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共一百回,故事以武则天时代为背景, 一名不得志的读书人,因他不能衣锦还乡,心里郁闷,于是随兄长游遍海外各国,最后上山修道的经过。
有一名秀才唐敖应试考中探花,却被某位官员指称他与叛党徐敬业是旧交,因此被降为秀才。之后他便想要远离尘俗,于是跟着大舅的商船远游海外,途中经过许多有趣的地方,如:君子国、长人国、女儿国……等等。最终唐敖繁华看尽人情尝遍,于是遁入山中,修道成仙去。
本书提出中国社会历来的「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同时亦对当时社会存在的迷信制度、八股取士、浪费铺张等现象提出批判,并创造另外一个理想世界,如君子国、女儿国等,故事情节诙谐讽剌兼而有之,作者以「镜花水月」来比喻他的乌扥邦,作为这部作品的题名。
本书特色
文体虽近似游记,却意味深长,富含警世的功用。
作者简介
李汝珍
生于干隆中叶,卒于道光十年(约1763-1830),字松石,河北大兴人。其不喜作八股文,于科举功名无所成,然而「于学无所不窥,尤通音韵」,举凡医,算、琴、棋、星象、占卜各项杂学皆有钻研,所以学问相当广博,又因当时考据之风盛行,作者亦不免于书中尽其所能卖弄经学、小学与辞章修养。
上 册
第一回 女魁星北斗垂景象 老王母西池赐芳筵
第二回 发正言花仙顺时令 定罚约月姊助风狂
第三回 徐英公传檄起义兵 骆主簿修书寄良友
第四回 吟雪诗暖阁赌酒 挥醉笔上苑催花
第五回 俏宫娥戏夸金盏草 武太后怒贬牡丹花
第六回 众宰承宣游上苑 百花获谴降红尘
第七回 小才女月下论文科 老书生梦中闻善果
第八回 弃嚣尘结伴游寰海 觅胜迹穷越远山
第九回 服肉芝延年益寿 食朱草入圣超凡
第十回 诛大虫佳人施药箭 搏奇鸟壮士奋空拳
第十一回 观雅化闲游君子邦 慕仁风误入良臣府
第十二回 双宰辅畅谈俗弊 两书生敬服良箴
第十三回 美人入海遭罗网 儒士登山失路途
第十四回 谈寿殀道经聂耳 论穷通路出无肠
第十五回 喜相逢师生谈故旧 巧遇合宾主结新亲
第十六回 紫衣女殷勤问字 白发翁傲慢谈文
第十七回 因字声粗谈切韵 闻雁唳细问来宾
第十八回 辟清谈幼女讲羲经 发至论书生尊孟子
第十九回 受女辱潜逃黑齿邦 观民风联步小人国
第二十回 丹桂岩山鸡舞镜 碧梧岭孔雀开屏
第二十一回 逢恶兽唐生被难 施神枪魏女解围
第二十二回 遇白民儒士听奇文 观药兽武夫发妙论
第二十三回 说酸话酒保咬文 讲迂谈腐儒嚼字
第二十四回 唐探花酒楼闻善政 徐公子茶肆叙衷情
第二十五回 越危垣潜出淑士关 登曲岸闲游两面国
第二十六回 遇强梁义女怀德 遭大厄灵鱼报恩
第二十七回 观奇形路过翼民郡 谈异相道出豕喙乡
第二十八回 老书生仗义舞龙泉 小美女衔恩脱虎穴
第二十九回 服妙药幼子回春 传奇方老翁济世
第三十回 觅蝇头林郎货禽鸟 因恙体枝女作螟蛉
第三十一回 谈字母妙语指迷团 看花灯戏言猜哑谜
第三十二回 访筹算畅游智佳国 观艳妆闲步女儿乡
第三十三回 粉面郎缠足受困 长须女玩股垂情
第三十四回 观丽人女主定吉期 访良友老翁得凶信
第三十五回 现红鸾林贵妃应课 揭黄榜唐义士治河
第三十六回 佳人喜做东床婿 壮士愁为举桉妻
第三十七回 新贵妃反本为男 旧储子还原作女
第三十八回 步玉桥茂林观凤舞 穿金户宝殿听鸾歌
第三十九回 轩辕国诸王祝寿 蓬莱岛二老游山
第四十回 入仙山撒手弃凡尘 走瀚海牵肠归故土
第四十一回 观奇图喜遇佳文 述御旨欣逢盛典
第四十二回 开女试太后颁恩诏 笃亲情佳人盼好音
第四十三回 因游戏仙猿露意 念劬劳孝女伤怀
第四十四回 小孝女岭上访红蕖 老道姑舟中献瑞草
第四十五回 君子国海中逢水怪 丈夫邦岭下遇山精
第四十六回 施慈悲仙子降妖 发慷慨储君结伴
第四十七回 水月村樵夫寄信 镜花岭孝女寻亲
第四十八回 睹碑记默喻仙机 观图章微明妙旨
第四十九回 泣红亭书叶传佳话 流翠浦搴裳觅旧
第五十回 遇难成祥马能伏虎 逢凶化吉妇可降夫
关于本书
雍干以来,江南人士惕于文字之祸,因避史事不道,折而考证经子以至小学,若艺术之微,亦所不废;惟语必征实,忌为空谈,博识之风,于是亦盛。逮风气既成,则学者之面目亦自具,小说乃「道听涂说者之所造」,史以为「无可观」,故亦不屑道也;然尚有一李汝珍之作《镜花缘》。
汝珍字松石,直隶大兴人,少而颖异,不乐为时文,干隆四十七年随其兄之海州任,因师事凌廷堪,论文之暇,兼及音韵,自云「受益极多」,时年约二十。其生平交游,颇多研治声韵之士;汝珍亦特长于韵学,旁及杂艺,如壬遁星卜象纬,以至书法弈道多通。顾不得志,盖以诸生终老海州,晚年穷愁,则作小说以自遣,历十余年始成,道光八年遂有刻本。不数年,汝珍亦卒,年六十余(约一七六三|一八三零)。于音韵之着述有《音鉴》,主实用,重今音,而敢于变古(以上详见新标点本《镜花缘》卷首胡适《引论》)。盖惟精声韵之学而仍敢于变古,乃能居学者之列,博识多通而仍敢于为小说也;惟于小说又复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而不能自己,则博识多通又害之。
《镜花缘》凡一百回,大略叙武后于寒中欲赏花,诏百花齐放;花神不敢抗命,从之,然又获天谴,谪于人间,为百女子。时有秀才唐敖,应试中探花,而言官举劾,谓与叛人徐敬业辈有旧,复被黜,因慨然有出尘之想,附其妇弟林之洋商舶遨游海外,跋涉异域,时遇畸人,又多睹奇俗怪物,幸食仙草,「入圣超凡」,遂入山不复返。其女小山又附舶寻父,仍历诸异境,且经众险,终不遇;但从山中一樵父得父书,名之曰闺臣,约其「中过才女」后可相见;更进,则见荒冢,曰镜花冢;更进,则入水月村;更进,则见泣红亭,其中有碑,上镌百人名姓,首史幽探,终毕全贞,而唐闺臣在第十一。人名之后有总论,其文有云:
泣红亭主人曰:以史幽探哀萃芳冠首者,盖主人自言穷探野史,尝有所见,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结以花再芳毕全贞者,盖以群芳沦落,几至澌灭无闻,今赖斯而不朽,非若花之重芳乎?所列百人,莫非琼林琪树,合璧骈珠,故以全贞毕焉。(第四十八回)。
闺臣不得已,遂归;值武后开科试才女,得与试,且亦入选,名次如碣文。于是同榜者百人大会于宗伯府,又连日宴集,弹琴赋诗,围棋讲射,蹴鞠斗草,行令论文,评韵谱,解《毛诗》,尽觞咏之乐。已而有两女子来。自云考列四等才女,而实风姨月姊化身,旋复以文字结嫌,弄风惊其坐众。魁星则现形助诸女,麻姑亦化为道姑,来和解之,于是即席诵诗,皆包含坐中诸人身世,自过去及现在,以至将来,间有哀音,听者黯淡,然不久意解,欢笑如初。末则文芸起兵谋匡复,才女或亦在军,有死者;而武家军终败。于是中宗复位,仍尊太后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未几,则天下诏,谓来岁仍开女试,并命前科众才女重赴「红文宴」,而《镜花缘》随毕。然以上仅全局之半,作者自云欲知「镜中全影,且待后缘」,则当有续书,然竟未作。
作者命笔之由,即见于「泣红亭记」,盖于诸女,悲其销沉,爰托稗官,以传芳烈。书中关于女子之论亦多,故胡适以为「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男女应该受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教育,平等的选举制度」。其于社会制度,亦有不平,每设事端,以寓理想;惜为时势所限,仍多迂拘,例如君子国民情,甚受作者叹羡,然因让而争,矫伪已甚,生息此土,则亦劳矣,不如作诙谐观,反有启颜之效也。
……说话间,来到闹市,只见一隶卒在那里买物,手中拿着货物道:「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贱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只听卖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敝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加增,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唐敖道:「『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原是买物之人向来俗谈;至『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亦是买者之话。不意今皆出于卖者之口,倒也有趣。」只听隶卒又说道:「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允。试问『那个腹中无算盘』,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谈之许久,卖货人执意不增。隶卒赌气,照数付价,拿了一半货物,刚要举步。卖货人那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路旁走过两个老翁,作好作歹,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唐敖道:「如此看来,这几个交易光景,岂非『好让不争』的一幅行乐图么?我们还打听甚么?且到前面再去畅游。如此美地,领略领略风景,广广见识,也是好的。」……(第十一回〈观雅化闲游君子邦〉)
又其罗列古典才艺,亦殊繁多,所叙唐氏父女之游行,才女百人之聚宴,几占全书什七,无不广据旧文(略见钱静方《小说丛考》上),历陈众艺,一时之事,或亘数回。而作者则甚自喜,假林之洋之打诨,自论其书云:「这部『少子』,乃圣朝太平之世出的;是俺天朝读书人做的。这人就是老子的后裔。老子做的是《道德经》,讲的都是元虚奥妙。他这『少子』虽以游戏为事,却暗寓劝善之意,不外风人之旨。上面载着诸子百家,人物花鸟,书画琴棋,医卜星相,音韵算法,无一不备。还有各样灯谜,诸般酒令,以及双陆马弔,射鹄蹴球,斗草投壶,各种百戏之类。件件都可解得睡魔,也可令人喷饭。」(二十三回)盖以为学术之汇流,文艺之列肆,然亦与《万宝全书》为邻比矣。惟经作者匠心,剪裁运用,故亦颇有虽为古典所拘,而尚能绰约有风致者,略引如下:
……多九公道:「林兄如饿,恰好此地有个充饥之物。」随向碧草丛中摘了几枝青草。……林之洋接过,只见这草宛如韭菜,内有嫩茎,开着几朵青花,即放入口内不觉点头道:「这草一股清香,倒也好吃。请问九公,他叫甚么名号?……」唐敖道:「小弟闻得海外鹊山有青草,花如韭,名『祝余』,可以疗饥。大约就是此物了。」多九公连连点头。于是又朝前走。……只见唐敖忽然路旁折了一枝青草,其叶如松,青翠异常,叶上生着一子,大如芥子,把子取下,手执青草道:「舅兄才吃祝余,小弟只好以此奉陪了。」说罢,吃入腹内。又把那个芥子放在掌中,吹气一口,登时从那子中生出一枝青草来,也如松叶,约长一尺,再吹一口,又长一尺,一连吹气三口,共有三尺之长,放在口边,随又吃了。林之洋笑道:「妹夫要这样狠嚼,只怕这里青草都被你吃尽哩。这芥子忽变青草,这是甚故?」多九公道:「此是『蹑空草』,又名『掌中芥』。取子放在掌中,一吹长一尺,再吹又长一尺,至三尺止。人若吃了,能立空中,所以叫作蹑空草。」林之洋道:「有这好处,俺也吃他几枝,久后回家,倘房上有贼,俺蹑空追他,岂不省事。」于是各处寻了多时,并无影。多九公道:「林兄不必找了。此草不吹不生。这空山中有谁吹气栽他?刚才唐兄吃的,大约此子因鸟雀啄食,受了唿吸之气,因此落地而生,并非常见之物,你却从何寻找?老夫在海外多年,今日也是初次才见。若非唐兄吹他,老夫还不知就是蹑空草哩。」……(第九回)(以上录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