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朝中叶,崑曲传入北京,并进入宫廷,成为明清两朝之宫廷艺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之组成和时尚所好,由京城向全国辐射和传播,崑曲因而奠定其「国剧」之地位,直至清朝末年,皮黄盛行,崑曲渐衰,宫廷崑曲一则流落京畿,保存于乡间崑弋班社,一则保留于皮黄班中。民国初年,梅兰芳等人以崑曲为号召,崑弋班亦进入北京,一时有「崑曲复兴」之说。韩世昌被誉为「崑曲大王」,与梅兰芳并称。此后,崑弋班社分分合合,于乱世辗转于平、津、河北乡间,并曾发动全国巡演,保存并传播了北方的崑曲一脉。在国共易手之后的中国大陆,北方崑曲亦有着生生灭灭之历程,因而见证着特殊的社会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陈均
文学博士,2005年毕业于中国北京大学,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出版专着《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传记《歌台何处--李淑君的艺术生涯》,小说《亨亨的奇妙旅程》,并编有《新诗讲稿》、《小说北大》、《诗歌北大》等。
历史现场
漫话「清代宫廷崑曲」(张卫东口述 陈均整理)
皮簧班中的京派崑曲(朱复)
崑弋班的入京与重振(朱复)
崑弋班的瓦解与衰微(朱复)
民初之崑曲「复兴」(张豂子着 陈均辑)
记故都庆生社─华北仅存之崑弋班(杀黄)
《北洋画报》所载崑弋旧闻(陈均辑)
崑曲老伶工陶显庭之生平(刘炎臣)
清末以来北方崑弋老生琐谈(张卫东口述 陈均整理)
北京崑剧的生生死死(丛兆桓)
现身说戏
我演《钟馗嫁妹》(侯玉山)
我是怎样演《林沖夜奔》的(侯永奎)
《单刀会》略说(侯少奎口述 陈均整理)
我演《醉打山门》(周万江口述 陈均整理)
谈《李慧娘》的表演(周万江口述 陈均、杨鹤鹏整理)
《草诏》的表演艺术(张卫东口述 陈均整理)
谈《胖姑学舌》(张卫东口述 陈均整理)
我所亲历的《李慧娘》事件(丛兆桓口述 陈均整理)
我与《晴雯》(顾凤莉)
《千里送京娘》创演始末(陈均採写)
附录
北方崑曲传统剧目
本书主要作者简介
后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