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生命,我們被賦予全力以赴的使命。
但在葉門,這個被世界遺忘的角落,
我的努力,就像倒入一小匙鹽到大海裏,味道一點也不會改變……
每一個受苦的人都值得被安慰,
每一個流浪的靈魂都應該迴到傢。
亞塔是我被軟禁的地方,是我心靈受苦的地方,卻也是我用鋒利的手術刀進行瞭近百颱手術,創造奇蹟的地方。在這裏,我終於領悟到妙禪師父的話:「我們無能改變生命的定調,也無法解除所有的劫難,隻能在災難中看見自己的渺小,更謙卑地麵對苦難的生命。」───宋睿祥
這是一個迴傢的旅程,在漫天烽火中,一個漂泊己久的浪子,找到瞭迴傢的道路。更深沉地來看,我們心中,不也有著漫天的烽火,遭受無盡的苦難?誰不想找到迴傢的路?
齣身醫學世傢的宋睿祥,在二十九歲那年投入無國界醫生組織。在首次於西非賴比瑞亞的任務中,體會到生命的匱乏與脆弱,卻也更渴望透過醫療幫助更多的人。於是在迴到颱灣的主流醫學世界四年後,他再度踏上流浪的旅途到葉門。
來到葉門這個幾乎被世界遺忘的國傢,當地等待著的不隻是物資缺乏的醫療環境、內戰爆發的危機,還必須適應不同價值觀的醫療團隊、語言文化完全陌生的迴教生活、從未處理過的未知手術,以及轟炸後送來無止境的傷患……
麵對身處在漫天烽火的人們,身為醫生,有著全力以赴拯救生命的使命,但即使能夠醫治病人身體上的病痛,卻無法撫平戰爭帶來永遠的創傷與深瀋的恐懼。麵臨著憑著知識和技術都無法承擔的龐大壓力,在生命中最沮喪和絕望的時刻,他在漫天烽火的逆境中發現生命最重要的轉摺……
唯有能夠以無比的慈悲安定受苦靈魂的醫者,纔是一個真正超越國界、沒有藩籬的「無國界醫生」。這是一個年輕醫師,用他平實近人的文字,寫下海外行醫生活的深刻反省。對於未來,他和所有人一樣感到恐懼,但隻要仍有一點點的希望握在手裏,都足以給我們力量,繼續前行,繼續找尋安身立命的人生誌業。
「無國界醫生」(Medecins Sans Frontieres,簡稱MSF)是國際性的醫療救援組織。1971年成立迄今已將近40年。當初是由一群年輕法國醫生和記者對於當時聯閤國人道救援,受到瞭種種因不同政治、宗教、種族的阻礙,深感失望而成立。MSF所關注的不隻是主流媒體所報導的地區,MSF更重視在世界各地沒有聲音、被世人所遺忘的國傢,這之中有許多國傢內戰頻繁、經年飢荒、人民的生活陷入睏境,這些狀況,我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知道。
作者簡介
宋睿祥
1975年10月8日齣生於颱北。喜歡攝影與自助旅行。2006年於國父紀念館舉辦「被遺忘的國度」攝影展。著有《無國界醫生行醫記:齣走到賴比瑞亞》。現任基隆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20 ~ 30歲,一個反骨的醫學生,試圖擺脫社會對他的期待與枷鎖。
27歲那年愛上孤獨,背起行囊到天涯海角流浪,在歐洲旅行兩個月,一個人闖入世界的屋脊西藏、尼泊爾,並開始走訪祕魯、約旦、印度等古老國傢。
他是颱灣第一個無國界醫生。
2004年,走入賴比瑞亞行醫,看到生命的脆弱與醫療的睏頓。
2009年,躁動不安的靈魂驅使他踏上迴教世界,葉門就在他啓程時悄悄開戰,醫院就在火綫上。
【推薦序】
白袍裏的同理心、自省力 / 賴其萬
為颱灣的醫療貢獻寫下新篇章 / 程文俊
看見生命的純真麵目 / 陳誌福
高舉找到迴傢之路的火把 / 馬修.連恩
心轉境──迴傢 / 宋永魁
楔子
【自序】
迴傢
捲一.齣發
齣走
飛行
古城
齋戒
轉摺
邊界
禁錮
矛盾
捲二.戰地
妙轉
小鎮
心定
引爆
到達
孤兒
玩具
不安
週末
補皮
衝突
疲倦
轟炸
奇蹟
截肢
造口
挑戰
失望
煉獄
錯誤
換藥
希望
蟄伏
停火
直覺
捲三.撤離
決定
阻礙
民代
絕望
撤退
明師
推薦序
白袍裏的同理心、自省力
文 /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宋睿祥醫師在我即將齣國開會前來電邀我為他的新書作序,由於時間匆促,齣版社將文稿以急件在我上機之前送達。想不到在午夜由洛杉磯往華府的機上,一打開這稿子就讓我欲罷不能,結果不隻整個晚上的飛行沒有闔上眼皮,到瞭旅捨還是激動不已,無法入眠。
這本書是宋醫師二○○九年八月十六日再度離開颱灣參加「無國界醫生」活動,遠赴爆發內戰的葉門,在一個多月的戰亂中,斷斷續續的日記所編輯而成的一本外科醫師有血有淚的人道醫療。
宋醫師在這本書裏與讀者分享其親身參與「無國界醫生組織」的經驗,幫忙讀者瞭解這個跨國組織,如何擺脫政治的糾葛,從事其人道救援,同時也體驗到這些參加國際救援工作的外國人,要越過重重障礙,救助這種不幸遭受自己國人虐殺的傷患所感到的憤怒與無奈。宋醫師由最初對迴教世界由完全陌生,經過資料的搜尋以及實際的接觸,透過醫療服務,以第一手的觀察,在葉門經曆瞭迴教徒長達一個月的「齋戒月」,體驗到宗教對醫療的影響,尤其是他看到生活在迴教國度的女人,其生活型態、社會地位如何造成她們從事醫療工作或生病就醫的睏擾。透過宋醫師的「行萬裏路」,使讀者獲得「讀萬捲書」的好處。
一般人對外科醫師常有一種刻闆印象,以為他們工作繁重、緊張、疲憊,所以難免作風粗獷、直言、不體貼病人的感受,但透過這位年輕外科醫師的細膩文筆,勾勒齣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使我們領會到外科醫生在他們鋒利的手術刀與沉穩的果斷力之外,其白袍裏還藏有一顆溫馨的同理心以及謙虛的自省力。
最難得的是這麼年輕的一位外科醫師居然能虛心就教於佛教妙禪師父,而在各種人生曆練之後,寫齣本書最後的「頓悟」:「一個可以用無比的慈悲,安定受苦靈魂的醫者,纔是一個真正超越國界,沒有宗教,不分籓籬的『無國界醫生』。……因為這位明師大醫王,我開闊前所未有的視野。我瞭悟,在戰爭的烽火漫天,隻不過是所有生命,受重因果業力靈障的一幕幕縮影,人生若沒有明師渡化解脫苦厄的每一天,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即便沒有戰爭,但因欲望、煩惱、痛苦所帶來的苦,心靈深處的痛苦,不也是烽火漫天嗎?」
二○○七年九月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舉辦瞭一場彆開生麵的「國際人道醫療服務」的工作坊,我們邀請瞭國內外從事這方麵工作的十位醫師前來與國內醫學院師生分享他們所從事人道醫療工作的經驗,讓我們瞭解他們為什麼選擇這條路,以及在這條路上得到瞭什麼樣的「甘」與遭遇到什麼樣的「苦」。就因為這樣的機緣,我纔有機會聽到宋醫師講述他參加「無國界醫生」團體到西非賴比瑞亞服務十個月的心得,而深受感動。
記得當天迴傢與內人談到宋醫師的所作所為,由於宋醫師的父親長庚醫院婦産科宋永魁教授,與內人張燕惠醫師是同班同學,在颱大醫學院慢我兩期,所以我倆不覺自問,如果我們的孩子也想效法宋醫師一樣參加這種工作,我們會鼓勵他嗎?會答應他嗎?這也纔想起,我們除瞭佩服宋醫師這種參加「無國界醫生」團體的作為,也謹在此嚮宋永魁教授與夫人,這對成全子女圓夢的難能可貴的父母,緻上我們最深的敬意。
推薦序
為颱灣的醫療貢獻寫下新篇章
文 / 程文俊(基隆長庚醫院院長、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
這是一本很特彆的書,一位在颱灣接受傳統教育,由小學、國中、高中、醫學院,承受無數考試競爭、挑戰,最後順利到大型教學醫院接受充實的住院醫師訓練之際,開始走齣與一般醫師不同的路──到西非行醫。在親身感受醫療資源缺乏的衝擊後,迴到颱灣完成一般外科住院醫師完整訓練,順利擔任人人稱羨、獨當一麵的主治醫師時,再度以「颱灣第一位無國界醫生」的身分到戰火中的葉門貢獻自己。
宋醫師是颱灣罕見而珍貴的奇寶,以自己刻骨銘心的行醫經曆,為颱灣的醫療貢獻寫瞭新的篇章。本書不隻是心靈之旅,把心中長久的悸動化為行動,期間突發狀況的心靈轉摺,病患落難,戰火蹂躪,惡劣生活環境的甘之如飴,使讀者深入其境。本書不是坊間遊記,而是離開颱灣五星級餐廳、KTV、演唱會,真正走齣白色巨塔的行動。在無情戰火、槍林彈雨中拯救無辜生命的經過。本書不是描述天然疾病,而是一個原本有如世外桃源、和平安逸的社會,在人造災難之下,作者盡一己之力關懷無助人類的寫實。
宋醫師現在已迴到颱灣的醫院過著臨床、教學、研究嚴謹的主治醫師生活,相信他內心深處還很澎湃,遠方還有期待救援的呼喚,或許他自己,或許他的學生在他感召之下,將繼續無國界醫生的生涯。
推薦序
看見生命的純真麵目
文 / 陳誌福(國際閤作發展基金會人道援助處國際衛生醫療組組長、行動醫療團團長,從事海外醫療援助十八年,去過瓦濟蘭、馬紹爾、吉裏巴斯、索羅門、吐瓦魯、諾魯、北印度……數不清的國傢,在被外交部藉調之前是三總的牙醫師)
從事人道援助工作者的「傢」在渾沌四海,大多是在被世人遺忘的地方,對這樣一種堅持原始價值觀的族群來說,「傢」是很抽象的,是在腦海深處,基本上它就是靈魂錨泊的療養。對於一位誤入「奇途」四十五天的醫者蛻變成浪者的心曆路程,是不可逆的(irreversible),以世俗來看是不歸路,你要說他執著也好,說他瘋瞭也行,但他確實有部份的靈魂已經屬於非洲角落某些鮮為人知的地方,再也帶不走,除非迴到那牽魂之處,纔會完整自己,否則就得靠著不斷漂泊的付齣及錨泊的相聚來維持靈魂的滋養而不至於枯槁。
睿祥的「迴傢的路」確實喚齣瞭我莫名的「鄉愁」,思緒氾濫瞭好幾天,久久不能自已。「迴傢」總是件快樂的事,而浪者的「傢」卻時而清晰,時而模糊,可以在腦海之際,也可以在四海。幸好隻要人在哪兒,「傢」就在哪兒,隻要齣走後的任何歇腳處,就是「傢」。即便短暫,而傢人也是一波波地相聚療傷,並一波波地散去,卻不知傷口結痂瞭沒?有些傢人散瞭就散瞭;有些傢人散去後卻開始思念。
同樣是醫行浪者,漂泊瞭近二十年,看盡烽火苦難、生老病死,雖知人生無常,生命短暫,但仍未能瞭悟生命真諦,仍在尋尋覓覓散落各處的部份靈魂,而無法碇泊太久,一旦久留就會不安,就會有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吶喊,驅動你再度齣走,沒錯!那是一種癥候群,無藥可救,是這族群共同的業力。
今欣見睿祥以一個年輕的生命,經曆瞭人生的睏頓脆弱與悲苦矛盾之後,找到真正迴傢的路,這是生命的文化,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生命標誌。在國內,行醫族群裏不乏年輕的生命正在蛻變為浪者,睿祥是醫者的標竿。在他「迴傢的路上」,又讓我看見一位樂觀主義的偏執狂,在診療病患的過程中,也被病患治療瞭。從此,他成為一位有著慈悲註記的醫行浪者。
「迴傢」的確是件快樂的事。齣走雖是開始,卻也令人振奮,隻要有勇氣提起行囊邁步前行,就已經是在「迴傢的路上」瞭。
藉著初鼕夜雨的沁涼在颱北寫此序。
推薦序
高舉找到迴傢之路的火把
文 / 馬修.連恩(國際知名環保音樂傢)
我讀宋睿祥(Raymond)的書,講他參與無國界醫生的經驗,發現我跟他都有類似的熱情與想法。
我的童年被拆分為父母各半,爸爸住在荒野的加拿大育空保育區,媽媽住在美國加州的都會裏,我一年跟一個人住,親身體驗世界上的大自然少得可憐,即使被保存的也在快速流失中。
加州的代言動物是加州棕熊,其實在野地裏已找不到瞭。而我小時候在育空所看到的野生動物,我十幾歲時也已滅絕。即使荒野之地都難逃人類的屠殺。
長大後,我緻力環保運動,想盡辦法要喚起世人注意大自然的殞落,用淒厲的名稱例如流血的狼(Bleeding Wolves)來做我的一張唱片專輯(颱灣唱片業譯為《狼》),還跟「綠色和平」、「加拿大公園與荒野協會」以及其他多個非營利組織閤作。
我母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難民,所以我對於受戰火與貧窮蹂躪的人特彆關心,並且認為人類與大自然的苦難都與不公不義有關,但能因為人們有意識的撫慰而減輕。
(如果美國可以一天花七..二億美元,也就是兩百二十四億新颱幣在伊拉剋掀戰火,想想看各國政府可以怎樣跨大步消滅飢荒、疾病、環境破壞與戰爭。)
如同Raymond所經曆過的,我也愈來愈渴望把自己直接丟入火中。我構想一個多媒體計劃,到最受蹂躪以及最受戰火荼毒的地方,錄下聲音與影像,把地球上最美麗的與最可怖的麵貌呈現齣來,希望鼓勵不同文化之間真情交流。
是什麼在驅策著我們做這些事來給無辜受難的人帶來一些撫慰?是不是因為我們也在受苦、靈魂掉落在紅塵世界裏,而渴望再次找到「迴傢」的路,那個生命與愛皆豐盈的傢?
對於擁有高貴靈魂、把援助帶給被遺忘的角落、分享他們對人生意義的探索的這些人,包括Raymond,我要緻上崇高的敬意。他們是所有渴望再次找到迴傢之路的人的火把。
推薦序
心轉境──迴傢
文 / 宋永魁(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婦産科教授,宋睿祥醫師的父親)
從上一本《無國界醫生行醫記》滿腔熱忱、全力以赴的毛頭小子,到這本《迴傢的路,是這樣走的》,以「迴傢」來圓滿無國界醫生的全貌,篇章裏呈現齣成熟穩健的特質。
睿祥為完成無國界醫生的完整經曆,先取得基隆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教授特準,以短期進修方式,齣任務到葉門,從事救援工作。原本以為是駕輕就熟的任務,萬萬沒想到,竟是一趟身陷煉獄的煎熬曆程。孤單無助時,幸好有妙禪師父的加持,睿祥纔得以度過外在和內在交相摧摺的各種睏境。從而領悟齣「慈悲需要智慧,心定智慧生」的修持真義。
字裏行間充滿瞭驚險與幽默,有些讀來不見險惡的處境,深入體會之後,纔知道在不同文化的國度行醫,救人要有智慧,否則造成禍患。書中一再透露齣戰爭的可怕,種族宗教對立下的殺戮,冤冤相報的悲哀。在艱睏混亂中,睿祥用心轉境,許下「迴傢」的好願,短期任務結束,就會成就一個大大的好願在颱灣。世界盡頭的光明,就從現前的一念慈悲齣發吧!
感恩師父慈悲,在葉門砲聲隆隆的救援任務中,引領睿祥悟齣生命的真實義,找到瞭「迴傢」的路,身心得到大大的安頓。
自序
迴傢
這是關於一個找到迴傢之路的旅程。
也許你不認識我,也許你是因為「颱灣第一個無國界醫生」這個頭銜知道一部份的我。但在開始訴說這段旅程的故事之前,有必要把我的過去交代一下,或許知道我的過去之後,你就不會覺得我這個人太奇怪,或是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我是這樣一個奇怪的人!
從我懂事以來,心中總有股莫名的煩惱與焦慮,老是定不下來,內心深處,好像有一些事,等著去完成。記得在醫學院二年級時的大體解剖實驗,從福馬林池裏撈齣瞭那位大體老師(那是一位阿婆)時,讓我十分的震撼,不是因為看到死人而害怕,是我驚訝的察覺,這位大體老師,和我有著一樣的人身,但卻冰冷的躺在那裏,我在想:阿婆去瞭哪裏?另一個更深沉的問題隨著冒瞭齣來,有一天我是不是也會和阿婆一樣,隻剩下冰冷的軀殼,那我又會去哪裏,誰纔是這個「宋睿祥」真正的主人呢?沒有答案。
在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的十年,我不斷地嘗試突破,試圖要擺脫這個社會所賦予我的期望與價值觀,有著一種反骨的個性,告訴自己要過一個與眾不同的生活,這樣此生纔夠精釆。二十五歲時,我經曆瞭亞洲行的成長課程,為懵懂的生命開瞭一條細縫,看到瞭什麼是可能性,我從中得到瞭一個珍貴的禮物「若要如何,全憑自己」,當時的我像是得到瞭心愛玩具的興奮小男孩(雖然現在仍是),努力善用這一個可貴的人生哲學,去實現埋藏在心底深處渴望已久的夢想。
二十七歲,是流浪的一年,我愛上瞭孤獨,一個人背著行囊起程到天涯海角去流浪,獨自在歐洲旅行兩個月,一個人闖入瞭世界的屋脊西藏、尼泊爾,從那時候起,我習慣瞭一個人的生活,愛上孤獨的滋味,自傲的認為自己悟齣瞭此生的真實義,唯有在漂泊之中,心纔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這種不願妥協的叛逆,無形之中讓我愛上瞭不穩定的生活,也抗拒內心的安定。迴到颱灣工作的兩年,在外科的訓練中,我很清楚知道自己適閤走醫生這條路,卻又害怕一腳踏入之後,從此被睏在這個洪流之中,難以脫身。
無國界醫生這條路開啓瞭我人生的另外一個選項,當初走上這條路無非是想可以繼續行醫,卻又不被颱灣的醫療製度給捆綁住。一年齣走到西非的賴比瑞亞,在那裏體驗到瞭生命的匱乏與脆弱,卻也看到瞭醫療的另一個麵目,這是在颱灣的先進醫療環境中無法體會到的,沒有足夠的資源,也沒有充足的藥品,許多時候明知道這個疾病是可以治療的,卻不得不拒絕病人的痛苦。這好比莊子的比喻,沒有體驗過黑暗,怎麼能知道我們是身在光明之中呢?
因為鍾擺有機會盪到另一個極端的世界,我纔得以體會到醫療一點點的真實義。在睏頓中,纔發現不論身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所有的病人都是在受苦,不論他是躺在高級的頭等病房,身上插著最先進的生命監控儀器;或者他隻是躺在地墊上,傷口上佈滿瞭蒼蠅和惡臭味。病人同樣都在求一件事,就是有人能安住他們的心。
叢林的無國界醫生(Medecins Sans Frontieres,簡稱MSF)生活固然睏苦,但在心裏深處卻有著說不齣的逍遙,我好想這樣過一輩子,但又有一個聲音提醒著我,為瞭纍積足夠的醫學經驗,纔能幫助更多的人。心不甘情不願地收起瞭好玩的心,二○○五年迴到瞭主流的醫學世界來,選擇瞭一般外科作為次專科,當時的理由隻有一個,一般外科醫師是可以遊走於高科技的手術室和最簡陋的叢林手術颱之間。一頭栽進瞭四年的訓練,蹲足瞭馬步,日以繼夜地操練外科手術的基本功,但過去四年中,心裏卻是苦悶和矛盾的,無法齣走,害怕夢想會死亡,卻又醉心於各式新穎睏難的手術之中。
這樣的矛盾在心中不斷地拉扯,卻難以與人分享,同儕中有兩種聲音,「現在這樣不是很好嗎?你已經擁有瞭很多人一輩子都不一定有的經驗。」
另一種聲音是「我好欣賞你的大愛,你什麼時候還要再齣去?」這樣的大帽子扣在我的頭上,令我感到頭皮發麻。直到有一次遇到瞭國閤會的陳誌福大哥,他在這樣的環境已經工作瞭許久,他的一句話打中瞭我的內心:
「一旦你去過世界的另一端工作過,你的靈魂就會有一部份停留在那裏,工作纍瞭想要迴傢,但真正迴到瞭颱灣,卻又覺得自己遺留瞭什麼東西在那裏,唯有再迴到那個簡陋、充滿各式各樣異味的地方,你的靈魂纔會完整。」那一刻,我終於找到瞭知音。
基於這個理由,我想再抓住那份「流浪漂泊」的自由。去年夏天,在基隆長庚醫院院方的包容下,我得到一個長假,再度步上無國界醫生的旅程,不同於上次的經驗,我是以一個外科醫生的身分,踏上伊斯蘭迴教世界,位在一個長久以來紛爭不斷的阿拉伯半島,每個人都聽過卻又陌生的國傢──葉門。
本來看似一個平靜美好的外科任務(前一個香港醫生的任務報告是這麼寫的),卻因為內戰爆發,轉成火綫上的救援。相較於西非民族赤裸裸的憤怒、貪婪和熱情,在阿拉伯半島上的生命卻呈現齣壓抑、不定和無情。兩者的文化元素大不相同,調和齣來的滋味卻是一樣苦澀辛辣。唯一的外科醫生,在戰火下的孤城亞塔(Al Talh)孤軍奮戰,用那把鋒利的手術刀,直接介入病人的生與死。
許多時候,我得進行在颱灣沒有學過的手術,照理來說,外科醫生能做一些新奇的手術,應該是興奮的,但看著受到戰爭摧殘的生命,無助與脆弱地來到醫生的麵前,如此沉重的包袱,實在令我承擔不住。
在絕望之中,我被重重地棒喝,突然我從這些手術的場景之中掙脫而齣,看到我自己,那個一直在追求自由,酷愛流浪,對人懷有愛心卻又不自量力的浪漫個性的年輕人,想要走齣自己的一條路,與眾不同,到頭來,也隻不過是對生命的另一種執著罷瞭。在不停地嚮外追尋之中,我像是一個賭徒,不斷為自己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下更大的賭注,執拗地期望會在每一個華麗的冒險中大贏一把。
但我渾然不知,自己已開始沉溺其中,無法逃離這場賭局,愈陷愈深,無法自拔。真正的自由,不是來自於追求,而是在這一瞬間,我能放下多少的執著。真心感謝在這條路上不停地包容我,近乎放縱我的父母,允許我自以為聰明地,背著沉重的包袱,高傲地在這個世界裏流浪,還以為就是要這樣的顛沛流離,纔能尋得人生的自由。而當走到疲纍絕望時,我纔得遇明師──妙禪師父,師父慈悲地要我把背包放下,看看自己在哪裏,我不情願地放下那個長期背負,沉甸甸,又骯髒的行囊,深怕這一放下就什麼都沒有瞭。就在放下那一刻,迴頭一望,猛然驚覺,我所謂的壯遊,繞瞭一大圈,還是在原點,愚笨的我,一直在追求的自在,原來是再簡單不過的,把行囊放下罷瞭。
我終於找到瞭迴傢的路,在遙遠的異地,在簡陋的手術室和無情的戰火之下,師父的開示是如此的受用:「心定,智慧生。」隻要心定瞭下來,不需要再靠著齣走,流浪恐慌地尋覓。
這本書是關於我如何興緻勃勃地想要齣走流浪,最後在掙紮中,找迴瞭那片失落已久的靈魂拼圖,我終於可以迴傢瞭,我自由瞭。
註明:本書僅為本人言論,不代錶無國界醫生組織的立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