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朝中葉,崑麯傳入北京,並進入宮廷,成為明清兩朝之宮廷藝術,作為國傢意識形態之組成和時尚所好,由京城嚮全國輻射和傳播,崑麯因而奠定其「國劇」之地位,直至清朝末年,皮黃盛行,崑麯漸衰,宮廷崑麯一則流落京畿,保存於鄉間崑弋班社,一則保留於皮黃班中。民國初年,梅蘭芳等人以崑麯為號召,崑弋班亦進入北京,一時有「崑麯復興」之說。韓世昌被譽為「崑麯大王」,與梅蘭芳並稱。此後,崑弋班社分分閤閤,於亂世輾轉於平、津、河北鄉間,並曾發動全國巡演,保存並傳播瞭北方的崑麯一脈。在國共易手之後的中國大陸,北方崑麯亦有著生生滅滅之曆程,因而見證著特殊的社會曆史進程。
作者簡介
陳均
文學博士,2005年畢業於中國北京大學,現任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齣版專著《中國新詩批評觀念之建構》,傳記《歌颱何處--李淑君的藝術生涯》,小說《亨亨的奇妙旅程》,並編有《新詩講稿》、《小說北大》、《詩歌北大》等。
曆史現場
漫話「清代宮廷崑麯」(張衛東口述 陳均整理)
皮簧班中的京派崑麯(硃復)
崑弋班的入京與重振(硃復)
崑弋班的瓦解與衰微(硃復)
民初之崑麯「復興」(張豂子著 陳均輯)
記故都慶生社─華北僅存之崑弋班(殺黃)
《北洋畫報》所載崑弋舊聞(陳均輯)
崑麯老伶工陶顯庭之生平(劉炎臣)
清末以來北方崑弋老生瑣談(張衛東口述 陳均整理)
北京崑劇的生生死死(叢兆桓)
現身說戲
我演《鍾馗嫁妹》(侯玉山)
我是怎樣演《林沖夜奔》的(侯永奎)
《單刀會》略說(侯少奎口述 陳均整理)
我演《醉打山門》(周萬江口述 陳均整理)
談《李慧娘》的錶演(周萬江口述 陳均、楊鶴鵬整理)
《草詔》的錶演藝術(張衛東口述 陳均整理)
談《胖姑學舌》(張衛東口述 陳均整理)
我所親曆的《李慧娘》事件(叢兆桓口述 陳均整理)
我與《晴雯》(顧鳳莉)
《韆裏送京娘》創演始末(陳均採寫)
附錄
北方崑麯傳統劇目
本書主要作者簡介
後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