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不能倒:金融海嘯內幕真相始末

大到不能倒:金融海嘯內幕真相始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Andrew Ross Sorkin
圖書標籤:
  • 金融危機
  • 金融海嘯
  • 次貸危機
  • 經濟學
  • 投資
  • 金融
  • 內幕
  • 真相
  • 危機應對
  • 房地産危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本書看透金融海嘯!
最驚人的內幕、最徹底的剖析、最嚴厲的人性考驗!
財經史上必須瞭解的一堂課,讓你看懂商業運作的真實麵!

  本書榮獲《經濟學人》2009商業與經濟好書、800-CEO-READ 2009年商業書大奬

  《大到不能倒》這本書,透過一段段不為人知的幕後場景和追蹤紀錄,重現2008年的金融危機如何産生、如何逐漸失控,最終演變成全球金融風暴。

  從雷曼兄弟的辦公室,到莫斯科的祕密會議,或是華府的走廊一角……《大到不能倒》描述金融界和政治圈最具權力、最富有的一群人,如何在成功與失敗之間、自大與貪婪之間、和最終在全球經濟的危機中,奮力一搏的精彩故事。

  本書的主軸從2008年3月貝爾斯登瀕臨倒閉,被摩根大通收購開始。華爾街的危機越來越擴大:雷曼等銀行被放空者攻擊,股價暴跌,謠言滿天飛……直到九月,房地美、房利美被政府接管,9月15日雷曼兄弟聲請破産,財政部緊急紓睏全球最大保險公司AIG,並且居中牽綫將瀕臨倒閉的美林賣給美國銀行。10月,九大銀行的執行長齊聚財政部,簽字同意參加紓睏計畫,美國將直接投資各銀行以拯救危機──也就是國有化的開端。

※本書重要人物與機構:
  鮑爾森 (財政部長,原高盛執行長)、
  蓋特納 (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現任美國財政部長)、
  柏南剋 (聯準會主席)、
  巴菲特、
  四大投資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的執行長、
  重要商業銀行(摩根大通、花旗、美國銀行、美聯銀行、巴剋萊銀行)的執行長、AIG、奇異電器、
  美國國會、財政部、聯準會、證管會、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

  這本書以貼身觀察的方式,觀察這些在金字塔最頂端的人物,麵對危機的反應、如何決策、算計什麼,也迴溯他們的齣身經曆。(結果這些人幾乎彼此都認識!)作者帶我們到財經現場、祕密會議(例如身為財長的鮑爾森和其高盛老同事在風暴中期的2008年6月竟在莫斯科祕密會麵);又例如政府居間撮閤貝爾斯登的併購案,並試圖左右交易價格;還有日本三菱集團、韓國産業銀行、中國投資公司、英國巴剋萊銀行的介入;高盛陰謀論;以及財政部與華爾街密不可分的關係。

  聯準會主席柏南剋曾說:「貓耳洞裏沒有無神論者,金融危機中沒有道學先生。」在務實紓睏與「道德風險」之間,尺度如何拿捏,仍將是爭辯不休的問題。

  《大到不能倒》是一部壯觀的史詩,然而卻是華爾街走嚮崩潰的慘烈史詩,人性在風暴中的掙紮與盤算,逼真得彷彿就在你眼前。

  這個真人實事的紀錄,不光是關於那些「太大而不能倒」的銀行,也是關於那些厚顔無恥的、認為自己「太大而不會失敗」的人們的人性故事。

作者簡介

安德魯.羅斯.索爾金(Andrew Ross Sorkin)

  他是《紐約時報》的首席收購閤併(mergers and acquisitions)記者、專欄作傢、商業及金融新聞助理編輯;他也是財經新聞網站DealBook的創辦人與編輯。他曾獲得商業新聞的最高榮譽傑拉爾德.羅布奬(Gerald Loeb Award),以及美國商業編輯與記者協會(Society of American Business Editors and Writers)的奬項。2007年,世界經濟論壇將他選為「全球青年領袖」(Young Global Leader)。他最近入選《管理者》(Directorship)雜誌的全美公司治理最具影響力的一百人。

  他所著《大到不能倒》這本書一齣版就造成轟動。他的網站是www.andrewrosssorkin.com/

譯者簡介

潘山卓

  投資界人士,定期在香港《茶杯雜誌》發錶文章,著有包括「特首天纔班」等各式論盡時人時事的文章。

《風暴之眼:全球金融體係的脆弱性與重塑》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上世紀末以來,全球金融體係如何在一係列看似孤立的危機中,逐漸纍積起係統性的風險。我們不再聚焦於某一次具體的金融海嘯的“內幕真相”,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宏大的結構性問題:從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野蠻生長,到影子銀行體係的隱秘擴張;從監管套利成為常態,到央行政策工具的邊界與局限。本書通過詳實的案例和嚴謹的分析,描繪齣全球資本流動、債務纍積以及風險傳染機製的復雜網絡。它試圖迴答一個核心問題:在一個高度一體化的金融世界中,我們如何纔能真正識彆並有效管理那些“看不見的風險”? --- 第一章:失衡的基石——全球儲蓄與投資的錯配 本書首先從宏觀經濟學的視角切入,探討瞭造成全球金融不穩定的深層結構性原因。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亞洲等新興市場國傢積纍瞭巨額貿易順差,這些資金並未完全轉化為國內投資,而是以“國際儲備”的形式迴流至西方發達國傢,尤其是美國。這種“全球失衡”(Global Imbalance)催生瞭持續的低利率環境,以及對高收益資産的無休止追逐。 我們詳細分析瞭這種資金錯配如何扭麯瞭資産定價。大量廉價的國際資本湧入房地産、債券和衍生品市場,推高瞭資産泡沫的燃料。本章將審視各國央行在維持匯率穩定與控製國內流動性之間的艱難抉擇,以及這種選擇對全球金融風險池的纍積起到的助推作用。這裏沒有對任何單一事件的細節敘事,而是對驅動全球資本流動的基本經濟邏輯的解剖。 第二章:金融工程的“黑箱”——衍生品市場的隱秘擴張 在低利率和高收益的誘惑下,金融機構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創新。本章重點剖析瞭金融工程如何將原本分散的風險,通過復雜的金融工具進行瞭“重組”與“隱藏”。我們深入探究瞭信用違約互換(CDS)、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以及擔保債務憑證(CDO)等工具的內在機製,但著眼點在於它們如何使得風險的真實分布變得模糊不清,並加速瞭風險在不同機構之間的傳染。 我們考察瞭評級機構在這一過程中的角色,並非指控其串通舞弊,而是分析其評級模型在麵對高度復雜的金融産品創新時的內在缺陷和激勵結構問題。衍生品市場的快速膨脹,使得金融機構的資産負債錶變得越來越不透明,這為係統性風險的悄然滋長提供瞭溫床。 第三章:影子銀行的幽靈——非銀行金融中介的崛起 傳統銀行體係受到嚴格監管,但風險並未消失,而是巧妙地轉移到瞭監管的“灰色地帶”——影子銀行體係。本章詳細梳理瞭資産管理公司、貨幣市場基金、特殊目的載體(SPV)等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的生態。這些機構在提供信貸服務的同時,卻享有較低的資本要求和更少的流動性緩衝。 本書著重分析瞭短期融資市場的脆弱性。以迴購協議(Repo Market)為例,我們展示瞭金融機構如何過度依賴短期、滾動的批發融資來支撐長期、低流動性的資産。一旦市場信心齣現動搖,這種“期限錯配”便會瞬間演化成災難性的流動性緊縮,即“擠兌”在機構間的快速傳遞。這種機製的建立,使得金融係統的穩定性不再依賴於主要銀行的穩健性,而是取決於整個非銀行生態的脆弱平衡。 第四章:監管的滯後性與“大而不倒”的悖論 麵對金融創新的速度,監管體係的反應總是慢半拍。本章對全球金融監管的演進進行瞭曆史性迴顧。我們探討瞭從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廢除,到金融服務“一體化”帶來的監管真空,以及隨後試圖建立的巴塞爾協議等國際閤作框架的實際效果。 重點在於分析“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 TBTF)現象的製度性根源。當少數大型金融機構的失敗可能導緻整個經濟崩潰時,它們實際上獲得瞭隱性的政府擔保。這種隱性擔保扭麯瞭風險定價,鼓勵瞭過度冒險,因為機構管理者知道,成功的收益歸私有,而失敗的成本將由納稅人承擔。本書探究瞭如何設計齣既能維持金融效率,又能有效化解TBTF風險的監管和處置機製。 第五章:中央銀行的極限——非常規貨幣政策的長期影響 進入新韆年,尤其是在應對多次危機之後,中央銀行的角色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本章分析瞭量化寬鬆(QE)、負利率等非常規貨幣政策的推齣背景、操作邏輯及其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我們討論瞭這些政策在穩定短期市場恐慌中的有效性,但同時也深入剖析瞭其長期副作用:資産價格的持續膨脹、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以及對傳統貨幣政策傳導機製的削弱。央行被推嚮瞭“最後貸款人”和“市場穩定器”的角色,這不僅帶來瞭道德風險,也模糊瞭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界限,為未來的政策操作留下瞭復雜的後遺癥。 第六章:連接的危險——全球金融傳染與跨境風險 現代金融的本質是互聯互通。本章以網絡理論為工具,分析瞭全球金融機構之間的相互擔保、共同的資産持有(如對美國國債的共同依賴)以及信息傳播速度,如何將地方性的金融壓力迅速轉化為全球性的係統性危機。 我們考察瞭主權債務風險與商業銀行風險的疊加效應,尤其是在歐元區等一體化尚未完全實現但金融市場高度耦閤的區域。風險傳染不再是綫性的,而是指數級的。理解這種“網絡效應”,是構建更具韌性的全球金融防火牆的關鍵。 結語:邁嚮真正的韌性——從周期性危機到結構性變革 本書最後總結道,頻繁的金融動蕩並非偶然,而是全球金融結構內在矛盾的周期性爆發。要實現真正的金融穩定,需要的不僅僅是危機後的修補,更是一場深層次的結構性變革:重新界定風險的邊界、重塑激勵機製、強化全球監管協調,並接受資本的某些特性是不可馴服的。本書旨在為決策者、經濟學傢以及關注全球經濟脈搏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的、超越事件錶象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金融海嘯帶給我們的珍貴教訓 殷乃平
〔推薦序〕金融資本主義的失落 許振明
作者的話
譯者的話
重要人物與機構

前言
第一章 雷曼股價暴跌
第二章 財政部長鮑爾森
第三章 為何拯救貝爾斯登?
第四章 聯準會主席柏南剋
第五章 放空雷曼!
第六章 雷曼的內部爭議
第七章 美林搖搖欲墜
第八章 AIG深陷危機
第九章 高盛的未來
第十章 房地美與房利美的危機
第十一章 接管兩房
第十二章 即將倒下的巨人
第十三章 誰來救雷曼?
第十四章 執行長們的會議
第十五章 雷曼之死
第十六章 AIG崩塌
第十七章 摩根士丹利的掙紮
第十八章 日本三菱來電!
第十九章 高盛獲救
第二十章 財政部的最後會議
後記

緻謝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推薦序1

金融海嘯帶給我們的珍貴教訓  殷乃平

  「大到不能倒」一直是金融界的名言。因為銀行吸收民眾的存款,貸放或投資給企業、投資者、消費者等,一旦倒閉,波及甚廣。愈大的銀行影響層麵愈深,嚴重者可以撼動一國經濟。所以世界各國齣現嚴重的大銀行倒閉事件時,多由政府齣麵解決,當然最後都是納稅人買單。不過金融海嘯發生之後,不少國傢發現銀行的虧損已大到政府無法因應的地步,例如冰島的銀行業務遍及歐洲,倒閉虧損是其全國GDP的二十倍左右,而瑞士的瑞士信貸與瑞士銀行業務跨及全世界,虧損也超過瑞士GDP的六倍,這時,政府想救也救不起來。於是有人改稱之為「大到不能救」。本書以「大到不能倒」為名,自然一語道破其中的問題所在。

  書中從金融海嘯的源頭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興風作浪、槓桿操作講起,其中金融機構所創造的金融資産證券化,將銀行的放款集束包裝成市場上可以轉手買賣交易的證券,不同的金融機構從規劃到包裝、提供信用保證、信用評等、負責上市行銷、撮閤造市等,由於有多重保障,風險低而報酬相對卻較高,成為機構投資人主要投資對象,對沖基金又以之為主要的投資工具對沖風險。如此,每傢金融機構環環相扣,一旦發生違約事件,就會造成骨牌效應,每傢涉入的金融機構都會被拖纍。次貸風暴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爆發齣來的。

  本書從貝爾斯登倒閉在金融市場中帶來的衝擊,到雷曼掙紮求生,波濤起伏,終至敗亡的經過,曆曆如繪。而美國政府不救雷曼卻因為擔心體製風險,怕引起全球金融恐慌,扔齣八百五十億美元救AIG(最後是花瞭一韆八百億美元),摺衝往返的決策過程,頗為精彩。隨後投資人對金融機構失去信心,客戶不斷流失,美林被迫併入美國銀行,摩根士丹利與高盛也在持續虧損、股價直落的情形下,改製為銀行,接受較嚴格的銀行規範,至此,美國的投資銀行幾乎全部消失。而在財政部的壓力下,摩根士丹利與高盛不甘不願地被迫與銀行做閤併商議,雖然終以增資暫時解決,不過,未來前途未蔔,仍然逆料。除此之外,房地美、房利美是半官方的房貸批發機構,隨著房貸市場齣問題,若不立即救援,房地産市場全麵崩潰可期。同時,為恢復投資人與存款人對金融機構的信心,問題資産拯救計劃(TARP)在國會的通過,以及執行銀行注資,近乎國有化過程的經過,都有頗為深入的分析。

  金融海嘯為人類有史以來少有的大災難,處身其中的每個人應該都有不同的體會。本書中對金融危機從華爾街到華盛頓每一個場景,都生動地描繪齣來。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麵臨金融災難下,扮演救火隊的各個角色:財政部長鮑爾森(來自華爾街)、聯儲主席柏南剋(原是研究一九三○年代經濟大恐慌的學者)、紐約聯儲總裁蓋特納(後接任財長)等人在金融危機當中,如何全力施展,力圖挽救惡化中的金融機製、以及衰退的美國經濟。當然,事後觀察,許多危機處理政策不無可置喙之處,同時整個危機的發展已延伸到全世界,全球經濟問題接二連三的爆發,已近失控狀態,卻是始料未及。

  迴顧美國在金融危機中的救援政策,有許多打破先例的做法,如聯儲原隻負責銀行的管理,卻於法不閤的跨界救援投資銀行與保險公司;當財政部公債賣不掉時,聯儲乾冒大不諱印鈔來買;財政部長濫用權力,介入迫使金融機構配閤購併,以解決問題等,均多有違常理,縱使事急從權,亦有所不當。

  華爾街為世界金融中心,集世界上最為聰明、最有智慧的金融專業人纔,在金錢追逐與貪婪動力之下,堆砌成世界財富的聚散之地。本書指齣,在政府「大到不能倒」的原則下,整個經濟體係與社會成為華爾街的人質,不管你願不願意,都要付齣贖金。肥貓一族,可以坐享其利,風險與成本卻都由社會承擔,頗值得深思。美國新近通過的金改法案,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推齣的。

  細讀此書,可以瞭解華爾街金融機構的運作,對金融業者應有所啓發;麵對各種金融問題,如何因應,政策如何製定,對金融主管亦有頗多可參考或戒慎之處;對投資人而言,可以看到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與發展的經過,可以經由書中的分析知道投資風險之所在,找齣哪類金融機構較能在風雨中屹立不搖,進而找齣趨吉避凶之道。這也是人類史上極為重要的一段記錄,它所産生的體製變革,影響將更為久遠。

  總之,本書不僅值得一讀,更值得保存。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金融學係教授)

推薦序2

金融資本主義的失落  許振明

  《大到不能倒》這本書是以二○○八年的三月至十月期間,從金融危機爆發,到美國財政部投入資金於各大銀行為止,其中的發展與各種內幕為主。其以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為主視窗,旁及其他投資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商業銀行(美國銀行、摩根大通、花旗、美聯銀行……)、大型保險公司(AIG)、對沖基金、空頭炒傢、媒體、國會、金融主管機關(財政部、聯準會),眾多機構與人物牽涉其中,不僅描摹齣金融危機的全貌,高度的寫實性與豐富的情節,凸顯瞭各機構的不同立場與衝突閤作,使這本書讀來像是一本抽絲剝繭的偵探小說、一部懸疑影片,讓讀者可在趣味中,不知不覺、一氣嗬成地看到最後,並能從中汲取寶貴教訓。

  在雷曼兄弟執行長福爾德(Richard Fuld)的掌舵之下,雷曼兄弟度過瞭一九九八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卻躲不過十年後的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甚而釀成國際金融海嘯。福爾德太過自信,認為擁有足夠的流動資金即可支應任何狀況,對於自傢的房地産相關衍生商品過於自信,也缺乏足夠的理解與注意,為瞭追求高利潤,過度承擔風險,忽略瞭資産泡沫的信用風險、倒帳風險,終遭反噬。當各資産一一違約的連鎖反應不斷擴大時,即使再龐大的現金部位也難以支應。最終,負債大於資本,許多資産都變得一文不值。因此,金融機構麵對追求高風險高報酬的抉擇時,應審慎考量這類高槓桿高負債的經營方式。

  這本書還有以下幾點值得思考與討論:

  第一,長期以來,金融業「大到不能倒」的現象,一直是貨幣銀行學的主題之一,也成為金融主管機關的一大挑戰。政府往往在紓睏措施之後說「僅此一次」,但是下次遇到「拯救大銀行 vs.放任經濟崩潰」的抉擇時,又會怎麼做?此次金融危機當中,美國財長鮑爾森就麵臨瞭三月時紓睏貝爾斯登,九月初紓睏房利美與房地美,九月十五日讓雷曼兄弟破産,九月十六日立刻決定紓睏AIG給予八百五十億美元貸款,之後又撮閤美林併入美國銀行,努力營救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前後不一的決策,再加上政治力的牽製,往往讓情況更加復雜。紓睏會造成銀行的「道德風險」問題,身為主管機關如何拿捏,有時並無絕對的標準。聯準會主席柏南剋在雷曼申請破産後的一次會議上說過:「貓耳洞?沒有無神論者,金融危機中沒有道學先生。」道盡瞭理論與實務的兩難。

  第二,就世界局勢看,雷曼兄弟事件爆發成為金融危機,造成全球市場與經濟環境的動盪,這使得美國式資本主義,在全球進行金融殖民主義的進程遭到嚴重挫敗。由於美國連帶歐洲的經濟陷入衰退,相對地中國經濟強勢成長成為全球復甦的火車頭,使得經濟勢力從先進國傢往新興國傢挪移之趨勢,越發明顯,也開啓瞭未來的世界新局。而金融風暴影響所及,WTO的金融服務業全球化的推動,也麵臨推遲。

  第三,原本金融機構賴以生存的關鍵,不是滿坑滿榖的錢,而是存款人的信賴,以及金融機構彼此之間的信任。從書中可以看到,在金融危機的最高峰,信心盡失的存款人、對沖基金、及各銀行為瞭避免成為「最後一個」,爭先恐後的撤資的慘況,有識者應有所警惕。不光是金融業,各行各業也是,顧客的信心與信賴,應特彆予以重視關心。

  這本書可以從許多角度來看:從金融監管的角度,從反省金融資本主義心態的角度,從瞭解商業運作的角度(有些是負麵示範),甚至可從書中讀到人心與人性,相信會對讀者有所幫助。

(本文作者為颱灣金融研訓院院長)

作者的話

  這本書是與直接參與到金融危機各事件的逾兩百位受訪者進行超過五百個小時的訪問,所得到的成果。受訪者包括華爾街的高層行政人員、董事會成員、管理層、現任或前任公務員、外國政府官員、銀行傢、律師、會計師、以及一些顧問。不少受訪者提供瞭「白紙黑字」的文件資料,包括筆記、電郵、錄音、內部報告、文件草稿、講稿、行事曆、來電顯示、收費單據、開支報告……構成瞭書中細節的基礎。

  他們有的更絞盡腦汁甚至花上數小時迴憶會談中的一字一句,或者會議上的任何細節──不少會議隻供特權人士知悉,甚至是機密。

  有鑑於這些事件的爭議性──撰寫此書時,有幾件涉及刑事的調查仍在進行當中,更不用說數不清的民事訴訟案件──不少受訪者都以不具名、無法被追索身分的形式提供資料。再考慮到每個場景都有不同人士參與重建、確認當時的實際情況,因此,每一個角色說齣的每一句話,其資源來源可能是來自其他方麵,例如在場的其他與會者、透過擴音器參與電話會議的人士、或者由當場聽到當事人覆述情況的第三者,甚至當時的草稿、筆記資料──總的來說,並不一定由講者本人提供。

  關於這次金融危機,坊間已有不少文字紀錄,而這本書是依據我的財經記者同事們的珍貴資料,這部份我會容後一一詳細列明。

  但是,我希望在此提供的,是第一次把細節、以及無時無刻地追蹤這個曆史上最扣人心弦的災難,將之清楚地帶到世人眼前。提供資料的每一位人士,他們深信自己親眼看著經濟如何跌入深坑。

  義大利偉大的科學傢伽利略曾說:「所有被發現的真理都很容易被理解,重點是去發現它。」我希望我至少發現瞭一點點,也因此,可以讓過去幾年復雜的財經事件更容易被人理解。

譯者的話

  動筆翻譯《大不能倒》是源於一股試它一試的衝動。這一念頭帶來的結果,是持續一百天的「筆戰」——每天早上四時半起床,爭取在上班前翻譯它三個小時;下班迴傢趕緊完成傢務,晚上九時開始,再奮鬥四個小時……日復一日,按編輯大人的囑咐每天苦戰五頁。我把所有的空閑活動置之度外,為的,隻是希望能和我最好的朋友盡早分享和討論書中內容。

  作者安德魯.羅斯.索爾金(Andrew Ross Sorkin)擁有深邃的洞察力,這部厚墩墩的大作文風坦誠直率。不少人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以為索爾金這位齣色的傳媒工作者,以其筆桿慣有的辛辣鋒利,此作八成是一心羅列華爾街和華盛頓官商勾結的罪證;反而,作者是把二00八年金融海嘯的箇中關鍵人物,內心深處不足為外人道的恐懼、無援,深刻地勾畫並展現在讀者的眼前,力圖做齣一個公平、公正的紀錄。

  盡管作者索爾金在美國主流媒體打滾多年,但翻開《大到不能倒》,讀者看到的卻是徹底違反好萊塢公式的實況:傳媒並非秉持正義,堅持發掘「真相」;也沒有挺身而齣為他人犧牲的英雄,反而是,主人翁個個都以受害者自居,滿腔的怨恨不知應嚮誰發洩;同樣,所謂拯救世界經濟的英雄,其實不外是幾個急就章的臭皮匠湊得一個諸葛亮……

  華爾街是世界上把資本主義發揮得最淋灕盡緻的地方,就是一股求利的動力,竟可把來自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信念、不同宗教……的各式人物牢牢地團結在一起。完成交易是銀行傢天生的本能,為瞭完成交易,再不可能發生的妥協都變為可能──原來,利之當頭,真正的世界大同可展現在世人麵前……原來,利益的熙來攘往力量之大,絕對淩駕在種族、宗教和政治立場……的芥蒂之上。

  不過,令譯者最為感動的是,盡管金融界被一場海嘯弄得人仰馬翻,但在索爾金的筆下,人人仍盡力堅守崗位:不論是基層員工或國際級風雲人物,每人都是各為其主(這主可能是自己),在可能是一生最大的徬徨焦慮中仍剋盡己任,在這場驚天動地的金融海嘯中咬緊牙關捍衛個人、美國、全球不同政權和經濟體係內各階層的利益。

  另一觸動譯者之處,是作者對人的尊重。在這個世界上,人們總習慣前僕後繼地記錄「偉人」的一舉一動,其他的大多數人物就統統被埋入所謂無名英雄記念碑,其實是偉人的背後,有不少同事、下屬……各式人等一直鞠躬盡瘁地供「偉人」如牛馬驅策──在索爾金這本暢銷全球的金融故事書中,作者記錄的除瞭鮑爾森、蓋特納、柏南剋外,還包括幾個月來一同苦撐的聯儲、財政部的隊伍,以及業界的一眾人物,就是這一點一滴的故事讓人動容——It makes it real and it makes it so much more human.

圖書試讀

第二章 財政部長鮑爾森
  
  二○○八年三月,在華盛頓西北麵一個樹影悠悠的花園住宅內,緊張不安的鮑爾森在傢中來迴踱步,他的手機貼在他耳邊其慣常的位置。今天是貝爾斯登被收購後的第一個星期天。鮑爾森的太太溫蒂整個週末都對丈夫頗有微詞,他的手機不分晝夜響個不停,一個又一個說不完的電話。她哄鮑爾森齣外散步:「一個小時也不行?」鮑爾森終於答應她到離傢不遠、在市中心的岩溪公園騎單車逛逛。這是過去一個多星期來,鮑爾森頭一次從埋頭苦乾中釋放齣來。

  但是,他的電話又響瞭。而且當他聽完來電者道明來意後,這位美國財政部部長對著電話大叫起來:「我真的很想破口大罵!」

  電話是傑米.戴濛(Jamie Dimon)打來的。戴濛在摩根大通總部八樓的辦公室跟財長報告他極不願聽到的消息:摩根大通決定調高收購貝爾斯登的作價,由每股二美元提高到十美元。

  其實,這消息對鮑爾森來說並非完全意料之外,整整一個星期,鮑爾森幾乎每天都跟戴濛通電話,好幾次甚至打斷瞭戴濛每早的跑步鍛鍊。在每天的交談中,鮑爾森已知道摩根大通有可能提高價格。自摩根大通宣布收購貝爾斯登後,貝爾斯登的股東對於收購價之低感到十分不滿,鮑爾森和戴濛都非常擔心貝爾斯登的股東會對收購投反對票,導緻貝爾斯登又一次的崩塌。

  鮑爾森原希望戴濛對收購價隻增加一點──最多提高到八美元,而絕非二位數。鮑爾森對戴濛的決定感到很懊惱,他壓低沙啞的聲音說:「這價錢遠高於我們所談過的。」一週前,當戴濛錶示他準備以每股四美元收購貝爾斯登時,鮑爾森曾私下指示戴濛要把價錢盡量壓低:「我覺得可以象徵式地,例如一美元或二美元之類的。」事實上,如果貝爾斯登沒有得到政府承諾擔保其二百九十億美元的債務,公司早就破産瞭,鮑爾森不想背上「為拯救華爾街的老朋友而甘願當冤大頭」的惡名,他跟戴濛說:「我看不齣有什麼理由他們可以得到這個數目。」

  事情發展至今,除戴濛外,沒有其他人知道,原來美國財政部部長是貝爾斯登低價齣售的幕後統籌者,鮑爾森希望這個祕密一直保持下去。就像大多數信奉保守經濟主義的人,鮑爾森仍尊崇新古典經濟學派「看不見的手」的原則,任何政府的乾預都應該是萬不得已的最後一招。

  鮑爾森本身亦曾擔任執行長,他太明白戴濛的立場;然而,他同樣看重的是如何平復市場。在過去的一週,市場已充滿紛亂。貝爾斯登的股東和員工知道二美元收購價之後幾乎全體發難,威脅玉石俱焚──不僅拉倒交易,而且拉倒整個市場。另一邊,戴濛發現這個急就章的閤併協議原來包含極大的漏洞:貝爾斯登的股東可以否決交易,但摩根大通在未來一年仍然有責任要擔保貝爾斯登進行的交易。

  戴濛引述貝爾斯登老牌經紀人埃德.莫德沃(Ed Moldaver)的話迴答鮑爾森:「這不是奉旨成婚,這根本是強姦!」這句話,是莫德沃當著上百個貝爾斯登員工的麵,對於戴濛提齣如此的收購建議的尖銳嘲諷。

  鮑爾森也嚮戴濛坦言,說華府內也有極大的反對聲音,因華府大多數人都認為華爾街充斥的是貪婪的高薪肥貓一族,提齣方案拯救他們,就如同提齣加稅一般不受歡迎。鮑爾森說他也受到龐大的壓力:「我簡直是四麵受敵。」

用戶評價

评分

《大到不能倒:金融海嘯內幕真相始末》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戲劇張力,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2008年的金融海嘯,至今仍然是許多人心中的一個陰影,它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讓全球經濟都經曆瞭一場漫長的康復期。作為一名颱灣的讀者,我們當時也受到瞭相當大的影響,無論是股市的低迷,還是經濟增長的放緩,都真實地體現在瞭我們的生活之中。這本書的“內幕真相始末”幾個字,尤其吸引我,因為它暗示著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事件迴顧,而是要深入到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去挖掘事件的根源和過程。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詳細地剖析那些導緻海嘯爆發的金融産品,比如復雜的衍生品和次級抵押貸款,以及它們是如何一步步侵蝕整個金融體係的。同時,我更關心的是,在那個混亂的時期,那些在幕後操縱和決策的關鍵人物,他們的動機和行為又是怎樣的?這本書有沒有可能像一部懸疑片一樣,將那些錯綜復雜的綫索一一串聯起來,讓我們看到一個完整而清晰的故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金融監管的深刻反思,讓我們瞭解如何纔能避免類似的危機再次發生。

评分

書名《大到不能倒:金融海嘯內幕真相始末》,光是讀起來就讓人感受到一種曆史性的厚重感,仿佛要揭開一段不為人知的金融史詩。2008年的金融海嘯,對於我們這些身處颱灣的讀者來說,同樣是記憶猶新,那場危機的影響力,遠遠超齣瞭國界。我們當時也看到瞭很多關於華爾街動蕩、國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的報道,那種不安和 uncertainty(不確定性)至今仍然縈繞在心頭。這本書的“內幕真相始末”這幾個字,恰恰觸及瞭我內心最深處的疑問:究竟是什麼樣的機製,什麼樣的力量,纔能引發如此規模的金融海嘯?它是否真的如其名所示,那些“大到不能倒”的巨頭們,最終還是沒能逃過命運的審判?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剖析那些復雜的金融衍生品,如何解釋那些令人費解的“次貸危機”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風暴。同時,我也期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那些關鍵人物的決策過程,那些在幕後叱吒風雲的金融巨頭們,他們的真實想法和動機是什麼?這本書是否有機會讓我們更清晰地理解,金融市場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如何在這樣一個復雜且充滿風險的體係中,保護我們自己的財富和未來。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大到不能倒:金融海嘯內幕真相始末》,光是讀起來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重量,仿佛能夠窺探到那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驚心動魄的內幕。我對於金融領域嚮來保持著謹慎的好奇,尤其對於2008年那場震撼人心的海嘯,它不僅深刻影響瞭全球經濟格局,更在無數普通人的生活中留下瞭深刻的烙印。從颱灣這邊看去,我們當時也感受到瞭不小的衝擊,股市的波動、企業倒閉的傳聞、失業率的攀升,都真實地擺在眼前。這本書的名字直接點明瞭“內幕真相始末”,這讓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復雜而龐大的金融體係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在危機爆發的每一個關鍵時刻,那些幕後的決策者們究竟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我特彆想知道,在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金融機構內部,是否存在著一些不為人知的操縱和算計?又或者,這場海嘯真的是一次無法預料的“黑天鵝”事件?這本書的齣現,似乎給瞭我們一個機會,去揭開那些神秘的麵紗,去探尋金融巨頭們的真實麵貌,以及他們是如何在危難中求生存,甚至趁機壯大的。對於我這樣一個對經濟金融並非專業齣身的讀者來說,理解這些復雜的金融術語和運作機製可能會有些挑戰,但我相信,如果這本書能夠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將那些錯綜復雜的事件抽絲剝繭地呈現齣來,那麼它將是一本極具價值的讀物,不僅能滿足我的好奇心,更能幫助我提升對金融風險的認知能力。

评分

《大到不能倒:金融海嘯內幕真相始末》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很有分量,仿佛裏麵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2008年的金融海嘯,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難以磨滅的記憶,即使在颱灣,我們也感受到瞭那股強大的衝擊波。新聞裏充斥著華爾街的崩潰,銀行的倒閉,以及無數人因此失去工作和積蓄的悲劇。這本書的“內幕真相始末”這幾個字,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想要知道,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纔能讓那些龐大的金融機構轟然倒塌?這本書是否會像一部紀錄片一樣,把我們帶迴到那個風暴的中心,去揭示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我特彆想瞭解,那些所謂的“大到不能倒”的機構,它們是如何利用復雜的金融工具,將風險擴散到全球的?又或者,它們是否在危機發生前就已經預見瞭潛在的危險,卻選擇瞭視而不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解釋那些晦澀的金融概念,讓我這個非金融專業人士也能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金融市場監管和風險管理的深刻洞見,讓我們從這次曆史性的事件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大到不能倒:金融海嘯內幕真相始末》,光是這個名字就自帶一種史詩感,讓人聯想到那種巨石壓頂、無可匹敵的金融巨頭們的形象。2008年的金融海嘯,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絕對是教科書級彆的事件,即使身處颱灣,也能感受到海嘯的餘波。當時的新聞報道鋪天蓋地,充斥著次貸危機、雷曼兄弟破産、華爾街風暴等等詞匯,很多概念對於當時的我來說,簡直就像天書一樣。這本書的副標題“內幕真相始末”是最大的賣點,它承諾瞭要揭開那些被層層迷霧包裹的真相。我一直很好奇,那些在金融市場呼風喚雨的巨頭們,在海嘯來臨前是否真的“大到不能倒”?他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那個風口浪尖的?這本書會不會像一部精彩的紀錄片,把那些關鍵人物、關鍵事件、關鍵決策都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我特彆想知道,那些在危機中受損最嚴重的普通民眾,他們的聲音是否也會被提及?這本書是否會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解釋這場海嘯為何會如此深刻地改變全球經濟的版圖,以及它對我們這些生活在亞洲小島上的普通人,究竟産生瞭哪些長遠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超越錶麵新聞報道的深度分析,讓我能更清晰地看到金融世界的真實運作邏輯,以及它背後隱藏的權力博弈和人性貪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