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在台湾金融研训院之精心擘画下,结合台湾及中国二位长年从事金融法教学及研究之巨擘,经由长期缜密之讨论及合作,始克完成,对两岸金融法研究及金融市场之发展,具有前导性之意义及价值,而开启两岸金融法学术合作研究之新页。
本书对于内容繁杂、体系庞大之中国金融法规,进行系统性整理及解说,且兼重实务案例分析,诚为作者多年来从事金融法教学研究及参与金融实务之心得及学术巨着,不仅完整介绍中国之重要金融立法及规范体系,并筛选重要实务案例,以检证中国金融法规之具体实践及执法现况,实为理论及实务兼备之教科书,亦为具有高度实用价值之工具书。
本书共分十一章,首章除介绍中国金融市场及金融体制之发展概况外,并介绍中国金融立法之现况及改革重心;其次,则分别介绍银行法、货币法、票据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期货法、信託法、保险法、涉外金融法及金融刑法,堪称体系完整,内容充实、体例创新;再者,本书不仅辅以实务案例解说中国之重要金融法规,使读者能微观中国金融市场之监理要点、立法原则及规范精神,以培养正确解释中国金融法规之能力,并于各章文末挑选经典案例深入评析,导引延伸阅读之课题,使读者拓展宏观视野,堪为难得之经典着作。
作者简介
强力
现职: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
主要经历:
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陕西省法学会金融法学研究会会长
长安银行独立董事协会副会长
主要着作:
【金融法】、【金融法教程】、【中国经济法】、【保险法原理】、【金融法通论】
9.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士,《中国金融法》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中国金融体系的演变。作者并非仅仅从法律条文层面进行介绍,而是将其置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解读,这使得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金融开放与监管的论述,详细阐述了中国在吸引外资、引进先进金融技术的同时,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例如,关于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监管以及退出等方面的法律规定,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书中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法律支撑,也进行了深入探讨,这让我对中国在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过程中所做的法律准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等金融领域的法律规制,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在维护金融市场公平竞争方面所做的努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金融法律不仅是规范金融行为的工具,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评分4. 《中国金融法》这本书,如同一个精心编织的金融法律图景,将中国大陆错综复杂的金融体系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这一主题的重点关注。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各种金融风险的类型,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系统性风险,并详细介绍了中国法律为应对这些风险所设计的制度安排。例如,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作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解释了其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重要作用。书中还对金融监管的手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审慎监管、行为监管、市场准入监管等,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这些监管措施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一行两会”各自职责的细致区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机制的论述感到印象深刻。这让我得以清晰地理解中国金融监管的“棋盘”是如何布局的。此外,书中对资产管理行业、保险业、期货期的关系的法律规范,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章节让我看到了中国金融市场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法律体系是如何逐步完善和成熟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罗列了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阐释了法律背后的逻辑和中国金融发展的内在需求。
评分5. 读完《中国金融法》,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审视了中国金融法律体系的“前世今生”。书中对金融法律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以及如何与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相呼应,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在金融领域建立起初步法律框架的论述所吸引。那些早期的法律法规,虽然今天看来可能显得稚嫩,但却是中国金融法治的起点。书中对商业银行法、人民银行法等基础性法律的解读,都融入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和政策背景分析,这使得我对这些法律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它们在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此外,书中对资本市场法律体系的构建,特别是证券法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以及其在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一些关键的立法决策时,引用了大量的政策文件和专家意见,展现了其研究的深度和严谨性。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金融法律的“基因”和“演化路径”有着极大的帮助,让我得以从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中国金融市场为何会呈现出现在的样子。
评分6. 《中国金融法》一书,为我揭示了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的“游戏规则”。我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原以为金融法律是高高在上的条文,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贴近现实的方式,让我看到了法律是如何渗透到金融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书中对金融牌照管理、市场准入制度、以及金融机构设立的法律要求,进行了非常细致的介绍。这让我明白了,为何在中国设立一家银行或保险公司需要经过如此繁复的审批流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章节印象深刻,详细阐述了其法律定位、风险隔离要求以及监管难点。这让我看到了中国金融监管在应对金融集团化、复杂化趋势时所做的努力。此外,书中对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金融犯罪的法律规定,也进行了清晰的阐述,让我认识到金融法律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作者在分析这些法律规定时,也融入了大量的国际监管经验和最佳实践,展现了其视野的国际化。这本书对我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非常有帮助,让我对金融机构的运营逻辑和监管部门的职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10. 《中国金融法》这本书,为我勾勒出了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全景图。我一直对中国大陆的金融监管机构及其运作方式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一一解答了这些疑问。作者以极其清晰和系统的方式,介绍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主要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职责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机制。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金融监管的“穿透式监管”理念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分析了其在应对金融乱象、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书中对金融控股公司、地方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管,也进行了深入的介绍,这让我得以窥见中国金融监管在不断加强对各类金融主体的覆盖和管控。作者在分析这些监管制度时,并没有回避其存在的挑战和局限性,而是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信任。这本书为我理解中国金融体系的运行逻辑和监管智慧,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3. 最近有幸读到《中国金融法》一书,这对我而言是一次颇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书中对于中国金融法律体系的建构过程,有着非常深入的探讨。作者并非简单地将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堆砌,而是追溯了这些法律诞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它们是如何受到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而不断演变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律规制等方面的论述。这些章节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法律框架下的定位、权利和义务,以及它们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此外,书中对于金融衍生品市场、信托业、租赁业等细分领域的法律规范,也进行了细致的介绍,这对于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非常有帮助。例如,在论述证券市场监管时,作者详细分析了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行为的法律界定,以及监管机构的执法手段。这种具体的分析,让我对资本市场的公平交易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引发了我对金融法律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作者在提及金融科技、数字货币等新兴领域时,指出了现有法律存在的局限性,并对未来可能出台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前瞻性的展望。这种对未来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对现状的描述,更是一份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评分8. 《中国金融法》这本书,为我揭示了中国金融体系运行的“底层逻辑”。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充满好奇,而金融法律无疑是理解这一模式的关键。书中对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以及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法律基础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这让我理解了中国人民银行在调控经济、防范风险时所拥有的法律工具。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金融监管的“三道防线”(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金融监管部门的外部监管、以及最后的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论述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了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此外,书中对金融产品创新,例如各类理财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对这些创新产品的法律风险和合规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在探讨这些问题时,充分借鉴了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这本书对我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以及其背后的政策意图,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2. 作为一名对两岸金融体系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能帮助我理解中国大陆金融法律框架的著作。《中国金融法》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中国大陆的金融法律体系进行了梳理和呈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金融监管架构的详细介绍,包括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主要机构的职能划分、相互关系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自承担的角色。这对于理解中国大陆的金融政策制定和执行逻辑至关重要。书中对不同金融领域的法律规定,如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外汇管理条例等,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且在介绍过程中,并未停留在条文的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法律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和演变。例如,关于公司债券发行法律的演进,以及与国际通行做法的对接,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和前沿的金融问题时,展现了相当的客观和审慎。比如,在讨论金融科技带来的法律挑战时,书中并未简单地批判或赞美,而是详细分析了现有法律框架的适用性,以及需要进行哪些调整才能适应新的金融业态。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可靠性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国金融法律的介绍,更是一次对中国金融发展历程的深度解读,为我理解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评分1. 初拿到《中国金融法》这本书,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但翻阅之后,才发现内容之丰富,视角之多元,远超我最初的想象。作者并非仅仅罗列条文、解释法理,而是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中国金融市场从改革开放至今波澜壮阔的发展脉络。书中对一系列重大金融事件的解读,例如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几次重大改革、以及近年来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特别是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领域的法律规制探索,让我看到了作者在紧跟时代步伐方面的努力。即便我并非金融法律领域的专业人士,也能从书中体会到法律在规范和引导金融活动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在应对复杂局面时所面临的挑战和策略。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并非简单地呈现事实,而是通过剖析法律条文与实践操作之间的互动,揭示了制度设计中的精妙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漏洞。例如,在谈到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时,作者不仅介绍了相关的法律程序,还探讨了不同时期政策导向对处置效率的影响,这使得我对银行业风险管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书中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论述,也让我对如何在日益复杂的金融产品中维护自身权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体而言,《中国金融法》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当代中国金融生态的窗户,其深度和广度都让我受益匪浅,远远超出了我预期的知识范畴。
评分7. 当我翻开《中国金融法》,我并没有预设它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惊喜,然而,书中对中国金融法律体系的系统性梳理,却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在介绍各项金融法律法规的同时,并非拘泥于文字表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项法律背后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行两会”改革历程的分析,从最初的职能划分不清,到后来的专业化、精细化分工,书中详细描绘了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的。对于信托法、基金法等法律的介绍,也并非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结合了中国信托业、公募基金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法律对这些行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书中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详细介绍了消费者在存款、贷款、投资等金融活动中应享有的权利,以及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这种将法律条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叙述方式,使得我对金融法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金融法律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刹车片”,更是经济发展的“导航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