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007
第一篇 认识人材016
一、品德与能力 017
1.个性与能力 017
a.强硬的人 021
b.柔顺的人 022
c.冒险的人 023
d.谨慎的人 024
e.专一的人 025
f.博杂的人 026
g.博爱的人 027
h.清高的人 028
i.好动的人 029
j.沉稳的人 030
k.朴实的人 031
l.多智的人 032
笔记 035
2.德行与能力 036
笔记 039
二、十种专家 045
1.贤者 048
令人景仰的贤相—晏婴 049
2.法家 051
汉朝的第一总理—萧何 052
3.军师 055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 056
4.战士 059
所向无敌的战神—韩信 060
5.导师 063
博大精深的导师—郑玄 064
6.批评家 068
痛恨虚妄的批评家—王充 069
7.技术官 072
效率奇高的技术官—张敞 073
8.使臣 076
厉害之极的使臣—子贡 077
9.协调家 081
机灵多变的协调家—叔孙通 082
10.艺术家 085
成一家言的大宗师—司马迁 086
笔记 093
第二篇 人材原理
一、五行人格 096
笔记 108
二、人材宝图 109
笔记 113
三、人物等级 114
笔记 121
四、三种领袖 122
1.专家型领袖 122
2.兼材型领袖 124
a.中央首长 124
b.地方首长 125
c.英雄 125
3.中和型领袖 128
笔记 130
第三篇 选拔人材
一、相人之法 132
1.看气 133
a.外型 134
b.脸色 135
c.仪态 137
d.声音 137
e.眼神 138
2.听言 140
二、鑑识步骤 144
1.观察他的外形、气色 145
2.观察他的个性、行为 146
3.考察他的技术、角色 147
4.观察他的人情世故 148
5.观察他的平淡、聪明 150
6.分辨是否无恆、依似 151
7.考问他的志向、愿景 154
笔记 155
三、注意事项 156
1.辨识和任用人材都很难 156
2.名声再怎样也只能参考 158
3.不可以让好恶影响选材 159
4.是大材是小材要搞清楚 161
5.少年得志未必就是好货 162
6.要了解人材背后的形势 163
7.最好和最假的人材很像 164
笔记 166
第四篇 协调人材
一、冲突原理 168
1.不得志 168
2.看不顺眼 169
3.冒犯别人 170
4.沟通不良 171
a.不聆听 171
b.乱猜测 172
c.不讲重点 173
d.意气用事 173
e.不给台阶下 174
笔记 175
二、沟通高手 176
笔记 186
三、自我要求 187
笔记 193
后记 195
「我是谁?」是人生三大难题之一(其他的两个是「我该怎么办?」和「为甚么会这样?」)。人生在世,好像发生了一场意外而失去记忆一样,有太多太多的迷惘,让我们无所适从。尤其是「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感觉充实、幸福?我想很多人每天都在问自己这些问题。如果对于「我是谁」或「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没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其实很难活得快乐,因为你对自己的了解不够,就会常常做一些自己不想做、不会做、做了也不会开心的事,那怎能活得快乐呢?
更何况,我们不是一个人住在荒岛上,而是跟一群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在这个社会上交流,我们要如何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如何跟别人好好相处?当我们跟别人合作的时候,如何团结一心、寻求共赢?跟别人竞争的时候,又如何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些都是我们每一天都会遇到的问题。
「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非常重要,「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是老生常谈,却很少人做得到,主要是因为,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解自己已经够难了,何况了解别人?于是我们就有了关于星座、紫微斗数、九型人格、血型等等关于「知己知彼」的书。本书也是这些书的其中一本。本书提供一个以五行学说架构起来的人物系统,让读者可以经由这个简单的系统,对身边的所有人有一个通盘的了解和掌握。这个人物系统,是笔者花费多年心血,从一本古书,也就是刘邵的《人物志》抽取出来的,非常简单有趣,用处又非常强大,读者可以参考看看。
刘邵是三国时代曹操的一位官员。他写《人物志》,是为了提供一个全面的识材、选材方法,以便曹魏可以得到天下英材,打败吴蜀两国,统一中国。虽然这本书的内容本来是写给朝廷用的,但因为太有道理了,用在现代的企业、学校、家庭等等任何团队,也极具参考价值。跟星座、紫微斗数、九型人格、血型等书不同的是,《人物志》是一本关于「选拔人材」的手册,从「如何认识人材」、「如何辨识人材?」、「如何选拔人材?」、「如何协调人材?」,也就是从个体到群体、从单独的人到整个团队、从观念到实际操作,都面面俱到。如果我们光了解人是怎样,却不懂得辨识出来,了解也没用;懂得辨识,却不懂得选拔、任用,辨识出来了也没用;了解、辨识、选拔、任用,却在人材发生争执的时候,无法从中协调、用对他们最有效的方法来沟通,一样会有问题。刘邵的《人物志》最大的优点,就是从人材的了解、辨识、任用、协调,都有一个全面的看法,让一个主管一册在手,则天下英材尽为我所用。没有担任主管的一般员工,也可以经由阅读本书,了解自己和别人是甚么角色,进而自我要求、自我充实。
过去有关《人物志》的书,多半是根据刘邵的分章,一章一章做解释和阐发,本书将前辈们的成果往前推一步,以问题意识来分章,以〈人物宝图〉来架构刘邵的人物系统,使读者可以像十二星座、九型人格、荣格的人格类型学或血型分类那样,很简单地掌握《人物志》的人材系统学。掌握了人材系统学,让你不仅仅是懂得相人而已,而是对自己的团队有一个完整的有机图像,了解整个组织的阴阳五行如何、架构如何,有甚么人材、缺甚么人材,他们为甚么会有纠纷等等,从而得知应该怎样调整团队。中国人了解世间万物,先了解「整体来说,大概可以分成几种」,然后再去了解这些种类的内容是甚么。了解人也一样,先总的知道大概有哪几种分类,然后再去分析。这样的知识管理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可以「见树又见林」。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笔者将原文一些比较文言的名词(如清节家、法家、凌楷、狷介),都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并提供几个简单的心理测验,让读者可以从自己身上开启问题意识,思考自己的问题;在每篇的篇末也留下空白页和小问题,让读者可以沉淀一下,将篇中所说的与自己的生活互相验证。如此,整本书读下来,就可以将全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见识。
愿主管们读了,有助于「知人善任」、「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上」;愿人材读了,有助于和其他人材好好相处、合作互补;愿一般人读了,可以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该往那方面提升,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材。
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落入俗套,去讲那些烂大街的“读心术”或者“微表情识别”技巧。相反,它提供了一种更为宏观和系统性的观察视角。我读了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教我如何去构建一个更完整的“人”的图谱,而不是只关注某个零散的特征。它强调了“情境”的重要性,即同一个人的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代表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这让我明白,不能简单地根据一两次的接触就对一个人下定论。书中的“行为模式分析”章节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指导读者如何去观察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的行为习惯,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变化,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个人的处事哲学和价值观。我特别赞赏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同理心”的重要性。他指出,真正优秀的“观人术”,并非是为了利用或者操纵他人,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连接彼此,从而建立更健康、更真诚的人际关系。这种出发点,让整本书的格调非常积极向上,充满了人文关怀。它让我觉得,学习“观人术”,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更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具智慧和同情心的人。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一种颠覆性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判断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看他们的言语,但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用非常巧妙的笔触,揭示了“沉默”和“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明问题。比如,书中对“承诺”的解读,不是看一个人说了多少漂亮话,而是看他兑现承诺的过程和结果。一个总是说得多做得少的人,和一个默默付出却总能达成目标的人,其内在的品质差异一目了然。我最喜欢的是关于“能量场”的讨论。虽然这个概念听起来有些玄乎,但作者用非常实际的例子来解释,当我们和某些人在一起时,会感到精神焕发,而和另一些人在一起时,则会感到身心俱疲。这让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能量是会相互影响的,选择和积极、向上的人为伴,确实能带来正面的影响。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富层次的人性世界。它让我学会了在观察他人时,保持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发现每个人身上独特的闪光点,同时也能够警惕那些潜在的危险信号。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让我惊喜了!作为一个经常需要和各种人打交道的人,无论是工作上的合作,还是生活中的社交,我总是希望能更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品性,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以前,我常常依赖直觉,但有时候直觉也会出错。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原来有很多被我忽略的细节,可以透露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和真实的性格。它并没有教你一些花哨的心理学名词,而是从非常接地气的角度,用大量生动的案例,教会你如何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微表情、甚至是一些习惯性的动作来解读他们的内心。比如,书中提到如何通过一个人说话时的眼神交流频率来判断他们的诚意,或者通过他们触摸自己身体某个部位的频率来猜测他们是否感到焦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异常有洞察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倾听的艺术”那一章节,它不只是教你听别人说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你听出他们没有说出来的内容。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沉默比语言更有力量。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循循善诱地告诉你人性的奥秘,让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慧眼”,能够穿透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我迫不及待地想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学到的智慧,相信它一定会让我的社交和人际关系更加游刃有余。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特别。它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阐述,也没有冗长的案例分析,而是以一种简洁、犀利的风格,直击核心。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它鼓励读者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书中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你去观察和分析自己身边的人,并将书中的观点与实际生活进行对照。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参与一场关于人性的“对话”。书中关于“需求层次”的讲解,让我对很多行为背后的动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这些需求驱动着他们的行为,理解了这一点,很多困惑就能迎刃而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的“动态视角”,即人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会随着经历和成长而发生变化。这让我不再轻易地用标签去定义一个人,而是能够更灵活地去理解和接纳。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用寥寥数语,点醒了迷津,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明智地与人相处。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慧眼”,并非是洞察一切的超能力,而是一种基于智慧、同理心和持续学习的态度。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教你如何“识人”的工具书,但它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自我探索之旅。书中探讨的许多观点,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人交往的方式,以及我自己的行为模式。例如,书中提到了“镜像效应”,即我们常常会无意识地模仿我们所欣赏或认同的人的某些行为。这让我开始审视,我身边是否有一些不健康的模仿对象,是否我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偏了方向。还有关于“情绪感染力”的讨论,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人的情绪是可以像病毒一样传播的,所以选择和什么样的人相处,对自己的情绪健康有着多么大的影响。书中的例子非常贴切,很多我曾经遇到过的情境,现在都能从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它并没有把人简单地分为“好人”和“坏人”,而是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尤其欣赏作者的态度,他没有居高临下地给你灌输理论,而是用一种平等的姿态,邀请读者一起去探索和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也更能理解不同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它不仅仅是关于“看穿别人”,更是关于“理解别人”,以及更重要的——“理解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