街道 苏童
二十五年前的一次大哭 华夏
漫步经心 蔡深江
朝着谷里飞奔 东西
半个父亲在疼 庞余亮
甲午风云 祝勇
一只懒鸟的神庙 李傻傻
漫长的假期 韩少功
最炫目的惊叹号
这部选集共收录二十九位作家的三十四篇散文,涵盖中国大陆、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以入选篇数而论,三十四篇只是冰山一角,未能全面反映大陆及海外散文整体风貌。正因为篇幅有限,必须精挑细选,所以更能够呈现一幅非常顶尖的散文图景。本书为《天下散文选》的第三卷,《天下散文选Ⅰ、Ⅱ》背负着建构「台湾散文史」的重责大任,相较之下,本卷没有那么沉重的包袱,遥远的时空距离反而提供了另类的思考和观察,我们的编选考量也比较富有弹性。从美学趣味、主观认知到阅读范畴,这本选集同时呈现了散文创作者、教学者及评论者的品味与价值判断,入选作品的精彩度和耐读程度,高于一切。
散文,不论是台湾、大陆或海外,都是较少被关注的文类,这与它积累的成果与阅读人口往往不成正比。在中国大陆,辉煌的小说成就备受瞩目,它的光芒令散文相对失色。台湾的读者可以轻易列出一张长长的小说家名单,至于散文家,数来数去,也就仅止于余秋雨吧!海外的就更茫然了。这次的编选过程其实是无数惊异和赞叹的成果,当我们搜寻数百部散文个集、散文选、文学大系、文学大奖得奖作品集,再从中选出这三十四篇散文结集时,我脑海中原有的散文地图一点一点地被修正,拼凑出一张全新的世界中文现代散文地图;同时,这次迥异于以往的阅读经验,也动摇我的部分偏见。
其实这部「大陆与海外卷」,或多或少都有跟台湾散文「对话」的意味。做为华文创作重镇的大陆散文,以及大陆以外的华文散文,究竟具现了哪些异质书写?
散文一直是跟读者距离最近,也最贴近生活的文类,惟其如此,生活经验成为散文的先决条件,丰富的生活是散文的沃土,这决定性的条件正好是大陆散文的优势。大陆散文和台湾散文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的散文常常令人觉得「痛」──不幸的时代成就了散文艺术,里面沉淀了生命与大时代抗衡的种种痛楚。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其实一直与政治密不可分,政治力的干预使得现当代文学史成为另一种政治发展史。五四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在五○、六○年代面对严峻的考验,文学的主体和自主性在文革之后再度被提及,彷彿从未离开过「人的文学」,这个命题是百年来作家们艰辛的追寻。
在巨大而坚固的体制内,个人只能在对时代发出无望且无助的吶喊,散文遂成为个人与时代 / 历史的对话,它反省时代,批判历史,同时也让散文具备了「历史」的能力,贾平凹〈初中毕业〉、李锐〈生日〉、乐黛云〈初进北大〉、华夏〈二十五年前的一场大哭〉和韩少功〈漫长的假期〉便属此类,香港的董桥〈榆下景〉说的也是大时代(文革)里的小故事,那是小写的历史,「人们所知道的历史从来都是缩写的,而且都是用大事件缩写的」(李锐〈生日〉),然而散文却要逆转这个事实,散文要放大历史,说出历史折缝中的小故事,被大事件 / 大叙事掩盖住的,属于人的动人历史。
中国以农立国,做为广大劳动阶级的农民必须仰赖相对少数的地主,在政治和商业的双重剥削下,他们的一生可以简化 / 等同于为食物而奋斗的血泪史。中国的农耕史因此也可视为饥饿史。食物的匮乏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病症,从封建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长期笼罩在巨大的饥饿阴影下。现代文学史从鲁迅以降,也有一脉理路鲜明的饥饿主题,被不同世代的创作者反覆书写着。这条以小说为主的书写队伍,从二十世初走到二十一世纪,从五四到当代,文学的思潮几经更迭,饥饿这古老的主题一路从现实主义、社会主义、写实主义延续到魔幻写实乃至后现代,从小说走入散文。饥饿成为当代大陆散文最突出的主题,周同宾〈饥饿中的事情〉、余秋雨〈苍老的河湾〉、莫言〈吃事三篇〉和〈卖白菜〉描写了人对食物的需求,延续的是「路有冻死骨」这古老的文学史主题,同时也以文学见证了时代。
沉重的时代创造出厚重的散文,那是生命的重量,所以这些散文读之令人「痛」。然而另有一类散文的重量,来自历史和文化,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贾平凹〈进山东〉、温瑞安〈龙哭千里〉、匡文立〈虞兮虞兮〉和祝勇〈甲午风云〉等即是。历史的舞台重新展开,散文家们一边重塑古人的背影,一边解读那个风云莫测的时代。
然而「重」并非当代散文的全貌。书写生活,远离历史和创伤,体现出生活趣味或地域文化色彩的文章,属于散文之「轻」者,却更接近五四「无所为而为」的散文传统。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思考,必得涵概这类散文的大宗才算完整。西西〈店舖邻居〉、韩静霆〈我是矮子〉、曹文轩〈背景〉、瞿永明〈与玩偶共舞〉、舒婷〈醉人的酒,养人的饭〉、苏童〈夏天的一条街道〉、余华〈奢侈的厕所〉等,让我们读到「最接近散文的散文」。或许这种说法太抽象,然而那种悠然游走于生活小事的慧黠和轻松笔调,却是散文趣味的原始动力;我们原来并不期待散文承载大议题、重历史,这项任务在五四时期分派给小说。处理「苍蝇之微」,最能见出散文作者的功力。
地域文化的建构,也不再是小说的专利,在潘雨桐〈大地浮雕〉、黄毅〈不可确定的羊〉、刘亮程〈狗这一辈子〉和〈人畜共居的村庄〉等地域色彩鲜明的散文中,马来西亚雨林和乌鲁木齐沙漠的「异域」地理风情和生活方式,构成这本散文地图最特别的风景。
在散文审美天秤上,我原来一直钟情于创意、巧思、出人意表,接近「诗」的散文。这类散文探索的往往不是生命的深度和历史的厚度,而是语言的高度和创意的深度,蔡深江〈漫步经心〉呈现的是作者对现实的加工能力和想像力。我认为这是实验成功的创意之作,妙手偶得,无法强求,属于另类的散文奇葩,自有懂得欣赏的读者。
这部选集收入的作者包括学者、小说家、诗人和散文家,丰富的人生经验与迥异的书写风格,已构成梦幻般的组合。不论是跟历史或生命的对话,或是探索艺术的高度,那些源自创作生命的丰沛能量和热情,都是当代中文散文史上最炫目的惊叹号。
《天下散文选 III 1970 ~ 2010大陆及海外》这个书名,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文学的厚度。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散文,因为它最直接地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1970年至2010年,这四十年,是中国大陆经历剧烈变革的四十年,也是海外华人文学蓬勃发展的四十年。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本选集中,我能读到哪些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的,具有深刻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散文作品。我尤其关注的是,那些探讨人生意义、社会变迁、以及文化传承的篇章。我想看看,不同地域的作者,他们是如何在相似或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用他们独特的笔触,表达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不同地域的文学桥梁,它将带领我,去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的多元面貌。
评分《天下散文选 III 1970 ~ 2010大陆及海外》这个书名,一望便知其野心之大,野心之广。我从事文化编辑工作近三十年,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的推广。我深知,要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散文精选汇编在一起,绝非易事。这其中必然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反复的权衡,才能呈现出如此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尤其关注的是,这本选集是如何平衡大陆与海外的文学力量的?是在数量上均等,还是在文学价值上力求匹配?对于1970年至2010这四十年的时间跨度,我又该如何理解其中的文学流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些我过去不太熟悉的,但却非常有价值的作家和作品。也许会有一些大陆的朦胧诗派的散文,那些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作品;又或许会有一些海外华人作家,他们用华语在异国他乡写作,他们的笔下,是否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体验?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张中国散文的地图,它指引着我,去探索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角落,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时间深处的宝藏。
评分我对《天下散文选 III 1970 ~ 2010大陆及海外》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对时代的回溯和对人性的探寻。我一直觉得,散文是一种最能体现作者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文体,它不像小说那样需要情节的铺陈,也不像诗歌那样需要意象的凝练,它就是作者最真实的声音,最直接的表达。1970到2010,这四十年的时间,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剧烈变化的四十年。从改革开放前的压抑,到改革开放后的活力迸发,再到新世纪的多元化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孕育了不同的文学思潮和创作风格。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本书中,我能读到哪些代表性的作品,它们是如何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的?我尤其关注的是,那些身处不同地域,经历不同命运的写作者,他们是如何在同一个时代的背景下,发出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思考。这本书,就像一个时光胶囊,它将四十年的散文精华浓缩其中,等待着我们去开启,去品味,去感受。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找到那些触动我心灵深处,让我为之落泪,为之动容,为之深思的篇章。
评分《天下散文选 III 1970 ~ 2010大陆及海外》这本书,我才刚入手不久,但光是翻阅目录,就已经让我心生无限的感触。我一直以来都对两岸三地的文学作品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对大陆和海外的文学世界更是充满好奇与向往。1970到2010,这四十年的跨度,正好涵盖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孕育了无数动人心弦的散文篇章。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洪流中,作者们是如何用他们的笔触描绘时代的面貌,记录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又如何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土、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我尤其关注那些描写两岸分隔、亲人思念的篇章,相信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定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甚至触动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曾轻易表露的情感。或许,其中会有许多当年我年少时接触过的,但如今已经模糊不清的篇名,它们在这本选集中重新被拾起,仿佛穿越时空,让我与过去的自己重新连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学世界,去理解那些我曾经不太了解,甚至是被刻板印象所遮蔽的文化景观。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启发,拓宽我的视野,让我对“天下”这两个字,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丰富的想象。
评分拿到《天下散文选 III 1970 ~ 2010大陆及海外》这本厚重的书,我第一眼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这不只是一本书的重量,更像是承载了四十年的光阴故事。我今年已经年过七旬,年轻的时候,对大陆的文学作品,多少是带着一种隔阂的,因为政治上的因素,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受到,文学是没有国界的,尤其是在情感的共鸣上,两岸的写作者,即便经历了不同的生活,但对于故乡、亲情、爱情、以及人生际遇的感悟,其实是相通的。我尤其想从这本选集中,找到那些在特殊年代背景下,依然能够坚守人文关怀,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个体命运的作品。我知道,在1970年代到2010年这段时间里,大陆经历了改革开放,社会思潮非常活跃,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我想看看,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海外的华人作家,他们的经历或许更加复杂,身处异乡,思念故土,这种双重的体验,一定会为他们的散文带来独特的韵味。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有机会重温一些当年读过的经典,也能认识许多新的、令人惊喜的作家。
评分拿到《天下散文选 III 1970 ~ 2010大陆及海外》这本厚实的著作,我内心充满了期待。对于我来说,1970年到2010年,这四十年的时间跨度,不仅仅是日历上的数字,更是我人生中无数重要片段的集合。我渴望在这本书中,寻找到那些能够勾起我年少时阅读回忆的篇章,那些曾经让我感动、让我思考过的文字。我想知道,在这段波澜壮阔的时期,大陆的作家是如何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抒发他们的情感,表达他们的见解的?我又想了解,那些远在海外的华人作家,他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用中文书写他们的生活,表达他们的乡愁和思念的?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幅中国散文的时代画卷,它汇聚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思想的篇章,我相信,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将能获得无数的启发,也能对“天下”这个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天下散文选 III 1970 ~ 2010大陆及海外》这类跨越地域和时间的文学作品抱有极大的好感。因为在我看来,优秀的散文,能够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直接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思考。1970到2010这四十年,在中国大陆,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从政治运动到经济改革,再到新世纪的多元发展,这些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背景。同时,在这四十年里,海外华人文学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往往带着一种独特的视角,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也有对西方文化的审视和融合。我非常期待,在这本选集中,能够看到那些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却又有着共同血脉的散文篇章。我想知道,那些曾经影响过一代人的作品,是否依然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那些新涌现的作家,他们的笔触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着我去发掘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文字。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天下散文选 III 1970 ~ 2010大陆及海外》这本书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的画面和故事。1970年至2010年,这四十年,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是成长的年代,也是经历变迁的年代。我非常想知道,在这本选集中,有哪些作品能够勾起我当年的回忆,有哪些作品能够让我看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我对那些描绘城乡巨变,描绘个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奋斗的作品尤为感兴趣。同时,我也对海外华人作家是如何在异国他乡,用中文书写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感到好奇。他们是如何处理文化冲突,如何维系自己的身份认同?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宝盒,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它,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珍宝,去感受那些跨越时空的文字力量。我期待着,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新的启发,能够对“中国”这个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天下散文选 III 1970 ~ 2010大陆及海外》这个书名,让我immediately联想到那些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学的广袤。作为一名在台湾土生土长的读者,我对于大陆和海外的文学作品,一直都抱着一种既好奇又渴望了解的心态。1970年代到2010年,这四十年,恰恰是中国经历巨变的时期,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非常想知道,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那些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写作者,他们是如何用他们的笔触,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下个体的命运沉浮?我尤其关注的是,那些关于亲情、乡愁、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的篇章。我相信,这些普遍性的主题,一定能够跨越地域的限制,引起两岸读者的共鸣。同时,我也对海外华人作家如何在这种特殊的身份认同下进行创作感到好奇。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学之旅,它将带领我去探索那些我曾经不太了解,甚至是被误读过的文学世界。
评分《天下散文选 III 1970 ~ 2010大陆及海外》这本书,光听名字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学的召唤力。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散文,因为它最直接地反映了时代变迁中文人的心路历程。1970年到2010年,这四十年,是大陆社会发生巨变的四十年,也是海外华人文学蓬勃发展的四十年。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作者,他们如何用文字记录下时代的印记,记录下个体的悲欢离合。我想知道,那些身处大陆的作家,在经历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他们的思想是如何碰撞、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而那些身处海外的华人作家,他们又如何在异国他乡,用中文诉说着对故土的思念,对文化的传承?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选集,更像是一面镜子,它能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面貌,折射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也折射出每一个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追求。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些穿越时空的文字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